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699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4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docx

最新儿科学听课笔记

儿科学

第1节:

绪论

年龄分期和各期特点

一、胎儿期

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这段时期,受孕最初8周的孕体称为胚胎(还没有成形),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胎儿期是没有肺循环的。

二、围生期(围产期)

怀孕7个月到出生后7天这段时间为围生期。

这个时间小儿开始接触外界,所以这个时间,小儿的发病率,死亡率是最高的。

三、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的时期。

这段时间当爸的很辛苦。

这段时间小儿的发病率,死亡率也很高,仅次于围生期。

(新生儿死亡率最高的,有围生期首选,没有就选新生儿期。

四、婴儿期

从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要妈妈抱着的这段时期)这个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第一次高峰。

五、幼儿期

自1岁至满3岁之前为幼儿期,快上幼儿园了,会跑会跳,这个时候容易发生意外。

五、学龄前期

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在幼儿园这段时期,此期重要特点为智力发育非常快。

六、学龄期

自入小学始(6~7)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在小学这段时期

七、青春期

青春期:

女童12-18岁,男童14-20岁这是体格发育的第二个高峰。

这个时期形成第二性征。

第2节:

生长发育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一、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二、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1..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

2.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先慢后快

3.体格发育--快慢快

三、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为由上到下(小儿出生后先哭,哭是上面)、由近到远(先胳膊动)、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体格生长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体格生长是小儿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常用的形态指标有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等

1.体重是反映儿童与近期营养状况的指标。

反映远期营养状况的指标是身高。

生理性体重下降:

体重下降不超过9%,其它状况良好。

无需处理。

如果体重下降超过10%或体重下降超过10天未恢复(双10),那就要处理了。

出生时体重3kg

三个月体重6kg

1岁时体重9kg

2岁时体重12kg

3、6、9、12四个阶段每次增加3

新生儿出生后前3个月每月增长700~800g

4~6个月每月增长500~600g

6~12个月每月增长300~400g

公式:

<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月龄×0.25

1岁~12岁体重(kg)=年龄×2+8

这里记住,不管身高、体重、头围都是:

生后前三个月=后九个月

如:

出生时体重为3kg,到3个月为6kg,长了3kg,到1岁为9kg,也长了3kg

2.身高(长)3岁以前仰卧测量为身长,3岁后站立测量为身高

出生时身长为50cm

1岁时身长为75cm

2岁时身长为87cm

(50、75、87一定要记住)

2~12岁身高公式:

年龄×7+75

3.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

出生时头围34cm

1岁时头围46cm

2岁时头围48cm

5岁时头围50cm记有3个50(出生时身长505岁头围50出生时脐带50)

四个阶段除了第一个阶段增加了12cm外都是增加2cm

4.胸围小儿出生时头比胸大,胸围比头围小1~2cm为32cm

1岁时胸围=头围为46cm

公式:

2~12岁胸围=头围+年龄-1cm

二、骨骼发育

(一)颅骨的发育

1.前囟:

呈菱形,出生时为1~2cm。

1岁~1岁半闭合。

关闭早见于头小,过晚见于佝偻、甲状腺功能低下,前囟饱满见于颅内压增高,前囟凹陷见于脱水。

2.后囟:

呈三角形,出生后6~8周闭合。

(二)脊柱的发育

正常人有颈、胸、腰、骶四个生理弯曲(三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3个月能抬头时出现颈椎生理弯曲(第一个生理弯曲)

6个月后能坐,出现胸椎生理弯曲(第二个生理弯曲)

1岁左右开始行走,出现腰椎生理弯曲(第三个生理弯曲)

(三)骨化中心

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10岁出齐共10个,2~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约为小儿岁数+1(注意在有身高体重的情况下不能用这个来推算年龄)

三、牙齿的发育

乳牙共有20个,正常乳牙2岁到2岁半出齐。

恒牙共有28个(不包括4个智齿),恒牙骨化从新生儿开始,6岁开始萌出,12岁出齐。

运动和语言发育

一、运动发育

运动功能发育的一般规律是:

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精细、准确、灵巧。

(跟生长发育一样)

三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1.抬头3个月

2.翻身4个月

3.坐6个月能坐一会,还不稳,7个月就能坐稳了。

4.滚7个月

5.爬8个月

6.走1岁

7.跳2岁

二、语言的发育

1.出生时会哭

2个月能发出喉音

3~4个月咿呀发音

5~6个月发单音

7~8个月能无意识的发出复音

2岁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需要(能说出词组)

3岁能说出简短的小句子

第3节:

儿童保健

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

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简称百白破三联针),麻疹减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等五种疫苗接种的基础免疫(简称五苗防七病)。

这个记不住的话,老师有口决呢,非常好记:

出生乙肝卡介苗2月脊灰炎症好345月百白破8月麻疹岁乙脑

刚出生

卡介苗,乙肝疫苗(第1次)

1个月

乙肝疫苗(第2次)出生乙肝卡介苗

2个月

脊髓灰质炎糖丸(第1次)2月脊灰炎症好

3个月

脊髓灰质炎糖丸(第2次)百白破(第1次)345月百白破

4个月

脊髓灰质炎糖丸(第3次)百白破(第2次)

5个月

百白破(第3次)

6个月

乙肝疫苗(第3次)

8个月

麻疹疫苗8月麻疹

1.5-2岁

百白破(复种)

2岁

乙脑疫苗岁乙脑

3岁

乙脑疫苗(复种)

4岁

脊髓灰质炎糖丸(复种)

6-7岁

麻疹疫苗(复种),百白破(复种)乙脑疫苗*(复种)

第4节: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一、小儿营养基础

一、能量

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大产能营养素,每克供能量分别为4kcal,9kcal,4kcal。

1kcal=4.184KJ

1岁以内婴儿总能量约需1l0kcal/(kg·d)每长3岁所需的能量减少10kcal。

1.基础代谢所需1岁以内婴儿基础代谢所需能量占总能量的50%,为55kcal/(kg.d)

2.食物热力作用在消化和吸收食物时所需要的能量,其中消化和吸收蛋白质所需要的能量最多。

3.活动所需

4.排泄丢失

5.生长发育所需这是小儿所独有的,成人没有。

每增加1g体重需能量5kcal。

二、营养物质和水的需要

1.大三营养物质蛋白质、脂类和糖类之间的比例为15%、35%、50%(3个5)

2.水:

年龄越小,需水量越大,混合膳食约100kcal产生水12ml,婴儿期平均需要量为150ml/(kg.d),以后按每3岁减少25ml/(kg.d)推算,12岁后及成人约为50ml/(kg.d)

3.维生素与矿物质这两个不能提供能量。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的,记住水溶性的为维生素B和C,其它都是脂溶性的,如维生素A、D、E、K。

二、婴儿喂养

一、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最适宜的食物

优点:

1.营养丰富,易吸收。

(1)蛋白质总量虽较少,但其中白蛋白多而酪蛋白少,故在胃内形成凝块小,易被消化吸收

(2)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较多牛乳里饱和脂肪酸多

(3)乳糖量多,可促进肠道乳酸杆菌生长牛乳里甲型乳糖多,引生成大肠杆菌

(4)矿物质含量虽与牛乳相同,但其吸收率却高于牛乳5倍,但是人乳里维生素K和D较少,所以小儿出生后都打一针VK来预防。

2.初乳:

一般指产后4天内的乳汁,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抗感染十分重要

3.断奶一般于1岁左右可完全断奶,最长不超过2岁。

二、人工喂养

1.牛奶制品

(1)全脂奶粉按重量1:

8或按重量1:

4加开水调成,其成分和鲜奶差不多。

(2)其它的还有蒸发乳、酸奶、婴儿配方奶粉

(3)甜炼乳、麦乳精由于含糖量太高不宜作为婴儿主食

2.奶量计算法

婴儿每日需能量110kcal/kg

Ø全牛奶摄入量估计

每日婴儿所需的牛奶总量=体重×110

如5kg的婴儿每日所需的牛奶总量为5×110=550ml

婴儿每日需水分l50ml/kg。

Ø额外的补充水分量:

如5kg的婴儿每日所需水的总量为5×150=750ml

先前喝了550ml的牛奶,也算水分,但还差200ml,所以需要额外的补充200ml的水分。

所以额外的补充水分的公式就为:

体重×150-体重×110

Ø婴儿配方奶粉的摄入量估计:

1g的配方奶粉供能约为5kcal

1ml的配方奶供能约为1kcal

如5kg的婴儿所需的配方奶就是婴儿所需能量数都是550

三、过度期食物添加

月 龄

添加辅食

1~3个月

汁状食物:

菜汤、水果汁

4~6个月

泥状食物:

米汤、米糊、稀粥、蛋黄、鱼泥、菜泥

7~9个月

末状食物:

粥、烂面、碎菜、蛋、鱼、肝泥,肉朱、饼干

10~12个月

碎状食物:

粥、软饭、烂面条、豆制品、碎菜、碎肉等

总结成一句话:

支离破碎(汁泥破碎)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体内维生素D缺乏-------钙磷代谢紊乱。

(一)病因

1.维生素D摄入不足:

母乳中含有的维生素D较少

2.日光照射不足(题干里出如现在冬季,就说明这个问题)

3.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

4.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

5.疾病和药物的影响

(二)临床表现

临床上分:

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初期和激期-----活动期。

1.初期(早期):

主要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

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与季节无关)出现枕秃(烦躁及头部多汗致婴儿常摇头擦枕)

2.活动期(激期):

骨骼改变。

1岁以前出现:

(1)颅骨软化:

最典型,出现最早,3-6个月婴儿----激期

(2)方颅:

骨样组织增生所致,7-8个月以上

(3)手、足镯:

方颅之后,6个月以上的小儿

1岁以后出现:

(4)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正常前囟闭合1-1.5岁

(5)出牙延迟

(6)胸廓畸形:

l岁左右小儿,表现:

肋骨串珠、肋膈沟(赫氏沟)、鸡胸或漏斗胸。

(7)下肢畸形:

l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如“o”形腿或“X”形腿

(8)血生化和X线表现:

血清钙↓,血磷↓,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

X线表现:

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

---激期

3.恢复期

4.后遗症期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清25-(0H)D3(正常l0~80u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u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已明显降低,----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

(四)治疗和预防

1.预防:

(1)胎儿期:

多晒太阳、多吃富含维生素D及钙、磷的食物

(2)新生儿期:

足月儿生2周后--维生素D400IU/日(预防),一直到2岁;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2周---补充维生素D800IU/日(治疗),3个月后改预防量。

2.治疗:

维生素D制剂口服法:

每日给维生素D0.2~0.4万IU,连服2~4周后改为预防量。

有并发症---肌注,维生素D320~30万IU,一般1次即可。

四、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本病是因VitD缺乏致血钙离子降低所致,表现:

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三大临床表现)等。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的。

引起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的原因如下:

1.甲状旁腺反应迟钝:

主要因素。

甲状旁腺的作用-----调节钙磷代谢(升钙降磷)。

2.PH值:

PH值高----钙离子降低。

酸中毒时,血钙虽低,但离子钙不低,但酸中毒补纠正后,离子钙就会降低,引起抽搐。

(二)临床表现

1、典型发作:

血清钙低于1.75mmol/l时出现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搐搦

1).惊厥:

儿科----惊厥:

①高热惊厥,②手足搐搦症:

无热惊厥

2).手足搐搦:

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

3).喉痉挛:

严重时可发生窒息,甚至死亡。

2、隐匿型:

血清钙多在1.75mmol/l-1.88mmol/l

1).面神经征(Chvosteksigh)

2).腓反射

3).陶瑟征(Trousseau征)

记忆:

陶腓面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出现反复发作的无热惊厥、手足搐搦或喉痉挛,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血清钙低于1.75~1.88mmol/L(7~7.5mg/dl),或离子钙低于1.0mmol/L(4mg/d1)

(四)治疗

应立即控制惊厥解除喉痉挛,补充钙剂,惊厥反复发作的每日可重复使用钙剂2-3次,直至惊厥停止。

五、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临床上分:

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水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水肿型。

(一)病因:

1.喂养或饮食不当

2.疾病诱发:

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疾病或畸形

(二)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最先出现,典型,继之体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或消失。

皮下脂肪减少---首先为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面颊部。

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2.分度:

I度(轻)

II度(中)

Ⅲ度(重)

体重低于正常均值:

15%-20%

25%-40%,

40%以上

腹部皮褶厚度:

0.8-0.4cm

0.4cm以下

消失

肤张力:

基本正常

减低、肌肉松弛

低下,肌肉萎缩

精神状态:

稍不活泼

萎靡或烦躁不安

呆滞,反应低下抑制与烦躁交替

(三)并发症

1.营养性贫血:

最多见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2.各种维生素缺乏:

常见者为维生素A缺乏——毕脱斑

3.感染:

因为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低下

4.自发性低血糖:

常发生于清晨,清晨----突然出然面色苍白,昏迷---呼吸麻痹死亡

(四)治疗

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物质

1.轻度营养不良:

热量从80-100kcal/(kg·d)开始

2.中度营养不良:

热量从60-80kcal/(kg·d)开始

3.重度营养不良:

热量从40-60kcal/(kg·d)开始

注意:

越严重补得越少,越慢。

促进消化:

各种消化酶以助消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肌注苯丙酸诺龙

第5节: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一、新生儿特点与护理

(一)新生儿的分类方法

1.按胎龄分类:

(1)足月儿:

指胎龄≥37周至<42周的新生儿。

  

(2)早产儿:

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又称未成熟儿。

  

(3)过期产儿:

指胎龄≥42周的新生儿。

2.按出生体重分类:

正常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为2500~4000g

小于2500---低出生体重儿,高于4000------巨大儿

(二)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外观特点与生理特点

1.外观特点

早产儿

足月儿

皮肤

绛红,水肿,毳毛多

红润,皮下脂肪丰满,毳毛少

头更大,占且身的1/3

头大,占全身的1/4

头发

细而乱,如绒线头

分条清楚

耳廓

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

软骨发育良好,耳舟成形,直挺

乳腺

无结节或结节<4mm

结节>4mm,平匀7mm

外生殖器

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全降,阴囊少皱裂;妇婴大阴唇不发育,不能遮盖小阴唇

男婴睾丸已降至阴囊,阴囊皱裂形成;女婴大阴唇发育,可覆盖小阴唇及阴蒂

指(趾)甲

未达指(趾)尖

达到或超过指(趾)尖

跖纹

足底纹理少

足纹遍及整个足底

2.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

胎儿肺里充满液体,出生后口鼻挤出了1/3,其余的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

吸收延迟----湿肺。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维持肺张力,妊娠28周---羊水内出现,妊娠35周----羊水内表面活性物质迅速增加。

缺乏--肺透明膜病和肺不张。

正常成人呼吸频率:

16-20次/分。

刚出生的婴儿:

60-80次/分,1小时后40-50次/分

(2)消化系统:

婴儿的胃呈水平位,吃多了溢奶;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排出胎便,3~4天排完。

(3)泌尿系统:

婴儿出生时肾小球滤过率低,排酸能力低,浓缩功能差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过多的水和溶质,易造成水肿或脱水症状。

(4)造血系统:

有两个交叉:

年龄

出生时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出生后6天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4-6岁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5)神经系统:

-----发育最快最早。

脊髓末端---第三四腰椎下缘,腰椎穿刺应在L4/5间隙进针(成人腰穿一般在L3、4。

(6)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很差,容易出现低体温,其原因有:

①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

②体温中枢调节不稳定。

③棕色脂肪少,产热量少。

(7)能量和体液代谢:

足月儿每日钠需要量1-2mmol/(kg·d)

早产儿每日钠需要量3-4mmol/(kg·d)

3%盐水12ml/kg可提高血钠10mmol/L

(三)新生儿的护理

1.保暖:

(1)暖箱湿度:

相对湿度50%~60%

(2)暖箱温度:

1kg的婴儿出生10天以内,需要温度35度(2斤10天需35)1.5kg的婴儿出生10天以内,需要温度34度(3斤10天需34)

2kg的婴儿出生2天以内,需要温度34度(4斤2天需34)

记忆:

2斤小10需35,3斤小10需34,4斤小2也34

2.喂养:

吸吮能力差或不会吞咽的早产儿可用鼻胃管喂养,每次进食前应抽吸胃内容物,有残留奶(上次喂的奶还有1/3残留在胃里)则减量,如持续仍有残留奶则改用鼻空肠导管。

新生儿生后应立即肌注维生素K11mg,早产儿连续用3天,以预防新生儿出血症

二、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的本质:

缺氧。

(一)、临床表现

新生儿窒息:

Apgar评分是一种简易的、临床上评价刚出生婴儿状况和复苏是否有效的可靠指标。

对生后1分钟内婴儿的呼吸、心率、皮肤颜色、肌张力及对刺激的反应等五项指标评分(注意其与体温没有关系),五项指标每项2分,共10分评分越高,表明窒息程度越轻。

8~10分无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与体温无关

新生儿Apgar评分标准

体征出生后一分钟内评分标准

0分

1分

2分

心跳次数

0

<100

>=100

呼吸

呼吸浅表,哭声弱

呼吸佳,哭声响

肌张力

松弛

四肢屈曲

四肢活动好

弹足底或导管插鼻反应

无反应

有些动作

反应好

皮肤颜色

紫或白

躯干红,四肢紫

全身红

(二)、治疗

1.ABCDE复苏方案:

 A(airway):

尽量吸净呼吸道黏液。

A是根本  

B(breathing):

建立呼吸,增加通气 B是关键

C(circulation):

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搏出量  

D(drug):

药物治疗。

  

E(evaluation);进行动态评价。

E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之中

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

(一)临床表现:

1.轻度:

出生24小时内症状最明显,出现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

2.中度:

出生24至72小时症状最明显,出现惊厥

3.重度:

72小时以上症状最明显,出现昏迷

(二)治疗

1.供氧、纠正酸中毒

2.抗惊厥治疗:

苯巴比妥:

新生儿期止惊-----首选药物,负荷量20mg/kg

地西泮------年长儿首选

3.脑水肿治疗:

首选甘露醇,肺水肿----速尿。

大苗老师5月24日第55讲:

四、新生儿黄疸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在新生儿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导致死亡和严重后遗症。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

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的2倍多。

新生儿8.8mg/(kg.d),

成人3.8mg/(kg.d)

原因如下:

(1)红细胞数量过剩  

(2)红细胞寿命较短  

(3)旁路胆红素来源较多

2.转运胆红素能力不足

3.肝功能发育差

4.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这里首选要明白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胆红素在胆内贮存,进食后分泌到肝内,再通过门静脉进入到肠道,然后再返回到肝脏的循环。

由于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还原成胆原素,所以出现生理性的黄疸。

二、新生儿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生理性黄疸特点

病理性黄疸特点

一般情况

良好

不好

黄疸出现时间

生后2~3天

生后24小时以内

消退时间

5~7天后逐渐消退

>2周

血清胆红素

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

早产儿<257μmol/L(15mg/dl)

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

早产儿>257μmol/L(15mg/dl)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

<85μmol/L(5mg/dl)

>85μmol/L(5mg/dl)

总结:

生理性:

一般情况好;2-5日出现;出现晚,消退快(1-2周);胆红素指标,小于221或12.9。

病理性:

一般情况差;于24小时内出现;出现早,消退慢(>2周);胆红素大于221或12.9。

五、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系指母、子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族免疫反应而引起的溶血。

ABO血型不合最为常见,其次为Rh血型不合。

ABO血型不合多数母为O型,子为A或B型(这个必须记住)

Rh血型不合,症状较重,主要见于母亲为Rh阴性,子为Rh阳性。

一、临床表现

1.黄疸Rh溶血病多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而ABO溶血病者多在第2~3天出现黄疸。

2.贫血由于红细胞被破坏,血色素下降而引起。

(以前讲过只要出现黄疸+贫血,就是溶血性贫血)

3.肝脾大肝脾大多见于Rh溶血病,ABO溶血病肝脾大较少。

4.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为新生儿溶血病的最严重并发症,未结合胆红素(游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与神经组织结合产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

如嗜睡、反谢减弱、肌张力减低。

二、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常规检测母、子血型,若母为O型或Rh阴性时应检查父亲血型

三、治疗

1.光照疗法(首选):

蓝光照射波长420-470;是目前应用最多而安全有效的措施,可以预防核黄疸,但不能阻止溶血的发展,所以只用于症状轻的。

2.换血疗法用于症状重的,只要题干里出现了合并症,就要采用换血。

①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μmol/L(4mg/dl),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者(症状严重);

②生后12小时内胆红素每小时上升>12μmol/L(0.7mg/dl)者;

③总胆红素已达到342μmol/L(20mg/dl)者;

④不论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低,已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者

⑤早产儿儿需采用换血的血清胆红素临界值:

这里有个技巧,小儿的体重去掉两个零就是了,如体重为1500g的早产儿需采用换血的血清胆红素临界值就是15mg/dl

换血量:

一般为患儿血量的2倍(约150~180ml/kg)

Rh溶血病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