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588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新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18古诗两首——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自学诗中的生字。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

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

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宿、寺、危、辰、恐、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宿”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

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

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

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18古诗两首——敕勒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

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

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

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

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

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

(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古诗

  1.师:

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

敕勒笼盖苍茫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

(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

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

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

  5.师:

谁来评一评?

 6.师:

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

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四、品读诗文

  结合文中注释,同桌间自己理解诗中含义。

看你读懂了多少?

(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 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

(一)前四句

1.师(课件出示:

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

你看到了什么?

2.师:

你们说得真好!

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生说含义: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

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想读读吗?

大家赶快试试吧!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

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

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还有谁想读?

5.师:

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

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6.师: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7.师:

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

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男女生赛读)

师:

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二)后三句

1.师:

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

(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

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 

2.师:

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

肯定有很多的感受。

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先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1:

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

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3.师:

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

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

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4.师:

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5.‘‘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千古名句,特别为人称道,请你分析这句诗的意境?

6.师:

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

诗中只写了景色,没有提到敕勒人,你猜那些人在哪里?

(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7.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家园,看着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那心情老好了!

还有谁来读读?

读出生机感、喜悦感;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指名读)

(三)写法指导:

看全诗,看板书:

景物描写中有动态和静态描写,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风吹草低见牛羊呢?

(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四、诵读古诗

1.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

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

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2.听范读录音

3.看节奏,朗读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4.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天地旷远宏大的气势。

5.师:

谁先来试试?

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

(请3—4名学生配乐读)

  6.师:

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7.师:

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

如果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

(学生配乐齐背。

五、画中展示:

1.师: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交流: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师:

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  (展示绘画作品)

  3.师:

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

我们有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国家的骄傲。

我们以后要多关注古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真实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雾在哪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

3.知道有雾的时候,不同的场景会有怎样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样的情景,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感悟大自然的奇妙无穷。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朗读课文,尝试读出雾说话时淘气、天真的语气。

2.在朗读课文基础上,能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猜谜听故事,揭示课题

1.猜谜:

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

(打一自然现象)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雾。

3.看动画,听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雾怎么样?

(淘气)

4.揭示课题——雾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注意标点的停顿。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读准音,记住形,不明白意思的字词可以提出来。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师生点评并正音。

4.思考:

雾到了哪里?

把什么藏起来了?

(相机板书)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

2.文中说雾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师:

淘气的雾宝宝把今天学过的字词也藏起来了,你能找到它们吗?

1.回顾所学字词,并随机出示字词。

2.抽读生字、词语。

3.读一读。

淘气顽皮于是

变暗岸边街道

桥梁甚至躲藏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雾说的话

1.指名分段读课文,找找淘气的雾说了哪些话。

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理解重点句子。

(1)师:

自己试着读读这些句子,说说雾淘气在哪儿。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教师用“这片雾真淘气啊,一会儿说……一会儿说……一会儿说……”的句式引读上述语句。

3.过渡:

雾要把这么多景物藏起来,这下,有意思的事发生了。

(二)学习描写大雾时的情景的语句

1.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

雾把景物藏起来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呢?

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第3自然段。

(1)老师引读第3自然段。

(于是,他把……无论……还是……都……)

(2)师:

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

男女生交换朗读课文,试着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3.交流第4自然段。

(1)老师引读。

(于是,他把……四周变暗了,无论……还是……都……)

(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连同”。

(3)比赛读。

4.交流第6自然段。

(1)指名读句子。

(2)句子中为什么要用“甚至”?

(所有的东西不管大小都被雾藏了起来。

通过范读、模仿读等各种方法反复朗读,帮助理解“甚至”一词。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雾说,他要把藏起来,他要把藏起来,他要把藏起来,他要把藏起来……

6.读第3自然段,完成填空。

他把大海藏了起来。

无论是、,还是,都看不见了。

7.读第6自然段,想一想,雾把海岸连同城市都藏起来了,他还会把什么藏起来?

8.读课文,理解填空。

雾最后把自己藏了起来,不久,大海连同......街道连同房屋和桥梁,都露出来了。

9.没想到,淘气的雾能把这么多东西藏起来,它再也没有东西可藏了,现在竟把自己也藏了起来,结果怎么样了呢?

(1)读句子。

(2)男女生比赛读。

(3)雾把自己藏了起来,很多东西都露了出来,除了书上说到的这些,还有哪些东西也露了出来呢?

请你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说。

(学习用“把”字句说话。

(提示:

指导时应该注意打开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思路,尽力表现雾的淘气,试着说出童趣来,并引导学生注意标点符号。

)9.用“连同”写一个句子。

三、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久:

独体字,以“撇”起笔,第二笔“横撇”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放正。

步:

上“止”下“”,下部与“少”相比,少一点。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板书]

23雾在哪里

雾淘气顽皮藏大海

天空、太阳

海岸、城市

自己

 

20雪孩子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雪孩子的善良、勇敢,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难点:

通过:

“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

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教具

  多媒体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悟雪孩子善良的心。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喜欢这个在别人遇到困难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雪孩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雪孩子的善良和勇敢。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画。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看课件首页: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雪孩子、雪人、雪娃娃……)

  

(2)“谁认识这个字(孩)?

”“你是怎么认识的?

  2.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播放课件(动画朗读):

学生边看图边听配乐朗读边思考:

你们见过雪孩子吗?

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

  

(2)看书,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通过课件,创设情景:

大雪无边,快乐无限!

学生仿佛置身于雪的世界里。

听,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唱歌,看,他们玩得多快乐!

动情地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和亲身体验中,从而渲染了与词句相对应的气氛,使学生主动了解和欣赏了语言所描写的事物,体验了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然后通过再次地自由练读,使学生对全篇课文有个宏观的把握。

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求同思维能力。

  (3)想办法弄懂画横线字的读音。

  (4)学生小组交流不认识字的读音。

  3.合作学习,认记生字

  你学会了什么字?

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课件展示知识树学习全文生字。

(归纳出低年级孩子识字的方法:

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问妈妈、查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还可以进行猜读,如果以后学会了查字典,还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等。

  4.初读课文,思考感悟

  

(1)从小组中各选一名代表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老师正音。

  

(2)全班齐读课文。

想想说说:

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白兔,结果怎样?

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什么?

你想对小白兔说什么?

  (3)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课件展示最后一副图。

(不要求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

  5.拓展练习,巩固生字

  

(1)读句子识记生字:

孩子,你要知道,玩火可不好。

万一火烧起来,往往会带来可怕的结果。

  

(2)播放课件读读说说,完成课后“读一读”。

  6.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生字表,逐个讲解写字的要点注意事项。

在学生看范字的基础上,重点指导两个字。

如“旁、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悟雪孩子善良的心。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喜欢这个在别人遇到困难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雪孩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雪孩子的善良和勇敢。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雪孩子》,板题并读题。

  2.指课题雪孩子,问:

想知道这个雪孩子是哪来的吗?

引导学生去小白兔家看看。

 3.小白兔在路上放了一些词语,他想请会读的小朋友和它一起玩。

(再次播放课件知识树,复习生字词语)

二、学习第1——3自然段。

  1.来到小白兔家,你看到了什么?

借助课件插图的直观形象,使文字叙述的雪后美丽景色变成了真实可触的东西。

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更为深刻。

  2.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并感受这美景。

  

(2)这么美的景色快读给你的同桌听。

  (3)老师也想读一读这美景。

  (4)齐读,用你的语言和动作表达出这美景。

三、细读,提出问题,尝试合作解疑

  过度: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想更多的了解课文就赶快打开语文书。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如有问题,在书中圈画,准备提出。

  2.质疑,梳理(这是一个怎样的雪孩子?

4-9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雪孩子哪里去了?

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3.指名分段朗读,思考提出的问题。

  4.研究你最感兴趣的问题?

组内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精读,自读自悟,尝试解决问题

 

(一)读中感悟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的快乐。

  1.指读4自然段,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

这是一个怎样的雪孩子?

  2.你喜欢雪孩子吗?

小白兔呢?

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3.指导朗读。

你能用朗读把雪孩子的可爱和小白兔的开心读出来吗?

  

(1)自己读。

  

(2)同桌互读。

同桌读的好你夸夸他,如果有困难你帮帮他。

  (3)指名读。

  (4)引读。

  

(二)读中体会雪孩子的善良和勇敢。

  过渡语:

多么漂亮、可爱的雪孩子,可是他却不见了,发生了什么事?

  1.自读4—9自然段,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发生了什么事。

  体会雪孩子崇高的品质,体会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

真实的感受到雪孩子是多么可爱,纯洁善良,助人为乐,舍己救人。

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以达到更好地突破本文的重难点之效果

  2.指名读,边读边猜:

雪孩子看到小白兔家着火了心里怎样想?

小白兔看到雪孩子为了救自己而化了,心里怎样想?

  3.多么善良、多么勇敢的雪孩子,讨论:

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

(高兴的语气、伤心的语气……学生各抒己见)指名朗读并评价。

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齐读)

  4.小组选择喜欢的形式读展示,评价。

  5.总结:

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

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过渡语:

善良、勇敢的雪孩子哪里去了呢?

为什么会变成一朵白云?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展示课件演示蒸发

(1),想想,文中的哪个词是说这种现象呢?

”(“飞”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这部分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2.雪孩子会回来吗?

  (展示课件演示蒸发

(2)。

演示“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

知道了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就成了云。

以培养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3.指导朗读。

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请小朋友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1)讨论、自由读。

  

(2)小组选择喜欢的形式读

  (3)展示,评价。

五、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随着音乐美美地读全文吧。

  2.你喜欢雪孩子吗?

用一句话夸夸他。

  3.课件播放想想说说:

这么可爱、善良、勇敢的雪孩子,我真希望他能再回来。

“雪孩子回来以后,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创意的表达。

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六、板书

雪孩子

 会回来吗?

        怎样的雪孩子?

     哪里去了?

        

 ↓           ↓          ↓           

雪人云图      雪人图 为救小白兔  雪人化图  飞到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