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9211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doc

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第一部分临床血液学检测

项目

名称

英文

缩写

检测

方法

正常参考值

简要临床意义

红细胞

计数

RBC

电阻

抗法

男:

4.0-5.5×1012/L 

女:

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血红蛋白测定 

Hb

比色法

男:

120-160g/L

女: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白细胞

计数 

WBC

外周血涂片染色镜检法

成人:

4.0-10.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

新生儿:

15-20×109/L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激光

散射法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

0-0.1(0-1%)

淋巴细胞:

0.20-0.40(20%-40%)。

单核细胞:

0.03-0.08(3%-8%)。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传染病;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

计数 

EOS

50-500×106/L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红细胞比容

测定

HCT

温氏法

男:

0.40~0.50L/L

女:

0.37~0.48L/L

脱水、烧伤、大手术后,通过测定压积以决定是否静脉输液及输液量。

血细胞比容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及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性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细胞比容降低,见于各种贫血,但必须结合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

平均

红细胞

容积

MCV

分析

仪法

80-100fl 。

1.升高见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术后、肠病、裂头绦虫等寄生虫病;及恶性贫血、混合缺乏、叶酸、B12、癌;遗传原因)。

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2.降低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贫血;高铁血症见于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和铅中毒及CO中毒),全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平均

红细胞

血红蛋白量

MCH

分析

仪法

27-34pg

平均红细胞

血红蛋白浓度

MCHC

分析

仪法

320-360g/L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V-CV

分析

仪法

11-14%

根据MCV、RDW两项指标的变化,可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1.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M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地中海性贫血。

2.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M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3.正细胞均一性贫血:

MCV、RDW均正常,常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4.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M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等。

5.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MCV增大、RDW正常,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6.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MCV、RDW均增大,如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网织红细胞

Retc

活体

染色法

成人和儿童:

0.005-0.015 

新生儿:

 0.02-0.06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24-84)×109/L

网织红细胞计数反应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贫、急性失血、缺铁贫、巨幼贫等;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障、骨髓病性贫血。

血小板计数

  

  

PLT

分析

仪法

100-300×109/L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

亢进、尿毒症等。

血小板平均

容积

MPV

分析

仪法

7~11fl

MPV增高:

1.造血功能抑制排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

2.血小板破坏增加但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

MPV减低:

1.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者。

2.MPV随血小板数同时持续下降,可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血小板分布

宽度

PDW

分析

仪法

15%~17%

(1)增加:

血小板体积大小悬殊不均衡。

如: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2)减少:

血小板体积大小较均一。

红细胞沉降率

ESR

魏氏法

男性:

0~15mm/h末

女性:

0~20mm/h末

1.血沉增快 临床常见于:

  

(1)生理性增快:

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可加快,其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或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

  

(2)病理性增快

  1)各种炎症性疾病:

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

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加快。

  2)组织损伤及坏死:

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

  3)恶性肿瘤:

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属球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

  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均可增快,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等。

  5)其他:

部分贫血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

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粘液水肿等患者,血中胆固醇高,血沉亦见增快。

2.血沉减慢 临床意义较小,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血沉可减慢。

第二部分血栓与止血检测

项目

名称

英文

缩写

检测

方法

正常参考值

简要临床意义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

PAIg

PAIgGPAIgMPAIgA

ELISA法

PAIgG:

0~78.8ng/107血小板;

PAIgM:

0~7.0ng/107血小板;

PAIgA:

O~2.0ng/107血小板。

1.PAIg增高:

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90%以上ITP患者的PAIgG增高,若同时测定PAIgM、PAIgA和PAC3,其灵敏度可高达100%.但其特异性较低,PAIg只能作为筛查指标。

2.观察病情:

经治疗后,ITP患者的PAIg水平下降;复发后,则又可升高。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试管法

31-43s

(1)延长(超过正常值10s以上):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FDP增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因子第Ⅷ、第Ⅸ、第Ⅺ、第Ⅻ因子缺乏,第Ⅱ、第Ⅴ、第Ⅹ因子减少,应用抗凝剂(肝素、双香豆素)治疗、抗血友病球蛋白(AHG)减少,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减少,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TA)减少。

(2)缩短:

第Ⅷ、第Ⅴ因子增多、DIC高凝血期、血小板增多症、静脉穿刺不佳致血浆内混有血小板。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血液

凝固法分析仪

11-15s

(超过参考值3s以上为异常)

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1.PT延长见于: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PT缩短见于:

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凝血酶

时间

TT

血液

凝固法分析仪

16~18s

(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TT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临床应用肝素,或在肝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

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纤溶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

TT缩短无临床意义。

血浆纤维

蛋白原

Fg

凝血

比浊法

2~4g/L

1.增高:

见于糖尿病、急性心梗、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高症、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

2.减低:

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以及低纤维蛋白血症

D-二聚体

定性试验

D-D

免疫

渗滤法

阴性;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D-D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D-D阴性是排除肺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试验;D-D阳性是诊断DIC和观察溶栓治疗的有用试验。

D-二聚体

定量试验

ELISA法

0—0.256mg/L

全血黏度

测定

旋转式黏度计法

低切变黏度:

男性7.51-10.09mPa·s

女性5.84-8.05mPa·s

高切变黏度

男性5.63~6.67mPa·s

女性4.74~5.86mPa·s

升高:

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脂血症、烧伤、肺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降低:

见于某些贫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出血性休克),以及部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等。

第三部分排泄物、分泌物与体液检测

一、尿液检测

项目

名称

英文

缩写

检测

方法

正常参考值

简要临床意义

尿量

计量法

成人:

1000-2000ml/24h

7-12y:

500-1500ml/24h

1-6y:

300-1000ml/24h

1.增多:

成人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即为多尿,见水摄入过多、应用利尿性药物的暂时性多尿;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肾脏病变如慢性肾炎,神经性多尿,肾移植早期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恢复时的病理性多尿。

2.减少:

成人尿量<400ml/24h或17ml/h为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为无尿。

见于肾前性少尿如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的病症;肾性少尿如各种肾实质病;肾后性少尿如结石、狭窄、肿瘤等引起的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异常。

尿液

外观

淡黄色、清晰透明

①尿液呈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凝血块为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②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多为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旦白尿等;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坏死等

③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为胆红素尿,常见于阻黄和肝细胞性黄疸;

④尿液呈白色混浊或云雾状,为脓尿或菌尿,常见于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⑤尿液呈稀牛奶状为乳糜尿,同时混有血液为乳糜血尿,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梗阻;尿液中有脂肪小滴为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等。

尿气味

尿气味来自于尿液内的挥发性酸,因尿素分解而出现的氨臭气味。

尿

液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因尿素分解而出现氨臭气味

新鲜尿即有氨臭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等;尿液呈酸臭味,见于有机磷中毒;尿液呈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液呈鼠臭味,见于苯丙酮尿症。

尿酸碱反应

PH

分析

仪法

5-7

①尿pH降低,常见于酸中毒、高热、糖尿病、痛风及口服服酸性药物;

②尿pH增高,多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应用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或服用重碳酸钠等碱性药物等。

③药物干预:

可作为一个用药指标,如用氯化铵酸化尿液、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均可用尿PH监测。

尿蛋白

PRO

分析

仪法

阴性(<0.1g/L)

尿中蛋白质含量多达150mg/24h以上时,称蛋白尿,尿常规定性可出现阳性。

不同标记所含蛋白质的量约为:

  (-)表示尿蛋白0.1g/L;

  (±)表示尿蛋白在0.1g~0.2g/L;

  (+)表示尿蛋白在0.2g~1.0g/L;

  (++)表示尿蛋白在1.0g~2.0g/L;

  (+++)表示尿蛋白在2.0g~4.0g/L;

  (++++)表示尿蛋白在>4.0g/L;

  尿蛋白阳性多见于:

  1.病理性因素:

  持续的阳性结果特别是加号较多时提示可能患有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各种原因引起的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肾病、泌尿系炎症、肾移植术后的排异反应等。

出现的蛋白尿还可能是某些病理反应造成的,如:

高烧、高血压、膀胱炎、尿道炎、肿瘤、骨髓瘤、输血反应等。

  2.生理因素:

可造成暂时性尿蛋白阳性,如妊娠、剧烈运动后、受寒、精神紧张、体位变化、青少年快速生长期等;如尿液内混入了阴道分泌物或混入了精子,或被一些其他物质污染也可造成假阳性,应注意复查和观察。

葡萄糖

GLU

分析

仪法

阴性(<20mmol/)

尿糖定性检测为阳性(+),或定量持续超过正常值,可见于以下情况:

1.血糖增高性糖尿 :

血糖超过肾糖域为主要原因见于糖尿病、其他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亢、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等,以及肝硬化、胰腺炎、胰腺癌等

2.血糖正常性糖尿:

血糖浓度正常,肾小管病变致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低下所致,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和家族性尿糖。

3、暂时性糖尿:

①生理性糖尿:

摄入过多、大量注射葡萄糖致一时性升高;应激性糖尿:

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梗时致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或延脑血糖中枢受到刺激使血糖和尿糖暂时性升高。

4、其他:

合成或半合成糖原体内代谢失常可出现糖尿;尿中还原物质如维生素C、尿酸、葡萄糖醛酸及一些随尿排出的药物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尿酮体

  

KET

分析

仪法

阴性

尿中的酮体是丙酮、乙酰乙酸和β-

羟丁酸的总称,他们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

尿中出现酮体常见于以下情况:

1.糖尿病性酮尿:

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伴有高血糖;

2.非糖尿病性酮尿:

见于感染性疾病肺炎、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严重呕吐、严重腹泻、长期饥饿、禁食过久、过分节食、妊娠反应,呕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因糖代谢障碍而出现酮尿。

隐血

BLD

分析

仪法

阴性(<10个RBC/μl)

阳性见于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血尿、肌红蛋白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膀胱结石及炎症、肿瘤、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

外伤等。

尿胆

红素

BIL

分析

仪法

阴性(<1mg/L)

BIL增高见于:

①急性黄疸型肝炎、阻黄;②门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的胆汁淤积;③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Dubin-Johnson综合征和Rotor综合征。

尿胆原

UBG

分析

仪法

阴性或弱阳性

URO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URO减少见于阻黄。

亚硝

酸盐

NIT

分析

仪法

阴性

阳性结果提示尿中存在细菌数100000/ml以上(应排除尿液被污染)。

提示可能存在肾盂肾炎、膀胱炎等细菌性泌尿系感染。

尿白

细胞

LEU

分析

仪法

阴性(<15个WBC/μl)

 LEU阳性见于①泌尿系统有炎症时,尤其在细菌感染时为甚;②女性阴道炎或宫颈炎、附件炎;③肾移植后如发生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及单核细胞;④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及新月形肾小球肾炎。

 

尿比密

SG

分析

仪法

1.015-1.025

晨尿最高,一般大于1.020

新生儿在1.002-1.004之间。

 尿比密增高多见于血容量不足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尿比密减低常见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

尿

红细胞

RBC

高倍

镜检(HP)

<3个/HP

红细胞大于3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

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性等疾病。

如以形态异常的红细胞为主,提示肾性疾病;但也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等。

摄入别瞟醇、抗凝剂、环磷酰胺、青霉素、磺胺类药等药物也可有红细胞增多。

白细胞

WBC

高倍

镜检(HP)

<5个/HP

白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