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605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docx

3号地块测量方案新报审核打印副本补控制网图

目录

1编制依据2

2工程概况及测量作业条件2

2.1工程概况2

2.2测量作业条件3

3施工测量准备工作3

3.1人员配备3

3.2仪器准备4

3.3图纸学习与校核4

4定位测量5

4.1定位依据5

4.2控制点的布置5

5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点的测设5

5.1场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5

5.2高程控制点的测量6

6工程的阶段性测量7

6.1楼层平面轴线和高程测量7

6.2楼(地)面面层施工测量9

6.3屋面施工测量9

7轴线及高程点放线程序10

7.1地上结构施工10

7.2二次结构及装修工程10

8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措施10

8.1质量标准10

8.2保证措施10

9测量工作的管理12

10质量记录12

11应注意的质量和安全问题12

123号地块测量控制网图13

 

1编制依据

1.1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施工图纸及有关技术资料。

1.2甲方提供的施工现场控制坐标、甲方提供的g130187:

138813.532,130243.233,高程12.411m,g130188:

138648.798,130294.930,高程12.534m,g130189:

138494.928,130381.823高程14.709m和红线桩。

1.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4江苏省《GPS高程测量规范DB32/T1223-2008》

1.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1.6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案。

2工程概况及测量作业条件

2.1工程概况

1

工程名称

南京NO.2013G24-3号地块

2

工程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南站西侧,茶花路东侧

3

建筑物简介

本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2层,地上6层,最大建筑高度27.8米。

4

总建筑面积

30560.34㎡

5

建设单位

绿地集团南京宝地置业有限公司

6

建筑设计单位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7

监理单位

南京苏宁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8

施工单位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南站G83地块项目部

2.2测量作业条件

(1)施工现场内地面上的障碍物已经清除和处理完毕。

(2)已经制定经济合理的测量方案,编写测量技术交底,对测量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3)测量仪器已经过检测部门检测,并在检测有效期内,加强维护保养,定期检修。

(4)工程测量除按工艺流程作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5)定位测量及主要部位测量控制时,合理安排测量的时间,避免在风力大、雨雪天等恶劣天气下进行作业,同时避免温度对仪器产生影响而引起较大误差。

3施工测量准备工作

首先了解工程全貌和设计意图、定位条件与高程,认真学习图纸规范,编制测量放线施工方案。

3.1人员配备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质量目标,成立在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领导下的测量小组。

测量组长:

1名,负责制定测量放线方案、检查验线及协调测量与其它工种的合作。

测量员:

2名,具体负责方案实施、控制测量、配合沉降观测、检查放线工的工作质量、资料编制,测量结果的复核。

验线员:

负责放线复验工作,并交付监理验收。

放线工:

2名,具体负责放线的基础性工作。

验线人员与放线人员同等重要,在验线过程中验线方法要与放线方法不相关,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检查,这样才能确保放线点位的可靠性和精度,然后交付监理验线。

3.2仪器准备

根据本工程的情况,配备成熟的、先进的测量仪器,集中光学、微电子技术、通信联络等技术。

测量仪器一览表

测量器具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制造厂家

电子经纬仪

T08513

2台

南方测绘

水准仪

AP-281

2台

北光

激光铅垂仪

DZJ3

2台

北光

钢卷尺

50m

2把

上海田岛

塔尺

5m

2把

3.3图纸学习与校核

全面了解设计意图,认真熟悉图纸。

首先审核总平面图,校对点位坐标、距离是否正确,定位依据、定位条件是否明确合理;其次审核建筑、结构、设备施工图,主要校核平、立、剖面图是否对应一致,间距、高程、结构尺寸和装修细部尺寸是否相符。

(1)定位依据桩的校核:

对甲方提供的定位依据桩的坐标进行内业坐标计算,得出其边长D、内夹角β。

计算后并实地对场地内的定位依据桩进行校测,无误后作为工程定位的依据。

(2)水准点的校测:

对甲方提供的水准点实地采用附合测量法进行校核。

其闭合差≤±6mm

时作为整个工程高程引测的依据。

4定位测量

4.1定位依据

1)测绘院提供可利用的定位坐标点g130187:

138813.532,130243.233,高程12.411m,g130188:

138648.798,130294.930,高程12.534m,g130189:

138494.928,130381.823高程14.709m

2)本工程施工图纸

4.2控制点的布置

控制线及内控点的布设

高程控制点:

设置3个正负零水平控制桩,误差控制在3mm以内。

5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点的测设

5.1场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1)平面控制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测量原则。

(2)布设平面控制网首先根据设计总平面图、基础底板平面图、结构首层平面图找到工程的关键部位、变化部位,依据这些部位进行控制网的测设。

(3)选点选在通视条件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4)桩位用混凝土保护,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做好测量标记。

首先对红线点及有效测量依据点位进行复测,符合点位限差要求后,依据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布设场区平面控制网,作为场区首级控制。

首级控制网布设完成后,依据总平面图定位及基础平面图上关键控制点的详细位置关系建立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网。

5.2高程控制点的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的依据:

按国家三等水准进行测量,并根据测绘院提供的水准点(至少两个),用水准仪附合测法进行校测,检查高程是否正确。

高程控制点的布设:

水准点的高程校测合格后,使用附合测法把高程引测到施工现场,至少三个点,其精度为±3mm,并计算出调整后的高程,做出明显标识。

以控制桩为依据,遵循整体控制局部的原则,将曲线定位作为重点、难点考虑,并在施工中采取如下测量预控措施:

柱、墙体采用“五线制”,即轴线、柱墙身线(30cm线)、模板安装控制线、外墙、柱-20cm(标高)线、门窗洞口的边角线;

(1)顶板模板安装前测设安装控制线:

在顶板底皮下负20cm处,这样可有效控制顶板模板的支设标高,同时又便于操作;

(2)外墙面、柱测设-20cm线,以控制外墙、柱模板的安装;

(3)门窗洞口的边线弹出洞口边5cm,这样即可方便控制门窗口模板的安装,又可很清楚地校核成型后门窗口是否移位;

(4)随时拉各种通线,如钢筋拉通线校正,外墙突出物、阳台、悬挑板等拉通线安装施工等。

5.3标高传递

本工程我项目部只承建地上部分。

±0.000以上高程传递:

首层墙、柱施工完毕后在每道墙、柱上抄测+500mm控制线,每个流水段选取三处作为楼层高程控制点并用红漆标注水准符号,经过联测后使用。

每层高程传递用钢尺从首层所选择的起始高程控制点竖直向上量取标高,经过校测后作为施工层抄平的控制依据。

高程控制:

根据施工的需要,使用水准仪把从首层传递的高程校核后换算成该层的+500mm(或+1000mm)线抄测在钢筋或墙上,复查后作为高程的控制依据。

5.4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进行,我方给予必要的配合。

6工程的阶段性测量

地上结构完成后请建设单位委托勘察单位对标高、坐标进行复查。

工程施工完毕后,根据原有的控制点和水准点对本工程实施竣工测量,采用全站仪和精密水准仪实测数据,在现场绘出草图,最后根据实测成果和草图把数据输入计算机,绘出所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成为完整的竣工总平面图。

根据建筑物轴线控制桩,将经纬仪架设在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点),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上,在同一层上投测的纵、横向轴线不得少于4条,以此作角度、距离的校核,无误后,方可在该平面上放出其它相应的设计轴线及细部线。

并弹墨线表明作为测量放线的依据,然后在该平面上测出轴线及细部线。

控制线投点间距不得大于6m,细部线应弹出梁、墙、柱、门、洞口边线及50cm控制线。

弹墨线时,要对准点位,小线要拉紧,结构柱要弹小线立线至顶,以控制梁位置。

弹线时要求墨线清晰。

(3)标高控制与测量

高程控制点的联测:

在施工期间每半个月对高程控制点进行一次复测,雨季前后复测一次,结构施工至±0.000位置,在进行一次整体校核。

标高测量:

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对所需的标高基准点,必须正确测设,在同一施工层上所引测的高程点,不得少于3个,并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点间的校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并用红色油漆画三角形标志,同时标明绝对高程和相对标高。

在施工层墙、柱上抄测+500㎜线,误差在±2mm以内,弹墨线并标明。

结构砼浇筑前,在立筋上抄测标高,间距大于6m时加设附加筋,要求误差在±2mm以内,用以控制结构标高及设备预留预埋。

设备预留预埋前应校核至少三根立筋上的标记,当误差大于±3mm时,应要求测量员提供准确的标高。

6.1楼层平面轴线和高程测量

(1)楼层平面轴线测量

A、内控法

首层验收合格后,将控制轴线引测至建筑物内,引测等级不得低于建筑物控制的等级。

根据施工前布设的控制网基准点及施工过程中流水段的划分,在建筑物内板面上作控制点,每一流水段至少应埋设3个内控基准点,埋设在偏离轴线能满足轴线通视的要求的位置(剪力墙结构应距障碍物不少于300mm)。

基准点的埋设采用10cm×10cm钢板,钢针刻画十字线,钢板通过锚固钢筋与首层楼面地板钢筋焊接,作为轴线竖向投测的基准点。

基准点周围严禁堆放杂物。

以上各层在相应位置留出预留洞,并做好防护。

轴线竖向投测前,应对首层轴线控制网(钢板基准点)进行校测,校测精度不宜低于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精度,以保轴线竖向传递精度。

轴线控制点的投测,采用激光铅垂仪,先在底层基准点架设激光铅垂仪,调校到准直状态后,打开激光电源,就会发射和该点铅垂的可见光束,然后在楼板开口处用接收靶接收,通过无线对讲机调校可见光束光斑直径,达最佳状态时,通知观测人员逆时针旋转铅垂仪,这样就可在接收靶上看到一个同心光环,取圆心作投测点,并用接收靶固定,同法投测下一个点。

保证每一施工段至少有3个点,作为角度及距离校核的依据。

控制轴线投测至施工层后,与外墙、柱竖向轴线校核,组成闭合图形,且间距不得大于所用钢卷尺长度(50m)。

在施工层用经纬仪连线,用墨线标明,供所有分包单位使用。

然后放出细部线,细部线应弹出梁、墙、柱、门、洞口边线及500mm控制线。

施工放线时,应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闭合后在测设细部线。

B、外控法(本工程采用外控法)

竖向投测及四大角控制,用经纬仪挑直法(盘左盘右取中)向上投测。

在首层放完线后,用经纬仪延长轴线法将四大角轴线延长至场外合适的地方做一控制点,然后每次向上投测时,都将经纬仪安装在控制点上,再照准轴线目标向上投测。

投测前要对经纬仪与各轴线关系进行严格的校核。

投测时要精密整平水平度盘水管,以减少竖轴不铅直的误差。

轴线的延长桩点要准确,标志明显,妥善保护。

投测时以首层轴线位置为准,直接向施工层投测,避免逐层上投,造成误差积累。

取盘左盘右向上投测的平均中位置,以抵消经纬仪的视准轴不垂直横轴和横轴不垂直竖轴的误差影响。

窗口两侧的竖向控制线必须以首层窗口两侧的竖向控制线直接向上传递,不准逐层向上传递。

(2)高程的传递

在首层施工后,将场区高程控制引测到首层墙上,不得少于三个,且精度不得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以此作为首层以上各层的高程控制点。

高程控制引测点选为要保证利于操作、安全、上下通视、易保护的位置(见附图)。

在首层以上各层板、柱浇筑好以后,从首层墙上已有的标高点(1m线,红铅油标记)向上用钢尺沿墙身量距。

以上各层均在此处用红铅油标记,并注明其相对高程。

标高竖向传递,用钢尺从首层高程点竖直量取(需保证钢尺铅直),当传递高度超过钢尺长度时,应另设一个标高起始线,钢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差修正。

每栋建筑物应至少有三处分别向上传递。

施工层抄平之前,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高点,当校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值引测水平线,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量范围的中心位置,减少测距对读数的误差

每楼层轴线、标高引测,放线自检合格填写检查记录,报监理单位复核,复核应有记录签证,各项记录复核齐全有效后,出据轴线、标高结果报告,转入下道工序。

6.2楼(地)面面层施工测量

校核四周墙面与柱身上测设出的1m线,作为楼(地)面面层与设备安装、门窗口安装、吊顶等施工的标高控制线。

基层打点冲筋后,用相应精度检查控制基层标高,检测点间距,大厅宜小于5m,房间内小于2m。

吊顶施工时校核吊顶高度,以保证楼层净空。

6.3屋面施工测量

首先检测各向流水实际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测定实际偏差。

屋面四周测设水平控制线及各向流水坡度控制线。

卷材防水屋面测设十字直角控制线。

上人屋面按地面面层施工测量方法施测。

7轴线及高程点放线程序

7.1地上结构施工

顶板放线→监理报验→抄测楼层建筑+1000mm水平控制线→标高报验→横向结构标高控制→横向结构施工→顶板放线

7.2二次结构及装修工程

二次结构墙体位置线→砌二次结构→抄测建筑楼层+1000mm水平标高控制线→其他项目施工

8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措施

8.1质量标准

(1)测定交角的测角中误差不超过2",直线度的限差在180度±5"以内。

(2)控制网轴线起始点的测量定位误差为2mm;定位点不少于8个。

(3)由外部控制向建筑物内部引测时,其投点误差不超过3mm。

(4)引侧投点误差不超过±3mm,轴线间误差不超过±2mm。

8.2保证措施

(1)放线的基本原则

认真学习与执行国家政策、规范,明确为工程服务,对按图施工与工程进度负责;严格校核起始依据的正确性;遵守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的放线工作程序;测法科学、简捷,精度合理。

(2)认真学习公司的程序文件,严格按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进行工作。

(3)图纸有关的洽商与设计变更中的结构尺寸变动部分及时向测量人员交底,测量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与技术部门联系并反馈到设计部门。

(4)平面控制点选择在控制性强、安全、易于保护的位置,通视良好、分布均匀。

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定期检查校核,发现桩移位等问题及时修改,控制桩有明显标识以防止用错。

(5)做好质量检查工作

每次放线前仔细审图,放线时由区段和区段工程师配合并检查工作,放线后由专职验线人员对测量成果进行自检。

对于工程就位测设,建筑物控制轴线的校验、高程引测、非标准层标高引测等关键测量工序由公司和总公司测量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校验。

(6)加强验线工作

坚持“三检制”,每次放线均请技术部门验线,重要部位报请公司和监理验线,合格后方可施工。

工程定位后,由北京市测绘院验桩,合格后方可使用。

对于验线成果与测量成果的误差处理如下:

①若两者之误差<1/

限差时,成果计为优良;

②若两者之差≤

限差时,成果计为合格;

③若两者之差>

限差时,成果不予验收,返工。

(7)质量标准

定位测量的精度不小于1/24000,基础放线轴线投测、高程控制精度执行北京市测量规程的要求。

(8)使用测量仪器正确、方法科学

钢卷尺:

考虑三差改正,量距进行往返测量;

经纬仪:

严格对中、定平,角度观测盘左盘右各测一回;

水准仪:

严格定平,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注意前后视线等长。

所有仪器测量时不得让仪器长时间日晒或受到雨淋。

测量员不准远离仪器,以免有人乱动,损坏仪器。

读数前后检查仪器是否安平。

校正仪器时,动作“轻、稳、慢”,不得用蛮力。

(9)丈量时钢尺抬平、拉直,拉力均匀。

严防钢尺扭曲打结,严防钢尺受重物碾压。

丈量完毕后用软布或棉纱擦拭钢尺,将粘附的尘土擦去,再涂少许机油,以防生锈。

使用完仪器注意保持仪器清洁。

9测量工作的管理

9.1测量实行“三级管理”,项目部成立测量组,公司机关设专人负责,技术质检部检查监督。

9.2建立各项管理制度,主要有:

验线、交接桩、护桩制度;测量资料管理制度;测量仪器使用台帐和检校制度;制定岗位责任制。

9.3测量仪器设专人负责保管,同时进行保养;仪器由专人使用,定期校测,保证仪器的完好使用。

9.4测量仪器必须经过法定专业计量部门检定,未经检定或检定不合格的仪器不能使用,测量仪器必须正确使用,注意防止外界的干扰、破坏,其购置、检定、报废、封存,使用应遵守《检验、测量、试验设备控制程序》。

9.5所有测量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无证人员不准上岗。

所有测量人员要加强学习和团结,认真总结经验。

10质量记录

10.1施工技术交底记录

10.2测量定位记录

10.3定位验线记录

10.4楼层轴线、标高测量记录

10.5建筑物垂直度、标高测量记录

10.6沉降观测记录(由测量单位提供)

11应注意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11.1建筑物定位线及重点部位的放线,必须由工程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

11.2测量作业和内业计算按有关工程测量规程、规范执行。

11.3进场的测量仪器设备,必须鉴定合格且必须在有效期限内,标识保护完好。

11.4由甲方提供的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经过核算校核合格,并办理交接手续后,才能作为测量依据。

加强现场内的所有测量桩点保护,并且明确标识,防止用错。

11.5质量检查工作:

每次放线前,均仔细审图,放线前,要有技术人员配合并检查工作,放线后质检人员及时对所放的线进行检查,并报请工程监理进行验线,合格后方可施工。

验线工作有检查记录。

11.6测量人员作业时必须戴好安全帽,并防止坠落事故和物体打击造成伤害。

夏季测量作好防暑降温,冬季作好防滑、防冻措施。

123号地块测量控制网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