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794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

《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秋节文化内涵.docx

中秋节文化内涵

中秋节文化内涵

【篇一:

畅谈中秋节的四大文化内涵】

畅谈中秋节的四大文化内涵

中秋节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渴望统一、团结心理路程的见证,是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

中秋节是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现象结合得最紧密的节日,也是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节日民俗事象不断丰富,在中国人民的时间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今年全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前,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七夕、重阳一起被列为保护项目,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

中秋节第一个特点是有强烈的民俗性。

节日是人民情感的寄托,主要民俗事象(如吃月饼)具有不怕重复、发自内心、公众行为的特点。

月饼形如圆月,是汉族与维吾尔、藏族、满族、蒙古族等制饼方法的融合,古代制饼业尊汉宣帝为饼师神,正是这一融合过程的写照。

北京地区明清两代摆放拟人化的泥塑兔爷儿,既是祭拜的神,又是时间性很强的儿童玩偶,反映了轻松欢乐的庆祝丰收的气氛。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和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是带有狂欢和男女相会的典型歌舞。

中秋节第二个特点是有浪漫的抒情性。

中国人看月亮绝不是一个寒冷的星球,而是一个有男(吴刚)、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树)、有

中秋节第三个特点是紧迫的时间感。

俗话说“年过中秋月过半,星期就怕礼拜三”。

意思是一过中秋就快到“年终算总账”的日子了,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年该办的事。

在古代北京,中秋还是一个结账的日子,是时间段落的标志,又叫“节关”,届时要清理债务。

抖空竹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北京空竹有单轮的,有双轮的。

二轮相照,抖动起来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激励人们珍视大好时光。

中秋节的第四个特点是温馨的骨肉情。

花好月圆之夜,骨肉团圆之时。

团聚、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形成了和平、和谐、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族团聚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幸福的大事,中秋节的存在就为民众的定期聚会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加强民族凝聚的促进剂,人们不约而同地对民俗事象的认同并实践,是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

月饼是点心的一种,作为一种社交的礼物本来是传递情感,“知恩必

报”。

“点心,点心”,点到而已,并不求奢华,重在情意。

对月饼进行豪华包装是不符合“点心”之原意的。

如果包装过度豪华,不好降解,造成处理上的困难,有悖民俗“不怕重复”的原则,是不利对节日的民俗事象进行保护的。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渴望统一、团结心理路程的见证,又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

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是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秋节是个大团圆的节日,这种向往团圆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我们要过好中秋节,就要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当代人的审美追求、现代的科学技术三者结合起来,丰富我们的节日民俗事象,让中秋节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把人们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增强节日的吸引力、感染力,让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真正感受到:

美在中秋!

【篇二:

中秋节意义】

“万里无云镜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

——中秋节的当代意义

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而来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时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地被赋予了情感色彩。

1、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

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寄情明月,这又是情感释放方式。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

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

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

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

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

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

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

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许愿

再次,该节日也可以成为一个许愿的节日。

当然,这里有一些功利的色彩。

通过在节假日对于月亮许愿,如事业问题、健康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往往也是比较灵验。

当然,我们不应当用这种功利来交换对于祖宗的祭拜吧!

当你对祖宗的祭拜是出于真心的话,我相信心诚则灵,那你许的愿望,在今后的实践当中必然是能够实现的。

但如果你是怀着虚情假意来祭拜,那必然是好的不灵、坏的灵!

你会后悔莫及!

5、人情之美

中秋之夜,从前家家户户于庭中设供桌,摆放月饼、藕、菱、西瓜、石榴、毛豆等节令食品祭月。

本世纪初,我到松江农村作民俗调查,村民告诉我,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中秋之夜,他们都会设供桌,置香斗供品,以祭天斋月。

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月亮、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中又满含对月亮、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

这不是十分难得的么,这不是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共处与和谐的表征么?

同时,暂时放却劳作,阖家男女老少,欢聚赏月,一边尝食月饼、节物,一边谈谈家常,这图景似乎是普通平淡的,但我们也可以在其中体味到庶民生活的趣味与美,体味到我们中国人的人情之美。

6、审美趣味

中秋节赏月等习俗的形成同样耐人寻味。

中秋之夜,赏明月,让人们自觉地去体验、感受圆月、月下境界与各种风物之美,这时,大自然的生命气象与人们的内在情感体验之间会相应相合,人们对月亮,对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于是变得灵敏,赏月之际,每每使人逸兴遄飞,形之歌咏,岂是偶然!

迷人的月光大大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月中蟾蜍、月中兔,嫦娥奔月以及月桂,吴刚的神话传说,让这个节日充满了神秘气息,使很多中秋诗文呈现瑰奇幽丽的面貌。

中秋诗文之多,真可谓不计其数。

有的作品,甚至唱彻中华大地。

然则中秋节的节俗,不仅让我们在自然之中,月光之下,获得审美享受,而且它还不断地在陶冶着、提升着我们的审美趣味。

在中国,明月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明月夜、短松岗”的追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怀想,在游子的心中,月是父母,是兄弟,是儿女,是爱人,是千山万水无法阻隔的浓浓亲情。

【篇三: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第八讲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

(2)理解: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2)培养在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珍视传统节日文化。

(2)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使命感。

二、教学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是重要的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之一。

教学过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坚持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

通过设置课前预习,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空间。

教学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2、学生分析

运动员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但是,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因此,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节日习俗走向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他们全面、准确和理性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使命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

2、难点:

传统节日的物质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总结分析传统节日的物质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内涵。

五、教学过程和安排

一、案例导入:

(3分钟)

2005年韩国“端午申遗”案例:

2005年,韩国以“端午祭”向联合国申请“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并得到批准。

中国的端午节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其实,端午节早传到韩国,韩国端午放假早成定例,江原道江陵市每年端午举行“端午祭”庆典(有兴趣的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资料,制作ppt,班级交流:

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将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

举行跳神、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体验活动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农乐表演等),庆祝内容和中国有所不同。

韩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

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在慢慢消失,那么这个国家是否能久远的存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6种。

事实上,现在中国存在“洋节热”的现象,大家普遍喜欢过洋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

2008年,国务院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

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

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

文化学认为,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选2-3组学生展示小组自学成果,鼓励用ppt演示。

8分钟左右。

资料补充二: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介绍

1、年俗

(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3、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

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

资料补充二: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

如:

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

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

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2、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

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

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3、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

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

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另外,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间文艺,如祭神神词、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祭神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以及搭建神棚、扎纸结彩等民间工艺,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6分钟)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还具有协调人际、增强成员凝聚力的道德功能。

传统节日中包含着各种礼仪、仪式,这些礼仪、仪式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约束。

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这些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人们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及对文化同根性的认同。

中国有许多俗语,如:

“一人有难,众人帮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表现;海外华侨回国祭祀祖先及在异国、异地的游子叶落归根等行为则是传统节日中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有利于加深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亲情,也有利于激励一个民族、国家不断前进、发展、强大。

2、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文明。

几乎每个节日都是一个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逐渐产生的。

在节日的选择上体现了人顺应自然的理念,让民众依照自然节奏、适应气候周期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而对节日的庆祝体现了人们祈盼农业生产的风调雨顺。

这一点很好地阐释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另外,在节日中,人们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亲近。

如:

在春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清明踏青娱乐,端午节划船竞赛,中秋节仰望天空中的明月等等。

这些节日活动都可以让人们亲近大自然,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体现出骨肉情深或天伦之乐,形成一种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伦理本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

比如合家团聚是春节和中秋节最显著的特点。

另外,贵人伦还体现在对孝道的重视。

每个节日几乎都有对祖先的祭祀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孝思之情。

重阳节注重敬老孝亲;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妇女回娘家,女婿看望岳父母等。

这些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关心和孝道。

3、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中国传统节日中无论是亲近自然(如踏青、观星、赏月、登高等)还是渴望团圆(如吃饺子、月饼等)的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传统节日中的美主要指生命与生活之美,在亲近自然,家人团圆,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统习俗中,人们体会到了生活之美,也益加珍爱生命。

并且传统节日中的行为、愿望都发自于内心,充满了感情,因此,即使有时希望不能实现,结局未必圆满,按照宗白华先生的说法,因为这些行为、愿望来自于心灵,它们也是美的。

四、结语(3分钟)

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表现为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

在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中原农耕文化曾与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过交融互补,也与外国文化进行过几次大的交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具有包融性,而传统节日作为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更应具有包融性。

中国传统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汇、互撞,消极的东西逐渐消亡,美好的东西日益突显,这正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生命力与凝聚力的表现。

在与日前社会上流行的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的交汇、互撞中,中国传统节日定能发挥中国文化惯有的价值整合功能,到达一个新的层面。

五、作业布置

思考题: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六、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