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177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docx

公共经济学阶段性作业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公共经济学课程作业3(共3次作业)

学习层次:

专科涉及章节:

第7章——第8章

一、名词解释

公共收入

税收

公债

规费

使用费

罚没收入

通货膨胀税

税收的正常影响

税收的额外收益

税收的额外负担

税收中性

税收校正性

税收成本

税收征收费用

税收奉行费用

所得税

所得税的应税所得

个人所得税

超额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

分类所得税制

总和所得税制

混合所得税制

法人所得税

居民公司

非居民公司

社会保险税

财产税

财产转让税

遗产税

继承税

赠与税

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车船税

土地增值税

契税

商品税

增值税

增值税转型

营业税

消费税

关税

行为税

资源税

税收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

税收转嫁

税收归宿

税收资本化

税收前转

税收后转

税收消转

单一税制

复合税制

税本

税源

拉弗曲线

公共支出

消耗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预防性支出

创造性支出

强制性支出

随意性支出

二、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收入的分类。

2、简述税收的特点。

3、简述税收的要素。

4、简述降低税收额外负担的根本途径。

5、简述马斯格雷夫的税收三分法。

6、简述OECD和IMF的税收分类。

7、简述个人应税所得的计算(以美国为例)。

8、简述个人所得税的计征类型。

9、简述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

10、简述中国的“五险一金”缴费比例。

11、简述社会保险税的特点。

12、简述流转税的特点。

13、简述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额的计算。

14、简述营业税所包括应税劳务。

15、简述消费税征收范围。

16、简述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效应。

17、简述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效应。

18、简述关于税收转嫁的两种理论观点。

19、简述税收转嫁的主要形式。

20、简述税本、税源、税收三者的关系。

21、按有无直接补偿,简述公共支出的分类。

22、按照公共支出的预算编制习惯,简述公共支出的分类。

23、简述消耗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24、简述消耗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25、简述消耗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26、简述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27、简述转移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28、简述转移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29、简述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论。

30、简述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论。

31、简述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阶段论。

三、论述题

1、论述税收的原则。

2、试述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3、试述土地增值税中,从转让收入到增值额计算过程中可扣除的成本费用。

4、试述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5、试述税收与消费者行为。

6、试述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

7、试述影响税收转嫁的主要因素。

8、试述最优税制设计的基本思想。

9、试述公共支出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劳动生产率论)。

10、试述战后发达国家公共支出的变化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公共收入:

也称财政收入或者政府收入,系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从企业和家庭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

税收:

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特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它是公共收入的主体。

公债:

政府凭借自身信用,按市场供求关系,自愿灵活,有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规费:

政府为国民提供特定服务和管理而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可分为行政性收费和司法收费。

前者如护照费、商标登记费等,后者如民(刑)事诉讼费、财产转让登记费等。

使用费:

对享受政府提供的特定公共产品的私人部门所收取的费用。

如公路使用费、桥梁使用费等。

罚没收入:

对非法个人和法人进行惩罚所取得的收入。

通货膨胀税:

是政府为了弥补提供公共产品的费用缺口,通过扩大货币供给造成普通物价上涨,从而降低私人部门的实际购买力,形成政府占有社会资源增加。

本质上是公私两大部门之间的资源再分配。

税收的正常影响:

税收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部门过程中,势必对经济发生发生影响,倘若这种影响仅限于征税数额本身(即只是征税数额的财富从私人部门转移给政府),即为税收的正常影响。

税收的额外收益:

税收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部门过程中,势必对经济发生发生影响,倘若这种影响除了征税数额本身之外,经济活动还因此而得到了促进,社会利益因此得到了增加,便是额外收益。

税收的额外负担:

税收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部门过程中,势必对经济发生发生影响,倘若这种影响除了征税数额本身之外,经济活动还因此而受到了干扰和阻碍,社会利益因此而受到了削弱,便是额外负担。

税收中性:

即追求社会为税收付出的代价仅以税收数额为限,不能有额外负担。

政府征税应当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决定力量。

税收校正性(区别对待):

对有外部性的产品和劳务要区别对待,对正外部性产品予以补贴,使其外溢效应内部化;对负外部性产品额外征税,使其外部成本内部化。

税收成本:

除了税务机关为征税而花费的行政管理费用外,还包括纳税人在按照税法纳税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即“税收奉行费用”,“税收奉行费用”难以计量。

税收征收费用:

专指税务机关为征税而花费的行政管理费用。

税收奉行费用:

纳税人在按照税法纳税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即“税收奉行费用”,如申报纳税所花费的交通费等,“税收奉行费用”难以计量。

所得税:

以所得(净所得)为课税对象,向取得所得的自然人和法人课征的税。

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

所得税的应税所得(税基):

即所得额,是指扣除了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后的净所得。

个人所得税:

是以纳税个人的所得为课征对象的一种税收。

超额累进税率:

全部应税所得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分别以不同的税率计算税额,把各个部分的税额相加,才得出全部应纳税额。

全额累进税率:

达到一定数额的全部应税所得都要以其相对应的同一个税率来课税。

分类所得税制:

将所得按来源划分为若干种类,分别计征,差别对待。

总和所得税制(综合税制):

对不同来源的所得不区别对待,总和计征。

混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

将分类计征和综合计征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法人所得税:

是以厂商等法人组织为对象,对其一定时期所得(利润)课征的税收。

居民公司:

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非居民公司:

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社会保险税:

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为对象的一种税收,也称为工薪税或薪工税。

财产税:

以财产额为课税对象,向财产拥有人或转让财产者课征的税收。

由一般财产税、特种税和财产转让税组成,具有对人征税的特点。

财产转让税:

对发生转让的财产课征的税收。

如遗产税、继承税和赠与税。

遗产税:

以财产所有人死亡时留下的财产为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继承税:

以继承人在财产所有人死亡时所继承的财产为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赠与税:

以赠与的财产价值为对象向赠与人或受赠人征收的一种税。

房产税:

以城镇的经营性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主要对在城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以其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依照规定税额计算征收的一种税。

它主要针对单位以及个人经营性商业用房用地。

车船税:

指对在我国境内应依法办理登记的车辆、船舶,根据其种类,按照规定的计税依据和年税额标准计算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土地增值税:

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简称房地产)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为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

契税:

是以境内土地、房屋权属转移时向其承受者征收的一种税。

商品税:

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体系,也称流转税。

增值税:

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在商品生产和货物流通环节的新增价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购买者完全负担。

增值税转型:

就是将中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在以前的生产型增值税税制下,企业所购买的固定资产所包含的增值税税金,不允许税前扣除;而如果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则意味着这部分税金可以在税前抵扣,这意味着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减轻。

营业税:

也称销售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

消费税:

是政府对一部分消费品征收的税项。

关税:

是指政府海关对进出国境或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行为税:

以纳税人的特定行为为对象而征收的税。

如烧油特别税、印花税、屠宰税等。

资源税:

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资源的数量征收的一种税。

税收效应:

旨在考察税收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的影响,通常归纳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

是指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所得,从而引起纳税人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等所作出的进一步反应,这会改变经济的效率与状况。

税收的替代效应:

是指当某种税影响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代替另一种消费或活动。

税收转嫁:

指纳税人缴纳税款后,通过种种途径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转嫁可以是全部转嫁,也可以是部分转嫁,可以是一次完成,也可以是多次完成。

判断转嫁的标准是法律上的纳税人和经济上的负税人是否为同一人。

税收归宿:

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税收资本化:

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付的税款,通过压价购进的形式在购买时预先扣除,把税负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提供者,是后转的特殊形式。

税收前转(顺转):

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由其提供的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该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

税收后转(逆转):

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购入价格或延长工时、降低工资等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提供者。

税收消转:

纳税人通过改进技术或强化管理来补偿其纳税损失,使税负在生产率提高中自行消失。

单一税制:

即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如单一的消费税,单一的土地税等。

复合税制:

即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税种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复合税制往往以一个或某两个税种作为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活动的主导,即主体税种。

税本:

税收的根本来源。

税源:

税本产生的收益。

拉弗曲线:

由美国供应学派经济学家拉弗提出,是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大规模减税高潮的理论依据,表明的是税率和税收之间的相互关系。

该曲线表明: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GDP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公共支出:

也称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消耗性支出:

政府为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和用于投资所需的物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

政府把一部分资金无偿的转移给受益人(如养老、失业救济金和低保费等)的支出。

预防性支出:

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支出。

创造性支出:

用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支出。

强制性支出:

又称不可控制性支出,指不修改现行法律或法规就必须支出的那部分支出。

随意性支出:

又称可控制性支出,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本届政府可根据自己的施政目标自行决定的支出。

二、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收入的分类。

(1)税收;

(2)公共收费;

(3)公债收入;

(4)国有资产收入;

(5)接受捐赠。

2、简述税收的特点。

(1)强制性:

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国家法令形式强行征收,不按规定纳税者要受到法律制裁。

(2)无偿性:

国家征税后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

(3)固定性:

国家在征税之前预先规定了征收对象和征收的数额或比例。

3、简述税收的要素。

(1)课税主体:

法律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即纳税人。

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定相一致,只有当纳税人无法向其他人转嫁税收时,法律上的纳税人才同经济上的纳税人即实际负税人相一致。

(2)课税对象:

指法律规定的征税标的物,包括所得、商品、财产和其他(人头税等),也称纳税品。

(3)税率:

法律规定的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由此税收可分为:

比例税(如营业税、关税);累进税(如个人所得税);定额税(如牌照税)。

(4)税收的其他要素还有:

计税单位(货币或实物)、课税环节(单一环节课税、多环节课税)。

4、简述降低税收额外负担的根本途径。

在于保持税收“中性”和税收校正性。

(1)税收中性:

即追求社会为税收付出的代价仅以税收数额为限,不能有额外负担。

政府征税应当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决定力量。

(2)税收校正性(区别对待):

对有外部性的产品和劳务要区别对待,对正外部性产品予以补贴,使其外溢效应内部化;对负外部性产品额外征税,使其外部成本内部化。

税收的校正性会产生税收额外收益。

5、简述马斯格雷夫的税收三分法。

按照货币收支在居民和企业两大部门之间的循环流动方向,把税收分别归属于所得税、财产税和商品税(流转税)三大类。

(1)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法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等。

(2)财产税:

一般财产税、个别财产税、遗产税、继承税、赠与税等。

(3)商品税:

销售税(营业税)、国内产品税、进出口税、增值税、消费税。

6、简述OECD和IMF的税收分类。

 

经合组织(OECD)分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分类标准

1

所得税(包括对所得、利润和资本利得的课税)

所得税

2

社会保险税(包括对雇员、雇主及私营人员课税)

社会保险费(非税收入)

3

薪金及人员税

薪金及人员税

4

财产税(包括对不动产、财产增值、遗产和赠与的课税)

财产税

5

商品与劳务税(包括产品税、销售税、增值税、消费税及进口关税等)

国内商品与劳务税

6

其他税收

进出口关税

7

 

其他税收

7、简述个人应税所得的计算(以美国为例)。

从总所得到应税所得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

(1)总所得-税法允许的不计入项目=毛所得

(2)毛所得-必要的费用开支=调整毛所得

(3)调整毛所得-税法允许的扣除项目=净所得

(4)净所得-个人减免额=应税所得

8、简述个人所得税的计征类型。

(1)分类所得税制:

将所得按来源划分为若干种类,分别计征,差别对待。

对工资等勤劳所得(如工资等)课以轻税,对投资所得(如租金、利息等)课以重税。

(2)总和所得税制(综合税制):

对不同来源的所得不区别对待,总和计征,以美国较为典型。

(3)混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

将分类计征和综合计征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如日本,日本将个人所得划分为利息、股息、不劳所得、经营利润、工薪收入、退休金、林业收入、资本利得、临时所得和其他所得共10项,对退休金和林业所得实行分类计征,对利息、股息和资本利得实行分类选择或综合计征,其他的实行综合计征。

9、简述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

有从源征收和申报清缴两种方式。

(1)从源征收:

由支付工资、利息或股息的单位代扣,然后汇总上缴。

(2)申报清缴:

分期预缴和年终汇算相结合。

先由纳税人申报全年估算收入额,并按估算额分期预缴税款,到年终时,按实际收入额提交申报表,多退少补。

10、简述中国的“五险一金”缴费比例。

(1)“五险”方面,按照职工工资,单位和个人的承担比例一般是:

养老保险单位承担20%,个人承担8%。

医疗保险单位承担6%,个人2%。

失业保险单位承担2%,个人1%。

生育保险1%全由单位承担。

工伤保险0.8%也是全由单位承担。

(2)住房公积金:

实行同等双比例缴存,即单位和个人月缴存额不得低于职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最高可以达到12%。

11、简述社会保险税的特点。

(1)累退性(采用比例税率、一般有课税上限);

(2)有偿性;

(3)专款专用;

(4)现收现付;

(5)不允许宽免和费用扣除;

(6)税基不包括工薪以外的收入。

12、简述流转税的特点。

(1)灵活多样;

(2)累退性;

(3)隐蔽性;

(4)易转嫁;

(5)简便性。

13、简述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1)当期销项税额小于当期进项税额,不足抵扣时,其不足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2)销项税额:

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适用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额,为销项税额。

其计算公式:

销项税额=销售额(不含收取的销项税额)×税率

(3)进项税额的计算:

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为进项税额。

(购买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即为其进项税额)

14、简述营业税所包括应税劳务。

(1)营业税所包括应税劳务:

是指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

(2)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属增值税征收范围,不属于营业税应税劳务。

15、简述消费税征收范围。

(1)一些过度消费会对健康、生态等方面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如烟、酒、鞭炮、焰火等;

(2)奢侈品,如贵重首饰、化妆品等;

(3)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如小轿车、摩托车等;

(4)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石油类消费品,如汽油

16、简述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效应。

(1)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

政府对劳动力投入课税(所得税)——劳动和休闲的价格失衡——纳税人选择休闲代替劳动。

(2)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

政府课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为了维持己有的消费水平——纳税人更多地增加劳动投入而减少休闲。

17、简述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效应。

(1)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

政府课税——纳税人的实际利息收入减少——降低储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纳税人以消费取代储蓄——私人储蓄下降。

(2)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

政府课税——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为了维持一定的储蓄水平——纳税人减少当期消费而增加储蓄。

18、简述关于税收转嫁的两种理论观点。

(1)绝对转嫁论:

a)一切税收都可以转嫁;b)除少数税以外,所有税都不能转嫁。

(2)相对转嫁论:

能否转嫁因税种、供求关系等具体条件而不同。

19、简述税收转嫁的主要形式。

(1)前转(顺转):

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由其提供的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该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

过程:

厂商——提高出厂价——转嫁给批发商——提高批发价——零售商提高零售价——转嫁给消费者。

(2)后转(逆转):

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购入价格或延长工时、降低工资等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提供者。

过程:

零售商——压价购进商品——转嫁给批发商——压价从厂商进货——转嫁给生产厂商——压价购进原料、降低工资、延长工时等办法——转嫁给原料供应商和工人。

(3)消转:

纳税人通过改进技术或强化管理来补偿其纳税损失,使税负在生产率提高中自行消失。

20、简述税本、税源、税收三者的关系。

(1)税本是税收的根本来源(果树)。

税源是税本产生的收益(果子)。

税收来自税源(交给国家的一部分果子)。

(2)树为本,果为源,钱为收。

有税本才有税源,有税源才有税收。

(3)税源选择问题实际上指科学的保护税本,不搞杀鸡取蛋。

21、按有无直接补偿,简述公共支出的分类。

分为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消耗性支出:

政府为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和用于投资所需的物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出。

前者如公务员工资、办公设备费用等,后者如政府的投资拨款等。

消耗性支出对生产、就业的影响大多是直接的,反映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规模,它对GDP分配的影响大多是间接的。

(2)转移性支出:

政府把一部分资金无偿的转移给受益人(如养老、失业救济金和低保费等)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调节分配的重要手段,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财富再分配,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是间接的。

22、按照公共支出的预算编制习惯,简述公共支出的分类。

(1)国防支出:

包括军事装备费用、人员给养费、军事科研支出、对外军援等;

(2)外交事务支出:

包括驻外使领馆支出、向国际组织缴纳的费用、外事机关活动经费等;

(3)行政管理支出:

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支出、日常办公费用支出、办公设备费用等;

(4)经济建设支出:

包括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国有企业投资支出、农业补贴、对外经济援助支出等;

(5)社会文教支出:

包括教育支出、科学研究支出、文化事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等;

(6)社会保障支出:

包括低保补助资金支出、社会保险财政补助资金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等;

(7)政府债务支出:

包括公债利息支出等;

(8)其他

23、简述消耗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1)影响销售市场:

政府购买的产品,其销售量会增加。

(2)影响社会总需求:

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消耗性需求:

①消费需求:

消耗性支出的一部分是给公务员和军队人员发工资,这会间接影响消费需求;另外,出售产品给政府的企业,其员工收入也会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

②投资需求:

一方面消耗性支出的一部分是国有企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这方面支出增加,会带动相关产业追加投资;另一方面,政府投资也会挤占私人投资空间(如政府建一个厂,市场竞争过度,私人原计划的投资撤销)。

消耗性支出对投资需求的总体影响,取决于上述两方力量的对比。

③政府部门本身的消耗性需求。

如日常办公用品消耗、办公设备的采购等,直接构成总需求。

(3)总之,政府消耗性支出,直接或间接影响总需求,而足够的总需求是物品和服务得以出售的前提和支撑。

24、简述消耗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1)当消耗性支出增加时,政府对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增长,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刺激生产增长。

(2)当消耗性支出减少时,政府对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减少,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生产萎缩。

25、简述消耗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1)如果政府消耗性支出的总额不变,而只是所消耗的物品或服务的种类发生变动,那么,为政府提供所需物品或服务的各个企业分别从政府消耗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便会因此而发生变动。

相应地,这些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也会有增有减。

(2)如果政府的消耗性支出不是在结构上发生变化,而是普遍增加或普遍减少,那么,为政府提供所需物品或服务的各个企业或部门从政府消耗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也会随之增减。

(3)结论:

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变动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分配状况。

26、简述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1)影响社会总需求

①影响消费需求(支出对象为个人)

②影响投资需求(支出对象为企业,其中一部分也通过追加投资和劳动力报酬转化为个人或家庭收入,进一步形成消费需求)

(2)结论:

政府转移性支出,最终会形成社会的总需求,而足够的总需求是各种物品或服务得以销售的一个重要条件。

27、简述转移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1)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居民,如居民生活补贴,居民生活补贴变成各种需求,企业根据居民需求安排生产,所以,它对生产的影响就是间接的。

(2)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