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980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9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

《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docx

台湾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析

谢沁

摘要:

随着生态理念的普及和深入,高校成为生态规划实践的重要场所。

台湾地区虽然土地资源紧缺,但一直以来,能够在校园规划中坚持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本文梳理了台湾东海大学、台湾大学、台北科技大学三所台湾高校的规划设计和更新改造的方法,包括结合地形进行空间组织、培育动植物群落、水系修复与生态水岸设计、结合生物栖息地设置校园景观、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公共界面设计等主要内容,最后总结出生态校园规划的设计、实施和组织的启示和方法。

关键词:

生态校园,规划,方法

校园作为传授知识、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场所,不仅要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也应该不断追求校园环境的提升。

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土地紧缺造成的成本升高,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招生规模扩大、用地紧张的双重压力下,纷纷选择在生态环境相对敏感的城市外围建设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人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度设计的负面例子屡见不鲜。

然而,高校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不仅是为了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建设的实践为青年一代生动、直接地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样板,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以校园空间为载体展现出来。

1生态校园概念

1.1生态校园定义

生态校园是指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的指导下遵循人与自然协调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形成各物种布局、结构合理且自然环境优良,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且对环境友好的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

1.2生态校园规划原则

近年来,随着高校产业化政策的实施及高校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的新建、改建、扩建已经形成热潮。

然而,面对持续上升的时间、人力成本,高校建设周期不断缩短,为了全面保障生态环境,降低校园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明确生态校园规划的原则至关重要。

第一,人性化原则。

高校的生态环境作为师生探讨、交流、社交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中应将人放在主导地位,根据师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征进行空间环境设计,在优先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兼顾生态环境,通过空间导向设计、视觉引导、空间界面处理等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生态化原则。

控制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始终以保护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校园环境的原有地形,尽可能通过规划设计手段、生态建筑技术等实现校园建设的生态化,将生态环境与教学活动相融合,增强环境与建筑的生态化体验。

第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把学校的教育资源、校园建设、教育环境共同作为校园发展的载体,坚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功能建设同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校园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实现教学、科研、生活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第四,地域性原则。

必须从高校所在地区的整体区域环境出发,充分考虑区位特征及地貌地形、植被水文、气候条件等,赋予高校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校园环境中展现地域场所精神。

第五,保护与节约原则。

生态校园规划应遵循“5R”原则,节约资源,减少人工建设及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绿色消费,积极应用绿色环保产品;重复使用,多次利用生活资源、对旧建筑进行改造等;分类回收资源,将雨水、生活垃圾进行循环再生;保护自然,积极维护生物多样性。

第六,整体性原则。

校园处在城市中,应同时取得多方面的整体协调,主要包括校园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与协调,建筑个体生态环境与群体之间的协调等,校园生态环境规划的局部性、单层面的设计迈向整体性、多层面的配置,已经成为生态校园规划的重要趋势之一。

第七,多样性原则。

生态校园规划包括空间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两个层面。

其中空间作为校园活动的主要载体,应通过物质限定的空间,结合人的不同活动,营造出多样的场所感和领域感。

第八,动态性原则。

校园规划与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连续变化的过程,在规划中应为发展留下适当的用地,便于今后的建筑调整。

同时,建筑扩建也要注意与原有空间的衔接,避免干扰原有的空间环境。

第九,艺术性原则。

艺术与生态的结合往往代表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合作,在校园景观节点、校园建筑的设计中,融入艺术性的设计要素,应将艺术的人文思考置入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实现艺术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台湾生态校园规划实践

2.1东海大学生态校园规划实践

2.1.1校园简介

东海大学是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位于台中市西部,建立在郊外的山坡地上,校园地形为西高东低,坡向高差明显。

在校园规划中十分重视地形的影响,校园内依势而建的学院系所与地形融为一体,使师生在户外活动时可以时刻亲近自然。

青青草原、热带森林、奶牛牧场与神圣教堂、文艺教学楼交相辉映,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生态校园。

图2-1东海大学校园环境概貌

2.1.2特色生态设计方法

(1)依山就势组织道路和建筑

文理大道作为校园中最主要的步行道,长约180米,宽14.5米,位于校园的西侧,东端止于教堂旁的草地,西端止于图书馆。

文理大道中央为草地台阶,两侧为缓坡步道,大道两侧种满了冠幅广展的榕树,再往后是一组组退距不同的合院式建筑群。

文理大道的设计理念借鉴了美国大学校园的草陌形式,在塑造文理大道轴线式的庄严气氛的同时,注重保留与远山连通的景观视廊,同时,利用建筑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营造出若虚若实的空间特质,在大道两侧的建筑群布局中再现中国园林空间的情趣。

图2-2文理大道 图2-3文理大道与两侧建筑

(2)配置多样化植物群落

东海大学的植物栽种主要分为树木和草地两类。

其中树木又可分为树列和树丛,树列主要安排在道路两侧,选用枝叶繁茂的凤凰木,在初夏时节火红花色,还能映衬毕业典礼时的校园盛景;树丛主要安排在建筑物四周,选用树形优美、枝叶扶疏的相思树,人们穿行其间,可以感受到树林、建筑物和草地之间的层次和虚实变化。

校园内的草地景观是受到了西方景观和庭院布置的影响,其中建筑物旁的草地配合四周的树列成为建筑物自然朴实的背景,活动区的草地因不受四周建筑物的影响,而更突显其自然珍贵。

图2-4文理大道 图2-5文理大道与两侧建筑

(3)建筑设计与校园环境共生

校园内的建筑风格极简,建筑材料使用不加修饰的颜色,与校园内的各种树木构成一个自然简洁的校园景观。

路思义教堂作为东海大学的校园象征,位于整个校园的中心,西接教学区,东接宿舍区。

教堂呈现出由四片双曲面组成的独特薄壳造型,仿佛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一般。

教堂屋面外部用瓷砖瓦,采用富有我国宗教建筑性质的黄色,菱形瓦和月部交叉的格子梁,构成形状呼应的视觉美。

路思义教堂的色彩、形态都与周边的开阔缓坡草地、密植行道树相互呼应,是建筑与校园环境共生、质朴校园风格的典型代表。

图2-6路思义教堂 图2-7路思义教堂周边地形

(4)将校园生物栖息地与校园景观相结合

借鉴生态学上的“能量金字塔”概念,在基地内预留出高密度的小生物栖息空间,尤其是健全“能量金字塔”最底层的初级生产者生存环境,同时,加强最下层的地被植物,建构校园内的多层次植栽系统。

利用植被覆盖地表减少泥土裸露,达到保护地表土及美化功能,同时,借由下层植物低矮常绿、密集生长且繁殖力强的特性,有效提高绿化覆盖率。

再结合景观手法转变为阶段式滞洪池及覆层植栽,成为校园内的休憩观赏空间,并通过景观设计方法形成囊状、流动观赏、凹状等多种形态的休憩空间,从而将生态栖息地的营造融入校园环境的景观塑造中,在创造生态特色休憩模式的同时,达到环境保育、社会学习、生态体验的多重目的。

图2-8生物栖息地与景观塑造

图2-9整体再造规划构想

2.2台湾大学生态校园规划实践

2.2.1校园简介

台湾大学(下文简称“台大”)是台湾的最高学府。

虽然置身于车水马龙的台北公馆商

圈,但这所久负盛名的学府却因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校园风格与环境特色,展现出人文与自然气息兼备的质朴气质。

从建校之初到现在,台大校园也经历了尊重自然、与水争地、恢复自然等几个不同思想理念的发展阶段,但仍然是生态校园规划中颇具实践示范意义的案例。

图2-10台湾大学

2. 2.2特色生态设计方法

(1)广泛引入各地植物提高多样性

早期的台大校园,就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场地的植被生物,兼备教学、研究与观赏功能。

同时,还从世界各地引入植栽,有些植物甚至是台湾唯一一株。

因此,校园内的植物多样性得到极大的发展,不仅成为台湾地区许多中小学生自然课程户外教学的基地,同时,也对调节校园内微气候、美化校园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2-11台大校园杜鹃花 图2T2台大校园苏铁

(2)生态修复水系护岸

早年台大校园内外有许多农田灌溉水圳与水池,为了获得建设用地,台大与水争地,将原先的许多水圳、水路、水沟、水塘、水池等用土建工程盖顶封平。

但是经历了经济发展后的思想反思,尊重自然的理念让更多人意识到回归自然、恢复生态地貌的重要性。

因此,在台大2001年版的校园规划中,针对校园水系制定了改善计划,将琉公圳渠道重新打开,并以生态工程方法处理水系护岸,让自然生物回归校园,同时也为校园增添滨水景观的多样性。

(3)设置生态池调蓄水源

在台大农场设置生态池,水源主要来自附近位于地下水层较高的生命科学馆,此前生命科学馆的涌水排入水沟,生态池建造后,则被直接排入生态池内。

另外的水源是台大农场的地下水井与收集经净化处理后的农田灌溉水。

生态池内的水途经琉公圳调节河道,在河道内受到植栽与水生植物、动物的净化处理,形成了生物观察栈道等小尺度滨水空间。

大雨时,多余的水量可排放至公共下水道,一般情况下经过拦污栅和沉砂池处理进入景观滞洪池,形成临湖步道、滨水休憩平台等大尺度滨水空间。

当生态池水量不足时,也可从景观滞洪池抽水补注。

图2-14台大水环境调节示意图 图2-15台大生态池

(4)生态调节水塘融入校园景观

台大校园内的醉月湖原是一片稻田,早年作为琉公圳的调节水塘,湖岸栖地的形态多变,生物种类繁多,睡莲、鸭子、蛙类、松鼠都十分常见。

湖畔绿树成荫,四季花卉丛生,醉月湖四周有一条以生态驳岸接驳的石板步道,通过生态处理的方式生成校园景观的游赏路径。

图2-16台大醉月湖生态景观

2. 3台北科技大学生态校园规划实践

2.3.1校园简介

台北科技大学(下文简称“台北科大”)作为一所典型的都市型大学,面积不大,自然环境禀赋并不出众,但校方多年坚持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研究,获得了2011年“世界绿能大学”排行全球第18名,在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理、生态永续计划实施成效等方面表现突出。

图2-17台北科技大学

2.3.2生态设计方法

(1)打造生态绿色公共界面

台北科大强调科技、人文、生态三者的结合,在校园西南角繁忙的道路界面上,将运用新技术建造的生态绿墙与公共艺术相结合,形成“绿色大门”,传达台北科大的生态校园设计理念。

“绿色大门”以树脂纤维复合材料为构件,纤维板内植入无纺布包覆的沃土以及爬藤类种子,并依附校园雨水回收及洗手台用水的过滤、净化浇灌系统,将水资源的再利用与竖向绿化的生态意向相结合,通过绿色缓冲界面构建人与校园及城市的共生关系。

图2-18"绿色大门”全貌 图2T9“绿色大门”细节图

(2)自主研发进行生态转化

台北科大校园地面铺砌的灰色小砖,是台北科大自行研发的新型渗水砖,它由废弃的煤砰石、建筑废料以及玻璃瓶等固体压制而成,带有大量空隙,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

这种新型渗水砖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台北多雨天气下的行走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雨水迅速透过地表,及时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它极强的透气透水性,将发挥土壤调节温度和

湿度的优势,维护地表生态平衡。

它本身的构成材料也以废弃材料为主,本身就是能源循环利用的最佳实践。

(3)建设生态绿色示范建筑

选取校园内配电室上方的空间“死角”,利用其植物生长不受干扰而形成的特殊微气候环境,以及城市风廊形成的微气候循环,设计一座整合采光系统、墙壁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的零能耗实验性生态绿建筑。

通过学生的共同参与设计,将生态绿色的示范意义融入校园的日常教育中,充分展现生态人文一体的意境。

图2-20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21绿建筑室内

(4)外联水景延伸生态界面

台北科大拆除了学校南侧面临忠孝东路80m的围墙,并建构一条生态河流,提供多样化的水生植物栖息地,将水系与植物相结合,形成微气候调节带,并在通风井和其他设备设施的出口进行生态化的遮蔽处理,通过温和自然的元素替代原先围墙一类的生硬界面,不仅给校内师生和校外路人提供停留和亲水的自然体验,也通过生态水系将生态校园的理念拓展到城市,让校园生态向城市自然扩散。

图2-22外联水景植物景观

3启示

3.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东海大学位于城市郊区,具备良好的生态基底条件,正是因为从建校之初就对所处的生态环境怀抱极大的尊重,后续所有的人工建设都在积极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校园呈现出的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校园空间形态。

生态校园的规划,应该从场地设计开始对地形、水系、农田、植被的尊重,到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景观视线的交汇融合,都以因地制宜为核心,致力实现人工建设与自然资源的协同发展。

3. 2明确目标,坚定不移

台湾大学经历了早年以建设用地为导向的大规模校园建设之后,通过反思,再度明确了回归自然、恢复生态的目标,于2001年开始,针对校园水系制定了改善计划,不仅恢复了水圳渠道,还以生态工程方法修复了水系护岸,在恢复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兼顾校园景观和环境塑造,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许多高校在快速扩张和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都曾经历过与水争地、与田争地的发展阶段,及时地反思并重新明确目标,进而修正之前的做法,逐步恢复自然,将获得校园整体环境更加持续的发展。

3. 3注重细节,见缝插针

台北科技大学的空间区位决定了校园建设的用地受到制约,为了应对用地扩张与减少自然破坏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开创性地利用配电室上层的消极空间建设实验性生态绿建筑,探索利用小环境的微气候循环实现零能耗的节能目标。

同时,还将分隔校园与城市空间的围墙拆除,改为生态河流,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水系与植物相结合的微气候调节带,并将积极的生态影响扩展到城市公共界面。

从细节出发,见缝插针地高效利用校园内的一些消极空间,不仅能够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也能够在集约型发展的目标导向下探索更精细的生态校园设计方法和实践。

3.4开放包容,合作共建

生态校园的建设与推广除了依托高校的前沿科技力量,更需要借助社区、学生、行政部门、甚至社会组织的力量进行精细化经营。

无论是台北科技大学的外联水景改造项目,还是“绿色大门”的更新项目等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才得以实现最终的建设实施。

另一方面,高校突破传统校园的封闭环境,与社区展开良好互动,带动社区共同意识、发动社区力量放大生态理念的辐射影响,更有利于整合社会公众的力量,共同促进生态校园的改造与更新。

参考文献

[1] 熊启明.生态校园实证研究——以武汉市高效生态校园规划为例[J].中华建设,2012(8):

76-77.

[2] 施兰.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现代园艺,2014,02:

87.

[3] 陈佳佳.浅谈生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城市建筑,2016(23):

220-220.

[4] 马皓伟.浅谈大学校园的生态环境规划模式[J],A东工业技术,2017(23):

267-267.

[5] 陈承振,代朋,超匝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生态校园规划方法探索[J].城市建筑,2015(14):

63.

[6] 苗传军.大学校园的生态环境规划模式研究[D].厦门:

华侨大学,2005.

[7] 黄世孟.台湾大学校园规划之经验与策略[J].城市规划,2002,26(5):

46-49.

作者简介

谢沁,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级规划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