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676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1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docx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练习题范文

绪论

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C2.A3.A4.C5.B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1.BCD2.BCD3.ABC4.AB5.C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成果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又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其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⑶从其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要点】

⑴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成果;

⑵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成果;

⑶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理论成果。

四、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己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

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是什么?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五、论述题

试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划时代的意义。

【答案要点】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首先,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他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激发工人阶级觉悟得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其次,空想社会主义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出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又有很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之所在,以及离开阶级斗争不切实际的去谈论和设计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第二,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

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章

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

5.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1.C2.C3.B4.B5.D

二、多项选择题

1.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无限多样的粒子归结为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是决定了社会历史一般过程

D.社会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了精神生活过程

4.否认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会导致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不可知论

D.相对主义

5.唯心物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指

A.古代唯心主义

B.现代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ABCD2.ABC3.ABCD4.AB5.CD

三、简答题

1.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答案要点】

有三个方面的根源。

其社会历史根源在于古代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科学极不发达;其阶级根源在于反动落后阶级的维护和支持;其认识根源在于唯心主义者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分裂,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某一方面、环节的重要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能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实在。

这一定义没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归结为一种独立、非主观的存在。

同时它指明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这一物质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四、辨析题

1.意识是人脑这一物质的机能,故意识也是一种物质。

【答案要点】

(1)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推导出的错误结论。

(2)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功能,但它又与物质有本质的区别。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则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殊的精神现象。

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现象。

(3)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了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2.唯物主义注重物质享受,唯心主义注重精神修养。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就是唯物主义,相反的回答就是唯心主义。

五、论述题

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1)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的本质从生理上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从内容上说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不承认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片面夸大意识的反作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练习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主张“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意识存在的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空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3.实践是指

A.个人的生活活动

B.一切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C.一切利于自己的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5.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农民耕种农作物

B.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C.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

D.运动员进行体育活动

1.B2.C3.D4.D5.A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4.实践活动的特点表现在它是

A.精神的活动

B.物质的活动

C.在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

D.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1.BC2.AB3.CD4.BCD5.ABC

三、简答题

1.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如下意义:

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

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2.实践的定义、特征及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实践是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物质活动。

其特征:

(1)目的性,或理性、主观能动性;

(2)物质性,其对象、手段都是物质的;(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概念之一,它沟通了主客体,而且是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四、辨析题

1.脱离运动的物质与脱离物质之运动皆不可想象,故运动即物质,物质即运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2.体力劳动是物质性活动,是实践活动;脑力劳动是精神性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除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外,一切同客观世界相接触的人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动,也都是实践。

脑力劳动属于精神生产专业活动,如教育活动、作家的创作活动、艺术活动、管理活动等等,都是实践活动。

把精神生产等专业活动排斥在实践之外,把脑力工作者斥之为“脱离实践”的观点,在理论上和实际生活中都是有害的。

五、论述题

试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实事求是。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唯物辨证的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多种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统一世界。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全部原理都是说明这个统一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党实事求是路线的哲学基础。

第一、既然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人们的思想不过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只有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实践才能成功。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具体原则出发;第二、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又是不断运动发展的。

因此,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第三、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多门具体学科都以揭示事物运动的特殊规律为任务,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科学,按科学办事,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特征,尊重科学与实事求是是一致的。

练习四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和发展

B.对立统一规律

C.辩证矛盾

D.运动和相对静止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句话是一种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4.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

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A2.D3.D4.B5.D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2.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3.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A.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B.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转变

C.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

D.事物显著的变化

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1.ABC2.ABCD3.ABCD4.ABC5.BCD

三、简答题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

【答案要点】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新生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案要点】

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四、辨析题

1.联系是指事物直接与世界万物相联系。

【答案要点】

错误。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发展过程各阶段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同周围的事物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有间接联系。

2.承认运动的观点就是辩证法的观点。

【答案要点】

错误。

(1)运动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变化包含前进、上升性的变化和倒退、下降的变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不仅是运动变化的,而且是发展的。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机械论、循环论只承认运动变化,否认发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

(3)此命题否认了变化和发展的区别,抹杀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五、材料分析题

仔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材料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摘自《十七大报告》)

1.根据材料1,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哲学依据。

2.根据材料2,说明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哲学原理。

【答案要点】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是: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改革、发展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我们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促改革发展。

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依据是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通过统筹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等关系,把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为解放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巨大动力,坚持了发展的观点。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人民群众为本,坚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再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地发展、协调地发展和可持续地发展,并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求;同时强调了既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人发展的需要,非常关注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事物和事物各个方面的之间的关系,坚持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练习五

一、单项选择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