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册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475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册语文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2册语文教案.docx

第12册语文教案

10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了解古诗内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思想感情,受到珍惜情感,珍惜光阴,保国戍

边等思想的教育影响。

,.

2.学会3个生字,结合注释及诗句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3.体会借物抒怀、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难点

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七步诗》《长歌行》,体会诗中借物抒怀的手法,从中

受到珍惜情感、珍惜光阴的思想熏陶。

2.学会3个生字,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

含义,并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1.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2.思考:

像《竹石》《墨梅》这样的涛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借助对其中事物的描写,抒发一种感情,或说明一个道理。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诗,看看它们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

(板

书诗题:

七步诗长歌行)

(由旧引新、延伸课外、唤起旧知、指向课内、激发兴趣,为新

诗的学习提供暗示。

二、进行新课,引导合作学习·

1.汇报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诗下的注释,对写作背景、

诗体特点等作以了解。

2.学习《七步诗》,合作读书。

(1)以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字的意思。

(2)读通读准,相互读书评价。

(3)理解诗句含义,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

(4)结合收集的资料,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谈自己的读诗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诗句,体会感情,充分相信学生的

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在交流互助中学懂诗句,理解诗

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能力。

3.自主学读《长歌行》。

针对诗句浅显,道理易于接受和体会的特点,指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想象,体会诗句的含义,领悟诗中的感情。

三、感情朗读,背诵巩固

1.小结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深刻的体悟诗情

(借物抒怀,确切地讲应为“比兴”手法,可向学生适当介绍,不必讲解。

2.有感情地练读、背诵,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全文学习按照读——悟——读的线索,遵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古诗的规律,扎实有效。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七步诗》的作者是()朝的(),诗中确切表达作者居想感情的句子是()。

2.你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讲给同学听。

板书

·七步诗长歌行

言之凿凿人生如物

手足心痛及时当勉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出塞》,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达的卫国戍边的壮志雄心,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2.抓住诗中重点词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自学理解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出塞》。

教学流程

一、回顾方法、检查自学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及上节课的学习收获。

2.交流课前的预习和收集的资料。

(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为自己学习作准备。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采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出塞》,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查、读、议、想、讲多种手段结合起来,借助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合作、研讨、自悟,提高自学理解能力。

三、交流汇报,形成共识

以读书汇报会的形式,“小老师”讲解,师生共同补充、评价。

(鼓励学生自我表现,激发兴趣,锻炼能力。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桌互检,师生评价,共同提高

五、课堂练习

1.练习默写《出塞》。

2.背诵小比赛。

(分成小组,进行背诵本课三首古诗的比赛。

3.把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六、实践活动

把学过的古诗按写景、叙事等不同类别整理起来,编成一本小诗集。

板书(学生自行设计)

 

11草船借箭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之所以能神机妙算使得借箭成功,是因为他具有知己知彼、知

天知地的杰出才能;认识诸葛亮识大体、顾大局的广阔胸怀。

2.帮助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难点

抓住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重点

从“草船借箭”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初步钧

会诸葛亮的杰出才能。

2.学习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因题质疑

1.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谁用草船借箭?

为什么用草船借箭?

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

等等。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2.根据课外的收集,交流材料,了解《三国演义》和课文中相关人物的信息。

二、自学交流,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和上下文进行理解。

2.指读课文,结合正音,检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

文内容。

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文中的主要人物有谁?

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划分段落。

2.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3.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初步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能。

四、课堂练习

1.补充词语。

甘受()罚大雾()天()()妙算

2.画出下列字中不正确的读音。

擂(leilei)鼓饮(yinyin)酒

水寨(zaizai)督(dud6u)促

3.《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除了本课中提到的,

你还了解谁?

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板书

草船借箭

原因—一’经过一结果

(短期造箭)(借箭成功)

诸葛亮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抓住“神机妙算”,深刻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挖掘故事发生的深层次的前因后果,了解诸葛亮识大局、顾大体的广阔胸怀。

2.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人

1.组织学生进行补题训练。

(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2.再次补题,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补进去。

(了解课文大意,练习分清前因后果,训练有条理地表达。

二、抓住中心词,突出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思考:

草船借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神机妙算)结合中心词进行质疑,师生共同梳理:

(1)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分组研读课文,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

教师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建议,从“知天、知地、知人”三个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体会。

五、课堂练习

选择角色,试着表演课文内容。

六、实践活动

收集《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资料,召开一次‘‘我眼中的三国人物

读书交流会。

知天:

三天后必有大雾

知地:

回来时顺风顺水

知人:

鲁肃忠厚必能相助

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抓住中心词,读书释疑,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交流汇报,互相补充。

共同操作,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复述课文。

在分组汇报的基础上,互相补充、评价,深刻理解课文

师生同利用准备的教具,边读边演示借箭过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练习复述课文。

(培养合作交流意识,评价意识,动手实践能力。

4、小结: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填空。

诸葛亮真是一位()的人。

三、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整体回顾全文内容理解故事深层次的前因后果。

(周瑜妒忌设局陷害;孔明大智挫败周郎)

四、回课题,学后质疑、解疑

课题的“借”换成“取”“骗”“受”‘‘偷’’行不行,为什么?

(照应课前质疑,深入理解中心。

五、课堂练习

选择角色,试着表演课文内容。

六、实践活动

收集《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资料,召开一次‘‘我眼中的三国人物读书交流会。

板书:

草船借箭

 

12将相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教育,从廉颇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的可贵精神中得到启示。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故事的因果和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重点

1.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彼此间的联系。

2.抓住人物表现,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层次,通过学读“完璧归赵”体悟学法,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感知,设疑激趣

1.通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借助指读互读等形式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达到读准、读通。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读文,谈对文题中“将、相、和”的理解。

鼓励学生质疑。

(扫除读书障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再读课文,探讨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的?

边读边思考,启发学生通过讨论,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2.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命名,在此基础上划分文章段落。

(理清故事来龙去脉,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四、研读重点,体悟学法

1.出示思考题,引导自学“完璧归赵”。

(1)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各是什么?

(2)你从中体会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语句来体会。

学生分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渗透了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创逞思维能力,防止了教学上面面俱到。

2.学生汇报,互相补充,师生共同评价。

五、课堂练习

1.补充词语。

无价()()口不提()请罪()协力

2.有感情地朗读“完璧归赵”。

可分角色读,可创意表演故事。

板书

将相和

蔺相如廉颇

不畏强暴

完璧归赵{机智勇敢士大夫.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根据掌握的读书方法自学“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体会人物品质,进一步深刻领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2.指导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编排课文剧,培养学生的综

合素质,通过表演受到人物品质的启示和教育。

教学流程

一、回顾学法,分组自学

1.回顾学习“完璧归赵”时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可在原有思考题的基础上,适当扩展、细化,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在“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中任选一个故事分组自学,读书研讨。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扶的基础上放手,锻炼学生能力。

选学内容,利于学生把握内容深刻理解,做到长文短教,学实学好。

二、自学汇报,交流共享,教师相机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补充学生认识

三、统读回顾,加深理解

1.这三个故事的前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文中哪个人物你最喜欢,试着说明你的理由。

四、课堂练习

试着在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把课文中的某个故事编成课本剧表演出来。

(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实践活动

根据课文内容,适当添加想象,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在班级活动中演出。

板书

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不畏强暴

机智勇敢士大夫不服气不和

渑池之会{大智大勇上卿

负荆请罪{顾全大局知错必改和

 

13*景阳冈

[教学要求]

1.结合课内外的理解认识,抓住具体描写,体会人物性格。

并进一步感受古典名著的

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热情。

2.培养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表达的能力。

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重点

抓住具体描写,引导自主读书,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谁会唱《好汉歌》吗?

由此引出古典名著《水浒》,过渡到本课内容,板书课题。

2.结合课外的阅读,把你对武松的了解介绍给大家。

(挖掘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浏览课文,理清层次

1.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快速读文的方法,浏览课文。

思考:

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重点写了几件事?

2.画出不懂的词句,互助交流。

三、自主读书,体会人物性格

1.启发谈话,引导自读。

2.带问题自主读书思考。

(1)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借助课内外的理解,谈谈你的认识。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描写来说明。

(2)有人说:

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怎么看?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文学价值等。

(略读课文重在自主能力的培养训练,给学生读书的时间,给学生适当的指导,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交流汇报,合作探究

五、课堂练习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或给同桌讲讲你知道的其他水浒英雄故事。

六、实践活动

课外阅读《水浒传》,待时机成熟,召开一次水浒英雄故事会。

板书

13*景阳冈

饮酒打虎

一再要喝“三闪”

执意过冈

↓↓

豪放、无畏、倔强机敏、勇猛

14*猴王出世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猴王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

2.理解文章用词凝炼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热情,

丰富学生的积累。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

课文叙述语言为半文言语句,学生的阅读理解有一定难度。

重点

利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结合上下文,把课文读通读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设疑

你看过《西游记》吗?

是影视,还是书籍?

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为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西游记》的一个人物有)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在挖掘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问题,锻炼学生的读书质疑能力。

二、自学存疑,互助合作

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

2.画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

(字、词、段落)利用工具书、结合

上下文、组内互助、共同解决。

3.找出读书中尚未解决的疑问。

三、交流汇报,共同研讨

1.读书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读懂了什么?

2.指读课文,引导评价,、

3,共同研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自学存疑、交流汇报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主读书、组内互功合作的过程,通过读书合作,学生的能力在逐步提高。

四、整体回顾,理解内容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你结合文中的叙述和自己的理解,作以概括表达。

2.读完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认识文章语言上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魅力,激发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五、课堂练习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

实践活动:

课外阅读《西游记》。

板书

14*猴王出世

仙石托生一发现奇观一只身探洞一拜为猴王

 

15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3.培养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

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默写《示儿》。

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能准确释词解义,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

2.学会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理解诗的内容。

3.通过诗中所描绘的高远意境,所抒发的浓郁情感,培养学生

丰富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初读引入意境

L范读,引入意境。

(在导入课题,简介作者后,《示儿》这首诗教师以古筝曲配乐下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意境高远的诗中,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2.朗读,扫清障碍。

(1)自读,自学生字问。

(2)指读,检查学生读音情况。

(读准宇音,读出节奏,为下一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二、再读,感悟诗意

L自读。

(出示自读提示)

(1)轻声读,想想下列词语的意思。

元知、但、九州同、定、乃翁。

(2)《示儿》讲的是什么事?

(3)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标画疑难。

(5)练习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2、讨论。

3,交流。

(2)质疑问难。

4.吟诵。

三、背诵,品味诗情

这么令人振奋的爱国情怀,这么感人肺腑的诗句,同学们愿意把它背下来吗?

师生共背。

四、课堂练习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解释带点的字及整个诗句的意思。

2.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进行再创作,或命题作文。

教学流程

一、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杜甫,引出课题

三、检查预习

1.指读,读准字音。

2、理解诗中的地名。

3.练习书写“涕泪”“洛阳”,特别注意“涕’’的笔顺。

4.简介本诗背景,理解“闻’’和‘‘收’’的意思。

四、学生自学

1.画重点字、词。

2、自读思考:

诗中哪些地方表现作者“喜欲狂”?

哪儿看出作者高尚的爱国情怀

3、交流。

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16匆匆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围绕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进行探索,在其间流露的寂寥惆怅而又激情难抑、苦恼彷徨而又切实追求的矛盾心情。

懂得人生短促,亟须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的道理。

2.学习生字词语。

3.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促进积累。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难点

1.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理解文中含义较深刻的语句。

2.读懂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后,联想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

夜,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

重点

想象文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语句所蕴含的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时间宝贵,一去不复返。

2.学习生字新词,理清文章层次。

3.练习读熟课文后再想开去。

教学流程I

一、情境导人,创设自由表达的氛围

1.背诵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2.时间宝贵吗?

听后,你想说什么?

3.教师导语:

是啊,时间多么奇妙而宝贵,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

作者是怎样以他丰富的想像力,形象地捕捉住时光逝去的踪迹的?

4.板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浏览课文,说说大意。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第1自然段)作者描绘了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以自然界的荣枯现象、时序的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流逝的痕迹。

(2)(2—3自然段)作者把自己过去生命时间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时间的流”比做大海,以渺小和浩瀚两相对比,抒发了伤时而又惜时的感喟。

(3)(4自然段)作者全用设问句来追寻自己过去生命“游丝样的痕迹”。

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的道理。

2.学习生字词语。

3.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促进积累。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时间宝贵,一去不复返。

2.学习生字新词,理清文章层次。

3.练习读熟课文后再想开去。

教学流程I

一、情境导人,创设自由表达的氛围

1.背诵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2.时间宝贵吗?

听后,你想说什么?

3.教师导语:

是啊,时间多么奇妙而宝贵,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

作者是怎样以他丰富的想像力,形象地捕捉住时光逝去的踪迹的?

4.板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浏览课文,说说大意。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第1自然段)作者描绘了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以自然界的荣枯现象、时序的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流逝的痕迹。

(2)(2—3自然段)作者把自己过去生命时间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时间的流”比做大海,以渺小和浩瀚两相对比,抒发了伤时而又惜时的感喟。

(3)(4自然段)作者全用设问句来追寻自己过去生命“游丝样的I

痕迹”。

三、合作学习第一段,渗透读书方法指导

1.静静地读,边读边想:

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时光流逝的痕迹?

画出有关的词句。

2.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互动交流,资源共享。

讨论的重点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以自然物的荣枯现象、时序的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流逝的痕迹。

(2)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朗读体会,能背诵的句子可背诵。

四、回忆、归纳读书方法,并出示

读,不动笔墨不读书;交流,学会倾听,善于归纳;谈,各抒己见,资源共享;诵,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五、课堂练习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时间的意义与宝贵。

2.感情朗读,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1.主要内容。

2.读书方法并出示。

二、学习第二、三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习第二段。

1.自读,思考:

时光是怎样的来去匆匆?

边思边画。

2.找好朋友交流:

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时光来去匆匆?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朗读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