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751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docx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51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

高频考点解密25中国小说阅读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课标全国Ⅰ卷

4—6,赵一曼女士,15分

4—6,天嚣,14分

11,锄,25分

课标全国Ⅱ卷

4—6,有声电影,15分

课标全国Ⅲ卷

4—6,微纪元(节选),15分

11,玻璃,25分

山东卷

19—22,七岔犄角的公鹿,18分

19—22,《琴声何来》,18分

浙江卷

10—13,一种美味,20分

江苏卷

13—16,小哥儿俩,20分

13—16,会明,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茶

李永生

①野三坡境内有一高山,悬崖绝壁,状如斧劈。

山顶有一平台,古上曾建有一座娘娘庙。

据说建此庙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难以运送上山,有人便想出用山羊驮运的高招儿。

将附近村庄的山羊集中起来,在每只山羊身上拴几块砖瓦,成百上千只山羊边啃食青草边朝山顶移动,远远望去,整个大山犹如下了一层雪,很是壮观。

②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娘娘庙越发变得残破,僧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到清朝光绪年间,只剩一高僧在此修行。

高僧法号了凡,已年近八旬,但仍精神矍铄,腰身板直。

了凡高僧出家前乃一名医,本就心地善良,出家后更加仁慈,经常义务为百姓治病。

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着药葫芦,骑着毛驴下山巡诊。

那毛驴是个早产儿,它母亲生下它便死去了,主人怕养不活它,想丢弃不管。

高僧得知,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

毛驴个头不大,却长了一个“大门头”,人说这种驴极聪明。

③了凡巡诊,天蒙蒙亮就出发。

高僧骑驴,无须手握缰绳,稳坐驴背,仍能手持佛珠念经。

毛驴四蹄撒欢,踏得山石“嘚嘚”脆响,人和驴都显出几分精神。

④到了山下村庄,天正好大亮。

病家主人早已在路口迎接。

高僧下驴进屋,对病人望闻问切。

主人回过身,将一捆鲜嫩青草恭恭敬敬地放在驴面前,毛驴便很友好地望望主人,三缕两缕衔起而食,吃得优雅而有气质。

吃饱了,高僧也正好从房中走出,主人千恩万谢,高僧双手合十作别,骗腿儿上驴又去了其他病家。

⑤高僧了凡骑驴巡诊,救治山民无数,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

有人提出在悬崖绝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纷纷捐款。

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骑上毛驴便去阻拦,好说歹说,乡亲们才作罢。

⑥了凡好品茗。

高僧脱俗,品茶也极讲究,他一年四季饮的都是绿茶。

绿茶的香气最雅致,一壶开水冲进去,那墨绿色的茶叶打着旋儿舒展出一个个透明的气泡,一股幽香能感染一片天地。

茶具是一盏成窑五彩小盖盅,雕镂奇绝,一色山水人物,并有草字图印,那是出家前病家送他的,已摩挲得通体发亮。

过去,了凡一直用山上的泉水煮茶,后来换成了山下村庄的龙眼井水。

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

病家把水倒得满满的,水高过杯口,光滑如披了一层缎子面。

高僧道声“极品”,喝一口果真比山上泉水更加甘洌。

自此之后,了凡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⑦为了凡运水的便是那头大脑门毛驴。

⑧了凡先是领着毛驴下山驮了几次水,然后便决定让毛驴单独去驮。

⑨天未亮,高僧便起床打火烧饭,接着添草加料,把毛驴喂饱,而后在驴身上拴好水桶,目送毛驴下山。

⑩这是毛驴第一次单独下山驮水。

毛驴因主人对自己的信任而激动,打着响鼻儿一溜小跑,没多久便来到了井边。

这时龙眼井边已聚集了三三两两打水的乡亲。

老乡们见了毛驴独自下山,先是一阵惊讶,再望水桶,更为惊奇——桶里边竟放着两张烙饼。

人们一下子明白了——高僧要用烙饼换水吃。

人们争先恐后地为水桶灌满水,烙饼却没有留下,依旧让毛驴驮回去。

高僧为乡亲们办了那么多好事,为他打水也要报酬吗?

⑪第二天,毛驴又来驮水,不过这次桶里的烙饼却变成了四张,乡亲们给桶灌满水后,依旧不肯把烙饼留下,毛驴便原地打转,怎么轰也不走。

一老人说:

“它一准是上次驮回了烙饼,挨了大师的责怪。

”人们只好留下烙饼,毛驴欢快地打个响鼻儿,立即转身上了山。

⑫这以后,毛驴每天都在大清早儿下山,用烙饼换水,谁第一个见到毛驴,谁便拿走烙饼,然后负责给水桶灌水。

⑬毛驴驮水,一直持续了二十年。

这天早晨,天上下起了白毛雪。

毛驴又下了山,然而身上不见了水桶和烙饼。

毛驴见到乡亲们,仰天大叫,四蹄刨击地面,一脸的焦躁与不安。

乡亲们心里咯噔一下子,忙朝山上奔……入寺庙,进禅房,见了凡已经坐化了,眼前一盏茶水,也已冰凉。

⑭乡亲们含着泪把毛驴拉下山。

大伙一商议,决定轮流养护它,每户一月。

到了新家,毛驴拉磨驮柴,任劳任怨。

当然,有一件事乡亲们谁都不会忘记,那便是户与户交接时,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④段中通过对高僧、病家主人、毛驴的描述,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三者之间亲切友好、和谐融洽的关系。

B.乡亲们要捐款凿“功德碑”,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就前去阻拦,因为他觉得乡亲们此举妨害了出家人仁德的修炼。

C.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觉得用它烧饭比用山上的泉水更好吃,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D.小说两次写到毛驴打响鼻儿,第一次是由于得到了大师的信任,第二次则是由于完成了大师交给的驮水的任务。

【答案】A

 

误区警示

1.凭借略读文章留下的印象想当然地判断选项,对故意拔高、似是而非、无中生有的选项判断不准,如上题B项中的“妨害了出家人仁德的修炼”,如不细读原文,就会认为该表述正确。

2.断章取义,造成误选。

如上题C项中的“觉得用它烧饭比用山上的泉水更好吃”,考生很容易根据文中“喝一口果真比山上泉水更加甘洌。

自此之后,了凡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的语句判断该表述正确,实际上结合整段文字可知,“了凡好品茗”,因为龙眼井水是“极品”,沏茶好,所以才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技法点拨

小说类文本阅读中,双项选择题涉及的考点较多,答题时应注意:

1.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对每个选项考查的考点进行粗略的判断,看哪些选项考查内涵,哪些选项考查结构,哪些选项考查表现手法。

如上题,A、B、C三项考查的是内涵理解,D项考查的是结构分析。

2.把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仔细对照,比较甄别选项与原文的异同,有时选项是对文章某句话或某几句话的归纳整合,有时选项包含的信息点需要在全文中寻找。

2.请简要分析了凡大师的形象特点。

【答案】

(1)仁慈善良:

小毛驴早产,出生时便死了母亲,了凡大师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着药葫芦,骑着毛驴下山巡诊。

(2)淡泊名利:

听说百姓要捐款为他建“功德碑”,他立即骑着毛驴前去阻拦。

(3)深受百姓爱戴和尊敬:

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绝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轮流养护毛驴的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

 

误区警示

解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考生容易陷入的误区有:

1.题干审读不清。

分析人物形象类题目一般包括分析性格特征和分析形象特点两类,性格特征和人物的性格有关,而形象特点较为宽泛。

如上题,要求分析“形象特点”,如果是分析“性格特征”,那么第(3)点就不合乎题干的要求。

2.形象特点主次不明。

有些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从文章的细枝末节中概括得出的,和文章的主旨关联不大。

如上题,根据文章的内容“了凡巡诊,天蒙蒙亮就出发”可以概括出了凡“辛劳”,再如通过救小毛驴可以概括出“爱护动物”,但这些都不是了凡主要的形象特点。

3.各形象特点相互包含。

人物的每个形象特点要相互独立,不能相互包含。

4.概括和分析脱离。

只答出形象特点,不结合原文进行分析,或者结合原文分析,而列举的事例不能说明形象特点。

技法点拨

解答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审清题干,看要求概括的是性格特征,还是形象特点。

2.从文章的主要情节出发,概括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或形象特点,同时,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做到主次分明。

3.分点作答,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

4.答题时先概括性格特征或形象特点,然后列举文中的内容进行证明,做到文中内容和性格特征或形象特点高度吻合。

3.小说着重描写了毛驴三次单独下山的情节,每次毛驴的表现都不一样,乡亲们的反应也不一样,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

【答案】示例

(1)毛驴第一次下山驮水,非常兴奋激动,乡亲们见到毛驴后先惊讶,再惊奇,最后争先恐后地灌水。

表现了乡亲们对了凡大师的爱戴敬仰之情。

(2)毛驴第二次下山驮水,站在原地不肯走,乡亲们把烙饼留下后它欢快地上了山。

表现了毛驴的聪慧和了凡大师的高风亮节。

(3)第三次单独下山,毛驴见到乡亲们,仰天大叫,四蹄刨击地面,一脸的焦躁与不安,乡亲们担心了凡大师,急忙朝山上奔。

表现了毛驴的聪慧,也预示着了凡大师的仙逝。

(4)这三次毛驴单独下山的情节中,毛驴、乡亲们的表现各不相同,通过对毛驴三次下山情节的描写,突出表现了毛驴之“聪”、了凡大师品德之“高”、乡亲们与了凡大师之间的感情之“深”,也烘托了了凡大师的形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误区警示

1.不对情节进行概括,直接回答情节安排的效果。

如上题,有些考生只回答突出人物形象、表达了……感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而忽略对毛驴三次单独下山情节的简单概括。

2.只关注局部,不关注整体。

有些考生在解答情节作用类题目时,只注重分析此情节和上下文的联系,而不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分析该情节安排在人物塑造、感情表达、思想内涵表达等方面的效果。

3.要点概括不全或概括没有顺序,给人混乱之感。

如上题,组织答案时要先写毛驴第一次单独下山的情节,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少概括其中的一次或者两次,甚至打乱其顺序,都是不合适的。

技法点拨

小说的探究往往是以小说的某个要素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考生对小说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可用“五点(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标题和主旨)循环法”。

如果题目要求探究其中的一点,那么要联系其他四点进行探究。

如上题,要求探究情节安排的效果,考生解答时就要考虑情节与人物、主旨等之间的关系。

要注意的是,阐述情节安排对人物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时,不能主观臆断;主旨的概括要立足文本,不能凭空捏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铜葵花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

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来,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

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

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

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村民们,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

“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

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了,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该很紧张了。

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

奶奶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

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

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因为马上就要过冬了。

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虽说没有破破烂烂,但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看着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

“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

“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

“就是该拦住她。

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

“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

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

船是夜里到的。

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

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

“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

“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

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

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

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

“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

“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

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

我们想:

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

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

”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

无论别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

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

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

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做铺垫。

B.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了,一方面说明奶奶年纪已经很大了,另一方面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表现了奶奶态度的坚决。

C.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表现了爸爸感觉妈妈有点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2.小说开篇写新稻登场的情节的作用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奶奶去看她妹妹的情节是理解奶奶性格特征和主题思想的关键。

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修稿

秋天风景

农村喜欢写东西的人不多,知道怎么写东西的人更不多。

老赵生活在一个比较贫瘠的农村。

他自小读了一些书,喜欢写东西,他宛如一只喜欢趴在地上掼写故事的虫子,每篇小说都效仿同宗前辈赵树理,土得掉渣却绵甜诱人。

老赵有一间书屋,名曰:

陌上草屋。

老赵还有一个响亮的笔名:

五谷侍者。

年复一年,几十寒暑,耕耘久了,老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点小名气,许多杂志社对这野生的东西来了兴趣,约稿者不断。

一家名为“幽境盏菊”的文学杂志社邀老赵写一篇关于老赵那个农村的家庭伦理小说,契合老赵思想,最近一对夫妇正在为侍奉老人的问题闹矛盾,老赵参与了调解,虽然,夫妻俩和好如初,但农村养老的问题却久久不能让老赵释怀。

有米有灶好做饭,刚发生过的事端,久蒙脑海的问题,何用铺陈,稍微润色,很快,一篇五千言的小说就完成了!

稿件发出去不几天,老赵接到消息,消息是审稿编辑发过来的:

“老赵,您好,感谢合作!

稿件已阅,故事很好,但不够细腻,敬请修改!

这是老赵最近几年里第一次被要求修改。

作品要求精益求精,这很让老赵感动。

夜深人静把自己关进“陌上草屋”里,反复斟酌每一句话,仔细推敲每一个字,正在投入,老伴推门而入:

“老赵,别捣鼓傻了,明天是母亲的祭日,你忘了?

”老赵脑袋嗡的一声,可不,母亲去世一年了,明天就是自己的悲痛日,自己这做儿子的怎么连这样锥心彻骨的事情都忘了?

他感谢老伴的提醒,不然,明天姐妹们过来烧纸会让自己难堪的。

这件事倒使老赵灵光一现:

小说里的主人公何尝不是如此,他们的难堪,他们的矛盾是生活压力造成的,顾此失彼,忠孝两难全。

“老赵啊老赵,只考虑故事情节了,没注意内涵,这样的文字怎能不空洞……”老赵自责,把小说揉碎了重新构思。

稿件又发了出去,第二天邮箱里多了一份新邮件,打开,还是审稿编辑的建议:

“老赵,为了反映农村的深刻变化,也凸显党的政策的正确性,能不能将人物的精神面貌再提升一个高度……”老赵又一次感到自己是小学生,难得这位编辑高标准严把关!

修改后的稿件又发了出去,这次老赵还附上了几句话:

“多谢尊编辑指点,倘若还有不妥之处,敬请来函,吾必虚心改之……”

几小时后,老赵再次收到审稿编辑的邮件:

“赵作家,为了增加您的知名度,最好是让这篇小说充满一些浪漫气息……”“浪漫?

”这可让老赵犯了难,他清楚地记得,早晨和老伴一起扛着锄头下地,一片枯黄的树叶落到老伴的头发上,他紧走两步,伸出手指把树叶捏了下来,这个情景恰好被放羊的秋花嫂看到,她捂着肚子笑老赵公母俩风流,走在路上还动手动脚。

“浪漫?

我写了言归于好的夫妻依然恩爱,通情达理的农院洋溢着笑声,不够浪漫吗?

“不够!

“要怎样?

能怎样?

怎么样?

“虚构啊,可以假想新农村风貌啊!

比如,生活场景转在办公室,爱情观念遭遇新挑战……”

“我们农村还很穷啊,农民坐在办公室里耕地,现实吗?

老夫妻上演无病呻吟的感情戏,扯谈呗!

农民的内敛就如藏在芝麻角的油籽,不成熟绝不抛头露面。

农民有浪漫的时候,那就是丰收后驮着妻子赶趟大集或是一起跑到城里商量着给家里添点物件……”

……

一来二去,老赵看着自己根据编辑要求不断构思的作品,越来越感觉牵强附会不如初稿,越看越觉得稿件主人公不是农民。

“穿着西服去耕地,笑话!

这样播下去的种子能发芽吗?

假如发了芽,又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老赵越思越想越感到自己没主见了:

不改,过不了关;改,自己半大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最清楚农民的所思所想,迎合别人去完成篇不符合事实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只能给外星人看……

这会儿,老伴在庭院里喊:

“老头子,出来帮帮忙……”老赵一偏头,看到老伴正弯着腰,等他来帮忙抓痒。

“差点没有老赵了……”一激灵,老赵决计维持原稿,老赵对着庭院说了一声稍等,然后啪啪啪啪在键盘上给编辑回了一句话:

“请到农村来,然后再定夺!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老赵与作家赵树理同宗,含蓄委婉地表明了与众不同的老赵喜欢写东西的原因。

B.老赵接到“幽境盏菊”的稿约后,很快写完五千言的小说,表明老赵写作功底较好,却欠认真缜密,从而为下文修稿埋下伏笔。

C.审稿编辑不厌其烦地多次给老赵提出修稿意见,表现了编辑具有良好的写作水平与高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D.小说既运用“有米有灶好做饭”这样的口语,同时也有典雅的表达,语言亦庄亦谐,饶有趣味。

2.老赵是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3.围绕修稿,老赵与编辑展现了哪两种不同的写作原则?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买头耕牛

季明

村口过队伍,碾子挤在人群里瞧热闹。

排长一眼瞅见他,过来在他宽厚的胸脯上捣了两拳,说:

“这身板儿,不当兵可惜了!

碾子只是轻微晃了晃,问排长:

“当兵有啥好处?

排长说:

“饭管饱,还发军饷。

碾子又问:

“那……攒一年钱,够买头牛不?

排长愣了一下,然后哈哈一笑,说:

“这就看你小子咋混了!

碾子心动了。

碾子家人口多,吃不饱,更关键的是,碾子打小就有个梦想:

给爹娘买一头牛。

爹娘在土里刨食,犁田耙地全靠人力,碾子看着心疼,但牛太金贵,一般人家买不起,连村里最大的财主家,也才只有两头哩。

碾子要当兵,跟爹娘告别。

爹蹲在地上,埋头抽旱烟,不吭声;娘呢,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碾子安慰爹娘,自信地说:

“爹、娘,放心,俺一定要给你们挣一头牛回来!

碾子就跟着队伍走了。

碾子胆大,除了跟日本鬼子干第一仗时,吓尿了裤子外,几仗下来,就不怕了。

碾子枪打得凑合,但有一身蛮力气,手榴弹扔得远,肉搏战时,敢玩命,抡起大刀片子砍几个钟点不喘粗气。

部队按月发饷,撂倒了日本鬼子呢,额外还有奖赏,撂倒得越多,赏金就越重。

这些钱,都被碾子装进一个小布袋里,宝贝一样紧紧揣在怀中。

闲暇时,碾子就把布袋掏出来,一块一块地数钱,心里在暗自盘算,那钱,从刚刚够买牛尾巴,再到半条牛腿、一条牛腿……

碾子数得有滋有味时,排长凑了过来,说:

“你小子当兵,就为了钱啊?

碾子诧异地说:

“咦——攒够了钱,才能买牛!

“光知道买牛,就没想着打鬼子?

”排长问。

碾子想了想,说:

“打鬼子,划算,有赏钱哩。

排长气得在碾子后脑勺拍了一巴掌。

有一次,部队路过一个村庄,这村庄被鬼子占领过,房子都被烧了,村民也被杀光了,横七竖八的尸体,惨不忍睹。

看着这惨状,士兵们都沉默了,而仇恨的怒火,却在每个人的胸中燃烧。

碾子走到一个巨大的骨架前,他知道,这是牛的骨架。

牛骨架四仰八叉地戳在那里,惨白的骨头上,挂着血迹和残存的牛皮,牛肉早已被鬼子们剔干净,吃掉了,剩下个牛头,圆睁的牛眼,正直勾勾地冲着碾子。

碾子知道,这是头正当壮年的牛牯子,他心痛得连声说:

“多好的牛啊!

多好的牛啊……”

这时候,排长也走了过来,拍拍碾子的肩膀,问:

“还想买牛吗?

碾子实诚地说:

“还想买。

排长一指地上的牛骨架,吼:

“买个屁!

小子,不把鬼子杀光,你买了牛,它也会这样!

碾子握紧了拳,也大吼一声:

“老子要杀光小鬼子!

回到驻地,碾子把大刀磨得闪着寒光,他明白了一个道理:

不杀光鬼子,就是买了牛,也保不住。

碾子随部队一路打下去,就到了一个叫富金山的地方,军部接到上峰的死令,务必在此地阻击鬼子十天。

碾子听排长说了,这是武汉保卫战的外围战,对手是鬼子的荻洲师团,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

碾子就把砍卷了口的大刀,磨了又磨。

阻击战打到第五天头上,碾子所在的师已经死伤大半,阵地也丢了几次。

为夺回阵地,师长下令组织敢死队,在夜间突袭,碾子第一个报了名。

每名敢死队员发了十块大洋的赏钱,临出发时,师长又给每人敬了一碗酒。

这时候,碾子怀里已经空了,他把那个装钱的小布袋连同一封遗书,托付给了排长。

碾子没了牵挂,一仰脖,喝干了碗里的酒……

排长现在已经是营长了,受了重伤,刚刚被抬往后方医院。

一个多月后,碾子爹娘收到了碾子的遗物。

碾子的遗书很短,只一句话,说:

爹、娘,用俺攒的钱,买头牛,好好种地!

春耕开始了,爹娘用碾子攒的钱,买了头小牛牯,刚两岁的牙口,正一身蛮力,套上犁,立即头一沉、肩一耸,不用扬鞭就撒着欢儿往前走,犁铧钻进地里,泥土就哗哗啦啦地往外翻。

白发苍苍的老娘,闲坐在地头,看那牛牯犁地,忽然又想起碾子,“哇”地放声大哭起来。

爹扶着犁,这时候赶紧扭过头去,也早已是泪流满面。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排长在碾子胸脯上捣两拳的情节,一方面表现了班长发现碾子身强力壮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也通过碾子被捣后只轻微晃了晃说明碾子结实的体格。

B.碾子毕竟是个农民,当兵仅仅是为了攒钱为爹娘买一头牛。

C.小说三次写了碾子的大刀,第一次表现碾子的壮实、勇猛,第二次表现碾子的愤怒和明白杀敌的目的,第三次表现碾子的勇猛和与鬼子决战到底的决心。

D.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碾子的父母,开篇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