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5329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docx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

第一讲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语文教学实习总结

一、教材解读(研究、内化)

(一)课型定位

1、传统课型:

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考查课、实验课、综合课

2、语文课型:

阅读课(教读课、导学课、自学课、练习课、复习课);

作文课(指导课、写作课、讲评课);

口语交际课(听话课、说话课);

综合性学习课(活动课、研究课);

3、苏教版三类教学课型:

文本研习:

阅读—对话—表达

问题探讨:

问题—探究—解决

活动体验:

情境—活动—反思

(二)教材系统

1、范文系统(经典、例文、节选)

2、知识系统(语言、文学、文化)

3、实践活动(作业、练习等)系统

基于文本的实践活动

基于资源的实践活动

基于应用的实践活动

4、资源(助读)系统(文字、图表)

(三)文本要素:

作文系统(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系统)

文章要素(主旨、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文体)

文学要素(语言、形象、情感、意象、意境、风格)

(四)同化与顺应(建构)

读标题、辨文体、识作者、看年代、重文眼、理思路、察倾向、观风格

对话:

作者——文本——学者——编者——学生——“我”

附:

文学鉴赏主要方法

1、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2、社会历史批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就内容论形式)

3、伦理批评(即道德批评,美善相乐)

4、审美批评(印象主义批评)

5、文体学批评(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

6、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叙事的角度、文本的深层结构)

7、文化学批评(从民族文化形态入手,揭示其地域文化特征)

8、心理批评(无意识的作用、文学补偿人类欲望、阅读时的分享)

9、新批评的细读法(中国式的细读,如穷源溯流、比较品鉴、精细评点)

二、教学设计(构想、备课、写教案)

(一)教材处理

1、从“三观”:

宏观上总揽全局(套—册)

中观上把握单元(组合线索、承担责任)

微观上吃透课文(有什么,教什么)。

2、理“四路”:

摸清编者的“编路”;梳理作者的“文路”

了解学生的“学路”;安排教师的“教路”

3、抓“六点”:

特点、重点、难点、疑点、要点、考点

4、用“四法”:

顺序法、逆序法、变序法、无序法

(二)教学设计

1、设计程序:

(1)确定教学目标;

(2)明确重点难点;(3)选择教学方法;

(4)安排教学步骤;(5)编制反馈练习

2、语文课常规教学步骤:

导入课文—介绍作者—讲述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理清思路—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

3、关系协调:

(1)内容(材料)与策略(方法)

(2)课文与单元

(3)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4)串讲(纵、面)与组合(横、点)

(5)教序与学路(6)预设与生成

(7)课内与拓展(8)板书与课件

三、教学呈现(组织、再现)

(一)诵读(朗读、默读、背诵)

1、朗读

范读、领读、齐读、轮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

2、默读

便于思考;利于提高速度;培养阅读习惯

3、背诵

加强记忆、巩固知识;深入领会课文;提高说写能力

(二)讲授

讲述法、讲解法、讲评法、复述法、讲读法、讲演法、讲练法、说书法

几种关系:

言语与体态、激情与理智、气氛与节奏、放得开(资源)与收得拢(课文)、

点与面、深与浅、详与略

(三)对话

问答、交谈、讨论、辩论

(四)活动

观察、调查、统计、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游学、实习、见习、网搜、创作等

(五)板书(课件)

作用:

体现教学意图、理清全文脉络、突出教学重点、强化直观形象、便于集中注意、有利巩固记忆、节省教学时间

板书的设计:

1、锤炼文字;2、借用符号;3、运用线条;

4、制作表格;5、创造图形;6、调谐色彩。

(六)作业(练习与思考)

(七)管理(服务)

 

第二讲说课

彭小明

定义:

1、广义:

指以“说课”为中心展开的,有多种内容组成的系列教研活动。

2、狭义:

指的是教师以讲述的方式,向听的对象(专家、领导、同事、评委等),就某一教学内容,述说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分析及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的过程。

简言之,即主体向客体陈述教学方案。

一、一个目标

为了上好课,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解说上课、介绍教学方案。

二、两个领域

1、教学(教材、教法、过程等)

2、教学依据(学情、理论)

三、三个维度

1、教什么(内容:

主要内容、前后课文关系、课文特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要点、知识点、考点等)

2、怎么教(策略:

教学方法、手段、媒介、步骤、措施等)

3、为什么怎么教(理念:

课标大纲、编者意图、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依据)

四、四个环节

(一)

1、说教材:

(1)介绍教材及前后联系(主要内容、单元地位)

(2)说出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

(3)能联系课标、学情、教学理论

2、说教法:

(1)使用的教学方法(策略、模式等)

(2)准备的教学媒体(教具、课件等)

(3)说出所选教法的依据(学情、理论)

3、说学法:

(1)学情(学生、学具、学情)

(2)具体说出学法指导的内容

(3)学法依据

4、说教序:

(1)教学过程(步骤、环节、顺序)

(2)活动、板书、练习等设计

(3)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五、五大原则

1、操作性与理论性相结合2、完整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3、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4、说明性与说理性相结合

5、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六、六项要求

1、用普通话,准确简洁生动地介绍2、教态大方,恰当使用体态语

3、内容正确,有详有略,层次清楚4、理论为“说课”服务,并简要新颖

5、板书规范、美观6、能熟练恰当地采用各种电教仪器

第三讲语文研究性学习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义

研究性学习:

就是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形式和态度进行的学习。

即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语文研究性学习:

基于语文教材,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教材或由语文教材延伸至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

简言之,即类似科学研究方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如:

《卖柑者说》:

瓯柑研究;《愚公移山》:

下山还是移山?

《赤壁赋》:

赤壁是三国赤壁吗?

《明月几时有》:

古诗中的“月”

范进与孔乙己之比较;《胡同文化》:

《巷弄文化》

广告语与语文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渊源

1、萌芽:

18世纪,欧洲,自然主义教育观,卢梭: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2、雏形: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观,杜威“问题教学法”;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3、发展: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欧美,结构主义教育观,布鲁姆“发现学习”,施瓦布“探究式学习”

4、形成:

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如欧美“主题探究学习”,日本“综合学习时间”,台湾“综合活动”,香港“专题学习”

5、我国:

1999上海教委召开“上海市中学研究型课程研讨会”;2000教育部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纳入“综合实践活动”;2001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特征

1、研究的模拟性2、过程的亲历性

3、主体的自觉性4、学习的合作性

5、内容的问题性6、领域的开放性

7、目的的创新性8、方法的科学性

四、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

1、资料性研究性学习2、课文研究性阅读

3、课文拓展研究性学习4、多篇课文比较研究性学习

5、语文课题(专题)研究性学习6、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

7、跨学科综合研究性学习

五、语文研究性学习方法

1、观察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

3、访谈研究法4、实验研究法

5、文献研究法6、比较研究法

7、历史研究法8、行动研究法

9、个案研究法

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

1、问题提出(选题、定题)2、分工合作(策划、方案)

3、研究思考(调查、查阅)4、成果呈现(报告、论文)

4、总结反思(答辩、交流)

七、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呈现:

1、调查报告2、科学报告3、结题报告

4、学术论文5、文献综述6、汇报展示

(1):

调查报告格式

1、调查的问题(调查目的;问题的价值)

2、调查的方法(调查情况及方式:

问卷、访谈)

3、结果与讨论(问卷统计、分析;访谈结果分析、综合)

4、结论与建议

(2):

研究报告格式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4、研究的内容

5、研究的结论

6、讨论与建议

附(3):

结题报告格式

1、课题的概况

课题的由来;课题组成员;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2、课题研究的成果

核心概念;主要内容;成果呈现方式;体会与教训

3、课题研究的不足,及尚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附(4):

学术论文格式

1、标题

2、作者

3、摘要(200字左右)

4、关键词(3—8个)

5、正文(序论、本论、结论)

6、注释(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社或期刊—出版年月或刊物期数—页码)

7、参考文献

附(5):

文献综述

基本内容:

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

字数:

在2000字以上

写作过程:

1、搜寻资料2、统计分析3、概括归类4、简单阐述

八、教师指导“三不原则”

到位而不越位

参谋而不代谋

指导而不指令

附:

常见科研课题题目形式

1、XXX的现状和展望

2、XXX对XXX的启示

3、XXX的调查研究

4、XXX的研究综述

5、关于XXX的思考

6、XXX的探讨

7、对XXX的几点看法

8、关于XXX的研究

9、XXX初探

10、浅议XXX

11、XXX对XXX的影响

12、XXX之我见

13、XXX与XXX比较研究

九、语文研究性学习错误倾向

1、语文研究性学习绝对化倾向

2、语文研究性学习片面化倾向

3、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式化倾向

4、语文研究性学习非语文化倾向

十、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

1、重过程(形成性评价)2、重体验(情意目标)

3、重自评4、重差异评价

5、重描述(定性评价)6、重反思(诊断性评价)

7、重应用(知识的运用)

附:

参读书目:

1、《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语文教育学引》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语感论》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等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1、《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附:

参读刊物

1、语文建设(语文出版社)2、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大、人民教育出版社)

3、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大)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

5、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6、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大)

7、中学语文(湖北大学)8、学语文(安徽师大)

9、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浙江)10、中学语文教与学(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1、教育研究(中央教科所)12、课程·教材·教法(人民出版社)

 

第四讲语文教材

讨论: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

一、教材概念

泛指:

大语文教材,书面的和非书面的

特指:

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响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等

专指:

语文教科书

二、教材分类:

1、图书类教材2、视听类教材

3、电子类教材4、现实类教材

附:

我国古代语文教材

1、蒙学教材(三、百、千)

2、选学教材

文选类:

《昭明文选》等

诗选类:

《诗经》《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

语选类:

《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

3、经学教材(四书五经)

4、作文教材(属对、笔法类等)

三、教材要素:

1、范文系统(定篇、例文、样本、用件)

2、知识系统(语言、文学、文化)

3、实践活动(作业、练习等)系统

基于文本的实践活动

基于资源的实践活动

基于应用的实践活动

4、资源(助读)系统(文字、图表)

四、教材内容

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通过语言学习)

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言语实践活动(学习语言)

3、语文知识与策略(关于语言的学习)

附:

教材结构

1、说明或前言(编辑意图、编排体例、教学要求等)

2、目录

3、正文(课文、注释、重点、提示等)

4、练习

5、附录(插页、插图、表格等)

附:

教材编写方式:

选文章、组单元、做注释、配练习、附短文、加附录

五、教材类型:

1、分编型①文言·白话;②文学·汉语;③阅读·写作;

④读本·练习;⑤课内·课;⑥多分法

2、合编型:

范文选编法、主次配合法、综合组元法

组元法:

以时间为主线、以作者为主线、以国别为主线、以文体为主线、以知识为主线、以话题为主线、以能力为主线、以活动为主线、以手法为主线、以语言为主线、以问题为主线

六、教材编选标准:

①教科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②教科书的时代性与经典性;

③教科书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④教科书的思想性与实用性;

⑤教科书的可读性与可教性;

(文质兼美、适合教学)

七、教材使用:

①宏观上总揽全局(套—册)

②中观上把握单元(组合线索、承担责任)

③微观上吃透课文(有什么,教什么)。

八、教材处理

原则:

1、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统一;

2、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3、目的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方法:

顺序法、逆序法、变序法、无序法

程序:

1、确定教学目标;2、明确重点难点;

3、选择教学方法;4、安排教学步骤;

5、编制反馈练习

 

第四讲语文课文各类文体的教学

记叙文的教学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手段来反映生活的文章。

它是生活中最常用的文体,诸如新闻、通讯、故事、游记、速写、特写、日记、传记、访问记、回忆录,甚至叙事性很强的散文、小说等等都属于记叙文体。

记叙文在中学语文课文中篇目多、比例大、范围广、体式多样,教学时间长,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地位很重要。

如何教好这种文体呢?

我们认为一要有基本的要求,二要有恰当的方法。

一、记叙文教学的要求

1、知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的要素一般应是齐全的,特别是真人实事的文章,如消息,这类文章属“完整性叙述”文体;也有六要素不完整的,只有其中的几个要素,属“不完整叙述”文体,两者要分清。

2、讲人称。

叙述的角度、视点叫“人称”,是记叙文教学的又一内容。

一般而言我们只承认有第一人称(我字叙事,限知叙述)和第三人称(他字叙事,全知叙述)。

但我们也得知道有“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并且叙事的人称可以根据需要而进行转换。

如《祝福》中开头用第一人称,中间转入第三人称,结尾又回到第一人称叙述,是典型的例子。

3、抓线索。

线索是记叙文的内在“脉络”,是贯穿于全文的“道具”。

古人云:

“一线在人,错综复杂材料惟吾所施。

”可见其重要性。

从性质上说,线索可分为主观线索(感情、认识、思想线索)和客观线索(事件、人物、物件线索)两种;从形式上看,线索有单线和复线(双线、多线)之分。

双线有明暗双线、虚实双线、主次双线,如《药》是典型的明暗双线,《包身工》是典型的虚实双线。

4、理顺序。

顺序是指文章的材料先后安排。

记叙文顺序有时间顺序,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空间顺序,如《雨中登泰山》;认识线索,如《荔枝蜜》等三种。

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辨明。

5、知表达。

记叙文是以记叙(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实用文体。

叙述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事物、环境所作的交代、介绍和说明。

按其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追叙、逆叙,总叙、分叙,详叙、略叙,预叙、复叙,意识流叙述、环状叙述等等。

但在中学只要求学生掌握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即可。

描写是对人物、事件、事物、环境的具体形象的刻画、描绘,按其性质可分为:

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但在文章的分析和讲解过程中我们还常常提到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动态描写、对比描写、白描、工笔等等手法。

6、说结构。

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组合和外部框架。

记叙文的结构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归纳起来,也只有三种,一是横式结构(块状结构),是指由几个材料穿连而成的文章;二是纵式结构(线状结构),是指由一个材料叙述描写而成的文章;三是纵横式结构,是前两者结合的产物。

但我们分析解读记叙性文体时,不但涉及文章的结构形式,而且要鉴赏记叙文的结构艺术,如悬念、伏笔、照应、铺垫、误会、巧合、蓄势、急转、拖延、抑扬、开合等等。

甚至还要归纳结构的模式,如滚雪球式结构(如《猎户》)、串珠式结构(如《土地》)、屏风式结构(如《风景谈》)、三叠式结构(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

7、发题旨。

记叙文教学在人物、事件等内容分析掌握的基础上,还要概括中心思想,这就是发题旨。

发题旨可从下面四种常见的方法入手,一分析事件人物,二分析议论和抒情部分,三分析文章的题目,四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发题旨还可让学生熟悉记叙文“点题”的方式:

明点(开宗明义、片言居要、卒章言志)、暗点(旁敲侧击、象征暗寓),一次性点题、多次性点题(反复点题、逐层点题)等等。

8、学语言。

记叙文的语言清楚明白、生动有趣,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

记叙文的语言又是其他文体写作的基础,因此上课时要特别重视。

语言的学习主要靠朗读、背诵、运用。

还应特别指出的是记叙文中的成语、典故、警句、谚语、俗语、格言等佳句是中学生主要摹仿的对象,要学生多读多背,积累体味感悟。

二、记叙文教学的方法

1、研读法。

记叙文,特别是文学性记叙文,往往语意隽永,耐人寻味。

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入研读,以利于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深刻的主题。

研读的方法,一般采用品味、评析、设疑、咏吟、引申、比况诸法,以求层层深入。

研读时从下面几点入手:

看题目。

题目是“文心之窗”,看题目常常可以看到作者深沉的用意。

如《药》,表面上看好像是指给人治病的“人血馒头”,但仔细研读,会发现原来是一语双关,指的是探求疗救社会之“救”。

找文眼。

记叙文往往有文眼,即文章中蕴含主旨的句子。

找到这种文眼句,对理解课文内容常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小桔灯》取材“小”,但含义深,如果抓住“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文眼句,便可明了作者写作的目的。

明重点。

教材编者对入选的课文,常有重点提示,教者若能引导学生研读“提示”,学生便可明白文章重点之所在。

如《最后一课》课前标明的重点是:

一、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二、恰当运用修辞可起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在上课时如果能解决这两个问题,这篇课文也就算学好了。

析难点。

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各个方面都可能出现难点,预习时让学生标出难点,上课时提出难点,然后通过讨论解决难点,这就为深入分析文章扫除了障碍。

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例,像“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样的语段,就是难以理解的地方。

如能以搞清“伟大”、“伟绩”、“武功”等词意为契机,扩展开去,便可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2、朗读法。

在记叙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俗语说得好:

“万法读为本”嘛。

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使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熟悉语言的结构和规律,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和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此外,通过朗读还可以测知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起到检查的作用;可以巩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果,进一步领会已经学到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朗读一般要求学生由低到高地掌握正确的朗读,流利的朗读,理解的朗读和表情的朗读。

语文教师要在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停顿)、重音(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心理重音)、语调、速度等方面作出正确的指导。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师生、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信息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旨在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把问题引向深入。

学生在答辩中有利于发展智能,训练表达能力。

讨论法的重点,在于如何有准备地组织有价值的话题进行讨论。

问题过于简单的讨论无意义,问题太难又无法展开讨论。

故选择的课文、问题要适度,有东西可以讨论,有讨论的价值。

讨论法可以运用提问、谈话、辩论等形式进行。

4、仿写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课文无非是例子”。

我们教课文,在于让学生以“范文”为例,达到会读会写的目的,是为“学以致用”。

仿写法即基于此,边讲边练,讲一精彩的片段或全文,即可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

仿写可仿结构、仿题材、仿主题、仿手法、仿语言、仿韵律等等。

 

议论文的教学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理为主要目的,运用判断、推理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的文章式样。

议论文有狭义、广义之分。

广义的议论文包括社论、编者按、演讲稿、声明、宣言、序跋、读后感、杂文、思想漫谈、政论文、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等等。

记叙文以情感人,使人有所“动”;说明文以知予人,使人有所“得”;论文文则以理服人,使人有所“信”。

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议论文。

这些议论文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抵制错误思想,坚持真理,纠正谬误有直接的教育作用。

议论文教学对于学生逻辑思想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

如何教好议论文呢?

我们认为一要有基本要求,二要有恰当的方法。

一、议论文教学的要求

1、抓论点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要素,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主要思想和观点,从逻辑上说,论点应是作者要证明的未知判断。

比较复杂的议论文论点往往可分中心论点和小论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的核心观点,小论点即中心论点的分论点、分观点,是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为证明中心论点而分述的思想。

论点要求:

①正确,即观点符合客观实际,概念准确无误。

②鲜明,论述观点要明确,不含糊;语句表达要确切,不模棱两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

③集中,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不可有若干个异行观点,或者说中心论点只有一个,并且有典型的“论点句段”。

④深刻,即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能揭示事物、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哲理。

⑤新颖,观点要有创见,有作者独到的见解,有所思考有所发展。

2、找论据

论据是议论文的基础要素,是用以证明论点的材料。

从逻辑角度讲,论据是真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