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161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docx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docx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德育 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

“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引言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的具体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的作用。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

当代学生都有这样的特征:

生活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对各种新事物接受速度快,思维相对靠前,观念比较新颖,敢于向旧观念说不,勇于创新,善于质疑,对自身当前现状不满意等,但是他们也有攀比、崇尚名牌这些比较大众的毛病。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

随着“90后”“00后”的长大,教育工作尤其是学生教育工作就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变。

当前的教育要适应新的环境与变化,掌握好、应用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战胜各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这也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的挑战。

 

  一、当前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

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是:

“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

”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

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

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

”闭锁性与开放性:

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

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

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

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提出相关措施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

“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

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

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具体做好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罗森塔尔效应”的有力把握 

  “罗森塔尔效应”也可叫做“教师期望效应”,所谓教师期望是一种非常大而且潜力十足的教育教学力量。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会从教师的行为与表情中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不信任,从而会以不积极甚至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这种消极态度的日积月累,会导致学生拒绝老师的要求。

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老师的一次态度不好,很可能会给其留下阴影,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最后这些学生常常和教师所预料的那样,学习成绩一天天下降,品行也一天天变坏。

这样不是说教师当时自己的看法对,而是自己的看法影响了一个小孩的以后发展。

所以说老师的期望对学生至关重要,尤其是未经世面的小学生。

(二)巧妙的应用心理暗示 

  什么是暗示?

暗示一般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在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

不管是对在班级中学习好或成绩不好的学生,暗示的作用都是积极有效的。

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或辅导员可以用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学生有效的诱导和暗示,从而使学生逐渐改变原有的自卑感和不好的态度,达到学生向自己说自己心里话的目的,从而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

在这提出的是,这一方法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作用更加明显。

 

(三)善于应用鼓励的语言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无意间的行为与言语伤害到某个学生的自尊心,这个学生就会不喜欢这名老师的课程,甚至讨厌这位老师。

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积极的语言对学生影响大,相反,消极的语言也会给学生带来伤害。

(四)关爱心理效应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是这样认为的,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可分为两种,其中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就是荣誉动机。

前一种表现出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他自己所喜欢的老师而发奋努力学习,从而获得老师的关心与信任;后一种就是希望自己能获得他人的认同、赞扬等方面,而且这两种动机对学生学习自学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要经常表扬自己的学生,多抽出点时间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切实地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心上想到自己是得到老师的“关心”与“信任”的,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今社会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都比较重,使他们缺乏一些自信心,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又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的中心地位,到学校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心理上会有较大的落差,学习不自觉,就不自信了。

鉴于学生的这些学习心理特点,班主任就更应该从关心学生出发,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主动爱护、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因此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去。

(五)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当学生对老师或辅导员诉说自己生活中的苦恼和学习中消极的情绪时,老师就担当起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

首先老师要注意细心倾听学生的烦恼,让学生在这里可以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然后根据他们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一开导。

其实往往教师只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将自己烦恼都说出来,达到一个倾诉的过程,问题基本就解决了一半了,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开导过程了。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个合格老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与困扰。

 

  (六)对情感教育的有效和合理的应用 

  可以这么说,情感教育一词在西方学者的基本定义中,它一般是指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它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

总的来说,情感教育就是指学生可以接受到愉快、开心的教育。

因此,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教育工作中,运用情感教育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就是一种思想转化,老师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学生只有真正产生对老师的信任感,才会对老师的建议和要求产生认同感进而接受。

相反,如果学生认为老师或辅导员的行为与建议不是对自己真正的关心时,学生就会有行为上的不接受。

因此,只有老师或辅导员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关心,教师充分应用情感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对学习、思想上比较后进的学生,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来自老师或辅导员的关爱与温暖,他们就会渐渐消除对老师老师或辅导员的对立情绪,这时,教育工作者帮助他们学习与思想上进步就更容易了。

所以,在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正是由于老师或辅导员对学生的关爱与信任才会使他们进步,可见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讲述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因此,要想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就必须学会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

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因校制宜。

   【参考文献】 

  [1]张岗英.管理心理学新论[J].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 

  [2]纪秋发.北京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状况[M].当代教育研究,2005.7. 

  [3]华东六省一市教育学院编著.教育心理学[J].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12. 

  [4]辽宁等四省编.儿童教育心理学[J].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7. 

  [5](加)江绍附(著),邵瑞珍等(译).教与育的心理学[J].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7 

  [6]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8]刘益民.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