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880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docx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曹文轩讲座

曹文轩讲座

曹文轩讲座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第九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

这次大赛是在新修订课标和深化新课改的背景下组织的,非常有意义。

总体感觉,这次大赛比宁夏的大赛又有所提高,特别是对于在银川举行的那次大赛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比如像学段教学的问题、识字写字教学的问题、老师的“表演化”的问题等等。

尤其是本次大赛,学术的研究水准比较高。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儿童阅读的推广人、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来全程参加我们的研讨会和交流会。

曹教授,我们看起来他是一个大学教授,似乎与我们的小学教育比较远。

其实不然,曹教授作为一个儿童文学家,他是一个语言文字的高手;作为一个儿童阅读的推广人,他经常的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近几年,作为语文教材的主持和编写者,对语文教学及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独到的认识。

下面我们就把时间交给曹教授。

让他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畅所欲言,为我们启迪新的教学智慧。

大家欢迎!

(热烈的掌声)

曹文轩:

非常高兴坐到这个地方。

那么,看到诸位小学语文老师,我感到非常亲切。

许多年前,人教社小语室的陈先云先生对我讲,希望我能参加这一次的观摩活动,而且要来评课。

我说行。

通常情况之下,我是不会参加两天以上会议的,因为还有一些事情比这个会议更重要,那么既然这次答应了,那是因为在我意念深处总有一份想感谢大家的欲望。

参与你们的事情,我一直以为是应该的,这些年,我一直这样做。

当我走在大街上,看到几个学生,小学生走过来;当我看到一个学校的大门打开,那么多的小孩从这个校门涌出来的时候,我常常在心里说一句话:

他们,就是我的衣食父母。

为什么这么讲?

我写的那么多的书,都到哪里去了?

《草房子》出版十周年,居然印刷了150次,少则一次印万册,多则五万六万七万八万,大家拿每一次印刷的册数去乘150次,你去想一想它的总印刷数是多少?

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这是十几年在中国,没有一本书,达到如此大的发行量。

《青铜葵花》现已超出《草房子》的印刷数印刷,我其他的作品也总是一版再版,那么这些数字到底哪里去了,都是到孩子手里去了。

所以我说,他们是我的衣食父母。

可是又是谁让他们成为我的衣食父母了呢?

是诸位。

这也是我愿意来到你们中间的非常最重要的原因,是你们用你们的慧眼发现了我的这些作品,把这些作品推荐(介)到孩子手上,让孩子有喜欢的东西,是你们让他们变成了我作品的读者----我的衣食父母。

所以我说,我如果能够与你们一起做一些事,是我想对你们表达一份谢意,这是我心里话。

你们让我来评课,可是我是一个外行。

但外行是很有价值的,一个会议,特别像这样如此大规模的会议,我告诉你们,如果你们不请来一两个外行,这个大会是很难达到圆满的结果的。

因为外行有的“诽言”(听不清楚)会刺激内行人,从而打开思路。

可惜的是,我还不算是很地道的“外行”。

这些年我一直在参与中国的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学,听过若干的观摩课,编过数部官方的、民间的语文课本和读本,对这两天的观摩课,我想用深?

这个词来代表它,今天讲述的语文课,居然能达到如此的境界,应该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幸事。

两天半的观摩,使我学习到、感受到了一句话,就是:

讲课是一门艺术。

下面,我在对这两天的观摩课的评点时,可歌颂之处,可圈可点之处,我就不多去做描述了。

我只想说那些令我们困惑、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是不是病例子(听不清楚)。

我不想在他们中间找出一种逻辑关系。

我的第一个话题是:

观摩课与常态课。

不时听到有人在议论、在评价各种名目的语文教学、观摩课,在肯定之余,往往会对观摩课进行贬义性的评价。

其中一点,集中在观摩课的“表演”身上。

甚至有人怀疑:

你们这两年一度的声势浩大的,观摩活动。

……你们小语界很重要的人物,反映了这情况。

这里我想对此类观摩课进行学理性的证明,向诸位指出此类观摩课的必要性,以及意义所在。

观摩课必然是具有表演性的,因为它现在有诸多的观众,今天这里有三四千人,环坐在这里,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中间,这样小小的区域,也就是如此的课堂。

无论哪里的讲课老师,那么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都不可避免的成为表演者,他心里很清楚,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必须照顾全部观众,将他的表演、表情做到极致,而我们—所谓的观摩者坐在这里静静地观看着那个执教者,这个时候,大家想一想,我们与坐在剧场里观看演出,其实没有本质差异。

我们在看戏,我们在看一幕、一台独幕剧,或者说一台大戏。

另外,我们谁都知道,那个拿着麦克,参加操作的执行者,他的行为、举止特别是特别行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团队,我们谁能知道,他在进入中间这个小小的区域—他的舞台之前,是经过长时间的排练的,他的课程设计是精心策划的,并且是在他身边的同事以及专家的摸索讨论指导的。

我想这样的一个活动来讲,所有的讲课者、大赛,没有一个人只是他个人的行为。

这之前,没有一场演讲,也绝无一人帮他出谋划策,事实一定是他的设计是吸取许多人的意见之后,反复推敲、反复修改过的,这些同事专家甚至会细致到执教的服装、声音的音调、语速等方面,都会一一提出他们的看法,那么这些人所承担的任务是导演,无论从那个意义上讲凡是观摩课都是一定具有表演性质的。

阅读我现在讲一个问题,为什么就不能是表演性质呢?

我们为什么去贬义的去看表演性质呢?

没有表演性可能吗?

除非从此取消观摩课。

我想借用时装表演来比喻观摩课,当身材窈窕的模特从T形台上款款走过来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他们所展示的服装无论怎么好看,实际上是没有几个人能够穿着的。

但是,我们又必须知道,正是他们的表演引领着巴黎、伦顿,以及全世界的跟风潮流,从而对让人类更加的美丽,漂亮。

观摩课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教育,我们评价它的价值大概不能从他能否复制去考量。

他与常态课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一位语文教师每一节日常的语文课都要学着观摩课去上,那么费尽心机、那么处心积虑,那么投入与用力,我想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一个一个的被累死在讲台上。

(笑声、掌声)

现在,我又讲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以一节常态课的形式讲一堂观摩课,我就想问你,你会坐在这里吗?

你会给予他以很高的评价吗?

我以为,观摩课的意义是他向我们展示了各种授课模式,体现了某种新鲜的教学理念。

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据我所知已经是第九届了,往届的我没有参加过,但我可以推断出以往的八届活动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我相信我的这一个判断。

当然,当我们肯定观摩课的形式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对他的高效13:

13(听不清)同样都是观摩课,有很大的差别,甚至?

天壤之别。

那么,什么样的观摩课才是值得称到的观摩课呢?

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看他是否留下了表演的痕迹,是表演但是不着一丝痕迹那是最高的境界。

看戏的人忘记了看戏,是那个执教者也就是那个表演者最大的成功。

据说,如今的小语界正走在返璞归真的路上,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话题。

第二个话题,漫读与细读。

漫,散漫的漫。

怎么去阅读一篇课文?

阅读、阅读,阅为默默的看,读为有声的念,阅读的本义其实只是指看或是念出作品,并没有其它的含义。

可是一节语文课对老师来讲,并不是看或是念,而是讲。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堂语文课其实是一堂解读课,更确切的提问应该是这样:

这就是怎么去解读一篇课文?

两天的语文观摩课,做为老师各有各的解读方式,又有大家共同使用的方式。

比如:

细读法。

无论是低年级的课,还是中年级的课,老师们,说到底这节课老师们都使用了这个方法,并且使用的非常的地道。

究其细读无非是在这样的几点上,一、咬文嚼字。

我以为这一点非常适合小学的语文教学。

因为字词学习,毕竟是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的基础学习。

我很惊讶老师们对于字词细致入微的解读,他唤醒了我现代哲学的记忆,我居然在这个课堂上与现代哲学的观念相遇了。

哲学在打了四个世纪的战争,头破血流之后,在二十世纪中叶在一个早上,放弃了战争,握手言和,回到了同一个起点上,这是语言,哲学的发现语言问题才是哲学的关键问题。

他们有个共同的看法,如果不把语言问题搞清楚,那么我们用于思维和用于表述的语言必将导致我们职业到达我们生命的悲剧.他们发现语言的巨大审美性,发现语言与之存在之间隐密的关系,一个个的词在规定语法的组织之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世界,世界上的所有一切。

可是,现在的哲学家们发现许多词所代表的对象已经不存在了,但这些词还在,还在参与我们的思维与表述。

所使用的语法也是有问题的,现在,我们不去讨论这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只说最近的,就是现代哲学让我们看那一个个的词,非同小可,每一个词都代表存在的一个存在的状态,甚至是存在的基本状态。

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作家,叫米兰.昆德拉,他写了一部一部的小说。

他发现一部小说其实不用太多的东西,怎样去琢磨这个词就足够了。

他琢磨的“轻”这样一个字,所以他写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听不清楚等一系列的单词,这次听到老师们讲课仔细解读一个一个的字一个一个的词,让我再度体会到字词真的了不得。

而且我发现,我们中国人早就明白了字词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我们都十分热衷于、擅长于咬文嚼字。

加之汉字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它的每一个字本身就是存在中某一对象的口号。

因此,细读字词对于孩子学习语文而言,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细读还包括对作品某一个细节的分析,这在《匆匆》一课,《圆明圆的毁灭》《普罗米修斯》等课里头都有体现。

比如黑龙江赵高老师对“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分析。

细读固然是妙法,但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文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细读,倘若如此,那么一篇课文我们就可以讲一个学期。

我们只能慢读与细读结合,只有两者结合,才会产生节奏感。

一个人,一辈子活的是否有质量,就看这个人活的是否有节奏感。

一堂语文课,也是如此。

有一个小说家叫田金兰,他在谈到小说写作的时候说,写小说尤如骑马,跑跑停停。

有风景处,就立马停下来细看,没风景的时候连抽几鞭,快马跑过。

滑动与停留,何处滑动?

何处停留?

这就要看一个人的眼力和功夫。

一堂语文课,当如骑马,要跑得好看,跑得自在。

不妨琢磨一下。

……

我第三个话题是自然是最高的教学之美。

这里的自然包括讲课者的腔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情感的分寸感,对课文恰如其分的分析,环节之间的过渡,甚至包括讲课者的动作幅度,以及他的着装是否得体。

一个老师讲课的功夫,其实就是拿捏的功夫。

因为课讲好了,总体而言,作为讲课者的讲授,还是比较自然的,但还可以进一步考究。

个别讲课者,用力过猛,还可将自己打压一点。

具体来说:

一,要将讲解课文的语调与朗读课文的语调区别开来。

我想,个别老师讲课,给听课者的留下不自然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他没能将讲解课文的语调与朗读课文的语调加以区别。

讲解课文就是正常讲话,不必拿腔拿调。

是说,一般的说,可以形象,可以做作可以带着情感,但一定不要用朗读课调说,演话剧的腔调。

讲解课文的语调就是我们日常讲话的语调,小点声音,我看就可以了。

我们发现没有,因为有此教学,许多孩子的日常讲话都不再是日常讲话的语调了,而是读课文的语调。

你看看电视台在采访孩子的时候,孩子是怎么回答电视台记者采访的,他是用功课的语调在回答记者的采访,这个大概是与我们语文老师,一年一年的那种语调的教学是有关系的。

二、要将感情控制在适当的区域内。

记得在审查新课标修订的标准时,我对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说,多少有一点疑惑,准确一点说,不是对这句话的疑惑,而是对这句话可能不正当的理解的疑惑。

事实是我在听了若干次课之后,我看到了一种理解不当,我们的一些讲课者穿破了感情饱满的底线,而进入了感情夸大的区域。

感情夸张,无论是低年级的课还是高年级的课,我以为这都是不当的。

感情的表达应当是自然而然的,有一个德国女学家叫莱辛,她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叫《拉奥孔》,这本书分析了一个著名的雕塑。

这个著名的雕塑取材于童话,这个童话是说拉奥孔父子被海上游来的巨蟒缠绕,莱欣面对这一雕塑,就问了一个看似不是问题而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他问拉奥孔父子:

被海上游来的巨蟒缠绕,为什么呈现的不是痛苦的哀号,而是极致的开心?

莱辛这样回答,他说,如果拉奥孔父子的表情是哀号的话,那么反映在雕塑上,势必留下大张的嘴巴,而大张嘴巴看上去是黑洞,黑洞是丑陋的,这与古希腊的美学原则是冲突的。

古希腊最大的美学原则是美,因此,雕塑的作者将哀号制作成有极致的开心,由此,真正的艺术,会在感情控制在到达顶点前的一步,饱满但又极致,这大概是我们所有执教者需要把握的,充满感情。

一般人若没表情,是件悲哀的事情。

特想看到……淡定的,而把吸引力藏在语言力表之下的讲课者,另一样风格的讲课者……

三、阐释与引申要适度

作为一个讲课者,其责任绝非限于带领孩子阅读课文,他还要阐释和引申课文。

优秀的讲课者,从来不是只讲文本,通过他的阐释与引申,而使文本升华,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但常常也就是在这一点上出问题。

我们不夸大,或者说过度地阐释引申文本的意义,显得很生硬,升华与拔高是两个很不同的概念。

拔高与自然相悖,应当放弃。

当这个执教者方方面面都抵达自然的境界,他的语文教学修养也就到了最高的境界。

关键是你预期必定影响孩子,你有你跳高的叙述方式,跳高的情感方式,跳高的实际方式,告诉了孩子应当如何去做,如何表达情感,如何阐释人品。

如果一个孩子,因为他的语文老师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他的说话表达感情等方面都显得不自然,显得矫揉造作,这就实在太糟糕了。

所幸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都警觉地意识到这一点。

听崔峦老师讲,相比于宁夏的这次活,这一次的活动在这一方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也感觉到了。

我第四个话题是:

技法与大法,

教学要讲方法,这一点毋庸质疑,尤其是中小学教学。

大学教学固然也要讲究方法。

但大学教学更注重授课的内容与品质。

往往对方法忽略不计。

大学教学几乎从来不讨论教学方法的问题,中小学教学讲究方法,那是因为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认知心理是不健全的,认知能力是有缺陷的。

我们必须能够吸引他们、引导他们、调动他们、启发他们、使他们产生深厚兴趣的方法,从而达到让他们有效而愉快地接受知识的能力。

听了两天半的课,感受到了各小学老师讲课的方面,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的招数。

据不完全的统计,教学方法有二十多种:

什么暗示教学法,情境激励法,活动教学法,动态教学法……教学法29:

08等等,还有一大堆洋名的,比如,奥尔夫教学法,……教学法,林木教学法,苏格拉底问答法……等等,那么所有这些方法都来自不同的授课者的教学实践,也许都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也是不可非议的,但我以为,如果我们攻于这五花八门的方法,沉溺于对这些方法的使用,却是值得我们疑惑的。

这些所谓的方法,其实只是一种技巧,故而它是雕虫小技,但却不是根本性的方法。

我以为,方法是分级的。

一级方法应该是哲学意义上的方法,是关于如何思维,如何认识存在,如何叙述这个世界的方法,是大法。

比如在分析这件作品时候,你要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这就是这个世界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从而使他们能选择不同的角度进入作品。

比如告诉孩子一个道理,这个世界运行的动力是来自两级之间和多级之间摇摆,从而让学生看到一篇记叙文是如何向前推进的,一篇议论文又是如何在正题与反题的博弈中最后完成的。

我以为,这些看似形而上的道理,孩子们都是懂的。

主要是看你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述。

我想说一个看法,离哲学最近的是儿童,有技法,又有大法,我们就有理由期待期望、期待最理想的语文教学。

我的第5个话题是:

预设和?

一份条理分明的教案一切都是预设好的,当执教者面临一群随地调来他从来没见过的孩子的时候,冒险就开始了。

这些孩子不是执教者与之朝夕相处的孩子,他们的品性、认知能力、知识水平,所有一切,执教者都不清楚,而他却当场与他们演一台大戏,我想这就是观摩课的魅力所在。

这些年,许多次听语文老师的观摩课,许多次我在下面为执教的老师而焦急,他拿着麦克风尴尬地走动在课桌之间,让孩子们回答他预设好的一个问题,可是,要么那些孩子们没有领会他的意思,要么就是撞上了一群木讷的孩子。

那些孩子只是呆呆得望着或者是躲避他的目光,而他却在固执的追问着启发着,他以为是把一个石子扔进了池水中,可以看到一种漂亮的水花,听到一声清脆的叮咚声,可是现在的情况是:

这不是一池水而是一片水泥地。

他的设计、他的期望过高了,这个执教者在这一刻,刻骨铭心地领略一个单词——尴尬,观他演课的人也领略了这个单词。

还有,那些孩子也都在难堪的窘迫之中。

那么在如此情境之中,是坚持还是撤退?

我以为聪明的选择是撤退,坚持很可能是无效的,只能陷入更严重的尴尬。

我们都知道此种时刻悄然撤退是一个潇洒而美丽的动作。

要么,你就要有应对不测的第二第三方案,课堂其实在演绎那个老师的智慧。

第6:

满堂灌与不作为

从前的中小学课堂,是老师的一统天下,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一上一下,是固定不变的格式。

这格式的背后,其实是专制,是非民主。

现在这个局面也颠覆了,至少是大庭广众的观摩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师生平起平坐、其乐融融,看到的是对听者的尊重与无尽的信任和期盼。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几乎程式化的进行方式的变式——一问一答,从前那种满堂灌一夜之间也变成了……而我们将此误读为民主,误读为现代的教学理念,误读为以学生为本。

我曾几次在观摩课上表示过我的看法。

我说,一个老师不只是有一份设计性很强的教案,还应当有一份像样的讲稿,一堂语文课不只是提问,不只是永远让调皮的学生……十分地道的话语像宝石一样镶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些话熠熠生辉,照亮了课堂,也照亮了听者的灵魂。

你必须知道你是老师,老师本来是讲课的,讲课是他的天职,他可以不时的巡回在课堂之间,将话筒送到一个孩子的嘴边。

你说,当那个孩子回答之后,你立即说一句:

真棒!

其实有时候那个孩子的回答未必真棒;然后,你再把话筒递到下一个孩子的嘴边,但总不能无休无止。

我们是讲授者,不是一个递话筒的人,这并不代表民主,也并不代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时,碰到那种木讷的班级,眼见着在问,不答或者不能回答、无效回答的时候,你就看到那个时间就白白的哗哗的流走,你真是在心中可惜,讲一堂语文课讲到一定知识密度的份上,让听课者大有所获,这也是以学生为本。

我发现,现如今,那个高贵而静默的讲台,形同虚设。

而我以为,一个讲授者,当知道讲台是属于他的,那是他的位置所在,那是他发声,发……之声、发智慧之声、发启蒙之声的地方,给每一个孩子发声的机会。

将教鞭当成羊鞭,将这群羊赶起来,去山坡,去草地,去水边,这是一幅现代画,现在课堂最生动的画面,但这并不应当以讲课者的失语为代价的。

我希望在一堂课上,讲课者不时的有醍醐灌顶,连那些愚顽的孩子顿开茅塞的眼时,孩子的尝试不应当以老师的无所作为而得以实现。

最理想的课堂当是强强集合,有丛丛鲜花,也有独领风骚,孩子立刻领悟你的睿智、才华与风采。

一问一答的对话是先贤大哲产生哲思的经典方式。

苏格拉底与他的门徒们,孔子与他的门徒们的问答早已成为千古佳话,但那毕竟是哲人与哲人的对话,是大哲人与小哲人的对话,我们可以用这样方式,但是不应当一堂课就只有这样方式,对话与独语兼而有之,相得益彰,那才是语文的理想国。

我的第七个话题是:

阅读与写作

老师们的课都讲得很好,我曾在许多地方讲过,也跟同事们说过,课讲的好的是中小学老师而不是大学老师。

我曾经跟我的同事们这个话。

当然也有一些遗憾,比如:

较好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这两天的课,我依然有这样深刻的感受,对文本的分析不是在字词上或是在对……的理解分析上,较少回到文本的形式上、回到文本的写作艺术上,这可能有些问题。

语文的最大任务是什么?

是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往大里说这是与人的培养相连的,一个完人,完整的人,完美的人,完善的人必有一个能力就是写作能力。

我去给下面的学校给孩子讲写作,曾讲过一句话,我说一个人能够写一手好文章,这是一个人的美德;你日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从军也好、从政也好,从工从商也好,都得有一个基本的本领,这就是写作的本领。

个政治家,如果做一个报告都要他的秘书来写,这样的政治家充其量就是一个政客而已,真正的政治家,特别是那些大政治家,都是著书立说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是,毛泽东也是。

讲语文,不能不讲文章之道,不能不讲文章之法,也许我是一个写作的人,我对于文章的形式、文章的方法非常的在意,记得我参加语文教材编写的时候,当时,有一篇东西,是邓小平在香港回归的讲话,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

我建议我说,这篇讲话不适宜放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头,你告诉我让一个语文老师怎样从语文的角度向学生去讲这篇课文,它和马克吐温《我有一个梦想》有很大的不同。

那篇演说词非常的完整,从开头到结尾,还有他的修辞,我记得那篇课文最后……在那篇课文里有大量的排比句,然后我引导学生注意演说词这种文体他有独特的修辞方式,这就是大量使用排比句,因为演说的目的无非是煽动民意……大量的排比句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到语文的角度,可是邓小平的这个讲话我们又能从语文的角度讲什么呢?

我记得当时是把这个东西拿下来的,但是前不久我又才知道它仍然还放在里头,因为中国的特殊情况。

然后参加完人教社语文教材的编写之后,我又编了一套书,这可能老师不清楚,因为这不是教材,是语文读本,是为中学编写的,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第二语文》,是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个名字意味深长。

国家语文叫“第一语文”,我们民间的语文叫“第二语文”,我只想编写“第二语文”来弥补我在编写“第一语文”的那些遗憾,我不同意大家对于国家语文的过分的指责,你要知道,国家的语文是代表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是代表国家的主流价值的,它只能这么编,是非常严格的。

所有的国家都是这样,不只是中国。

比如说作者,这个作者写了很多好文章,可是这个作者有问题,那么这个作者的东西就不能进入国家的语文教材,这是毫无疑问的。

周作人是个汉奸,你能把他的东西放在高中语文教材里头吗,可是他的东西确实写的不错,没关系,放在“第二语文”里头。

因为那个是代表国家的,代表国家的东西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编写,不要对国家的语文教材过度的责备。

那么我在教语文的时候,对我的学生们讲,凡是选到标准语文里来的东西,无论长短,必须在文章上有独到之处,也就是说,在写作上有独到之处,我记得有一篇东西。

这篇东西,放在教材里面显然不合适,是一个日本人的一篇悼词。

这个人是一个批评家,被哀悼的人是个作家,你看他这个悼词是怎么做的?

……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明白悼词这个文体,谁谁谁,生于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死于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终年多大岁数。

然后将他在世的时候为人民做过哪些事情,最后是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最后让那些亲人节哀,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悼词。

可是,那个悼词是怎么写的呢,他一上来,就开始骂那个墓地里的人说你这个人,太自私了,这块墓地,是我很久很久之前就看中的,你却抢到我前面去和我争,多少年以后,我也来了,我告诉你,我实在不想和你做邻居……我就一边看那个悼词一边笑,我心里……你就能想到那个死去人活着的时候的和写悼词的人生前是多么要好的朋友,不然,他是不可能这样写的。

大家想一下,像这样的一个文章,一个语文老师稍加点拨,孩子就知道什么叫文章之道,什么叫文章之法,不用多讲。

可是我们现在,在讲语文的时候,我们很难回到文本的形式上,很难回到文字的写作上。

两天听下来,有时候会星星点点涉及到一点点,但是很少,我认为是不够的。

记得有一年我去浙江讲课,正好赶上他们刚刚学完契诃夫的小说《凡卡》,我就问孩子们:

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

一个孩子把手举得很高,他一站起来就毫不犹豫的告诉我:

这篇小说写的是沙皇俄国残忍的统治,字字句句写的都是对沙俄残忍统治的血泪控诉。

然后我就笑了,但是我没有否认孩子的看法,因为作者契诃夫就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我们不排除他在小说里对那个社会、对那个制度的批判。

可是,我一直在想那个孩子究竟怎样还知道其他一些什么东西呢?

我就问这个孩子,我说:

孩子,你还能不能从其他方面讲讲这个小说的价值呢?

那个小孩想了半天,终究什么也想不出来。

我记得当时有许多语文老师在场,就对语文老师们讲说,我说如果这篇小说让我来讲,我一定要提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那个在皮匠店里学徒的叫做凡卡的小男孩的苦难经历不是由给爷爷写信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改为由作家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