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595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docx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学院:

xxx

专业班级:

xxx

学号

xxx

 

2018年1月

前言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与设计的训练,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是培养学生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创新设计以及应用计算机对工程实际中各种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能力的一门课程。

其基本目的在于:

(1)进一步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对于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设计有一较完整的概念。

(3)使学生得到拟定运动方案的训练,并具有初步设计选型与组合以及确定传动方案的能力。

(4)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算、绘图、表达、运用计算机和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对机械的主体机构(连杆机构、飞轮机构凸轮机构)进行设计和运动分析、动态静力分析,并根据给定机器的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凸轮、齿轮、飞轮等。

1、课程设计任务书…………………………………………………3

(1)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3

(2)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4

2、设计(计算)说明书……………………………………………5

(1)画机构的运动简图…………………………………………5

(2)机构运动分析…………………………………………………7

对位置120°点进行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7

(3)对位置120°点进行动态静力分析…………………………11

3、摆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设计……………………………14

4、齿轮的设计…………………………………………………………17

5、参考文献…………………………………………………………18

6、心得体会…………………………………………………………19

7、附件…………………………………………………………………19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1.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

牛头刨床是一种用于平面切削加工的机床。

刨床工作时,如图(1-1)所示,由导杆机构2-3-4-5-6带动刨头6和刨刀7作往复运动。

刨头右行时,刨刀进行切削,称工作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低并且均匀;刨头左行时,刨刀不切削,称空回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高,以提高生产率。

为此刨床采用有急回作用的导杆机构。

刨头在工作行程中,受到很大的切削阻力,而空回行程中则没有切削阻力。

切削阻力如图(b)所示。

 

2.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

设计内容

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符号

n2

单位

r/min

mm

方案II

64

350

90

580

0.3

0.5

200

50

已知曲柄每分钟转数n2,各构件尺寸及重心位置,且刨头导路x-x位于导杆端点B所作圆弧高的平分线上。

要求作机构的运动简图,并作机构两个位置的速度、加速度多边形以及刨头的运动线图。

以上内容与后面动态静力分析一起画在1号图纸上。

二、设计说明书(详情见A2图纸)

1.画机构的运动简图

1、以O4为原点定出坐标系,根据尺寸分别定出O2点,B点,C点。

确定机构运动时的左右极限位置。

曲柄位置图的作法为:

取1和8’为工作行程起点和终点所对应的曲柄位置,1’和7’为切削起点和终点所对应的曲柄位置,其余2、3…12等,是由位置1起,顺ω2方向将曲柄圆作12等分的位置(如下图)。

 

取第Ⅱ方案的120°位置(如下图)。

 

 

2、机构运动分析

(1)曲柄位置“120°”速度分析,加速度分析(列矢量方程,画速度图,加速度图)

取曲柄位置“120°”进行速度分析。

因构件2和3在A处的转动副相连,故VA2=VA3,其大小等于W2lO2A,方向垂直于O2A线,指向与ω2一致。

ω2=2πn2/60rad/s=6.702rad/s

υA3=υA2=ω2·lO2A=6.702×0.09m/s=0.603m/s(⊥O2A)

取构件3和4的重合点A进行速度分析。

列速度矢量方程,得

 υA4= υA3+  υA4A3

大小?

√?

方向⊥O4B⊥O2A∥O4B

取速度极点P,速度比例尺µv=0.02(m/s)/mm,作速度多边形如图1-2

图1-2

取5构件作为研究对象,列速度矢量方程,得

υC =   υB +   υCB

大小?

  √  ?

方向∥XX(向左)⊥O4B ⊥BC

取速度极点P,速度比例尺μv=0.02(m/s)/mm,作速度多边形如图1-2。

Pb=Pa4·O4B/O4A=14.5mm

则由图1-2知,υC=PC·μv=0.28m/s

加速度分析:

取曲柄位置“120°”进行加速度分析。

因构件2和3在A点处的转动副相连,故

=

其大小等于ω22lO2A,方向由A指向O2。

ω2=6.702rad/s,

=

=ω22·lO2A=6.7022×0.09m/s2=4.04m/s2

取3、4构件重合点A为研究对象,列加速度矢量方程得:

aA4=

+ aA4τ= aA3n+ aA4A3K+aA4A3v

大小:

?

ω42lO4A ?

 √ 2ω4υA4A3?

方向:

?

B→A⊥O4BA→O2⊥O4B(向右)∥O4B(沿导路)

取加速度极点为P',加速度比例尺µa=0.10(m/s2)/mm,

=ω42lO4A=0.5082×0.3148m/s2=0.08m/s2

aA4A3K=2ω4υA4A3=0.59m/s2

aA3n=4.04m/s2

作加速度多边形如图1-3所示,则由比例得

aA4=4.48m/s2

aB=8.25m/s2

α4=aA4÷lO4A×1000=14.23rad/s2(逆)

图1—3

则由图1-3知,取5构件为研究对象,列加速度矢量方程,得

ac= aB+ acBn+ acBτ

大小?

√√?

方向∥导轨√C→B⊥BC

由其加速度多边形如图1─3所示,有

ac=pc·μa=8.13m/s2

机构运动分析数据

项目

位置

V6

α6

αS4

ω4

α4

图解

线图

解析

图解

解析

图解

大小/方向

大小/方向

120°

0.28

8.13

4.13

0.508/逆

14.23/逆

单位

米/秒

米/秒2

米/秒2

1/秒

1/秒2

 

3、机构动态静力分析

取“120°”点为研究对象,

F14=-(G4/g)×aS4=-(220/9.8)×4.13=-92.714N

M14=α4JS4=14.23×1.2=17.076N·m

Lh4=M14÷F14=184mm

取5、6基本杆组进行运动静力分析,作示力体如图1─4所示。

图1—4

已知G6=800N,又ac=8.13m/s2,可以计算

F16=-(G6/g)×ac=-(800/9.8)×8.13=-663.673N

又ΣF=FR16+F16+G6+FR56=0

大小?

√√?

方向⊥xx∥xx⊥xx∥BC

作为多边行如图1-5所示,µN=100N/mm。

图1-5

由图1-7力多边形可得:

FR16=768.279N

FR56=664.431N

取构件3、4基本杆组为示力体(如图1-6所示)

ΣMO4=0

FR54×lh1+F14×(lh2+lh4)+G4×lh3-FR34×lO2A=0

FR34=(664.4*567.35+92.714*(289.95+184)+220*71.80)÷314.80

=1387.23N

ΣF=0FR54+G4+F14+FR34+FR14=0

FR14=594.33N

图1-6

作力的多边形如图1-7所示,µN=100N/mm。

图1-7

对曲柄2进行运动静力分析,作曲柄平衡力矩如图1-8所示,

图1-8

ΣMO2=0FR32×lh-Mb=0

Mb=1387.29×24.30÷1000N·m=33.71N·m

机构力分析数据

项目

位置

图解法

解析法

PI4

PI6

PI4′

MI4

Lh

PI4

PI6

PI4′

MI4

Lh

120°

92.714

663.673

92.714

17.076

0.184

单位

N(牛)

Nm

m(米)

N

Nm

m(米)

某位置的平衡力矩(单位:

N·m)

项目

位置

Fr

FR6

FR65

FR54

FR23

FRO2

PR04

Mb

大小/方向

120°

图解

0

768.279

664.431

664.431

1387.23

1387.23

594.33

33.71/顺

解析

单位

N(牛)

N·m(牛米)

 

三、摆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设计(详情见A2图纸)

1.由方案二数据得知:

摆杆长度lO9D为135mm,最大摆角Ψmax为15°,许用压力角[α]为38°,推程运动角Φ为70°,远休止角ΦS,回程运动角Φ’为70°,近休止角ΦS’为210°。

摆杆9为等加速等减速规律,所以加速度为常数,所以位移是角度的二次函数。

2.运动的划分:

设升程为摆杆摆动15°末端滑块运动的弧长

h=lO9D∙2π·15°360°=35.34mm

按照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摆杆前7.5°作匀加速运动,后7.5°作匀减速运动,将整个行程分为10段,每段运动时间占总时间的十分之一。

分段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摆杆角度(°)

0

0.3

1.2

2.7

4.8

7.5

10.2

12.3

13.8

14.7

15

推程(mm)

0

0.71

2.82

6.36

11.31

17.67

24.03

28.98

32.51

34.63

35.34

凸轮角度(°)

0

7

14

21

28

35

42

49

56

63

70

∠O2O9iDi(°)

17.3

17.6

18.5

20

22.1

24.8

27.5

29.6

31.1

32

32.3

3.基圆半径的确定:

当凸轮转过70°时,滚子中心以等加速等减速规律经过的弧长为35.34mm,限定最大压力角αmax=[α]=38°,所以将凸轮转角70°对应上半圆周的点与最大压力角38°对应下半圆周的点以直线相连,交等加速等减速运动标尺于0.7处,于是根据诺模图,h/r0≈0.7;由于h=35.34mm,所以基圆半径r0≈50.5mm。

图1诺模图

4.理论轮廓线的绘制:

1)设凸轮角度为0°时的压力角为20°,测量出lO9O2=159.50mm

2)以O2为圆心,lO9O2为半径画圆,此圆即为摆杆支座O9相对于凸轮中心的运动轨迹

3)以O2为起点作射线,设此射线为y轴,对应凸轮的0°,以顺时针方向为正方向,每隔7°作一条射线,一共十一条射线

4)在每条射线上分别取一个点Di,在O9轨迹圆上取其对应点O9i使两点距离始终为135mm

5)此两点连线DiO9i与O9iO2之间夹角∠O2O9iDi的大小位于上表中第五行,于是可确定Di在各条射线上的径向位置

6)将各Di连接成平滑曲线即凸轮的理论轮廓线

5.滚子半径的确定:

实际轮廓线则根据滚子的大小确定,为了避免摆杆与凸轮发生运动干涉,取滚子半径为7mm

6.实际轮廓线的绘制:

1)以各个D’为圆心画滚子,滚子靠近凸轮一侧的包络线即为升程的实际轮廓线

2)以lD11O2为远休止圆半径,远休止角为10°画圆弧

3)回程理论轮廓线与升程对称

4)近休止圆半径为基圆半径减去滚子半径等于43.50mm,近休止角为210°

7.压力角的校核:

当凸轮转过的角度约为35°时达到最大压力角αmax≈30°<[α]=38°,所以符合要求。

图2凸轮实际轮廓线

四、齿轮的设计(详情见A2图纸)

齿数的确定:

总传动比io’o2=1440/64=22.5

io’o2=(do”z1’z2)/(do’zo”z1)

22.5=300×40×z2/(100×16×13)

得z2=39

因为zo”=16<17,z1=13<17,为了防止根切,对两对齿轮进行变位,小齿轮正变位,大齿轮负变位,采用等变位。

变位系数的运用公式xmin=ha*(zmin-z)/zmin(其中zmin=17)来选择,以下是表格:

名称

符号

1

2

O”

1'

公式

模数

m

6

6

4

4

 

齿数

z

13

39

16

40

 

压力角

α/°

20

20

20

20

 

变位系数

x

0.236

-0.236

0.059

-0.059

 

节圆直径

d'/mm

78

234

64

160

zm

齿顶高系数

ha*

1

1

1

1

 

顶隙系数

c*

0.25

0.25

0.25

0.25

 

啮合角

α'/°

20

 

20

 

 

齿顶高

ha/mm

7.42

4.58

4.24

3.76

m(ha*+x)

齿根高

hf/mm

6.08

8.92

4.76

5.24

m(ha*+c*-x)

齿顶圆直径

da/mm

92.83

243.17

72.47

167.53

d+2ha

齿根圆直径

df/mm

65.83

216.17

54.47

149.52

d-2hf

中心距

a/mm

224

 

156

 

(d1+d2)/2

中心距变动系数

y

0

0

0

0

 

齿顶高降低系数

Δy

0

0

0

0

 

 

五、参考文献

1、机械原理/孙恒,陈作模,葛文杰主编——8版——北京2013.4

2、理论力学Ⅰ/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研究室编——7版——北京2009.7

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例与题目/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学教研室——2004.5

 4、刘毅.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M]. 3版.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5、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XX文库

 

六、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了我对机械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解,同时我也对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与设计有了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培养了我的表达,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我与同学们的交流协作,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真实意义。

一次实践就有一次收获,我很感谢学校能给我们这些机会体验锻炼自己,让我们将来更有信心在社会立足。

最后,衷心的感谢xxx老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帮助与指导,让我们能圆满的成功结束。

七、附件

1、设计图纸共3张(A2图纸3张)

2、计算说明书电子文档(1份)

指导老师签名: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