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012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docx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三模综合练习试题

2014年浦东新区高三综合练习(三模)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有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阅读下文,完成1-6題。

(16分)

我的记忆之城——北岛访谈

□北岛(诗人、作家)

□林思浩(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①林思浩:

你的新书《城门开》中的文章是回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②北岛:

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

我希望读者不要误解,以为我在美化我童年青少年时代的北京,其实那是一个缓慢的毁灭过程,只是远没有到这后二十年的疯狂程度。

或者可以说,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

我猜想,一个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

其实根本不止是北京如此。

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籍湖州和绍兴,以及上海、苏州,我相信这种毁灭是全国性的。

特别是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

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

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

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③林思浩:

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

你怎样看待这种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④北岛:

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

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

这与政治无关。

从某种意义来说,政治是抽象的,我写的却非常具体。

⑤林思浩:

你在写作《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

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

⑥北岛:

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

至于说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

细节。

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

⑦林思浩:

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

这种类似于化学作用的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⑧北岛:

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

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

这是非常可怕的。

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

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

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

这也就是你提到的化学反应,与诗歌中的“通感”近似。

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⑨林思浩:

你读过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

一座城市的记忆》吗?

帕慕克说伊斯坦布尔美景之美在其忧伤。

你说回到北京发觉面目皆非,伤感于自己成长经验的北京不复存在。

你说完全陌生的是指什么呢?

⑩北岛:

读过《伊斯坦布尔》,也去过。

伊斯坦布尔是一座横跨欧亚的美丽的古城。

我认为帕慕克所说的忧伤与古老文明的兴衰有关,包括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北京和伊斯坦布尔有相似之处,首先也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再就是与一个古老文明的兴衰息息相关。

但相比之下,伊斯坦布尔保存得相当完好,而老北京却几乎荡然无存,这不是什么忧伤,而是绝望。

我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被“进步”、被所谓的现代化基本上给搞疯了。

这首先跟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所造成的民族屈辱有关,也和革命所带来的盲目性及粗鄙化有关。

北京在这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变化,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而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

现在的北京和别的亚洲大城市还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现代化博物馆中的一个新标本而已。

11林思浩:

在《城门开》中你不止一次写到少年时常出门远足,用脚丈量北京。

你的北京地图一直都存在吗?

你的北京地理地图是怎么样的?

这地图和你的生命疆域又是怎么样的互相推进关系?

12北岛:

小时候没钱,主要靠双脚走天下,走十里二十里是常事。

一个行走的城市和骑车乘车甚至开车的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可感性细节。

在故乡,人是有方向感的,不会迷路。

再说北京是个方方正正的城市,也不容易迷路。

可我前些年回去,在自己的故乡完全迷失了,连家门都找不着。

说到我的北京地图,是完全属于我个人的,带有某种私密性质。

在这张地图中,首先是我家,然后是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我父母所在的单位,还有我和同伴行走的路线。

这是我生命旅途的开始。

我曾在《旅行记》中写道:

“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8岁那年我跟母亲去上海看外公,那是我头一次离开北京。

这次旅行对我来说很重要,距离感让我对故乡有了新的认识,而我的北京地图也发生了变化,可大可小,小到只不过是一张更大地图上的圆圈而已。

从那一刻起,我时常梦想着离开北京,走得越远越好。

这愿望实现了,以致到了回不去或根本不想回的地步。

                                                          (本文有删改)

1.第⑥段中“镜像关系”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北岛新书《城门开》一开始三篇写“光和影”、“味道”和“声音”,其用意是什么?

(2分)

 

 

3.第⑨⑩段访谈中,说到伊斯坦布尔有何作用?

   (2分)

 

 

4.第⑥段北岛说“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第⑩段却又说“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如何理解?

(3分)

 

 

5.选出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3分)

A.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毁灭是全国性的’有些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

B.因为对政治的极度失望,北岛的《城门开》的写作与政治无关,它的内容非常具体。

C.北岛的北京地理地图虽然在心中一直存在,但在今天已经完全没有效用了,过时了。

D.北岛追忆悠长岁月留在他身上的感受,尤其着迷城市与生活中的非常个人化的细节。

 

6.纵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用了哪些不同的提问方式?

这些冋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大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

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

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

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

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

极限在哪里?

在天上。

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

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

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

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

“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

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

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

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

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

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

“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④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

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

我经常犯这样的错。

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

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

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

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

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⑤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

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

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

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

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

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⑥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

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

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⑦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

“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

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

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

青和黄。

⑧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

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

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

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

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

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⑨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

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

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

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

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

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

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10还有气味。

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

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

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11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

“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

”这句话说得好。

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

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12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

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节)

7.第②中作者说“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是因为                           。

(2分)

8.简析第③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

 

9.第⑧段强调“青黄”是大地的“逻辑”,试结合上下文阐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2分)

 

 

10.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1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

B.第⑤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过程。

C.第⑥⑦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喜”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D.第⑩段采用魔幻般的神奇写法,借助天才作家的鼻子来表现大地的气味在乡村无处不在。

E.第11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F.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复杂感情。

 

12.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本文结尾段的抒情特色(5分)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洞天石扉,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多情自古伤离别,                      。

(柳永《雨霖铃》)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5)关河梦断何处,                    。

(陆游《诉衷情》)

 (6)桐花万里丹山路,                。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

(《中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

(《孟子》)

 

(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16题。

(8分)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

搂带宽三寸。

14.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长亭送别》选自王实甫的杂剧《            》(1分)

15.对本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遥山”、“远水”意指“山长水远”,暗示相见之难。

B.“对桃花醉脸醺醺”写女子喝醉酒的面颊如桃花绯红。

C.“断肠人忆断肠人”以反复之笔巧妙点出双方相思之苦。

D.本曲先借意象渲染别情,后通过描摹情态来抒写别情。

16.大量运用叠字是本曲的重要特点,请赏析其妙。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

(17分)

   ①卫公既灭突厥,斥境至于大漠,谓太宗曰:

"陛下五十年后,当忧北边。

"高宗末年,突厥为患矣。

突厥之平,仆射温彦博请其种落于朔方以实空虚之地,于是入居长安者且万家。

郑公以为夷不乱华,非久远策,争论数年不决。

至开元中,六胡州竟反叛,其地复空也。

②卫公始困于贫贱,因过华山庙,诉于神,且请告以位宦所至,辞色抗厉,观者异之。

伫立良久乃去,出庙门百许步,闻后有大声曰:

"李仆射好去。

"顾不见人。

后竟至端揆。

隋大业中,卫公上书,言高祖终不为人臣,请速除之。

及京师平,靖与骨仪、卫文升等俱收。

卫、骨既死,太宗虑囚,见靖与语,固请于高祖而免之。

始以白衣从赵郡王南征,静巴汉,擒萧铣,荡一扬、越,师不留行,皆靖之力。

③武德末年,突厥至渭水桥,控弦四十万,太宗初亲庶政,驿召卫公问策。

时发诸州军未到,长安居人,胜兵不过数万。

胡人精骑腾突挑战,日数十合,帝怒,欲击之。

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

帝从其言,胡兵遂退。

于是据险邀之,虏弃老弱而遁,获马数万匹,玉帛无遗焉。

【注】①卫公,即卫国公李靖,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人。

②仆射,官名。

③端揆,指宰相。

宰相居百官之首,总揽国政,故称。

④白衣,古代平民所版,因卷年民-此指先发今言取⑤控弦,拉弓,持弓,借指士兵。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斥境至于大漠  ⑵因过华山庙

(3)太宗初亲庶政  (4)于是据险邀之

1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卫公始困于贫贱   固请于高祖免之

B.入居长安者且万家   且请告以位宦所至

C.六胡州竟反叛      后竟至端揆

D.以实空虚之地     始以白衣从赵郡王南征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辞色抗厉,观者异之。

 

(2)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

 

20.第②段画线句应有两处停顿,请用“/”标出。

(2分)

及京师平靖与骨仪卫文升等俱收

21.从全文看,唐太宗对李靖的态度是口口。

(2分)

22.联系全文,简述卫国公李靖的武略。

(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

(12分)

送虚白上人序

高启

  ①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

“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

”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②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③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

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

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

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

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④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

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

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

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

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

余曰:

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

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

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

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

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⑤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

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

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23从标题看,本文的体裁是     序。

(1分)

24.第①段画线句中的“悲”具体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5.第③段画线句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是                                  (3分)

26.对第④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虚白“闭户寂坐”,对其他事情不闻不何,是为了等候“余”与之同游。

B.本段由叙到议推进文意,层层深入表现了“余”乐与虚白游而不知厌。

C.作者列举“佛者”多种劣行,是为了突出虚白上人有“过其徒”的操守。

D.作者采用对比、反问、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虛白上人之贤。

27.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

 

 

二写作7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犹太籍女摄影师黛安•阿勃丝说:

“照片是关于秘密的秘密,它揭示的越多,你知道就

越少。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浦东新区2014年高考三模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

1.(2分》城市和人有着相互影响和互补的关系。

2.  (3分)《光和影》、《味道》和《声音》写的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这些细节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这些细节唤醒人的各种感官,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3.美丽的古城斯坦布尔可以与北京相类比,思考旧城的变迁与古老文明的兴衰的关系(1分);通过对比凸显老北京几乎荡然无存,让人绝望。

(1分)

4.不矛盾(1分)。

第⑥段北岛说“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意在说明通过细节性记述,在心中重温自己曾经的旧城成长记忆。

(1分)说“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主要是说古城的文明和文化的毁灭是无法重现的。

5.(3分)B

6.推测发问1点,直接发问1点。

写作意图(1点);写作与个人经历、时代变迁的关系(1点)。

6.理解第(12)段末句的含义(4分)

随者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生命之旅的扩展,走向更阔大的世界和追求更远大目标的梦想实现了;但是北京这一自己生命地图上的“小圆圈”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随革命所带来的盲目性及粗鄙化的变化几乎是毁灭性的,令人痛心。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1分)

7.(2分)平原的大可以使人极目远望,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入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

8.(3分)两段插叙父子之间的生活往事(1分),紧承上文,具体展现平原乡村生活充满不堪回首的艰辛(1分);为下文进一步写庄稼人的艰辛劳作不停改变着大地色彩的悲壮铺垫(1分)。

9.(2分)大地遵循着亘古不变的一枯一荣的自然规律,但也会由于天年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青黄不接的差错,整句话强调了乡村生活既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又常常显得变幻无常。

10.(3分)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各种奇妙的声音;行文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满对大地的亲切、欢悦的之情。

11.(6分)C、F

12.(5分)答题要点:

整段行文简洁鲜明,具有寓冷静于热烈中抒情效果(1分)。

前一句,运用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地的博大与永恒归结全文对大地的描写,感情热烈(2分);后一句用“泪流满面”的独特表达,饱含对大地的深情,冷静而浓烈地抒发对大地的由衷的崇敬与热爱,将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推向髙潮,深化主旨(2分)。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6分)

(1)訇然中开 

(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东船西舫悄无言

(5)尘暗旧貂裘 (6)雏凤清于老凤声(7)知耻近乎勇(8)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16题。

(8分;)

14.(1分)西厢记

15.(3分)B

16.(4分)       

在起句"自别后”之下接连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绵、醉脸、香风、暮雨”,由远及近地展现出一幅凄清冷落的画面(1点)。

叠词起渲染作用,营造了悱恻幽怨,哀婉动人的氛围(1点)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1点)。

这些叠词中“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一咏—顿,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来朗朗上口(1点)。

链接:

醉脸醺醺:

形容桃花绯红如人喝醉酒的面颊。

这首带过曲属中吕宫调,由曲牌分别是十二月和尧民歌的两支曲子组成。

曲中写了一个独处幽闺的女子,在暮春季节里思念她远在异地的爱人的悲切心情。

因此,曲的题目定为“别情”。

前面[十二月]一曲,用工整的句式,渲染出凄凉伤感的氛围,[尧民歌]由景入情,惟妙惟肖地活画出思妇缠绵矛盾的心路历程,凄楚哀怨,如泣如诉。

词句反复叠套,又一气呵成,如珠玉走盘,清俊玲珑。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这首作品“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你是否赞同?

请你说说你的理解。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

(17分〉

17.(4分)

(1)开拓(扩充〉

(2)造访(3)亲自掌管(4)凭借

18.(2分)C

19.(5分)

(1)(他)言辞声音高亢表情严厉,围观的人感到诧异。

(2)李靖请求倾尽皇家府库全部财物用来作为求和的礼物,(同时)埋伏部队,(在)他们的归途中拦截(他们)。

20.(2分)及京师平/靖与骨仪/卫文升等俱收

21.(2分)信任、看重(或倚仗)    

  22.(2分)                                 

①富有远见。

为唐太宗不断开拓疆土后,对未来的战事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