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888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docx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docx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

D

纪实小段落也使节目保持张弛有度的节奏。

在电视的叙述镜语中,主要是被采访对象言说的近景甚至特写,而记者言说的镜头常常是带着被访对象的过肩的双人镜头。

制片人是为了“为中国观众留下真实的面貌和话语”,为了保持对话的原生态,对话的环境也非常重要,时常都是能显示被访对象的身份,如对大学教授的访谈选在校园的垂柳边,对工程的访谈就在大坝的建筑工地上……《东方之子》让对话的原生态展示了独有的魄力。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生活空间》响亮的广告导语,号称是中国电视第一定位。

自然,在中国最早实行纪录片栏目化的也不是《生活空间》,而是上海电视台于1992年2月推出的《纪录片工作室》,他们最早推出了关注普通人的节目。

同年当陈氓在1993年7月14日成为《生活空间》的制片人后,便重新调整《生活空间》的生活服务性质的定位,于10月8日正式提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片”。

纪录片成为日播栏目,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作为央视的栏目,《生活空间》的影响也是地方台的节目难以与这相比的。

或许是共同的语境让京沪两地的电视人不谋而合,先后用质朴的纪实的电视语言讲述人们身边的故事。

制片人要求《生活空间》的编导和被纪录的对象做朋友,融进他们的生活,把摄像机放在他们生活空间的某个角落,让他们忘记摄像机的存在,真实地再现他们生活中的本来状态,记者们不是去生活中寻找他们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以俯视的视点看待他们。

“它表现普通人生活的自然形态,不用主观的意识框架去干扰采访对象,也不以主观判断的方式把报道的主题强加给观众”。

于是在镜头里我们看到他们在镜头里毫不遮掩的情感世界与人生万象,我们看到了离家新兵委屈的哭泣,赶考学生的紧张,下岗女工寻找工作的艰难,关于赡养母新纷争的尴尬……解说词只在需要补充叙事时才出现,为了与纪实电视语言的原生态相符,解说词的声音并不要朗诵得字正腔圆,只是简单地、隐隐约约地贴着画面背后,嵌入质朴的叙事语境,一般都是由编导本人完成,声音的不完美反而凸现了纪实镜语的质感。

《时空报道》是支持《东方时空》高收视率的第二大重要板块,《1998年中国电视栏目调查报告》显示“时空报道的时效性”是观众喜欢《东方时空》的第二大理由。

《时空报道》也是观众喜欢收看的第二大板块。

这一板块是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焦点时刻》于1996年1月27日改名而来,改名的目的是为了与《焦点访谈》有所区分,《时空报道》强调客观报道性,选题更强调社会性;《焦点访谈》强调评论色彩。

《焦点时刻》是继承并发扬了《观察与思考》的宗旨和风格,当初关注的话题诸如高考、医疗事故、污染等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新闻事件。

据说某次对一次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引起了观众和电视人本身对这一栏目的强烈兴趣,于是《焦点时刻》在选题和叙事方式上强化了这种焦点问题的深度报道形式,在新闻界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风——批评性报道,并最终衍生新的独立栏目《焦点访谈》,在中国电视界引发了一种“焦点”热。

《时空报道》近似于通讯式的新闻写作,强调的是社会新闻。

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突出的特征是记者在现场的摄录或调查跟踪,淡化评论色彩,用各方当事人对记者的回答和记者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组织节目,还采用隐性采访,如偷拍,录求最真实的依据。

由于依靠现场采访摄录的材料说话,新闻的现场感在节目中尽显魅力,并在节目中保持客观冷静的叙事态度。

《时空报道》和《焦点访谈》不仅影响了一些焦点话题栏目的出现,对于一些小小的新闻专题叙事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现在播报》里的许多小新闻专题明显呈现出这些栏目新闻叙事的影子。

开播于1996年5月17日的《新闻调查》显然是由《时空报道》和《焦点访谈》对新闻事件深度报道、调查、述评的叙事形式进一步拓展而来的电视文体。

电视观念的革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关注的有两类人物,领袖(国家高级行政部门的权力执行者,代表社会价值取向的突出人物)和明星。

作为国家机器意识形态的承载者、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新闻栏目这一媒体的前沿阵地,主流形态所倡导的社会意识的领导人物——领袖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所以国家领导人的许多活动都成为新闻头条,有些报道甚至把领导人出席某次活动的意义突出到超出了某件活动本身的新闻含量。

与这一社会领导人物相类似的,被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杰出贡献者、代表主流社会意识、价值取向的突出人物如英雄等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而另一类,明星作为社会轰动效应的产生者,容易让受众产生心里投射,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因而也成为媒体注目的焦点。

而作为社会的绝大多数,普通的大众百姓,一直是媒体传递信息单向被动的接受者,成为媒体俯视的对象,更别提也为电视这一媒体霸主的传播焦点。

《东方时空》的出现无疑使这一电视观念产生了变化。

“英雄创造历史”变成了“群众创造历史”,关注老百姓和他们身边的或他们关注的事,平视的叙述视点,客观的报道态度——人本意识的栏目理念使《东方时空》以亲和的面貌贴近了广大的观众。

《生活空间》最能体现《东方时空》的这一栏目的理念。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使中国主流最权威的媒体镜头对准了普通老百姓,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哀乐成为主流媒体叙述主体内容,因此它也成为《东方时空》里最受欢迎的板块。

《生活空间》镜头里展示车流是我们周围的街景。

从这里观众能够看到日常生活里自身的影子,看到现实生活中的“镜中自我”。

在《生活空间》开播一周年的时候,陈氓提出“《生活空间》所要表达的是对每个人的尊重,是那种需要真切和平等,才能体现的尊重”。

1996年初,陈氓提出新的创作指导思想:

“在飞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实现人文关怀,为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

”《生活空间》的镜头对准的是生活中每个具体的人,作为个体的小人物,表现他们的个体价值,这是对个体的尊重,而这个个体是普通大众的普通存在。

《生活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社会民众对自身个体价值的认识。

关注对象的改变导致《东方时空》的叙事视点也随之改变,叙述者在镜语中隐退,摒弃了以往媒体对受众高高在上的俯视视点,而是以平视的眼光,关注叙述的对象,保持公众媒体所应持的适当距离,以客观的叙述姿态报道新闻事件。

《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对于他们身边的故事,编导只是作为事件的记录者,并不自以为是地随意地对事件作出他们的评判。

如《母亲》,对于不赡养母亲的纠纷,记者冷静地把当事人各方的观点和理由都用客观的镜语表现在荧屏上,并不是简单地判断谁对谁错。

《一个真实的故事》,对于洪德高和小孩一家,到底谁是骗子或被骗,记者也没有武断地作出结论。

主持人的空间

《东方时空》与众不同的是从记者队伍中培养“记者主持人”,以区别于播音员的信息告知。

他们不是青春靓丽的小姐和帅哥,不是星光无限的明星,他们在《东方时空》子栏目中有过具体的创作实践,熟悉节目的整个制作流程。

他们的形象应该是稳重亲和,语言大方得体,节奏张弛自如而富感染力,应该是极具内涵的学者型风格。

敬一丹、方宏进、水均益、白岩松、正是记者主持人。

主持人对《东方时空》的各板块进行有机的串联,通过人格化和风格化的话语表述,使媒体居高临下的姿势得以改变,与观众形成面对面的交流,画框内的近景使观众忽视具本的环境而为主持人的脸部表情所感染,近景的另一功能便是缩短了距离,弱化了传播主体的遥远感而与之形成亲切感。

经过几年的发展,《东方时空》的主持人已逐步成熟,但离新闻评论员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他们本身在栏目收视中所起到的作用显然比不上美国的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的一些明星主持所起到的作用。

《1998年中国电视栏目调查报告》显示,《东方时空》主持人所占的收视在四个选项中只占5.4%的比重。

怎样调整栏目板块和提高主持人素养仍然是他们面对的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