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054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5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奢靡/望风披靡衡量/量体裁衣晕车/晕头转向蹊跷/独辟蹊径

B.哄抢/一哄而散剥削/生吞活剥泄露/公开露面离间/间不容发

C.委婉/虚与委蛇绿茵/绿林好汉解脱/解甲归田落枕/丢三落四

D.包扎/安营扎寨菲薄/日薄西山模样/模棱两可挨打/挨门挨户

【答案】A

【解析】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腐败的大肆蔓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无休止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县委书记仲连元一双铁腕,雷厉风行,大力精兵减政,淘汰冗员,收效显著。

C.陈寅恪、梁漱溟这些学术泰斗蛰居书斋,献身学术,成就斐然,被广大学子视为学术偶像。

D.斯巴达人以要言不繁见称。

公元前四世纪,称霸希腊的马其顿国王致函斯巴达人:

“贵邦宜及早来附。

设若朕挥军入境,将掠汝农田,戮汝丁壮,毁汝城池也。

”斯巴达人的回信只有两个字:

“设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来,吉林省重视道路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纵横捭阖、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B.近几年,网络文学日渐流行,作品数量众多,但由于创作者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难免泥沙俱下。

C.5.7级地震给江西瑞昌、九江带来了巨大损失。

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惊叫声、呼救声,房塌楼倒的轰鸣声,声声振聋发聩。

D.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都为陈迹,令人唏嘘不已。

【答案】B

【解析】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通货膨胀,低效率的资金运转、屡见报端的贪腐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资金不足,使地方政府越来越无力支付庞大的养老金。

B.张朋希望通过世界文明公开课培养孩子们对这些人类记忆的尊崇感,使他们形成保护文物、尊重异国文化的意识增强。

C.英国《每日邮报》的一则报道再次吸引中国人对“洋垃圾”问题的关注,据悉,英国每年上千万吨垃圾运往亚洲填埋,其中至少200万吨进入中国。

D.如果想了解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感受并发现语言的差异。

5.给下面填入横线处的一组句子排序,使之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3分)

看到书店出售教授交际术,成功术之类的畅销书,我总感到滑稽。

▲借助交际术、成功术,当然有明显的功利动机。

这还是比较表面的,更深的原因是精神上的空虚,于是急于找捷径躲到人群和事务中去。

我不知道其效果如何,只知道如果这样的交际家走近我身旁,我一定会更感寂寞,如果这样的成功者站在我面前,我一定会更觉无聊的。

①既然如此,又何必孜孜于交际和成功?

②没有真兴趣,怎么会有真事业呢?

③一个人对某个人有好感,和他或她交了朋友,或者对某件事感兴趣,想方设法把它做成功,这本来都是自然而然的。

④但是,没有真情感,怎么会有真朋友呢?

⑤不熟记要点就交不了朋友,不乞灵秘诀就做不成事业,可见多么缺乏真情感真兴趣了。

【答案】③⑤④②①

【解析】

试题分析:

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然后作整体审查。

首先抓住④中的“但是”,是承接⑤中的“真情感真兴趣”的转折,②是和④并列的句子,⑤中的“交不了朋友”“做不成事业”是对③中的“交了朋友”“感兴趣”的承接。

此题注意陈述对象的一致。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读下列语段,概括2012年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堵车的原因(50字以内)。

(6分)

有人认为,2012年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大堵车是因为人们争相占免费政策的便宜,这其实是误解。

节假日高速公路堵车,之前就有,而并非免费后才有的景象;出现车流扎堆儿,肯定有受免费诱惑的,但更多源于信息不对称,公路管理方对此缺乏充分的高速车流信息预警。

免费,不只是免通行费的问题,而是为了消除收费站这个关键的堵点,以免费放行减少时滞、促进顺畅。

可是虽然免费了,收费站却还像收费时那样拦车发卡收卡,等于没有解决问题,还因为免费把车流引向高速,加剧了拥堵。

7.“忽悠”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

请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

(3分)

(1)这风可真大呀,你看那旗杆,让风吹得直忽悠。

可置换为:

(2)一些减肥药、减肥茶不仅不能保证质量,还以保健品的名义来忽悠消费者,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可置换为:

(3)一直想凑热闹写一些关于环保的话题,但始终没有动手,今天来这里忽悠几句。

可置换为:

【答案】

(1)晃动 

(2)欺骗 (3)闲聊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意思的题目,答题时要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解释。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睡眠的重要性

纪舟

①为何我们需要睡眠,为什么睡眠这么重要?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科学家几个世纪了,但最后的答案依然没人能确定。

有人说睡眠可以给我们一个休息的机会,白天所消耗的体力在晚上能够恢复,但事实是经过足足8小时的睡眠所省下的能量仅有209千焦,居然只和一片吐司差不多!

②我们之所以需要睡眠,是因为它能够维持我们正常的认知能力,比如演说、记忆力、创造力及灵活的思维等等。

换句话说,睡眠对于我们的脑部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③当你缺乏睡眠,语言、记忆、整合能力及时间观念都会被严重影响,甚至是停摆。

事实上,当你持续清醒17小时以上后,你的表现能力将会下降到等同血液酒精浓度达到0.05%,相当于喝下两杯红酒。

⑥快速动眼期通常发生在我们睡着后70至90分钟,而在一个晚上大约会有时轮至上轮的快速动眼期。

⑦其实大脑在晚上的活动非常剧烈,甚至比我们醒着的时候更加活跃,大多数的梦也是在快速动眼期产生的。

我们的眼睛不停地转动,呼吸速率和血压开始上升,然而我们的身体实际上是“瘫痪”的——这或许是大自然用来防止我们将自己的梦境表现出来的方式。

⑧那么多少睡眠才足够呢?

其实没有固定的睡眠时间,通常是因人而异。

根据英国BBC网站的统计,我们的睡眠时间介于5小时至少11小时之间,平均是7.75小时。

来自英国罗浮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的吉姆说:

“我们需要的睡眠时间,就是让我们白天不觉得困就好。

【小题1】下列对“非快速动眼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快速动眼期”可以分为4个阶段,它和“快速动眼期”是睡眠的两种类型。

B.“非快速动眼期”的第二个阶段是“真实睡眠期”,每晚有20分钟左右。

C.“非快速动眼期”会使我们的大脑产生一种振幅很高、频率很低的电波。

D.“非快速动眼期”中如果我们的呼吸开始变得规律并伴随着有限的肌肉运动就说明是深睡眠状态。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睡眠很重要,因为它可以给我们一个休息的机会,使白天所消耗的体力在晚上能够恢复。

B.当你持续无睡眠17小时以上时,你的血液酒精浓度就会达到0.05%,相当于喝下两杯红酒。

C.长期失眠会导致肥胖,因为只有在睡眠期间体内才能释放出掌控食欲和体重的化学元素与激素。

D.睡眠状态中我们不会把自己的梦境表现出来主要是因为那时我们的机体处于高度松弛状态。

【小题3】对于开篇的疑问,文章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案为在第二段“我们之所以需要睡眠,是因为它能够维持我们正常的认知能力”,然后是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下定义”“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分类别”“画图表”“引用”等,结合文章找到几种即可。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爷爷的毡靴

(俄)普里什文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

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

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

“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

”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上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

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

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

爷爷从没闹过病,如今却呻唤不舒服起来,甚至还请了医生。

“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渔。

”“我全靠打渔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

”“不沾水办不到么,”医士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

腿痛病好啦。

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

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啦,不光是底子,就连底子往上拐弯儿的地方,全都出现了裂纹。

我心想:

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

人们纷纷指着毡靴,对爷爷说:

“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

”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

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

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

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

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

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

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

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

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

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

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瞅。

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

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

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

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象儿时那般思忖着:

“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毡靴”为依托,记述爷爷的生活片断,表现爷爷的优秀品质以及对自己的影响,选材时间跨度较大,却无结构松散之感。

B.“爷爷”是受到“我”极力赞扬的人物,但是对“爷爷”的一些做法,也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如嫌“爷爷倔”,扔毡靴时“愤愤地”等。

C.小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多次中断叙述,插入“我”的议论、抒情笔墨,给人断断续续的感觉,实属败笔。

D.小说写“爷爷的毡靴”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叼去筑了窝儿,在窝里产卵、孵化,雏鸟啁啾的情景,意在表现“爷爷”将温情施与禽类的善良。

E.小说以“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作结。

集中表达了“我对爷爷的赞扬和思念之情。

【小题2】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3】结合故事,分析概括“爷爷”的性格特点。

(6分)

【小题4】小说标题是“爷爷的毡靴”,如果以“我的爷爷”为标题,你觉得是否合适?

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6分)

以“我的爷爷”为题合适。

爷爷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表现爷爷的优秀品质,抒发对爷爷的深厚情感,以此为题切合文章主题。

(2分)虽然小说用许多笔墨写爷爷的毡靴,但这些笔墨最终是为表现爷爷的品格服务的,因此以此为题更切合小说的内容。

(2分)“爷爷的毡靴”是小说的线索,但不是唯一的线索,还有爷爷的生活、我的情感也可以视为小说的线索,并且这两条线索,对抒发感情起到了更为直接的作用。

(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小说的阅读要注意“五位一体”的分析,结合《祝福》记住各自的作用。

1、标题的作用:

点明人物、环境、情节(有时是线索)或暗示主旨。

《祝福》主要点明情节,也是文章的线索,暗示主题,全部鲁镇都在祝福可祥林嫂死去,什么原因,这正是本文的主旨。

4、情节,情节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每一处要注意和环境、标题、人物、主旨有什么关系。

主要是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主要是统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特别注意倒叙,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如《祝福》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就有此作用。

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上文、开头、标题,升华住址等,还要注意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的伏笔、照应也是经常考核的内容。

5、主旨,主要找小说是通过哪些地方表现主旨的。

具体答题时套用即可。

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制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

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B.“不满情绪”不合文章。

 C “实属败笔”分析不当。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人物作用的题目,要结合结构、主旨、人物答题,此题从结构上是线索、人物是在对比中他出重要人物,从第一人称的角度看有让故事真实可信的作用。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释①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

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

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

【注】①释:

僧人,和尚。

②胠:

打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廓然有大志廓:

心胸开阔,旷达

B.庶几狎而得之狎:

亲近而态度随和

C.二人欢然无所间间:

隔阂,嫌隙

D.以适天下之乐适:

适应,适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往往伏而不出其疾病而死

B.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东之济、郓燕、赵之收藏

D.遂欲往游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构思独特,写的对象是秘演,但处处以另一男子石曼卿作陪衬,石曼卿对秘演诗的称颂,他的死使秘演感到痛苦等细节,都写出了两人深挚的交情。

B.本文对人物形象的描摹生动传神,两个“胸中浩然”“廓然有大志”的男子,都嗜酒,但秘演醉后乐在放浪形骸的嬉戏,石曼卿醉后乐在兴会淋漓的歌吟。

C.本文立意高远,通过对秘演、石曼卿均是气节高远的奇男子,却“隐”于草野这一事实的叙述,尖锐地指出了一个压抑和埋没人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D.本文感情真挚,作者虽然已步入仕途,却仍求贤若渴,对以秘演和石曼卿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笔端没有流有歌颂之意,但更多的是感叹惋惜之情。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4分)

(2)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3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小题5】

(1)但智谋出众、志向雄伟的不平凡的人,往往没有地方施展他们的才能,便隐居着不出来做官,在山林中、在屠夫商贩里面,必定有直到老死还没有被世人发现的人才

(2)也能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用气节来勉励自己。

(或译为:

也能超脱世俗,以讲求气节来自守清高,《赤壁赋》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句,“遗世”即遗弃/摆脱尘世)

【解析】

【小题1】

【小题2】

试题分析:

B,为,动词,创作。

A而,并列/修饰;C之,动词,去,往/助词,的;D焉,代词,那里/兼词,于之。

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具体的意义和文中所起的作用。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

【小题5】

试题分析: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

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关键词语:

(1)非常——不平凡,所——地方,便伏——隐居,山林——在山林中,屠贩——在屠夫商贩里面,世莫见——没有被世人发现。

(2)遗外——摆脱世俗,高——勉励。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以进士的身份游历京城,因而能够广泛结识当代的贤人豪杰。

然而,我还是认为国家统一天下,停止战争,天下休养生息太平无事的时间已有四十年了,但智谋出众、志向雄伟的不平凡的人,往往没有地方施展他们的才能,便隐居着不出来做官,在山林中、在屠夫商贩里面,必定有直到老死还没有被世人发现的人才。

我想去追随他们、寻找他们,却无法办到。

后来,我终于找到那已死去的朋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开朗豪放有远大的志向。

当时掌权的人不能用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委屈自己去求得苟合。

他没有地方抒发意愿,就常常和平民百姓、乡村老人,痛快地尽兴喝酒游玩,到了颠狂的地步也毫不厌倦。

我疑心那些隐居而没有被发现的人才,也许只有亲近他们才能找到他们,所以我常常喜欢跟曼卿交往,想通过他来暗暗地寻求天下杰出的人才。

和尚秘演,和曼卿交往时间最久,也能超脱世俗,以讲求气节来自守清高。

他们两人相处欢娱,没有一点隔阂。

曼卿在饮酒中隐蔽自己,秘演隐居在寺庙中,他们都是有奇才的男子。

然而他们都喜欢做诗来自己取乐。

当他们尽情饮酒而大醉时,唱歌吟诗欢笑狂呼,来求得天下最大的快乐,那种情景是多么豪壮啊!

当时的贤人,都愿意跟他们交往,我也时常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7分)

宗之家初序潇湘图①

[金]吴激②

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

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

[注]①宗之:

金人杨伯渊,字宗之,累官山东东路转运使。

初序:

古代建筑中,隔开正堂东西夹室的墙,即东西厢。

潇湘:

在今湖南。

②吴激:

金代作家、书画家。

北宋末年,奉命使金,金不遣返,屈节仕金。

【小题1】透过诗句,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3分)

【小题2】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小题1】羁留他乡,怀念故土,黯然神伤的老者形象。

【小题2】虚实对比的手法。

一二句描写潇湘山水画境,写客子往来的热闹,是虚写。

“鞍马老风沙”的现实悲凉是实写,诗歌以故乡的美景、热闹反衬关外凄苦的生活,凄凉伤感忧郁无奈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人物形象的题目,人物形象一般和诗歌的主旨有关,答题时从题目、注释和只要的表情达意的此句入手,本题主要的词语是“客子”“鞍马”“老”。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5分)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

紧接着上海的培养了“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

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

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

(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猫爸爸》)

【小题1】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2分)

【小题2】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答“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

(3分)

【答案】

【小题1】因材施教中庸之道

【小题2】没有更好,只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

如果说“虎妈”和“猫爸”互换方法,他们还能成功吗?

我们更应提倡在教育方法中贯穿“中庸之道”的思想,就如孔子对待冉求和子路一样,因人而异,刚柔相济,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从材料中的“故进之”“故退之”中的“进”和“退”,可以看出是“约束”“鼓励”,前提是“求也退”“由也兼人”,正是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

【小题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小题2】故九万里,▲,而后乃今培风;▲,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小题3】▲,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

(《秋声赋》)

【小题4】四围山色中,▲。

▲,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长亭送别》)

【小题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

(李斯《谏逐客书》)

【答案】

【小题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小题2】则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小题3】丰草绿缛而争茂木遭之而叶脱

【小题4】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小题5】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明其德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辘”“夭阏”“缛”“胸臆”“烦恼”。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四、作文(60分)

怀特海认为,世界就是一个过程;事物存在于过程中,并表现为过程。

恩格斯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尼采认为,人之伟大在于其为桥梁,而不是目的。

从以上三种说法或三种说法中的任意一种提炼你对“过程”的认识,自拟题目,写一篇观点鲜明,议论有理有据的、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

过程

更不要忽视过程。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立意很集中就是对“过程“的认识,大多数人在做事时只注意结果,不关心过程。

殊不知,好的结果固然给人以成功的喜悦,其过程也会给人以身心的愉悦和心灵的抚慰,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也是成功。

北京有位高度残疾的学生参加了高考,虽然没有考取,但他尽力了,你能说他不成功吗?

有了对过程的关注,目标的魅力就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