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084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docx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第一节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019-2020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

第五章第一节人类影响环境(含答案)

1.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的前提:

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人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2)人口增长的特点:

①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增速超过发达国家。

②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200万左右。

(3)应对人口增长的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谋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资源短缺:

人类活动的耗水量在迅猛增长,水资源日益短缺。

(2)土地沙漠化:

森林破坏和土地沙漠化造成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空气混浊、沙尘暴和旱涝灾害频发。

(3)土地资源丧失:

全球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目前全球约有7亿人因粮食不足而营养不良。

(4)环境污染:

某种污染物在浓度或总量超过环境的承受力时,就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口是有地域范围的。

(√)

(2)人类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是人口自然增长发生的前提。

(√)

(3)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

(4)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发展将会较长时期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态势。

(×)

(5)人口变化与自然环境构成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

(6)人口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生存难题之一,但由于我国资源丰富,地域辽阔,我国人口问题还不太突出。

(×)

(7)由于科技发达,粮食产量高,现在全球已没有人因贫困而出现营养不良。

(×)

(8)酸雨和温室效应为自然灾害,不是由于人口增长引发的问题。

(×)

2.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排放氟氯烃类物质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

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D.②③④

解析:

选C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3.思考探究

生物种群数量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

提示:

不完全适用。

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考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

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重难突破]

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的关系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

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1)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增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2)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

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

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有特点,如实行计划生育。

[考向聚焦]

[例] 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

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人口激增如得不到改善,最终会由于对环境造成太大的压力,而使环境容纳量下降,从而使人口增长呈现c曲线所示的情况。

根据生态学原理,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K值时,会保持数量相对稳定,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即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55亿。

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末端,其能量最终来自绿色植物,(3)小题中,可设定人所需能量为100单位,膳食结构调整前,所需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50÷0.1+50=550单位,膳食结构调整后,所需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20÷0.1+80=280单位,下降为调整前的28/55,因此,地球的承载能力可变为原来的55/28≈1.96倍。

计划生育可通过降低出生率、延长世代长度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

[答案] 

(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些因素也是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2)社会因素:

如我国的计划生育及人口向城市的集中等,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变化。

[网络构建]

[关键语句]

1.人口自然增长发生的前提是人类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2.我国人口发展仍处于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态势。

3.环境污染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产生危害。

4.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1.下面哪种情况可能与臭氧层的破坏有关(  )

A.森林被大量破坏

B.大量使用化学燃料

C.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D.大量使用农药

解析:

选C 与臭氧层的破坏有关的物质主要包括氟氯烃(氟利昂)和溴氟烃(哈龙)。

2.缓解中国人口问题的最佳途径是(  )

A.少生,计划生育  B.提高人口素质

C.发展中国科技水平D.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解析:

选A 我国人口问题最重要的是人口数量问题,而决定人口数量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要想缓解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现状,必须降低出生率即少生。

3.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解析:

选D 地球环境容纳量是可变的,人口数量是可控的,只要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同时增加环境容纳量,那么人口数量就不会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可用于人口增长规律,但不完全适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无法通过科技来解决的;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4.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暴发,引起水草死亡,周边居民也有出现某种有毒物质中毒现象的。

请回答:

(1)湖泊中导致蓝藻暴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______________。

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长的环境中缺少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非生物因素。

(2)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组水样中的O2含量____于乙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

解析:

蓝藻的大量出现是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败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

大量的蓝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放出大量CO2,导致水体pH下降。

生物体可通过食物链使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积累,最终伤害到人类自身,这就是生物富集作用。

答案:

(1)无机盐 光 氧 

(2)乙 由于蓝藻等夜晚呼吸产生大量CO2,CO2与水结合产生碳酸后使水的pH下降 大 蓝藻等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O2,使水中含O2量上升 (3)蓝藻 浮游动物 鱼

(时间:

30分钟;满分: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

它表明(  )

A.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B.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解析:

选B PPE怪圈表明了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三者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也能通过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

选C 从图中可以知道,横坐标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纵坐标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那么自然增长率应该是两者之差。

3.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的生存需要粮食,因而会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更多的农田,因此又会使人口继续增加

B.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以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解析:

选C 人的生存需要粮食和耕地,因而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更多的农田,要想耕地多,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去开垦土地,因而就会使人口增多;人的多种需求,都会随人口的增多而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而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多种需求水平还将不断提高,这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人均耕地、人均淡水量都极低,这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4.如图为我国近几百年来人口增长的曲线图,请分析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示曲线为J型曲线,表明近几百年来我国人口增长不受任何限制

B.图示曲线的形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无关,只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C.人口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人口激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D.我国地大物博,受人口激增影响不大

解析:

选C 虽然曲线为J型曲线,但人口增长还是受到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其增长虽然反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人口激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量就没有优势可言了。

5.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我国矿藏资源过于贫乏

B.很多地区缺水,限制工农业的发展

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严重

D.人口基数大,总产值低

解析:

选C 注意题目中“最主要原因”,资源贫乏、缺水、人口基数大都是重大问题,但都不全面。

6.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被破坏。

过早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

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

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大面积扩展的标志

③要抑制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④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

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A.①B.②③④

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

选D 由于人为的滥砍乱伐,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植被破坏,易产生土地沙化,就会使该地区的植被活动受到抑制。

植树、种草增加植被以防风固沙。

由此可见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7.人类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尘暴使人患咳嗽、哮喘、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B.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往往较低

C.与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越高

D.温室效应的形成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解析:

选C A项正确反映了环境中沙尘暴这种特定气候变化对人的呼吸系统的影响;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B正确;温室效应的形成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的结果,D正确。

生物与人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与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位置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C错误。

8.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解析:

选A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最大量。

人与环境的关系最理想的模式是人口数量不超过环境容量,人有足够的环境资源可以利用,如图Ⅰ;即使在某一段时期超过环境容量,也可以通过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来增大环境容量,如图Ⅱ;如果人口数量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环境资源严重破坏而无法承载增长的人口数量,势必会造成人口的剧烈下降,最终形成新的人口与环境平衡关系。

当然,如果这样,人类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如图Ⅲ。

9.到2050年,按16亿人口人年均消费粮食600kg计算,中国共需粮食9.84亿吨,需要每公顷产粮13.5吨,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

这个事实说明(  )

A.要达到这些指标是不可能的

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D.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将会同步提高

解析:

选B 由题可知,要养活16亿人口,我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要提高2.7倍才行,这是比较困难的。

故我们要从多方面来采取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耕地便成为燃眉之急。

10.[多选]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指出: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禁止近亲婚配可以减少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解析:

选CD K值为环境的最大承载量,16亿为人为控制的最大值,并不是K值。

禁止近亲结婚可以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10分)如图是以1900~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污染变化量为依据绘制的曲线,请回答:

(1)导致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一定时间内人均粮食迅速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口到一定时间也会减少,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模型曲线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图中曲线看,随着人口的增长,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盲目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自然资源逐渐减少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人口增长又大量占用耕地,制约了粮食的生产,使人均占有粮食数量降低,反过来又引起人口的下降。

因此人类必须控制人口增长率,要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一致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

(1)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工业和城市建设布局不合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3)人口剧增,耕地减少,环境恶化 (4)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不足 (5)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防止环境污染

12.(10分)如图是科学工作者用计算机模拟的“人口、粮食、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数值变化模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③曲线各表示哪项数值变化: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从总的趋势分析,该模型存在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模型曲线可以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当控制________,保护________,防治________。

解析:

(1)3条曲线中最易判断的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这是因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增长而过度开采利用,将逐渐下降,即自然资源对应曲线①。

随人口工业产量增加,环境污染逐渐加剧,所以环境污染对应曲线③。

人口的增长,依赖于粮食的增加,所以粮食先增加,人口随粮食的增加而增加,粮食对应曲线②。

(2)人类是有自身发展和创造力的,通过采取科学措施,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3)要使人类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应当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

答案:

(1)自然资源 粮食 环境污染 

(2)未考虑人的创造力和自身发展的能力 (3)人口增长 自然资源 环境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