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474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docx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2014年2月24晚徐盈盈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

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

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

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

(一)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

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

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认识作者: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4.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思考2:

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上年货儿童放假新年的“彩排”除夕以前除夕元旦光景初六开张元宵)

4.学生汇报。

5.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6.完成表格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出读了第六课,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再回忆回忆: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

(时间先后顺序)课件出示:

(给一个小小的提示)

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

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

(一)腊八:

(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

农业展览会。

”篇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提要:

教学本文主要遵循:

首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过“春节”的感受入手,再通过自学了解老北京春节期间的活动,从而再品一品老北京过春节的年味,最后从整体上揣摩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读、思、议、品,领悟简洁朴实的语言、独特的写作方法和北京丰富多彩的年文化。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课《北京的春节》。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写了老北京人如何过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

本文作者——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习惯。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语言简洁,耐人寻味,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习俗。

3.学习和揣摩课文朴实而简洁的语言和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领悟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的好处。

学情分析: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更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

因此本课是学生喜欢阅读的课文,教学时,可以从学生谈自己如何过春节的感受入手,再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人在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情况,感受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最后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

达顺序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前准备:

学生搜集春节在“吃”方面的文化以及描写春节的诗词、春联等;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背景音乐《喜洋洋》,师导入:

同学们,春节刚刚过去,相信那快乐的回忆至今还历历在目。

下面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是如何过今年的春节的?

2、你们的春节过得都很丰富多彩,也很特别。

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品味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4、生读题目。

【评析: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勾起自己对刚过去的春节的回忆,进入学习本文的状态。

5、了解作者:

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1918年以优秀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代表作品《济南的冬天》、《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师补充介绍:

老舍先生还有“语言大师”之称。

他的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俗白”。

写的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之事,语言通俗易懂,幽默诙谐、散发着浓郁北京味,不愧为“人民艺术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出示阅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划生字词。

同时还要想一想:

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

儿提出来。

1.检查生字词

(1)我会写:

旬熬蒜醋饺翡拌榛栗筝鞭麦寺逛

(2)我会读:

轻声:

饺子榛子栗子风筝规矩掺和红火

儿化:

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多音:

万象更新正月间断分外

(3)积累: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截然不同万年更新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以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

2、整体感知。

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

(板书:

【评析: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解决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

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习俗。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

预设: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2、作者写了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呢?

板书: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

——元宵——正月十九

3、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本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4、下面我们再具体地理一理,北京人过春节的活动历时这么长,那他们每段时间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的活动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填下表。

(1)学生默读课文,注意找出具体时间对应的主要活动。

(2)出示课件:

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试填下表。

(3)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

【评析:

本环节主要是在默读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填表了解老北京人在春节期间是怎样准备和庆祝春节的,从而达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诵读课文,升华感受

师:

同学们,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感受吧。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情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

【评析: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并进一步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五、教师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老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我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下节课我们继续品一品老北京过春节的那浓浓的年味。

【评析: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四步走:

谈一谈(导入)——读一读(感知)——理一理(内容)——读一读(品味),为第二课时的细节讲解做好铺垫。

】篇三: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三、感受北京春节的年味

1.师:

同学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透过这么一个表格看到了老舍眼中北京的春节印象。

老舍选取了春节一个多月中的其中六天来写,如果让你选其中的一天去经历一番,你喜欢哪天呢?

预设:

除夕元宵(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随机重点教学“除夕”与“元宵”两天。

(1)除夕:

1)师:

除夕一到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就到了!

请生自读。

2)说说读着这段文字,看到了什么。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2)引导学生理解“除夕真热闹”。

体现在哪呢?

生1:

体现在大家做相同的事: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生2:

体现在大家都很兴奋:

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生3:

体现在浓浓的亲情:

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①人们的活动: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夕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说明大家都在庆祝除夕,语言严谨。

②味、色、音:

“”------

师:

一句话一番景,老舍的语言异常简炼,高度概括,却一下子把除夕的热闹繁忙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既写出了人们的繁忙喜庆,又写出了满城的鞭炮不绝,还写出满街的红火绚丽,写得有声有色、热闹非凡!

指名读。

齐读。

——教师指导孩子朗读:

(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

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3)师:

不光如此,同学们再来看: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我们可以看到那是“家家”的热闹。

我们再读下去——“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如果我们也用刚才一样的叠词来说的话,那是怎样的热闹呢?

……(概括出“人人”“处处”“时时”“户户”)

4)师:

怪不得老舍谈起除夕,一开口便说——除夕真热闹。

齐读出热闹。

(2)引述“正月初一”:

1)引读这一部分,说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有什么不同。

理解“截然不同”。

2)体会初一的早上为什么如此安静?

预设:

因为除夕实在太热闹了。

为了下午能继续热闹。

3)引读下午的情景。

②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传统习俗,人们轻松;

“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玩的花样很多,令人向往。

(3)正月十五:

1)写元宵节的内容有两个自然段。

请同学们读读,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清楚元宵节的情景的。

2)请学生读读两处写灯的地方。

说说我们眼前一下子展现出了怎样的情形?

生1、种类多: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生2、数量多: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生3:

观灯的人多,热闹。

“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出示画面,指导学生读好两个部分。

3)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正月十五怎样?

引读——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4)思考老舍写正月十五的花灯,仅仅是在写灯吗?

体会人多、热闹。

5)师引读:

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大家小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笑语连天,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观灯赏月品元宵,心情多么舒畅,怪不得老舍先生由衷赞叹“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2.师:

在老舍眼中,北京的春节是——,是——,也是——,这是老舍眼中的北京的年味儿!

板书:

年味儿

3.了解文章写作的详略

师:

北京的春节很长,有一个多月,可是老舍却只选了这么六个特殊的日子;而在这六个日子中,

老舍又只选了其中的几个日子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你们看出来是哪几个日子了吗?

生答。

预设:

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请生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安排。

预设:

这是北京的春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日子,是最热闹的日子。

师:

是呀!

老舍就是这样抓住了几个典型的日子,有详有略地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他的文字并不华丽,但是却一下子把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1、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因为这四天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序曲和三个高潮,是春节中最重要的日子,因而做了具体的描述,而略写了其他的内容。

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读者对北京独特的风俗习惯印象深刻。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钟亮生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2、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3、学习课文顺序得当、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春节民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第6课(生齐读):

《北京的春节》,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①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

②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这篇课文的。

③作者主要抓住腊八、除夕、初一、十五进行详细描写的(板书:

腊八、除夕、初一、十五)。

④从腊八这天感受到了北京的春节忙碌的味道。

(板书:

忙碌)

⑤作者凝练,通俗淳朴的语言特点。

2、看来,同学们上课学习很认真,收获也颇多。

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再次走近老北京的春节,去看看那儿的大人小孩是怎样过春节的,再次感受春节带给我们的喜庆和欢乐。

(贴“春”)

二、深入片段,感受热闹,体会表达方法。

同学们,北京的春节如同一场大戏,如果说腊八这天算是拉开了北京春节的序幕。

那么除夕、初一、十五则是高潮迭起的日子。

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把相应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看看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旁边做好批注。

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学习其他印象深刻的段落。

学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生自由读书,做批注写感受。

全班交流:

(一)团圆、热闹——除夕的味道

1、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天?

(除夕)除夕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书:

热闹。

2、课文第7自然段围绕着“除夕真热闹”具体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你从中感受那是一种怎样的热闹?

(出示文本:

第四段“热闹”一词用不同颜色)

3、生汇报。

①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我觉得除夕的晚上大家都做年菜,穿漂亮的衣服,还放鞭炮,所以很热闹。

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

②到处是酒肉的地香味,出门在外的人都赶回家里来吃团圆饭,很热闹,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

③门外贴着红红的对联,屋里贴着年画,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我觉得很热闹。

这是一种红红火火的热闹。

师:

这样的画面让你想起了哪首诗啊?

(指名背诵《元日》)

④在外面做事的人必定回来吃团圆饭。

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

4、看来除夕的事情可真多,除夕——生:

真热闹。

5指导朗读。

指名读第4自然段。

谁能读出除夕的热闹喜庆?

(评价)

师:

怎样才能读出除夕的热闹团圆呢?

老师帮你们配上音乐,全班都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配乐《金蛇狂舞》)

6、这段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守岁)

①你们明白什么是守岁吗?

②说关于“岁”的传说

③据说呀,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青人守岁的话,就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增寿。

④现在我们过年还有守岁吗?

(三)喜庆、悠闲——初一的味道

1、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来到了。

正月初一是怎样的光景呢?

文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正月初一的景象?

出示句子:

正月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呢?

来,比较一下,初一与除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点击“截然不同”变色)

生1:

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生2:

除夕的晚上没有月亮,黑乎乎的,正月初一人们可以出去。

生3:

除夕的晚上哪一家都是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都很忙,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

庙会也开放了,可以看美景。

生4:

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很闲。

除夕的晚上要赶做年菜,吃团圆饭。

2、庙会上有哪些好玩的呀?

(生回答)

3、是啊,逛庙会可是咱中国咱北京的特色活动,作者正是抓住了逛庙会这一特色活动进行详细的描写,今天啊老师把北京的庙会也搬到了咱们的课堂上,大家也可以来逛逛。

(可以出示逛庙会图片,结合描述:

办庙会时,各处寺院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你瞧,……此时,人们载歌载舞,欢庆着佳节的到来。

4、春节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这时,人们可是不管多忙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只为过个团圆、吉祥、悠闲、欢乐的春节。

如果说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而又忙碌的那么大年初一是比较——生:

悠闲的。

(板书:

悠闲)

5、在这各具特色的热闹和悠闲中,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了——

生: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四)红火、美丽——十五的味道

1、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撇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生:

元宵

2、咦,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点击出示句子)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11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4、生自学(教师下巡视)

5、全班交流

①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出示句子)

②那你从这句话中品出了元宵节的怎样的味道?

(板书:

红火)

③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出了这种红火而美丽呢?

生1:

元宵节有很多的灯,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很好看。

(师评价:

你有一双慧眼,注意到了花灯的种类很多。

)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生2: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师评价:

你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你发现了灯的数量很多)生3: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等里还有丁动作想的小铃铛呢……灯很多,所以很热闹。

生4:

街上有各种冰灯,小孩子们好奇,大人们就会带着他们去看,街上人很多,就会很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