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482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docx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阅读材料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第一次发展的高潮)

1.时间:

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案例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

这时的上海,已经是中国商业经济的中心。

进出口贸易的繁忙,以及民族工业的崛起,使得金融流通量与日俱增。

 面粉大王荣氏兄弟

  1873年9月23日,无锡荣巷的荣熙泰家,第一个儿子荣宗敬出世了;时隔两年,1875年8月4日,第二个儿子荣德生也来到了人问。

  荣巷位于无锡西郊惠山南麓,是荣氏家族聚居的地方。

荣家祖上曾经做过大官,可是到了荣熙泰这一代,家境已经很差。

荣熙泰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进铁匠铺当学徒;甚至连母亲去世后的安葬费用都没有,只好变卖家产。

后来荣熙泰便长年在外给商家当账房先生,给官僚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荣熙泰再也没有想到,就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后来会成为中国著名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而且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还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虽然家境贫寒,但荣熙泰深知,只有让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才有重振家业的希望,所以很重视两个儿子的学习。

荣宗敬7岁进私塾,立刻显示出他过人的聪明,只要老帅稍加指点,他就能够领悟,作文也总是写得很出色。

荣德生7岁时,父亲却有些犹豫,怕他跟不上学业,所以便用硬纸板剪了300个字块,自己在家里教他,每天学10个生字。

没料到荣德生学得很快,后来学算术,背“九九表”,“二木头”也毫不吃力。

父亲这才发现,这个不声不响的孩子有着非凡的记忆力!

第二年,荣德生也进了私塾。

他对学习的兴趣十足,上学读,回家读,还把古诗词写成小纸条贴在墙上、蚊帐上随时复习。

许多经典著作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使老师赞叹不已。

  1886年,荣宗敬14岁,就不得不离开学堂,帮助父亲支撑这个家。

在南市区一家铁锚厂当学徒。

荣宗敬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一心想干出点名堂来。

可是他毕竟太小了,工作又累,又不会照顾自己,不久就染上了伤寒,只得回家治病调养。

可是荣宗敬明白家中的艰难,所以身体刚好些,就又返回了上海。

这一回,他进了永安街豫源钱庄当学徒。

  懂事的荣德生,心里羡慕哥哥已经在为家庭分忧。

在1888年,他就背着父母给哥哥写了一封信,请哥哥代他也找一个职业。

  上海的职业并不好找,直到第二年,通顺钱庄开业,荣宗敬才通过朋友,为弟弟也谋得了一个学徒的机会。

15岁的荣德生,也乘着小木船摇进了大上海。

  荣德生学得很快,没过多久,记账、结算、看钱、兑银等钱庄业务的基本功,就都难不住荣德生了。

除此以外,他还练出了一手好书法。

每逢过年,左邻右舍都争着来请他写春联。

  1891年,荣宗敬学徒满师,经人介绍进入上海南市森泰蓉钱庄当了跑街,负责在无锡、江阴、宜兴三个地区联系客户、发展业务。

  由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

荣宗敬和荣德生先后失业回家。

1896年初,荣宗敬跟父亲来到上海,重新寻找职业。

这时的上海,已经是中国商业经济的中心。

进出口贸易的繁忙,以及民族工业的崛起,使得金融流通量与日俱增。

从事金融业的朋友大多发了大财,许多人劝他们不要再去给人家做帮手,干脆自己开一家钱庄。

  荣熙泰下了决心,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又找几位朋友合伙,在上海鸿升码头开办了广生钱庄。

由荣宗敬当经理,荣德生管正账。

荣宗敬虽然是初次当家,但显得十分老练。

仅仅一个月后,业务发展,广生钱庄又在无锡设立了分庄,由荣德生当经理。

小弟兄俩初试身手,成绩居然不坏。

不幸的是,新的历程刚刚开始,父亲荣熙泰就因病重逝世了。

他一生奔波劳碌,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却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临终之际,他嘱咐儿子们,一定要兄弟一心,踏踏实实,共谋发展。

  

  1899年,荣德生应邀到广东去帮姑父。

因为钱庄的业务比较稳定,荣宗敬一人也能应付得下来,荣德生就放心去了。

广东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窗口,这里的人思想活跃,没有框框,敢于开拓,善于经营,这些都使荣德生大受启发。

当时,介绍西方科技和实业的书籍也纷纷出版,这引起了荣德生的浓厚兴趣。

有一次,他读到一本《美国十大富豪传》,书中介绍了美国10个大资本家怎样依靠兴办实业发家致富的经历,也证明了实业的发展能够使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这本书荣德生读了许多遍,联想到上海、广东的许多外国企业大获利润的实例,他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比钱庄更赚钱的事业。

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

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地方当地士绅的反对,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一连下了七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

在第八次批示中,干脆强硬地宣布:

知县办事无方,革职留用。

“入夏江南大水,粉厂建筑工地河水漫浸,荣德生与工人一道在工地忙碌,同工人一样吃每天85文的伙食,随时指挥采取各种应急措施。

外有诉讼,上遇天灾,内则亲人病觞,搅得26岁的荣德生身心交瘁。

打官司关系到工厂的前途,他绝不敢掉以轻心:

建厂事关成败,也不能有丝毫懈怠。

对大儿子的早夭,荣德生自认是有顾不周的责任,数十年后写《乐农自述行年纪事》时,内心仍隐隐作痛,深感歉疚。

西方有位研究拿破仑的学者曾说:

‘任何巨大成功的背后,都隐藏着痛苦的努力’,要成为伟大的实业家,也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呵!

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

1903年独资经营。

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

案例1871年农历正月初八,中国农村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广东佛山南海县黎涌乡的简汉达家,又喜上加喜地添儿子。

不过,欢乐中的人们绝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名叫简照南的男孩,30年后创办了“广东南洋兄弟烟草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民族卷烟工业的开拓者之一。

  佛山的地理位置紧靠广州,交通便利,在明清时代就是全国闻名的手工业区,商业也比较发达。

简汉达靠着从事建筑业养活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

可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侵略,中国逐渐变成了外国资本家倾销商品的市场,佛山的手工业也开始衰落。

简汉达家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艰难了。

  小照南正在上小学的年纪,简汉达就因为劳累过度,终于一病不起,告别了人世。

家里一下失去了顶梁柱,母亲潘氏用模具捏制泥茶煲出售,挣得微薄的收入,养活小照南兄弟5人,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13岁的小照南已经懂事了,他主动向母亲提出,他不再去上学了。

身为长子,他要以稚嫩的肩膀分担家庭的重担。

母亲虽然不忍心品学兼优的儿子失学,但又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于是,小照南每天清早脚蹬草鞋,手握利斧,上山砍柴,到傍晚背着沉重的柴捆下山。

晚上,他又在微弱的豆油灯下,自学着学校的功课。

他牢记着父亲生前的教诲:

人穷志不短,才能成大器!

要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出人头地的人,首先要有知识、有学问、有真本领!

年轻的小照南从书本上认识了大山外面的世界,也期待着能有一天走向山外的世界……  17岁那年,简照南终于得到了走出穷山沟的机会。

他有个在香港做生意的叔父简铭石,回乡探亲,愿意把小侄儿带到香港闯天下。

临别前夜,母子抱头大哭,但是第二天,她仍坚强地把儿子送上了去香港的轮船。

  轮船驶出了港湾。

简照南站在甲板上,眺望着碧波万顷的大海,顿时觉得心胸开阔了许多,一股豪气油然而生。

他暗暗下定了决心:

不管等待着他的是怎样的命运,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要像当年上山砍柴那样,不顾一切地向上攀登、攀登!

  简铭石原来在香港朋友开设的巨隆瓷器店做事,主要工作是去日本收取账款。

简照南来后,他就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侄儿。

简照南往返于香港和日本之间,虽然旅途奔波,但他不怕吃苦,办事细心、严谨,收取账款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很受老板的赏识。

不久,老板又派简铭石和简照南去越南处理客户的欠款。

可是巨隆瓷器店却因为资金不足而倒闭了,简铭石和简照南只好在越南自己做生意谋生,先后开办了陶器、玉器和棉布店。

几年以后,叔侄俩积累了一些资本。

简铭石看侄儿确有经商才能,便拨出一笔资金,让他自立门户谋求发展。

  

简照南想到,他当年多次去日本收款,对日本商业市场的情况比较熟悉,也认识不少客户,加上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商业更为发达,便将生意转到了日本。

他在海滨城市神户开设了东盛泰商号,经营日本海产品和布匹,并将其贩运到泰国(当时称暹罗)、新加坡等地销售。

业务扩大后,他一个人忙不过来,便在1890年回老家,将18岁的弟弟简玉阶接到日本学习经商,帮他抄写电文和记账。

玉阶是个聪明精干的青年,弟兄俩同心协力,就这样开始了事业。

  当时,香港的商业已经十分繁荣。

简照南经过比较,认为最好的经商地点还是香港,所以便带着弟弟又回到了香港,开设了怡兴泰商号,从日本贩运瓷器等杂货,向东南亚各国推销。

由于简氏兄弟在经营中讲究信誉,尊重客户,很得南洋商业界的好评,不久就在剧烈的竞争中站住了脚跟,收入也逐渐提高。

  因为他们的业务一直与航运有关,所以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他们很自然地将眼光瞄准了航运业,创设了顺泰轮船公司。

开始是租船跑运输,往来于越南、缅甸等地;后来买下了“广东丸号”船。

“广东丸号”的航线越跑越远,简氏兄弟在南洋一带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不幸的是,“广东丸号”在一次驶向日本的航程中,遇到台风海潮而沉没,船上的旅客虽被抢救脱险,但顺泰轮船公司蒙受损失太大,不得不宣告破产。

  简照南在经商道路上,第一次遭到了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但他并没有消沉。

几年来涉足商界,使他逐渐认识到,世界上无论干什么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想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那就只能鼓气,不能泄气!

而且,他已经不是那个刚刚走出山沟的穷小子,而是南洋一带颇有名气的富商了。

他的人生经验和经济实力,都使他能够经得起失败了。

  

正当简照南重新设计自己的创业道路时,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的实业救国热潮。

这对海外华人也是一个极大的震动。

简照南兄弟受了爱国精神的感召,决心转向国内谋求发展,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但是,回国之后究竟干什么呢?

简照南选定了香烟工业。

  自从17世纪初,烟草由菲律宾传入中国,中国就有人吸食烟草,而且在很多地区种植烟草。

烟瘾大的人宁可少吃一顿饭,也不肯少吸一袋烟。

但是中国人过去只习惯于用水烟袋吸水烟或用旱烟袋吸旱烟,并不生产香烟。

19世纪末,外国香烟开始大量涌入中国。

外国烟商雇用了大批中国人担任推销员,在街头推销“洋烟”,这些推销员头戴礼帽,身穿西装,专拣繁华热闹地段宣传:

“快来看,快来瞧,水烟旱烟哪有洋烟好,抽水烟伤肚子,抽旱烟呛鼻子,洋烟又有味来又过瘾……”不但当场表演吸洋烟,而且免费散发请人品尝。

这些人一已吸惯了香烟,就只好自己掏钱去买来抽了。

由于腐败的清政府对外国香烟不征收进口关税,英国和美国的烟商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为了进一步垄断中国这个巨大的香烟市场,并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烟草资源生产香烟,牟取更高的利润,1902年,英美烟商联合起来,成立了“驻华英美烟草有限公司”,并很快在上海、香港、汉口、沈阳等地开设了烟厂,还建立了伸向全国城镇的销售组织。

一时间,“大英”、“老刀”、“哈德门”、“三炮台”等洋烟铺天盖地而来,残酷地榨取中国人民的财富。

  简照南看到了这个情况,他想,既然中国能种植烟叶,又有着广阔的香烟消费市场,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生产香烟呢?

为什么要把这巨大的财富让外国人轻易赚去呢?

因此,他决定创办中国的民族香烟工业,抵制西方的“洋烟”,让中国人都吸中国烟。

  

万事开头难。

最难的还是一无技术,二缺资金。

简氏兄弟为此专程到日本去考察香烟生产技术,并买回了四台蝴蝶式卷烟机;同时,简照南又结识了日本川井烟厂的几名技师,他们答应帮助简氏兄弟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回香港后,简照南兄弟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又在叔父简铭石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共同筹集资金,作为开办烟厂的资本。

1905年正月初八,简照南的35岁生日那天,“广东南洋烟草公司”在香港正式成立了。

公司取名南洋,是为了表示要和当时中国人在天津开设的“北洋烟草公司”一致对外的意思。

在成立大会的会场上,挂着醒目的大标语:

“肥水不落外人田,中国人吸中国烟!

”  从这一天起,简氏兄弟与香烟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

  创业之初,由于简氏兄弟对香烟生产外行,配料不当,质量不好,出品的香烟销路不畅。

简照南将这看作关系到南洋公司命运的大事,便从繁重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亲自东渡日本,用高薪聘请来几位烟厂技师。

当时有人对此不理解,认为公司资金已经很紧张,怎么能再花费这样高的代价?

简照南坚定地说:

“公司要兴旺,就必须提高香烟质量。

我请来的都是‘财神爷’啊!

”  果然,不久以后,技术问题一一解决,南洋公司也生产出卷纸柔软、烟丝整齐饱满、色泽鲜亮、口味醇和的香烟。

简照南又动脑筋,广泛征求香烟牌号,从众多应征者中选择出具有中国民间特色、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语作为产品牌号,如“双喜”、“白鹤”、“白金龙”、“飞马”等,很受老百姓的欢迎,香烟也就大为畅销。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时间:

20世纪初期(民国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

案例1912年辛亥革命的爆发,着实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了一阵子,政府也大力倡导实业。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锐减。

荣氏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强化企业管理,不遗余力。

他还独出心裁使用促销手段。

在部分袋装面粉中,他塞入一个铜板。

一袋面粉还没吃完,有的顾客发现突然冒出一个光灿灿的铜元!

这真是一个好彩头,迷信的人们喜出望外。

机制面粉价廉物美,不仅毫无毒素,而且还能中彩头,荣德生的销售创意,很快使它在无锡面粉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1915年“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1914——1922年8年间,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申新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了五个纱厂。

荣氏企业己稳操“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

可是,好景不长。

1922年,西方列强在医治好战争创伤后,带着他们的商品和资本卷土重来。

申新各厂自1923至1924年两年中就亏损百余万元,福新厂的产销也在下降,从盈余转为亏损。

案例1905成立的南洋烟草公司发展迅速,一心想独霸中国香烟市场的英美烟商,是不能容忍中国民族香烟工业的发展的,他们企图把南洋烟草公司扼杀在摇篮里,于是节外生枝,借口“白鹤”牌香烟的包装纸颜色与英美产品“玫瑰”牌相似,向香港当局提起诉讼,要求惩治“破坏专利权”的南洋公司。

这本来是毫无道理的事,但香港当局害怕洋人,居然蛮横地做出判决,强令南洋烟草公司烧毁生产出的香烟和印好的商标,使南洋公司蒙受重大损失。

当时,简照南正卧病在家,他得到消息,当即披衣下床,在家人的扶持下赶到现场,想据理力争,然而等待着他的却是荷枪实弹的军警!

  英美烟商得寸进尺,随后又用同样的伎俩,使南洋烟草公司的“飞马”、“双喜”牌香烟遭到同样厄运。

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原来就势单力薄的南洋烟草公司元气大伤,开工仅13个月,就债台高筑!

简氏兄弟不甘失败,宁可关闭恰兴泰商号,以全力维持烟草公司,但还是无济于事,到1908年5月,由于亏损太大,不得不宣告歇业。

  一时间,烟厂工人们不得不卷起铺盖另谋生路,高大的厂房冷冷清清,等着出卖;办公桌上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债主们纷纷上门来讨债……此情此景,使病中的简照南悲愤交加,病情顿时加重:

虽然经过多方医治,稍有好转,但肝病一直没能痊愈。

  初战的失败,不但没有动摇简氏兄弟创办民族工业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再次奋斗的决心。

1909年2月,在叔父简铭石的全力支持下,他们重整旗鼓,再度开业,并将公司改名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简照南激励公司的同事们共渡难关,谋求发展,他说:

“不是我简氏兄弟想发财,而是我们中国人要为中国争日气!

”他的话激起了同事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大家表示一定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誓与“南洋”共存亡!

为了防备英美烟商再利用专利权、商标法做文章,简照南专门请来了经济专家与经济事务律师给大家上课。

同时,他利用过去的关系,写信向海外华侨求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南洋”面临危机时扶持一把,共同为中国人争气!

那一段日子,简氏兄弟就是这样没日没夜地奔波筹划。

简照南累得好几次肝病发作,他强忍着疼痛,继续操劳。

通过改良制造工艺、调整产品结构,经营大有起色。

为了筹备足够的周转资金,简照南决定让弟弟简玉阶重赴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经商,从事贩运风灯、槟榔盒、毛巾、瓷器等生意,充实“南洋”的资金。

  

1911年,伟大的辛亥革命爆发了。

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到处掀起了“提倡国货、抵制外货”的运动,在“实业救国”的口号鼓动下,各地纷纷兴办实业。

简氏兄弟紧紧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再次推出“双喜”、“飞马”、“白鹤”等国产香烟,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

“中国人请吸中国烟”的口号,大得人心。

连海外烟商也纷纷来电来函要求代销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产品。

销路一畅通,生产也就蒸蒸日上。

这一年,南洋公司获利了,第二年利润又翻了一番;到1915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这匹“飞马”终于飞起来了!

  1916年,为了开发国内市场,简氏兄弟在上海设立了分厂,随后又在广州、汉口、北京设立分厂,并在国内各大城市和南洋群岛一带设立销售机构。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死而复生,使英美烟商十分恐慌。

他们在1914年和1917年先后两次想以重金收买南洋公司,被简照南巧妙地拒绝了;后来又想破坏南洋公司扩建新厂的工作,也没能得逞。

面对英美烟草公司接二连三的刁难,南洋公司的一些股东胆怯了。

他们认为,凭南洋公司的资本与基础,是不可能与英美公司对抗的,所以想与英美烟草公司妥协,苟且偷生。

一时间,南洋公司内部争论不已,人心浮动。

  正在海外筹款的简玉阶听到消息后,十分气愤,当即来信表示,南洋公司的发展,正在于用提倡国货做号召,一旦屈服于洋人,即使不被社会唾骂,也会让提倡国货的人灰心,这种事是万万不得的!

在简氏兄弟的坚持下,英美烟草公司企图吞并南洋公司的阴谋彻底破产了。

  于是,不甘心失败的英美烟草公司,决定仗着自己的优势,用市场竞争挤垮南洋烟草公司。

因为像香烟这样的大众消费品,一旦销路不畅,生产就难以维持了。

他们在报纸上大做广告,宣称英美香烟价廉物美,不惜暂时亏本,将质量优异的新牌香烟削价出售,并在卖烟时赠送彩票、礼品来吸引顾客。

同时,他们采取威逼利诱种种手段,迫使香烟店只卖英美烟而不卖南洋公司的香烟。

更为恶毒的是,英美烟草公司不惜花费钱财大量收购南洋公司的香烟,故意放到发霉时才拿出来卖,以此来败坏南洋公司的声誉。

他们甚至收买了南洋公司的印尼雅加达的仓库管理员,让他把烟搁霉了才卖出去。

许多人拿着发霉的香烟要求换货,使南洋公司在经济上和名声上都蒙受了重大的损失。

  面对这一切,简照南十分冷静。

他知道,英美烟商的手段固然卑鄙,但光是生气也没有用处。

市场竞争从来就是冷酷无情的,关键要看谁能赢得消费者!

在总体力量上,南洋公司无法与英美公司抗衡;然而香烟一旦进入市场,便必须服从市场法则。

南洋公司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善于随机应变,仍然有可能再一个一个局部战胜这个庞然大物似的对手。

俗话说: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简照南针对英美公司的诡计,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

他们一方面宣传振兴国货,一方面也尽量使购买南洋香烟的顾客得到实惠,如在烟盒内装入兑奖券,奖品从美术画到金戒指应有尽有,使想碰运气的顾客纷纷购买南洋香烟。

他们对销售南洋香烟的商店,提高代销提成,放宽交款期限,并且补贴运输费用,使店家得到的好处比卖英美香烟更大。

他们积极向各地烟商征求意见,并派人到各地进行市场调查,按不同消费者的要求生产不同口味的香烟,如为北方人生产烟味浓烈的产品,为南方人生产口味平和的产品。

此外,他们还深入偏远地区,采取薄利多销的办法,使更多消费者爱上了南洋香烟。

  1919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资本积累达到600多万元,呈现一派兴旺景象。

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人民爱国反帝的热情空前高涨,南洋公司提出的“中国人请吸中国烟”的口号更加深入人心,产品销售额的猛增,刺激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南洋公司决定对外招股,这一决定当即得到爱国商人的响应,许多资本雄厚的富商纷纷入股,使南洋公司的资本激增。

股东们一致选举筒照南为公司的“终身总经理”,简玉阶为公司协理。

简照南将总公司从香港迁到上海,分公司遍布全国十几个大城市,同时还在新加坡、泰国等地设有分公司;公司为了扩展生产,添置了新设备;又在河南许昌,安徽凤阳等烟草产地设立收购站并新建和扩建了多处烤烟厂;为解决包装印刷和所需锡纸问题,又自办了印刷厂和纸厂。

公司职工总数增加到1.4万人,年利润达到三四百万银元,成为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私营企业之一。

  经过与外国资本家近20年的拼搏,简氏兄弟终于成为中国的“香烟大王”!

简照南在实业界的声望也与日俱增,曾先后兼任广东实业团副团长、上海总商会会董和上海华商联合会董事等职。

1922年,简照南又发起成立上海东亚银行,并担任银行董事。

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27——1945)

案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大多卷入了战争的漩涡,无暇东顾,因而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缘。

刘鸿生审时度势,筹划创办企业。

经调查研究,选择开办投资少、设备简、销量大、周转快、获利丰的火柴厂。

当时中国火柴工业落后,产品质量较差,上海等沿海地区的市场主要被“洋火”占领,但洋货亦存在不少问题,如瑞典“凤凰”牌,远洋运输,成本高昂;日本的“猴子”牌系在中国制造,虽成本低,质量好,但产量有限。

  1920年初,苏州鸿生火柴厂终于建成投产。

在建厂过程中,刘鸿生夜以继日认真钻研火柴生产技术,掌握安全火柴的化学配方关键问题,亲自赴日本磷村株式会社的火柴厂实地考察,并引进先进设备,以高薪聘请日本技术人员传授技术,还延聘留学归来的沪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天骥博士担任总工程师。

工厂开创期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操作工人又不熟练,生产的火柴质量不高,因而销路差,以致亏损。

经过两年的改进,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可与进口的瑞典“凤凰”牌火柴、日本“猴子”牌火柴媲美,而价格则略低于进口火柴。

这样,鸿生火柴厂的产品销量激增,逐步覆盖上海和苏、浙等地。

到1924年,刘鸿生又收购了他的岳父叶世恭所创办的苏州燮昌火柴厂,成立鸿生火柴公司,还在上海设立办事处。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全国掀起抵制日货运动,日本“猴子”牌火柴被迫退出中国市场,国内各地中、小型火柴厂乘机崛起,犹如雨后春笋。

这些中、小型火柴厂由于资金少、设备差、技术低,大都生产黄磷火柴,价格比较低廉,因此火柴市场呈混战状态。

瑞典火柴厂趁机收购了日商燧昌火柴厂,开始在中国生产“凤凰”牌火柴,增强了竞争能力。

它企图垄断中国火柴市场,想兼并大中华火柴公司,甚至要求收购苏州鸿生火柴厂的资产、商标。

针对这一情况,刘鸿生于1928年发起组织成立了江苏省火柴同业联合会,联合同业维护民族工业,抵制外国火柴,促进国货生产,得到全国52家火柴厂的赞同。

1929年11月在上海召开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刘鸿生被公推为常务委员会主席。

他率代表团向南京政府进行大规模请愿,提出“挽救国货火柴方策”,要求政府保障民族工业、保护国产火柴、免除苛捐杂税、限制外国火柴进口等,但均未被当局接受采纳。

随着国内火柴厂相互竞争的加剧及国外进口火柴的增多,我国火柴业的形势日益严峻。

刘鸿生以其出色的组织才能和经营能力,着手进行统一中国火柴生产和市场的规划。

他提出同业合并,减少竞争,协力图存,以发挥集团经营在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优势的倡议,受到同业拥护。

他采取先大后小、先易后难的方针,即先将长江下游一带的火柴厂进行合并,以控制生产,提高质量,扩大销售,然后再向全国逐步推广。

1930年7月,鸿生、燮昌、中华三家大型火柴厂宣告正式合并,改名为大中华火柴有限公司,由刘鸿生担任总经理。

一年后,大中华火柴公司又先后兼并了九江裕生、汉口燮昌、芜湖大昌、扬州耀华、杭州光华等中型火柴厂,公司资本亦随之扩充到365万元,年产火柴15万箱,约占华中地区销售总量的一半,并在汉口、南昌、芜湖、南京、镇江、苏州、杭州、汕头、福州、厦门等地设立销售处,销售地区除东北各省外已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