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74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docx

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

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简单介绍:

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3、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刚才同学们背的是第二首,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第三首。

二、教学古诗:

1、朗读古诗:

(1)要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学习“单于、欲、将、逐”。

单于:

匈奴首领。

欲:

想要。

将:

率领。

逐:

追逐。

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那个词、那句诗的意思?

(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三、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1、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3、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四、背诵古诗。

五、拓展欣赏:

唐代有很多边关诗。

我们再来了解一些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五、作业:

背诵此诗。

板书:

塞下曲(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观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1、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2、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

3、揣摩古诗语言,背诵古诗。

4、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的形象和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思考:

此诗勾画了怎样的画面?

二、诗句解析:

1、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A、首联交待了什么?

  B、“劲”和“鸣”两字用得好吗?

  C、首联的的意思是什么?

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A、颔联里的“草枯”、“雪尽”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B、颔联的意思是什么?

3、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A、“新丰市”与“细柳营”这两个地名的选择,包蕴了诗人艺术的匠心。

  B、“忽过”与“还归”的对称出现既刻画了将军高超,猎技神奇,又表现出将军满载而归时喜悦轻快的心情。

  C、诗句的意思。

4、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A、“会看”一方面显示出将军的豪兴未尽,另一方面也使诗的结尾具有了余音绕梁的含蓄之美,令人回味无穷。

  B、诗句的意思。

三、《观猎》前六句表现出的紧张、激烈、迅疾,与最后两句的淡静、平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你还能说出相似的例子吗?

  射猎是“风劲角弓鸣”,风劲云涌,气氛相当紧张;猎后“千里暮云平”,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

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四、这首诗颔联中的“疾”“轻”二字用的极为微妙传神。

你对此怎样理解?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明确: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将军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非凡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五、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中用了“忽过”“还归”两个词,你觉得用得好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用得好。

用“忽过”“还归”两个词,表现出将军归猎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鹿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

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

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青苔:

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

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

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

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

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

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

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

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

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写作背景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

1介绍传说

2提问:

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

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宫苑的花草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

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

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

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比喻:

“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

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

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

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

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

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六、比较阅读:

崔颢《黄鹤楼》

1、检查预习:

2、朗读:

3、拓展:

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

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

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

(板书:

山),什么字?

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

喜欢游山玩水吗?

都游过哪些山?

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

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

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生鼓掌。

)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

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

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

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

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

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

(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

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

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

这是--?

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

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

(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

老师画的是什么?

(水)怎样的水?

(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

(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

(楚江)楚江又叫什么?

(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

你也想读读吗?

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

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

(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

(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

怎样的小船?

怎么行驶的?

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

)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

可以做做动作背。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

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

课件出示:

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

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

课件出示:

《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阅读理解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感悟生命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

也许是神妒忌它的美丽,故意让它默默无闻,不惹人注意,许多游人以为它只是一株草而已。

但是,它一直在告诉自己:

“我不是草,我要开花!

”于是它奋力把它那一条瘦瘦的主根蜿蜓盘曲着插入地层深处,固执地寻找着沙漠里如珍珠般稀有的水分,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

经过了五年漫长时间的积累,它会在第二年的某个清晨突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无比绚丽的一朵花,似乎要占尽人世间所有色彩,呈莲叶状的花瓣儿,每瓣自成一色:

红色的瓣,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般耀眼,白的花瓣,像山涧清晨那晶莹剔透的雪,黄的灿烂似天使袒露在阳光的闪闪发光的金发,蓝的犹如那最美最美的天空,使其他任何花在它面前都相形见绌。

可这最美丽的时刻却只有短短的48小时,然后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和凋零。

多情的诗人也许会哀叹: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也许依米花如果生长在江南,那么它的美丽便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

可它偏偏生长在贫瘠的荒漠,正如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成长的环境。

但世界上的每个生命都有灿烂一回的时候,这是造物主赐予万物的权利。

所以我相信,只要像依米花奋力拼搏,(    )是在泥潭里,你只有一次的生命(  )会像雨后彩虹般灿烂夺目。

(1)给文中括号处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

即使……也……   只要……就……   无论……都……

答案为:

________

(2)解释词语。

香消玉殒:

________

相形见绌:

________

(3)在描写依米花的美的时候,用了(      )修辞方法。

(可多选)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D. 对偶

(4)在文中找出描写依米花拼搏的句子,用“________”画出。

(5)文中的“我”对生命的认识前后有什么不同?

【答案】

(1)即使……也……

(2)像玉一样殒落,像花一样凋谢;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3)A,C

(4)它奋力把它那一条瘦瘦的主根蜿蜓盘曲着插入地层深处,固执地寻找着沙漠里如珍珠般稀有的水分,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

(5)以前:

从我出生开始,我的命运早已被设定好了,无论我如何尽力,我也始终是穷人的孩子,注定成不了大事。

后来:

只要像依米花奋力拼搏,即使是在泥潭里,你只有一次的生命也会像雨后彩虹般灿烂夺目。

【解析】【分析】

(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此题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

故选“即使……也……”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把“红色的瓣”比作,熊熊燃烧的火焰”,把“白的花瓣”,比作“山涧清晨那晶莹剔透的雪”,把“黄的灿烂”比作“袒露在阳光的闪闪发光的金发”,把“蓝的”比作“那最美最美的天空”这是比喻。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⑴即使……也……;⑵像玉一样殒落,像花一样凋谢;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⑶AC;⑷它奋力把它那一条瘦瘦的主根蜿蜓盘曲着插入地层深处,固执地寻找着沙漠里如珍珠般稀有的水分,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

⑸以前:

从我出生开始,我的命运早已被设定好了,无论我如何尽力,我也始终是穷人的孩子,注定成不了大事。

后来:

只要像依米花奋力拼搏,即使是在泥潭里,你只有一次的生命也会像雨后彩虹般灿烂夺目。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伦敦大雾的真相(节选)

伦敦本来就以烟雾出名,有“雾都”的名号。

可是那一次伦敦经历的,可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整整有五天之久。

浓雾从街上钻入窗户与办公室。

大众运输系统几乎瘫痪,到了夜里,能见度低到许多地方都无法行走。

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因为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

然后烟雾消散,一切都恢复正常。

至少大家以为恢复正常了。

直到三个星期后,内政部发表了统计数字,大家才恍然大悟,那是一场灾难。

原来在那五天里,有四千人死于呼吸疾病,大雾之后几个月,另外有八千人因此死亡。

死者大多数是年纪大或有病缠身的人。

那场大雾为什么杀伤力那么强?

有个研究团体重新检验了当年搜集的肺脏标本,发表了研究报告。

在那些标本中,空飘微粒的含量极高,例如煤灰,证实了当年伦敦卫生官员的判断:

燃煤是致死元凶。

但是,仔细分析那些微粒后,科学家发现,除了煤灰,其中还有十几种其他物质的微粒,包括金属,例如铅。

许多微粒源自柴油,直到今天,柴油仍是欧洲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发生大雾那年,伦敦刚把电车完全改为柴油引擎车。

因此,那场大雾的致死威力,是几个因素并发的结果。

(选自《每天都是一份礼物》,北京燕山出版社)

(1)给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消散________①由聚集而分离;②分发;分给;③排遣;排除。

确实________①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②真实;实在(跟“虚”相对);③实际;事实;④果实;种子。

(2)“恍然大悟”的意思是________。

“那是一场灾难”的“那”指代的是________。

(3)“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因为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倒装,原因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

(4)“那场大雾为什么杀伤力那么强?

”用自己的话概括原因吧。

(5)伦敦大雾带给人类什么启示呢?

【答案】

(1)①;③

(2)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持续五天的伦敦大雾

(3)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

(4)因为燃煤造成的煤灰、源自柴油的许多微粒等都是大雾致死的因素。

(5)要从多方面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

(1)解答本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词义选择字义。

(2)理解词语时要结合语境。

恍然大悟:

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那”指代的内容可以从第一自然中总结。

(3)本句是一个倒装关系的因果复句,所以后半句是原因,前半句是结果。

(4)仔细阅读文章,根据题意进行筛选概括。

(5)解答本题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主旨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

⑴①;③;⑵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持续五天的伦敦大雾;⑶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⑷因为燃煤造成的煤灰、源自柴油的许多微粒等都是大雾致死的因素。

⑸要从多方面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字义的理解能力。

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有所不同,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做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

(3)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一般这种代指内容都在代词的前面。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做题时要先理解题意,再结合阅读语段进行解答。

(5)本题主要考查的阅读感悟。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主旨。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成功来自信誉

1835年,摩根先生成为一家名叫“伊特纳火灾”的小保险公司的股东。

这家公司不用马上拿出现金,只需在股东名册上签名就可以,这正符合当时摩根先生没有现金却想获得收益的情况。

不久,一家投保的客户发生了火灾。

按照规定,如果完全付清赔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