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853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17山西财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西财经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时间:

2014-11-26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事业转型发展,建设学科集群高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制定本规划。

“十一五”期间,全校师生员工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稳定规模、改善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为主多学科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坚持以内涵式发展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坚持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逐步转变;着力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着力在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上下功夫,着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既定目标和任务。

     学科建设实现突破。

新入选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新增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硕士点12个(其中EMBA为我省唯一);成功获得教育部推免生工作单位资格;新增本科专业(专业方向)4个、学士学位授予专业12个。

     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以“特色与综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构建我校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验教学体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我校成为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单位;获得特色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6项;获得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等省级强校工程项目4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0项。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在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挑战杯”大赛等比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获得全国总冠军等重大奖项;在第九届CUBA大学生篮球赛中进入全国八强;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有的论文被SCI全文收录;本科生的就业率、考研率以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均居全省高校前列。

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我校被评为“优秀”。

     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近60名教师分别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33工程”省级人选、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教学名师奖等;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担任我校兼职教授,聘请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与较高学术造诣的管理人员担任我校研究生校外导师;专任教师队伍中35岁以下的教师基本实现了硕士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到12.9%。

     科学研究成效显著。

获得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各类科研奖项131项,实现了国家级人文社科奖、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的突破;共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782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28部;主办国际性及全国性学术会议34次;争取到外来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在全国财经类高校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

     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有200多名教师受聘在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担任高级专家、顾问、专家咨询团成员、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在国家级、省部级学会等学术性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在公司企业担任独立董事;连续11次主办了“山西经济高峰论坛”;承担并完成了包括12个省级项目、11个市级项目、30个县(市、区)级项目和1个产业园区项目在内的54项有关地方“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任务。

     办学特色不断彰显。

根据我校“挖掘晋商精神积极内涵,造就与时俱进商科英才”的办学特色,组建了晋商研究院,不断推出新的晋商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开设了《晋商学》、《晋商经典案例》等特色系列课程;学生自排自演的话剧《立秋》在校内外多次演出,获得了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语言表演类”二等奖;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激发校园文化生命力》荣获全国三等奖。

     党建工作成果丰硕。

全面实施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测评满意度达99.5%以上,被省高校工委授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进一步完善了干部教育导学体系;2007年我校被评为山西省教育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先进单位和纪检监察先进单位;有7个部门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表彰、16名员工获得山西省劳动模范等嘉奖。

2010年6月胜利召开了我校首次党代会。

     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形成学校科学发展的高度共识;第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学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第五,必须坚持团结和谐,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凝聚力、战斗力。

     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第一,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较慢;第二,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较少;第三,部分学科带头人存在青黄不接现象;第四,办学经费的增长难以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求,教育资源仍存在低水平重复配置现象;第五,亟待健全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待于进一步激发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省实施赶超战略、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是我校全面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科学谋划学校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

一、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以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为主线,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大力加强“五支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把我校办成学科优势明显、特色显著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质量是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财经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二)发展战略

     坚持提高质量,内涵发展。

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服务质量。

内涵发展要求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全面的发展观。

     坚持优化结构,转型发展。

结构优化是转型发展的标志,转型发展要求必先优化结构。

优化结构包括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教育层次结构、优化科研层次结构、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结构等。

     坚持强化优势,特色发展。

根据长期发展的深厚积累与综合优势,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研究领域、社会服务面向等的合理定位,形成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通过比较优势和差异化竞争,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以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育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为基础、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学术评价体系和标准、创新社会服务组织和形式,有效解决我校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为我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统筹兼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统筹兼顾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统筹兼顾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工勤人员,统筹兼顾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统筹兼顾运行与发展,努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协同发展,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校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要形成明显的学科高地优势,其他学科要与经济学、管理学交叉融合形成显著的学科发展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保持不断提高,在全国进入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财经类大学行列。

     学生规模。

普通全日制本科生规模达到16000人,各类研究生规模达到4000人,继续教育学生人数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稳步发展。

     学科建设。

新增省级重点一级学科3-4个;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4-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3-4个;新增本科专业3-5个;建设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4个,力争实现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零的突破。

     教学质量。

新增国家级教学质量项目6-8项、省级教学质量项目3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不少于15项,大幅度增加一等奖项目,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科学研究。

力争发表国家级论文1000篇;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50项以上(其中:

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杰出青年项目5项以上);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00项(其中:

省级二等奖以上科研奖励50项);争取外来科研经费5000万元;新建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5个以上。

     社会服务。

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优势,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推进我校相关专业与地方社会经济的有机结合,增强知识、技能向生产力的转化能力;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广泛开展科学普及;积极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开展政策性研究;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文化传承创新。

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进一步挖掘晋商文化精髓,不断完善我校特色文化建设;大力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达到1200人左右,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30%左右,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达到50%左右。

二、主要任务

   

(一)学科建设

     科学规划学科布局。

围绕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学等一级学科,构建其他学科向一级学科靠拢、学科之间相互支撑的学科集群;科学设置二级学科,实现不同层次学科的合理布局;实现统计学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调整,依托政治经济学实现理论经济学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提升,其他硕士一级学科具备申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最低条件。

     统筹协调学科发展。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我校学科专业特点,优化二级学科(专业)配置;积极支持优势学科(专业)优先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学科(专业),鼓励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以方向组建团队,以团队配置资源,实现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二)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素质教育观念、人人成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和以人为本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我校“特色与综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确保教学资源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严格教学管理,建立与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学分制与弹性学制,落实教授、名师为本科生授课制与导师制;推进专业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品德修养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校际学分互认;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科学研究

     不断增强科研能力。

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应用研究能力、科研资源聚合能力、科研协作能力、科研服务教学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灵活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建设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以高层次决策咨询服务为主要目标的成果转化基地、以公共服务和科研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服务基地、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主要目标的我校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基地。

     继续完善科研机制。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和科研运行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激励制度;探索和建立“开放、联合、竞争”的科研运行机制与科研评价体系,实行项目负责制和绩效管理;按照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来推动晋商研究院、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和《高等财经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四)社会服务

     积极参与决策咨询。

发挥我校学科优势,积极为我省各级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为企业单位提供咨询决策服务;创立和发展具有我校特色的地方发展研究院,积极参与我省转型跨越发展进程;发挥我校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生活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不断拓展服务内容。

鼓励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学术组织事务,参与企业规范化运作和发展;继续主办“山西经济高峰论坛”,为我省地方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五)文化传承创新

     挖掘晋商文化精髓。

秉承“修德立信、博学求真”校训,弘扬“明礼诚信、艰苦创业”晋商精神,积极挖掘晋商文化精髓,推动晋商文化品牌建设;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与发展外来先进文化,积极推进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开展我校大学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规范、导向、激励、凝聚、塑造和标识作用;通过办学理念的引领、课堂教学的输灌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使之得以传承,通过先进文化的引入、学校特色文化的挖掘与时代发展节拍的跟随使之得以创新。

三、重点工程

   

(一)学科会聚工程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专业)前沿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问题为导向,通过学科之间的会聚、交叉与集成,构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促进高、精、尖科研成果的形成;创新学术组织结构,积极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和科研运行机制改革,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围绕国家重大研究领域与我省转型跨越发展任务,重点建设1-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规范独立运行的校级科研机构。

   

(二)教学改革工程

     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范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堂教学,培养符合各专业培养目标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通过举办实验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形式,积极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着力推进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和学生出国培训计划的实施;全面改革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造就一大批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杰出人才。

   (三)科研创新工程

     以学科研究方向聚合科研攻关项目,以学科研究团队聚合科研人员梯队;跨学科、跨领域组建科研团队,聚集科研力量,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提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紧密结合国家与我省产学研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研究计划,更多地申报重大科研项目。

   (四)服务提升工程

     充分发挥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服务活动,提升我校优势学科(专业)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促进产学研相互结合,推出一大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成果。

   (五)文化引领工程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核心,以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为引导,巩固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推进以青年志愿者服务为载体的校园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创新广播、报刊、网络等宣传手段,唱响思想文化主旋律;打造晋商文化品牌,构建现代大学校园文化传播新体系;开展多渠道、多层次文化交流,彰显我校文化特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四、体制改革

   

(一)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探索建设符合国情、省情、校情与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的作用,充分尊重教师在学校办学和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重大事项的决策坚持公开、透明原则,不断增强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二)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科学界定学校、学院和研究机构的管理职责,强化校级宏观决策调控职能,加强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建设;改进资源配置方式,继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完善层次清晰、科学规范的二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工作。

   (三)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创新与完善国际、国内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提升我校教育水平和知名度;构建国内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增加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对外交流与学习的机会;继续加大对外合作办学力度,扩大对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并实施留学生教育项目;加强校友会工作,加大学校宣传力度;合理配置办学资源,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按照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完善党员理论学习制度;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职工党员的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端正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坚定报国之志。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校党委对学校全局工作的统一领导,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校、处两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和工作效能。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坚持党建工作制度,完善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加强党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大局,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与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把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的各项任务与学校中心工作及各项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建立责任机制,明确具体职责;完善督查机制,保证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建立考评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对统战工作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领导。

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热情和干劲,有效发挥他们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使他们能够很好地投身到学校建设大局中;坚持和完善以工会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的民主管理机制,在基层单位进一步推进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

     加强离退休工作。

进一步加强离退休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落实离退休教职工的生活和政治待遇;充分发挥离退休同志的专业特长,广泛听取他们对学校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支持他们为学校多做贡献。

   

(二)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团队建设。

进一步加强“五支团队”建设,全面提升教学、科研、教学实验、辅导员、管理干部团队人员的整体水平,努力打造一支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学科研队伍和党政管理队伍。

     重视师资培育。

建立教师全过程培训体系,不断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每年选派或资助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活动,或到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访问、学习交流;继续资助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启动“三晋学者”支持计划和首席教授遴选工作,培养和造就10名左右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50名左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造就一批校级、省级教学名师,并实现国家级教学名师零的突破。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围绕我校教育事业发展与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教育背景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博士研究生;加强外聘兼职教授与研究生校外导师的管理。

     重视师德建设。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师德,规范教师行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业务能力;建立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长效机制,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

     推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全员聘用制;建立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和以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基础的劳动分配制度;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与吸引、稳定人才的良好环境,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三)注重校园建设

     优化办学空间。

合理规划三个校区的功能和定位,探索并不断完善多校区管理办法,实现校区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在多校区的教育模式、管理体制上寻求新的突破。

     改善办学条件。

适应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建设学生公寓、食堂、图书馆、体育场地等设施,力争使办学基本设施与其他办学条件保持协调发展。

     创建和谐校园。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切实把建设优美校园环境与大力弘扬传统和特色文化相结合,在全校形成弘扬正气、尊重劳动、保障权益、彰显诚信的良好氛围,积极形成融洽、文明、诚信、安全、有序的和谐校园。

     创建平安校园。

完善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联防联动机制;建设校园监控和电子围栏系统,实现校园安全监控全覆盖的目标;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确保校园及周边的安全;加强对学校“五管”要害部门的管理力度,严防各类恶性事故的发生;加强对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应对重大灾害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建立预防和监测预警机制。

    创建数字化校园。

引入基于大学资源计划(URP)理论的数字化校园理念,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加强URP平台服务器集群建设和万兆校园网络建设,完善用户管理和用户认证平台;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系统数字资源,实现实验室管理系统资源的共享和开放,增强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健全和完善数字档案馆系统、“校园一卡通”工程、人事和资产管理系统及综合校情查询系统。

     创建节约型校园。

坚持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并重的原则,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降低办学成本为目标,强化节约意识;加快节能技改,突出抓好节能监管平台、综合教学楼节能保温改造、开水供应改造等重点项目,实现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全覆盖;提高校内能耗系统运行效率和能源管理水平,把我校建成山西省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单位。

     创建文明校园。

建立以晋商精神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注重文明规范管理,把我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深化后勤改革。

进一步强化保障能力、服务水平与工作效能的提升,有效降低后勤运行成本;引进社会企业,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后勤服务团队。

   (四)保障经费投入

     扩大办学资源。

统筹和协调办学资源,用好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的各种财政补助;鼓励教师争取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