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647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碳及其化合物 人教版.docx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碳及其化合物人教版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碳及其化合物

第一类基础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2011·桂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解析: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需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且不需要加热,即固—液常温型,故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而A是固-固加热型,C固-液加热型,故不符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D反应装置有错误,更不能选择。

答案:

B

【规律方法总结】考查学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发生装置类型,只要掌握发生装置的选择原则就能解决此题。

例2(2011·泸州)下图是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3)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填“c端”或“d端”)通入。

解析:

本题是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现象的综合考查。

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装置C中观察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二氧化碳气体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在生活中可以用于灭火。

装置E实际上为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故二氧化碳应从c端通入,如从d通入会使瓶中的空气无法充分排出,使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净。

答案:

(1)长颈漏斗CaCO3+2HCl=CaCl2+CO2↑+H2O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2)灭火(3)c

【规律方法总结】正确理解和掌握有关二氧化碳制取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例3(2011·南充)CO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气体污染物,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其具有还原性,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请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1)CO气体能使人中毒,其原因是

(2)实验开始时,先通人CO一段时间后,再加热,其原因是

(3)实验中图A处玻璃管中发生的现象是,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实验中图B处发生的现象是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5)该装置中有一个明显的缺陷,请指出改正方法

解析:

本题考查一氧化碳的性质。

一氧化碳有毒的原因是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且不易分解,因而会使人体缺氧,导致中毒.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或温度偏高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气验中,应先通入一氧化碳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再对装置进行加热.

答案:

(1)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人体内缺氧.

(2)扫「除装置中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3)黑色物质逐渐变成红色:

(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在c处安装一个贮气囊或放置一个燃着的酒精灯

【规律方法总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的的考查主要围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装置优缺点进行命题,解答此类试题的前提是要正确掌握该实验的相关知识,了解其步骤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中考真题分析

1.(2012广州)用下图装置在实验室收集一瓶C02进行性质实验,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A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和现象是:

先用夹子夹住导气管中的橡皮管,再向A中加入水至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说明气密性良好。

(3)检验C02是否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__________,

若火焰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4).Na、Mg等活泼金属可以在CO2中燃烧。

某同学收集到一瓶CO2后,通过实验验证Mg条能够在CO2中燃烧。

下列物品中他需要使用的有______。

①酒精灯②铁架台③坩埚钳④砂纸⑤试管夹⑥蒸发皿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检验。

(1)图中带标号的实验仪器分别是长颈漏斗和集气瓶;

(2)制取气体前首先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3)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燃着的木条是否熄灭;若熄灭,则证明已收集满;(4)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酒精灯、坩埚钳、砂纸。

答案:

(1)A:

长颈漏斗B:

集气瓶

(2)若观察到一段时间水柱液面不下降

(3)集气瓶口(4)①③④

2.(2011·襄阳)木炭在一定条件下燃烧既有CO2生成,也有CO生成。

若要证明两种气体都要存在,应先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存在。

写出CO2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将气体干燥后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有CO存在。

实验后向燃着的木炭上洒水使其熄灭,其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本题考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其二者之间的转化。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伙水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和水,据此可写出化学方程式为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够将氧化铜还原为单质铜,氧化铜是黑色粉末,还原生成的铜是红色的,因此干燥后的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铜网后,铜网由黑色变为红色,向燃着的木炭上洒水.由于水分的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使木炭的温度降低至木炭的着火点以下,木炭熄灭。

答案:

黑色粉末变红色把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3.(2011·哈尔滨)实验室现有大理石、高锰酸钾、稀盐酸、稀硫酸和紫色石蕊溶液及相关的仪器和用品,小辉同学要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性质。

请结合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连接A和B并将实验装置图补充完整;

(2)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B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4)在一般情况下仪器C的作用是。

解析:

(I)由题意要求知,绘画的实验装置图应表达的如下意思:

向A装置内加稀盐酸且使长颈漏斗的下端伸入酸液面以下,在A装置的橡皮塞上加一直角玻璃导管,导管的一端略伸入锥形瓶内,再取一直角玻璃导管,导管的一端伸入B装置内的石蕊试液内,在两玻璃管间用橡皮管连接.画图时的注意点是:

A装置要画水平面,气泡,液体不超过容积的二分之一,长颈漏斗要伸到液面以下,导气管插过胶皮塞少许,橡皮塞部位不画出导管;B装置中导管要伸到液面以下并画出气泡,胶管要涂黑.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3)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会观察到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色;(4)在一般情况下试管的容积较小,操作简便,适合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4.(2010·兰州)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并收集纯净的气体”的实验。

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ABCDE

(1)写出所标仪器的名称:

①、②。

(2)描述A中发生的现象:

(3)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你认为A装置和装置相连并产生什么现象时就足以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写出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该同学想要收集一瓶纯净的该气体,进一步验证它的性质。

连接上述装置的顺序

是:

(填写各接口字母)。

其中,C装置的作用是: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写出用A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并说出它的一个重要用途。

分析:

由仪器的形状和用途,可知①是长颈漏斗,②是锥形瓶。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因此能够看到鸡蛋壳浮在液面上,且表面有气泡产生。

要想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需要鉴定碳酸根离子;检验碳酸盐一般选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因此除去需要装置A外,还需要盛澄清石灰水的装置D,只要观察到鸡蛋壳与盐酸能反应产生气体,且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以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

稀盐酸与鸡蛋壳反应的过程中,会有HCl气体随二氧化碳逸出,使收集到的气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因此氯化氢气体需要通入硝酸银溶液除去,若用装置E来除去HCl气体,气体只有从长管d进从短管e排出,才能达到上述目的;此时得到的二氧化碳中还含有水蒸气,需要通过浓硫酸除去,同理应从b进c出;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因此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只有从g进f出,才能将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出,从而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故各仪器口的连接顺序是a接d,e接b,c接g。

固液常温反应制气体时用A装置,实验室中用双氧水制氧气就符合这一规律,因此可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答案:

(1)①长颈漏斗②锥形瓶

(2)鸡蛋壳浮在液面上,表面有气泡产生,并渐渐溶解

(3)DD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4)a接d,e接b,c接g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

AgNO3+HCl=AgCl↓+HNO3

(5)2H2O2

2H2O+O2↑(2分)供给呼吸(合理答案均可)

过关检测

两年中考

1.(2011·宿迁)在实验操作考查中,小明抽到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

下图是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其中操作有误的是()

解:

A、取用液体时:

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操作正确,故A正确;

B、收集气体时,导气管伸入集气瓶底部,操作正确,故B正确;

C、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故C正确;

D、因是气体的验满,所以检验的物质一定要放在瓶口,而不能放在集气瓶内部,故D错误.

故选D.

2.(2011·南充)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蓝色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2.A解析:

干冰易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会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滴,进而形成降雨,故A正确;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B错误;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反应会渐渐停止,故C错误;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有可能是氮气,故D错误。

3.(2011·眉山)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请你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选择装置组合来制备和收集氧气(填字母编号)。

(3)已知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将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4)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反应发生装置是。

4.(2010·广东)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1)由该实验得,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①;②。

(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4.

(1)氧气(O2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4P+5O2

2P2O5(3)导热性

解析:

(1)该实验中铜片上着火点低的白磷燃烧,而着火点高的红磷不燃烧,说明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才能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或空气);

(2)白磷(P)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P2O5);(3)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5.(2011·昆明)回答下列问题:

(1)请回忆老师做的“倾倒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甲、乙两同学共同收集满两瓶质量相同的二氧化碳气体,并分别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请分析回答:

①甲同学用甲图的倾倒方式向烧杯中倾倒足够的二氧化碳,我们观察到两根蜡烛是由下而上熄灭,请你告诉我们,为什么是由下而上熄灭?

答:

②乙同学用乙图的倾倒方式向烧杯中倾倒足够的二氧化碳,我们观察到的结果是两根蜡烛都没有熄灭,请你联系学科知识分析,用乙图的倾倒方式为什么二氧化碳没有进入烧杯?

答:

(2)请回忆教材中“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并观察下列图形回答问题:

①只能用燃着的火柴或细木条去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会引起失火,原因是。

②为避免引起失火,用完酒精灯后,不能立即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应该用灯帽盖灭并且使酒精灯后,再添加酒精。

6.(2010·玉溪)某同学取一片洗净晾干的鸡蛋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不考虑其他杂质),放在酒精喷灯火焰上灼烧一段时间后,放置冷却。

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探究鸡蛋壳灼烧后残留固体的组成,请你帮他完成下表中实验探究的相关内容。

残留固体的成分

探究步骤

可能观察到

的现象

结论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⑴可能有氧化钙

取残留固体加水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现象:

结论:

方程式:

CaO+H2O===Ca(OH)2

⑵还可能有碳酸钙

另取残留固体滴加足量盐酸

现象:

固体开始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结论:

方程式:

6.⑴现象:

溶液变红色结论:

有氧化钙

(2)结论:

有碳酸钙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解析:

(1)若残留固体中含有氧化钙,氧化钙溶于水时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会由无色变成红色。

由于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溶液确实由无色变成了红色,因此可以确定残留固体中含有氧化钙。

(2)若残留固体中含有碳酸钙,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时会有气泡产生。

若实验中看到有气泡产生,说明残留固体中含有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若实验中没有看到气泡产生,说明残留固体中不含碳酸钙。

一年模拟

7.(2012•武汉模拟)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给生活与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燃烧不当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1)燃烧不完全燃烧既浪费资源,产生的气体又对环境造成污染.为研究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现设计如图所示实验:

将燃烧匙内小木炭块灼烧至红热后,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并塞紧橡皮塞.将注射器内氧气迅速推入集气瓶内,观察到木炭发白光.该实验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有关。

燃烧的剧烈程度还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如(举一日常生活实例)。

(2)小明、小刚同学在研究灭火的原理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分别在两个小铁盒中倒入少量植物油并点燃,小明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冰水共存的水面上,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该实验证明了灭火的原理是,小刚同学将一块湿抹布盖在小铁盒上,火焰也立即熄灭,他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7.

(1)氧气的含量将煤做成蜂窝状,燃烧更剧烈

(2)温度降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解析:

(1)由题意知,将注射器内氧气迅速推入集气瓶内即增加了氧气的含量,所以燃烧就更剧烈,燃烧的剧烈程度还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接触面积越人,燃烧越剧烈,如将煤做成蜂窝状,燃烧更剧烈.

(2)小明用柑4f钳把小铁盒放在冰水共存的水面上,由干冰水吸收了小铁盒上的大量的热量,使植物油的温度降至其着火点以下,故植物油熄灭;小刚同学将一块湿抹布盖在小铁盒上则是隔绝了空气,植物油由于缺氧而熄灭.

8.(2012·泸州模拟)某同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氧化铜中含有氧元素,并测定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实验装置如下图。

(1)实验前要先进行的操作是。

(2)实验中看到盛放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出现的现象是,原因是

(3)实验中通入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N2,说出不用空气的理由:

①;②;

实验中也不能用潮湿的氮气的原因是:

(4)如用4克氧化铜与碳充分反应,测得石灰水增重1.1克,则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8.

(1)通入氮气,赶尽管内空气

(2)浑浊炭粉和氧化铜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3)①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②木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氮气中的水份影响对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的测定(4)20%

解析:

(1)加热条件下木炭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者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都会影响实验对氧化铜中氧的检验与测定,因此实验前应排尽管内空气;

(2)加热时,炭粉与氧化铜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实验中如果通入空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空气中氧气与炭粉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都会直接影响对氧化铜中氧的检验与测定:

而潮湿的氮气中的水分也会对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造成影响;(4)澄清石灰水因吸收二氧化碳而增重,因此石灰水增重量即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二氧化碳中氧元素全部来自氧化铜,即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即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利用测定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氧元素质量,则氧元素质量与氧化铜的质量比即为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二类  开放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为了探究不同物质、时间、数量等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木炭和活性炭吸附性的对比研究”实验.请根据下述实验现象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探究过程:

实验一:

1.用量筒量取10mL红糖溶液注入烧杯中,加5g活性炭,充分搅拌静置5min,将烧杯中的混合液过滤,得滤液A。

2.另取10mL红糖溶液加入10g活性炭,充分搅拌静置5min,过滤,得滤液B。

实验二:

3.用量筒量取10mL红糖溶液注入烧杯中,加5g木炭,充分搅拌静置2min,过滤,得滤液C。

4.另取10mL红糖溶液加入5g木炭,充分搅拌静置5min,过滤,得滤液D。

推断结论:

(1)四种滤液均比原红糖溶液的颜色浅,说明;

(2)滤液B比滤液A的颜色浅,说明;

(3)滤液D比滤液C的颜色浅,说明;

(4)滤液A比滤液D的颜色浅,说明。

解析:

(1)四个实验中的溶液颜色都变浅,说明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

(2)实验1和实验2是活性炭质量不同,滤液B比滤液A浅,说明活性炭的量越多,吸附效果越好;(3)实验3和4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间下进行比较,滤液D比滤液C浅,说明吸附时间越长,吸附效果越好;(4)实验1和4的时间不同,木炭的吸附时间长,但滤液A比滤液D浅,说明活性炭比木炭的吸附性好。

答案:

(1)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吸附

(2)活性炭的量越多,吸附效果越好(3)吸附时间越长,吸附效果越好(4)活性炭比木炭的吸附性好

【规律方法总结】设计实验探究比较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考虑到影响吸附性的因素可能有不同物质、时间、数量等方面,那么在设计实验时就要分别控制这几个变量,在分析实验现象时要明确哪些因素是不变的,哪些因素的改变造成了这种实验结果。

例2如图所示,向盛有某种液体的烧杯中通人二氧化碳气体,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液体发生了明显变化。

烧杯中盛放的液体是什么呢?

甲同学认为:

可能是澄清的石灰水,乙同学认为:

可能是蒸馏水;丙同学认为可能是紫色的石蕊试液。

你认为三位同学提出的看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B.甲和丙C.乙和丙D.甲、乙和丙

解析:

由题意可知,向盛有某种液体的烧杯中通人二氧化碳气体,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液体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明显变化可能是生成沉淀或者是变色;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明显;二氧化碳与水虽反应生成碳酸,但无明显现象;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现象明显。

故甲和丙同学提出的看法正确。

答案:

B

【规律方法总结】掌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方法,并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学会总结归纳物质的性质。

例3(2011•茂名)兴趣小组下图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制CO2,并进行有关实验。

(1)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2)兴趣小组往石灰石中逐滴滴入新配制的盐酸,并将所得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但石灰水始终没有浑浊现象.石灰水为什么没有浑浊呢?

请你利用必需实验用品和限选试剂(限选试剂:

Na2CO3溶液、酸化的AgNO3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完成探究过程:

【提出猜想】①;②;③上述两种猜想同时存在。

【设计与实验】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①和猜想②,并将相关内容填在下表:

目的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与结论

解析:

(1)反应物是碳酸钙和氯化氢,生成物是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没变浑浊说明可能变质或混有氯化氢,验证氢氧化钙是否变质,即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加入含碳酸根离子的可溶性盐,如果有沉淀,说明没变质;如果没有沉淀说明已经变质;验证盐酸的存在,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氯化氢,否则不含有。

答案:

(1)CaCO3+2HCl=CaCl2+H2O+CO2↑

(2)【猜想】①澄清石灰水已经变质②CO2中混有HCl

【验证】

【规律方法总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是否变质,关键看是否存在氢氧化钙和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所以关键看是否有氯离子,再进一步进行推断。

中考真题分析

1.(2012杭州)小张用足量的盐酸、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

你认为小张()

A.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

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D.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

可收集到一瓶CO2

分析: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选择。

选择A装置,收集不到二氧化碳气体;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答案:

C

2.小军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制取CO2的实验探究,经检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1)用胶头滴管滴入稀盐酸,此时装置A的试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从装置B的右端可观察到管内红墨水液面最终升至M处。

若用同一装置,只将块状碳酸钙改用成相同质量的粉末状碳酸钙,滴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体积的稀盐酸,重复上次实验,发现装置B右端的红墨水液面比上次上升得更快,最终也停留在M处.根据装置B的实验现象,你从中得到的结论是:

(至少写两条).

①;

②。

(3)将装置B的管内红墨水改为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②,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制取的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此性质常被用于二氧化碳的检验。

(1)装置A中盛放的是碳酸钙和稀盐酸,二者反应产生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其实验现象为:

块状碳酸钙固体逐渐减少,最后溶解,同时产生大量气泡。

(2)用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红墨水液面比上次上升得更快,最终也停留在M处,由此可知:

红墨水上升加快,说明反应速率加快,则说明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比块状碳酸钙反应速度快;最终停留在M处,说明二者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故可推知块状碳酸钙与相同质量的粉末状碳酸钙,滴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体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