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487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docx

配套K1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新版新人教版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题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1.进行下列对比试验,不需要控制变量的是(  )

A. 用红磷和白磷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B. 用足量稀盐酸区分黄金与黄铜

C. 用铁钉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                     

D. 用镁、锌与稀硫酸反应,比较镁、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夏飞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提出假设                           

B. 收集证据                           

C. 设计实验                           

D. 做出结论

3.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                                    

B. 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的下部

C. 用燃着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观察                             

D. 捉一小虫放入集气瓶中观察

4.台湾著名魔术师刘谦表演的魔术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现有下列猜想:

①果汁消失是因为纸杯中有夹层并有吸水物质;

②纸牌的秘密是运用手法快速替换两副相同纸牌;

③硬币穿玻璃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空隙;

④手臂穿过玻璃是因为玻璃的熔化和凝固.

你认为合理的猜想有(  )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5.为达到预期的目的,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

A. 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可以分离CaCO3、CaCl2的混合物

B. 用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

C. 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往往采用加热煮沸的方法

D. 某同学将pH试纸润湿后,用玻璃棒蘸取食用白醋滴在试纸上,测定其pH

6.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未利用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  )

A. 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

B. 研究微粒的运动

C. 研究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D. 研究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关系

7.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芯会冒出一缕白烟,燃着的火柴只要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如图所示。

此白烟可能是(  )

A. 氮气                          

B. 水蒸气                          

C. 二氧化碳                          

D.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8.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CO2验满       

B. 

铁丝在O2中燃烧

C. 

滴加液体                              

D. 

测溶液pH

9.小明将少量的白糖放在铁锅里加热,先看到白糖融化,接着看到融化的物质呈现棕色,最后有黑色残渣,请你判断整个实验属于(   )

A. 研究白糖的结构             

B. 研究白糖的用途             

C. 研究白糖的变化             

D. 研究白糖的制法

二、填空题(共4题;共28分)

10.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用集气瓶收集两瓶空气,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

空气中的小木条比呼出气体中的燃烧的________.燃烧的时间更________.

空气含的氧气比较________.

3、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各加适量的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

空气中的石灰水是________,呼出的气体中的石灰水________.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它具有能使澄清石灰水________的性质.

4、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一片放在空气中,对另一片呼气

空气中的玻璃片上________,

呼出气体中的玻璃片上________.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________

增多.

11.为了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点燃蜡烛灯后,取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请你继续帮忙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点燃蜡烛,将一根火柴横在火焰上方;

火柴梗两端最先烧焦.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焰心.________的温度最高.

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

将一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石灰水变________.

说明蜡烛燃烧还生成________

12.小明同学对“木炭燃烧和木片燃烧及其现象有什么不同”进行了探究.

探究步骤:

①分别在空气中点燃木片和木炭,观察到的现象:

木炭燃烧:

a.  ________;

木片燃烧:

b.________.

②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发现红热木炭上方罩的烧杯壁上没有水雾,将烧杯倒转过来,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没有生成 ________,生成了 ________而罩在木片火焰上方的烧杯内有水雾产生,倒转过来,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片燃烧既产生了 ________,又产生了 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木片和木炭的成分 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13.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探究活动的环节主要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三、综合题(共1题;共4分)

14.(2016•威海)用科学方法认识物质,获取知识、形成认识需要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观察”“抽象”“演绎”“归纳”“比较”“推理”等是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描述分别运用了以上哪种科学方法?

(1)打开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有白雾出现”,运用的是________法.“白雾是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小液滴”,运用的是________法.

(2)“Na2CO3、K2CO3、CaCO3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碳酸盐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运用的是________法;“BaCO3属于碳酸盐,因此BaCO3也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运用的是________法.

四、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9分)

15.“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某同学做了该实验后,展开了下列思考与探究:

(1)“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

他做了这样一组实验:

每次均用30mL10%的H2O2溶液,采用不同量MnO2粉末做催化剂,测定各次收集到500mL氧气时所用的时间,结果如下:

(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

MnO2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

如果有,是怎样影响的呢?

答:

________

(2)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

他又做了一组实验:

每次均取5mL30%的H2O2溶液,然后稀释成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进行实验。

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均在20℃室温下进行,其他条件也均相同)

实验次序

1

2

3

4

5

6

7

8

H2O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1%

3%

5%

10%

15%

20%

25%

30%

MnO2粉末用量(克)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收集到540mL气体时所用时间(秒)

660

220

205

80

25

9

4

3

反应后液体温度(℃)

24

34

39

56

65

67

69

70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

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

如果有,是怎样影响的呢?

答:

________

(3)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该反应的速率呢?

请说出你的一个猜想并验证

猜想

实验步骤

现象及结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6.下列是关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蜡烛后,按图A的方式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观察到________点炭化变黑最严重;

(2)图B的烧杯内壁出现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

(3)图C中,能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一缕白烟,白烟是________.

五、解答题(共1题;共5分)

17.在蜡烛燃烧过程中还能观察到烛焰伴随着“黑烟”,根据这一现象,有同学猜想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二氧化碳气体,请你分析该猜想是否合理?

如果合理,说明理由.如果不合理,说出你对“黑烟”做出合理猜想?

并说明你做出该猜想的简单道理.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时,均与氧气接触,只是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属于控制变量法;

B、取样品,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黄铜,没有明显现象的是黄金,不属于控制变量法;

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要控制好水、氧气等变量,属于控制变量法;

D、此实验中,金属片的长度、厚薄、稀硫酸的浓度均相同,只是金属的种类不同,根据反应生成气泡的速率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属于控制变量法.

故选B.

【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要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必须相同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能够分析出变量和不变量,了解通过对比实验能验证出什么结论.

2.【答案】C

【解析】【解答】解:

根据题意:

夏飞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在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做出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设计实验的环节.

A、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是提出假设,故选项错误.

B、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是收集证据,故选项错误.

C、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正确.

D、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是做出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3.【答案】C

【解析】【解答】解:

因为①二氧化碳本身不会燃烧,它也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熄灭则证明收满;

②二氧化碳是密度比空气重的气体,所以先进入瓶中的二氧化碳会沉到瓶的底部,把燃着的木条伸入内部是不会检验到二氧化碳是否满到可以溢出瓶口的.

故选C.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及实验操作的要领来作出判断与选择.

4.【答案】B

【解析】【解答】解:

①吸水物质可以吸收少量的果汁,故该猜想有可能实现.

②魔术师的手法很快,快速替换时一般观众很难看清,故此猜想有可能实现.

③虽然分子间存在空隙,但这个空隙相对于硬币来说实在是太小了,硬币不可能从分子间隙中穿过,故此猜想不可能实现.

④玻璃熔化时温度很高,人的手臂从中通过显然不现实,故此猜想不可能实现.

合理的猜想是①②.

故选B.

【分析】通过运用所学知识、生活常识等进行分析判断猜想的合理性.

5.【答案】D

【解析】【解答】A、根据物质的可溶性,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可以分离CaCO3、CaCl2的混合物,方法正确;

B、用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能达到实验目的,方法正确;

C、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会变成沉淀物而除去,故方法正确;

D、pH的测量方法用玻璃棒醮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若pH湿润后会使pH值不准确.若所测酸性溶液,则pH偏大,若所测中性溶液,pH=7不变,若所测是碱性溶液,pH偏小,方法错误.

故选D.

【分析】A、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钙溶于水;

B、红磷能和氧气反应,消耗氧气;

C、加热煮沸可除去硬水中可溶性杂质;

D、pH试纸湿润后造成所测pH不准确.

6.【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没有使用对比的方法;

B、此实验中AB烧杯中的酚酞使用的是对比的思想;

C、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燃烧使用的是对比的思想;

D、浓氨水在热水和放在空气中是利用的对比的思想;

故选A.

【分析】根据已有的实验操作结合图示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7.【答案】D

【解析】【解答】蜡烛刚熄灭时,烛芯冒出的一缕白烟,燃着的火柴只要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说明该白烟具有可燃性不是二氧化碳和氮气和水蒸气,它是石蜡的固体颗粒。

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在学习时应注意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验现象相联系,更好地应用。

8.【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故A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应在集气瓶底装入少量的水或铺上一层细沙,故B正确;

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该垂悬在容器口上方,故C错误;

D、测定溶液pH值时,不能将试纸直接伸入待测溶液中,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分析;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的注意事项分析;

C、根据滴加液体的方法分析;

D、根据溶液pH值的测定方法分析;

9.【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变化、制取、用途、组成的含义判断。

加热少量白糖,白糖先熔化后变棕色,最后有黑色残渣,整个过程研究的是物质的变化,白糖熔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后变棕色,最后有黑色残渣,该过程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故选C.

考点:

本题考查化学的研究领域

【点评】对于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用途、制取等含义的透彻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10.【答案】旺;长;多;无明显现象;变浑浊;二氧化碳;变浑浊;无明显现象;有水雾;水蒸气

【解析】【解答】解:

我们都知道,人体呼吸时能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因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小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呼出气体中水蒸汽的含量大于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可根据氧气的助燃性,用燃着的木条进行实验来比较二者中氧气含量的多少;可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进行实验来比较二者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可根据水蒸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用洁净二燥的玻璃片进行实验来比较二者中水蒸汽含量的多少.故答案为:

旺;长

无明显现象;变浑浊

二氧化碳;变浑浊

无明显现象;有水雾

水蒸气

【分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所以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应根据这三种气体的性质:

氧气的助燃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水蒸汽遇冷能凝结成小水滴来进行实验.

11.【答案】外焰;内焰;外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解析】【解答】解:

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3秒后取出,火柴梗与火焰的外焰处接触最先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由题意可知,由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点燃蜡烛,将一根火柴横在火焰上方;

火柴梗两端最先烧焦.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的温度最高.

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将一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石灰水变变浑浊.

说明蜡烛燃烧还生成二氧化碳

【分析】根据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进行分析解答.根据石蜡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与水,以及水和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进行解答.

12.【答案】发红光,放热;有火焰,放热,产生少量黑烟;水;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碳;不同

【解析】【解答】解:

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放热.而木片在空气中燃烧有火焰,放热,同时产生少量黑烟.

②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红热木炭上方罩的烧杯壁上没有水雾,将烧杯倒转过来,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没有生成水,而生成了二氧化碳,罩在木片火焰上方的烧杯内有水雾产生,倒转过来,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片燃烧既产生了水,又产生了二氧化碳.由此说明木炭中不含氢元素,而木片中含有氢元素,

故答案为:

①a.发红光,放热b.有火焰,放热,产生少量黑烟②水 二氧化碳 水 二氧化碳 不同

【分析】根据木炭与木片组成的不同来分析

13.【答案】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

【解析】【解答】解: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故答案:

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

【分析】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解答.

三、综合题

14.【答案】

(1)观察;推理

(2)归纳;演绎

【解析】【解答】

(1)打开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有白雾出现”,运用的是观察法.“白雾是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小液滴”,运用的是推理法.

(2)“Na2CO3、K2CO3、CaCO3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碳酸盐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运用的是推理法;“BaCO3属于碳酸盐,因此BaCO3也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运用的是演绎法.

故答案为:

(1)观察.推理.

(2)归纳.演绎.

【分析】注意对“观察”“抽象”“演绎”“归纳”“比较”“推理”等是常用的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记忆.对“观察”“抽象”“演绎”“归纳”“比较”“推理”等是常用的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记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四、实验探究题

15.【答案】

(1)过氧化氢

 水+氧气;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MnO2的用量越大,反应越快

(2)有影响,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反应越快

(3)MnO2颗粒大小会对反应速率有影响;每次均用30mL10%的H2O2溶液,采用相同质量但颗粒大小不同的MnO2做催化剂,测定各次收集到500mL氧气时所用的时间,;MnO2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解析】【解答】

(1)“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

 水+氧气。

每次均用30mL10%的H202溶液,采用不同量MnO2粉末做催化剂,测定各次收集到500mL氧气时所用的时间。

MnO2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MnO2的用量越大,反应越快。

(2)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

每次均取5mL30%的H2O2溶液,然后稀释成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进行实验。

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有影响,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反应越快。

(3)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该反应的速率呢?

猜想

实验步骤

现象及结论

温度

每次均取5mL30%的H2O2溶液,用相同质量MnO2粉末做催化剂,一个常温,一个稍微加热,测定各次收集到500mL氧气时所用的时间。

温度高的产生的气泡快,用的时间短。

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越快。

【分析】

(1)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生成的是水和氧气,据此书写文字表达式;实验中每一次所保持不变的是:

30mL10%的H202溶液,变量是做催化剂的MnO2粉末质量不同,测定的是各次收集到500mL氧气时所用的时间,从表中可以看出:

MnO2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MnO2的用量越大,反应越快。

(2)实验2中,实验中每一次所保持不变的是:

MnO2粉末用量,变量是H2O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测定的是各收集到540mL气体时所用时间和反应后的液体温度,从表中可以看出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反应越快;影响该反应的速率的元素可能还有MnO2颗粒大小、环境温度、气压、是否振荡等;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猜想:

MnO2颗粒大小会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实验步骤:

每次均用30mL10%的H2O2溶液,采用相同质量但颗粒大小不同的MnO2做催化剂,测定各次收集到500mL氧气时所用的时间;现象及结论:

MnO2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或:

猜想:

温度;实验步骤:

每次均取5mL30%的H2O2溶液,用相同质量MnO2粉末做催化剂,一个常温,一个稍微加热,测定各次收集到500mL氧气时所用的时间。

;现象及结论:

温度高的产生的气泡快,用的时间短。

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越快。

16.【答案】

(1)C

(2)烧杯内壁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

【解析】【解答】解:

(1)由于蜡烛火焰的温度最外层最高,点燃蜡烛后,按图A的方式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观察到C点炭化变黑最严重;

(2)由于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所以图B的烧杯内壁出现的主要现象是烧杯内壁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由于石蜡的蒸气遇冷冷凝成石蜡固体,所以图C中,能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一缕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故答为:

(1)C;

(2)烧杯内壁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

【分析】

(1)根据蜡烛火焰的温度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分析现象;(3)根据石蜡的蒸气遇冷冷凝成石蜡固体分析回答.

五、解答题

17.【答案】解:

因为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因此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二氧化碳气体的猜想是不合理的;

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这是因为蜡烛不完全燃烧时,除生成水、二氧化碳外,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炭黑等物质.

【解析】【解答】解:

因为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因此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二氧化碳气体的猜想是不合理的;

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这是因为蜡烛不完全燃烧时,除生成水、二氧化碳外,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炭黑等物质.

【分析】蜡烛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不完全燃烧生成时还能够生成一氧化碳、炭黑等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