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400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模块检测卷二Word版含答案

模块检测二

(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的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

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

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

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

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

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

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

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

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

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

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

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

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

一个乡里人走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

他能忍耐,能应付。

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消散了精力。

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

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

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气魄。

他也不再需要紧张、奋斗与忍耐。

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

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近,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

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

人类最理想的生命。

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

从安定中寻出活动。

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

觅享用,那只是堕退。

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

若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

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

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

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惩罚,为自然所毁灭。

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

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

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

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两大问题。

而其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

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须羡慕谁。

(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是暂时脱离城市的一种休息,他在孤独与安定中,亲近自然,恢复心力体力。

B.人的文化、大群与活动离不开自然、孤独与安定,犹如木之枝、水之流离不开木之根、水之源一样。

C.因为乡里人最终还是要走进城市的,城市人最终还是要回归乡村的,所以乡里人和城里人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该羡慕谁。

D.人的心力体力和智慧情感及意志气魄,是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的。

城市人不时地回归乡村以便回头再入城市。

解析:

强加因果关系。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生命发展的一个大致规律。

B.一个乡里人到城市里去奋斗,参与创造。

他在紧张、进取的生活里忍耐着,应付着,是为了消散精力。

C.与城市相比,乡村是自然、孤独与安定的,乡村中的人向往城市文化,希望融入大群,参与城市活动。

D.人类不能始终保持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人类文化如果过分隔离自然,必受惩罚,最终被自然毁灭。

解析:

“消散精力”不是目的。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

在城市里出生长大始终没有去过乡村的人很难创造出有根的文化。

B.城市的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是人类文化的最大危机。

要解决这一危机,作为城市人,须思考如何调整科技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重新亲近自然,享受孤独与安定。

C.生活中一定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更不能没有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

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D.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命状态。

因此,这个时候,城市人必须返回乡村去发展事业。

解析:

“城市人必须返回乡村去发展事业”说法绝对。

答案:

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碗羊肉汤

金 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

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

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

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

“不错不错,因地制宜。

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

”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

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

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

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

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

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

他说:

“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

”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

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

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

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

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

“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

”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

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

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

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

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

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

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

刘乡长忙回话:

“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

”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

“一天能宰几只?

”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

“两只,两只!

”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

还不见上面的精神。

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

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

“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

张书记沮丧地说:

“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解析:

A项,“肖像描写”文中没有体现;C项,“脱贫致富典型”不准,只是脱贫项目,尚未脱贫致富。

“结尾出人意料”不全对,结尾也在情理之中;D项,“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不对,本篇小说语言朴实无华。

答案:

B

5.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一碗羊肉汤”的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章围绕“一碗羊肉汤”行文,标题是文章的线索。

②文章围绕标题“一碗羊肉汤”塑造人物形象,在市领导、刘乡长、张书记、县里不同层次的领导和“一碗羊肉汤”的关系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一碗羊肉汤”揭示文章的主旨,“一碗羊肉汤”致使一个农场消失,发人深思,反映出农村脱贫致富中的若干问题,揭示文章的主旨。

6.文章中的刘乡长是农村干部的典型,你对这一形象如何评价?

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刘乡长作为基层的领导既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也有值得批评的一面。

②他希望带领当地人脱贫致富,能因地制宜,真抓实干,在荒岭上建立牧场,头脑灵活,积极争取,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

③他又没有原则,缺乏远见,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

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

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

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

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2017年4月1日《光明日报》)

附图:

创业者创业动机数据统计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

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诚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2017年3月20日中国工商报《完善

信用体系 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

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如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

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

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

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

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2017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为之振奋。

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

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

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

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

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自2017年3月16日新华网《大学生

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的调查对象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只有少部分是被动创业。

B.材料二表明大学生创业往往面临难以筹到启动资金的困难,对此有关部门应该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C.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材料三指出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将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

D.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解析:

A项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不全是刚毕业后的大学生。

C项“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说过头了。

D项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说明“过程比结果重要”。

答案:

B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

A.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二、四关注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而材料三关注的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B.材料一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显示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材料三是访谈节选,针对访问者直截了当的提问,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效果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

D.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四家媒体关注到大学生创业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报道,表现出较强的时效性。

E.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难,同时不回避政策存在的问题,客观性较强。

解析:

A项材料二主要从政府的角度报道,而非关注大学生如何创业。

C项“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表明被访问者的乐观态度有所保留。

E项材料三没有呈现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

答案:

BD

9.根据上述材料,对想休学创业的大学生,你有什么建议?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要选择合适的创业时机;

(2)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3)要有信用意识,远离信贷陷阱;(4)要端正心态,不要害怕失败,在失败中积累经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

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

华性孝,士论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

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

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

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

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

或请救安庆,守仁曰:

“不然。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众曰“善”。

宸濠果自安庆还兵。

乙卯遇于黄家渡。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

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

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

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

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

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

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

徐起,三发三中。

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

守仁不赴,请归省。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

“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B.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C.今九江、南康已为赋/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D.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答案:

A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B.“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每月的第一天。

C.“进士第一”即状元。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后来刘瑾被诛,他得以再度升迁。

B.王守仁很懂兵法,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这一战术与围魏救赵的战术和效果是一致的。

C.王守仁宽厚仁慈,张忠、许泰等人纵使京军冒犯他时,他不为所动,对其更加宽厚,最终感化了京兵。

D.王守仁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军一片欢呼,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错,应为“让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

“道在是矣。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注意关键词。

(1)注意“胶、易、遁、执、凡”的理解。

(2)注意“格物、致知、诸、喟然、是”的理解。

答案:

(1)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之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王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2)(王守仁)忽然领悟到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的道理,应当求助于自己的内心,不应当求助于外在事物。

他感叹说:

“道理就在这里呢。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

王华有才华,气度不凡,孝宗很器重他。

王华天性孝顺,士人在议论时都赞美他。

守仁孕期十四个月才生下来。

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子下凡,于是给他取名叫云。

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更名叫守仁,才会说话。

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

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

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当廷杖打王守仁四十下,又把他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

刘瑾被诛杀,(朝廷)衡量其才能,(将他)调迁到庐陵做知县。

(守仁)入宫朝见皇帝,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正德十四年六月,受命平定福建叛军。

行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守仁紧急赶到吉安,和伍文定征集调动兵马粮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

七月初一,宁王的军队攻下九江和南康,逼近安庆。

有人请求救援安庆,守仁说:

“不能这样。

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们的后路,这样我们就腹背受敌了。

不如直接攻打南昌。

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

我们在湖中迎面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

”众人说“好”。

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乙卯日两军在黄家渡遭遇。

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

官军用小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

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之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当时皇帝已经亲自出征,任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和提督军务太监张忠率领数千京兵,溯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