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9285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6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docx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家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1)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拉瓦锡是最早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

(3)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

(4)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发明联合制碱法。

3.绿色化学:

无毒无害的原料及条件,减少废物排放,最好是零排放,产品要环保健康安全。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

有无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

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

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

二氧化碳、水

检验:

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3、物理性质:

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硬度小

4、燃烧后:

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夜(特性),可使燃烧着的木条熄灭。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C.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结论:

“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

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白色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

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常用的仪器及使用方法(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1、试管-----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2、烧杯、锥形瓶-----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

3、胶头滴管------①-垂直悬空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②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③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④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

4、量筒 -------①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②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5、试管夹 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6、酒精灯-----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

(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

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④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酒精灯的外焰最高,应在外焰部分加热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受损)

⑥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

(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⑦实验结束时,应盖上灯帽。

(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不易点燃)

⑧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二、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

不尝、不直闻、不接触。

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要用手扇闻)

2、用量原则:

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处理原则:

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三、固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一般存放在广口瓶中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

步骤:

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

(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

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意:

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四、液体药品的取用:

“多倒少滴”。

--------液体药品一般存放在细口瓶中

(1)倾倒法----------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

(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步骤:

1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2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3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

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量取法-------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胶头滴管,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若视线偏高(俯视),读数偏大;若视线偏低(仰视),读数偏小;

(3)滴加法-------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

要领:

垂直悬空

五、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

1左物右码:

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即:

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②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六、物质的加热: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2)、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七、仪器的装配:

 装配时,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

1、连接装置;2、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3、用手紧握试管加热;4、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八、仪器的洗涤:

如:

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

如:

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

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九、过滤:

 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低”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一边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十、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2、酸液不慎洒在桌上或皮肤上应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3、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醋酸冲洗,不慎洒在皮肤上应用硼酸溶液冲洗。

十二、气体的制取、收集

 1、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A:

固体与固体之间反应,需要加热,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一定要用酒精灯。

 B:

固体与液体之间且不需要加热,用过氧化氢制O2装置;一定不需要酒精灯。

 2、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一般有毒排水、无毒排空)

A:

排水法 适用于难或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

如:

O2、H2

 B:

向上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如:

CO2、O2

C:

向下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如H2  排气法:

导管应伸入瓶底

十三、气体的验满:

 O2的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证明O2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CO2的验满: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证明CO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

十四、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 一定先净化后干燥

常用干燥剂有:

浓硫酸(有吸水性)、固体氢氧化钠(有吸水性)、氧化钙(能与水反应)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所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N2第二多的是氧气O2

2.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氧气的主要用途:

供给动植物呼吸(如医疗急救、登山、潜水、宇宙航行等)和支持燃烧(炼钢、气焊)

氮气的主要用途:

白炽灯中作保护气、制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食品充氮作防腐剂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主要用途:

作保护气、用于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实验原理:

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掉密闭容器内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水倒流入容器内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化学方程式:

4P+5O2

2P2O5

(2)实验装置图;

 

(3)、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中原气体体积的1/5。

(4)、实验结论:

氧气有助燃性;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空气中还有4/5体积的不可燃、不助燃、不溶于水的气体。

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

(5)、该实验成功的关键: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选择的药品应为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跟氮气及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且反应后的生成物为固体。

思考:

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

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

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丝(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红磷量不足;

装置气密性差;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二、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红磷P五氧化二磷P2O5

2、混合物:

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如:

空气、天然气、石油、土壤、矿泉水、石灰水

三、保护空气

(一)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主要有两大类:

有害气体:

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

粉尘。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化石燃料的燃烧;

工厂废气;

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3.空气污染危害:

温室效应由二氧化碳导致,酸雨由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导致,氟氯烃会引起臭氧空洞。

4.防治措施:

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

开发新能源;

工厂废气、粉尘要达标排放;

大力植树、造林。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固态或液态氧都是淡蓝色。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储存在蓝色的钢瓶里。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

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O2CO2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

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S+O2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形成酸雨)。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

生成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注意:

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4)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

镁+氧气

氧化镁化学方程式:

2Mg+O22MgO

(5)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注意:

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思考:

为什么实验时要给铁丝系上一根火柴?

答:

利用木条燃烧时产生的温度使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课题3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蒸馏)

原理:

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药品:

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MnO2)

B实验原理:

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化学方程式:

2H2O2MnO22H2O+O2↑

注:

二氧化锰(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C、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

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化学方程式:

2KClO3

2KCl+3O2↑

注意:

二氧化锰(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 加热高锰酸钾:

文字表达式: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化学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C、装置:

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

(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E、易错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

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

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

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检验、验满

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表明该气体是氧气;

验满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该瓶氧气已收集满。

三、反应类型:

①: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

A+B+……→E(简称“多变一”)

②:

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

AB→A+B+……。

(简称:

“一变多”)

③:

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四、催化剂:

1、催化剂特点: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化学性质不变、只改变(即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2、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1、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

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3)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2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电子在核外较大空间内做高速的运动,即

 

2、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

 三“决定”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核决定原子的质量

4、化学反应的实质: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运动的,也叫分层排布。

2、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决定的。

3、原子结构示意图:

(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各层电子数

三、离子 

1、概念: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阴离子。

2、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气态非金属单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

氧气O2CO2、H2O、SO3、HCl)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

(如:

铁Fe、氦气He、金刚石、石墨等)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碱、盐)一般由离子构成。

(如氯化钠)

3、物质的组成、构成的描述:

①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元素和××元素组成例: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物质的构成:

××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例:

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课题3元素

一、元素

1、概念: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是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

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

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原子:

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

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或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

联系:

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

3、元素的分类:

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O、Si、Al、Fe;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铝Al;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O、C、H、N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

N、O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Ca

注意:

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意义:

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

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2、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

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

6N:

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1、发现者: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3、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4、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6、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意:

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爱护水资源

爱护水资源:

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

生活中提倡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型器具;农业中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工业中提倡对水重复利用,循环使用

2、水污染的原因:

(1)、工厂未经处理的“三废”(废渣、废液、废气)的任意排放;

(2)、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3、治理水污染:

(1)、工业上,废水要达标排放;

(2)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3)、生活中,不使用含磷洗衣粉,不乱丢乱倒垃圾,特别是做到电池等废物分类集中放置;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后再排放;(4)、加强水质的监测。

课题2水的净化

(一)、净化水的方法:

沉淀(静置沉淀、吸附沉淀—---明矾作絮凝剂)、过滤、吸附、蒸馏。

其中净水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1、过滤①适用范围:

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或可溶性固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

“一贴二低三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