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流行病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628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肿瘤流行病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肿瘤流行病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肿瘤流行病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肿瘤流行病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肿瘤流行病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肿瘤流行病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肿瘤流行病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肿瘤流行病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肿瘤流行病学.docx

《肿瘤流行病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流行病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肿瘤流行病学.docx

肿瘤流行病学

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及预防

郎溪县中医院郑孝勇

恶性肿瘤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由100多种不同部位肿瘤组成。

近年来,恶性肿瘤总体发病情况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但其中个别癌种在部分国家和人群中有所下降。

在许多发达国家,恶性肿瘤死亡仅次于心脏病,位居死因顺次前列。

在我国,恶性肿瘤也列入第一、二位死因。

肿瘤是指生长于某种器官但却与该靶器不相协调的组织团块的异常增生,其生长速度远超过正常组织,且在细胞的传代过程中代代相传,造成无法控制的肿瘤细胞增殖和组织生长。

良性肿瘤特点:

生长缓慢,肿块的周围有完整的包膜,边界清楚,瘤细胞不会发生“转移”。

显微镜下,这种瘤细胞的形态与正常细胞相似。

一般无症状,只是在肿瘤生长较大时,挤压相邻的器官出现压迫症状,手术切除后,一般不复发,预后较好。

恶性肿瘤恰恰相反。

生长速度快,肿块的外周没有包膜,边界不清。

癌细胞还可伸向周围组织,与邻近正常细胞,紧密粘连,使得手术时很不容易切除干净,残留的癌细胞会东山再起,引起复发、全身转移。

淋巴或血行转移为主。

WHO专家预测,2020年全球人口80亿,恶性肿瘤发病将达到2000万人,死亡将达到1200万人,恶性肿瘤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第一杀手,对人类生存构成最严重的威胁。

美国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变化引人注目,据1992-1998年报告,美国从90年代开始,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2001年开始美国恶性肿瘤死亡总例数亦开始下降。

2000年世界恶性肿瘤发病1,006万人,死亡621万人,现患2241万人。

发病与死亡比10年前增长约22%。

世界不同地区发病率明显不同,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西欧最高,西非最低。

目前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谱和死因谱中,肺癌和消化系统癌仍主要地位。

但过去在我国高发的食管癌和宫颈癌有了明显下降,胃癌的发病和死亡趋于稳定。

而一些在欧美国家高发的癌种在我国有了明显上升,像:

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

总体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肿瘤发病率:

每10万人中有286人患癌;一生中有22%的概率患癌症。

肿瘤死亡率:

每10万人有181人患癌死亡;一生中有13%的概率患癌死亡;平均每5位癌症患者有3人死亡。

相比女性,男性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

肿瘤发病率:

男女之比1.3:

1;肿瘤死亡率:

男女之比1.65:

1。

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相比,癌症发病率要略高,但因患癌症死亡率要低:

肿瘤发病率:

城市与农村之比1.2:

1;肿瘤死亡率:

城市与农村之比1.02:

1。

肿瘤发病率随人群年龄逐渐上升,特别是50岁以上随年龄增加而大幅上升

肿瘤死亡率随人群年龄逐渐上升,特别是60岁以上随年龄增加而大幅

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均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

肿瘤病因

2012年6月11日,王建炳等在《肿瘤学年鉴》首次发表中国癌症的系统评估分析。

这是我国首次系统归因分析。

分析发现,我国总的癌症死亡者中,57.4%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男性65.9%;女性42.8%),明显高于相应的全球平均水平(35%)。

我国常见癌症发病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感染(29.39%);其次是主动和被动吸烟、食物青菜和水果不足、饮酒和暴露于职业和环境致癌物质或场所等。

1、慢性感染

中国人群中,29%的癌症死亡归因于慢性感染。

其中男性为32%;女性为25%。

其中,肝癌是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与感染相关的癌症,所以肝癌的一级预防主要是预防HBV的感染。

与感染相关的癌症:

乙肝病毒—肝癌;丙肝病毒—肝癌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幽门螺旋杆菌---胃癌;人乳头状瘤病毒—口腔癌、口咽癌、宫颈癌;EB病毒—鼻咽癌;霍奇金病和伯基特淋巴瘤等。

2、吸烟

我国目前有3.5亿烟民,青少年吸烟率呈上升趋势。

2002年,男性吸烟率为66%;女性为3%,被动吸烟为52%。

中国人群中,22%的癌症死亡归因于吸烟。

吸烟是男性人群中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约占33%;而女性则占5%;非吸烟女性中,11%的肺癌死亡归因于被动吸烟。

虽然我国人群的吸烟率有所下降,但未来吸烟导致的癌症负担将会增加。

3、饮食:

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报告指出:

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不足,可增加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胃癌和肺癌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我国研究发现:

水果摄入不足,可导致13%的癌症死亡(男性13.7%;女性11.7%)。

蔬菜摄入不足可引起3.6%的癌症死亡(男性3.9%;女性3.1%)。

WHO的数据表明水果和蔬菜的摄入不足可引起14%的胃肠道癌症的死亡。

WHO建议每天至少摄入400克水果和蔬菜才能预防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

4、饮酒

2002年,我国男性饮酒率39.6%,女性为4.5%。

中国人群中约4.4%的癌症死亡由饮酒导致(男性6.7%;女性0.4%),饮酒与口腔癌、食管癌、肝癌、喉癌等的因果关系已经明确。

+建议对当前不饮酒者,以后避免饮酒,对饮酒者,建议限制酒精的摄入量(成年男性一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5、职业因素

中国人群中职业性致癌因素引起2.7%的癌症死亡(男性3.1%,女性2.1%)。

该数据目前认为被低估。

我国规定了八种职业性肿瘤

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

联苯胺所致膀眈癌;

苯所致白血病;

氯甲醚所致肺癌;

砷所致肺癌、皮肤癌;

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焦炉工肺癌;

铬酸盐制造工肺癌。

6、超重、肥胖和体力活动缺乏

过去20年来,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201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1%,肥胖率为12%。

中国有10-12%的癌症负担归因于体脂。

超重和肥胖可导致结直肠癌、胰腺癌、绝经期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肾癌;体力活动缺乏可引起结肠癌。

我国研究发现,癌症死亡归因于超重和肥胖、体力活动缺乏的比例较小,均为0.3%左右。

但根据预测,未来15年癌症的死亡归因于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将增加2倍。

7、生殖因素、激素替代治疗和口服避孕药

生殖因素、绝经期后激素替代治疗和口服避孕药与乳腺癌或卵巢癌的关联已经明确。

本因素引起的癌症死亡比例很低,均小于0.2%。

预防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措施包括母乳喂养、生育期妇女避免采用口服避孕药,避免过量摄入雌激素。

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及措施

一级预防

戒烟

饮食营养

环境保护

职业防护

二级预防

癌症的筛检

警惕癌症的早期“危险信号”

三级预防

一、第一级预防

(一)加强防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合理营养膳食

90%以上肿瘤发病的危险度可用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来解释。

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是预防肿瘤的首要措施。

1.首先应该是控烟。

2.合理膳食和增加体力活动通过合理膳食和体力活动来预防癌症是最为有效的措施。

(1)食物供应和进食:

使人群食用营养丰富和多样化并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选择富含各种蔬菜和水果、豆类以及粗粮加工的含淀粉主食的植物性食物。

(2)保持体重稳定:

人群体质指数在成年期维持在BMI19~23,个体的BMI维持在18.5一25;避免体重过低和超重,并限制成年期的体重增长在5kg以内。

(3)坚持体力活动:

如果职业性活动量较低或中等,每天快步走路或类似的运动1小时,并且每周至少参加1小时相对剧烈的活动。

(4)蔬菜和水果:

鼓励全年吃多种蔬菜和水果,使之提供的量占总热能7%以上。

一年内每天吃不同品种的蔬菜和水果达400~800g(豆类和富含淀粉类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淀粉块根茎类均不包含在内)。

(5)其它植物性食物:

食用不同品种富含淀粉和蛋白质植物来源的食物,最好只进行粗加工,使之提供总能量45%~60%。

每天吃多种谷物。

豆、根茎和块茎类达600~800g;限制摄入精制糖。

(6)含酒精饮料:

反对过度饮酒。

男性应限制酒精的摄人量占总热能的

5%以下,女性限制在总热能的2.5%以下。

(7)肉:

红肉摄入量应占总热能10%以下,在每天80g以下。

最好选用鱼、禽或非家养动物肉替代红肉。

(8)总脂肪和油:

总脂肪和油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15%~30%。

限制含脂肪多的食物,尤其是动物来源脂肪较多的食物。

最好选用氧化程度最低的单不饱和的植物油。

(9)食盐和盐胞的食品:

各种来源食盐的量,成人应少于6g/d。

限制食用盐腌食品和在烹调及餐桌上的用盐量。

(10)食品储藏:

易腐败变质食品储藏时应尽量减少霉菌污染。

不要食用容易被毒菌毒素污染而长期在室温储藏的食物。

(11)食品保藏:

易腐败食物应该用冷藏和其它适当方法保藏。

(12)添加剂和残留物:

对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农药和其它残留物水平监督管理,制定其安全限量并进行监测。

(13)食物制备:

吃肉和鱼时,鼓励用较低温烹调。

不吃烧焦食物。

烹调肉和鱼时应避免肉汁烧焦。

最好不食用在火焰上直接炙烤的肉和鱼、熏制和烟熏的肉。

3.合理使用医药用品:

切忌滥用药物及接触放射线,尤其是妊娠期妇女尽量不作诊断性照射,以防白血病、骨肉瘤、皮肤癌等癌症发生。

消除职业致癌因素尤其对已经明确可以引起肿瘤物质的检测、控制与消除是预防职业性肿瘤的重要措施。

4.加强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等立法,鉴定环境中的致、促癌剂

如加强各项卫生管理和卫生监督保护好动及生活环境,减少或消除环境中的致癌因素。

5.疫苗接种,控制感染

对一些由生物因素如乙肝病毒引起的感染,可通过疫苗(如乙肝疫苗接种的方式预防,从而预防肿瘤的发生。

二、第二级预防

(一)无症状人群的早期筛检

1.乳腺癌的筛检30岁以上妇女应推行乳房自我检查,40岁以上妇女应每年做一次临床检查。

应注意30岁以后初孕、12岁前月经初潮、50岁后绝经、肥胖症、高脂膳食者、有卵巢患病史及患子宫内膜炎等高危人群。

2.宫颈癌的筛检一切有性生活妇女均有发生宫颈癌的危险,妇女从有性生活开始起应l~3年进行一次宫颈脱落细胞涂片检查。

3.结肠、直肠癌的筛检

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肛门指检,5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有家族肿瘤史、家族息肉史、息肉溃疡史及结肠直肠癌病史者,应每年进行一次大便隐血试验;每隔3-5年做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

(二)有症状人群的监测:

此外,还可通过防癌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癌症防治、社区早诊早治等方法来促进癌症的二级预防。

人体所患的恶性肿瘤约有75%以上发生在身体易于查出和易于发现的部位,为便于及早发现肿瘤,应注意常见肿瘤的十大症状

(1)异常肿块:

乳腺、颈部、皮肤和舌等身体表浅部位出现经久不消或逐渐增大的肿块。

(2)疣痣增大:

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变浅、迅速增大、脱毛、搔痒、渗液和溃烂等,特别是在足底、足趾等经常摩擦的部位。

(3)异常感觉:

吞咽食物时的哽噎感,胸骨后闷胀不适、疼痛和食管内异物感,当这些症状进行性加重时更应警惕。

(4)溃疡不愈:

皮肤和粘膜经久不愈的溃疡,有鳞屑、脓苔覆盖。

(5)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

食后上腹闷胀,并逐渐消瘦,贫血等。

(6)大便习惯改变:

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变形、带血或粘液。

(7)持续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8)耳鸣、听力减退,鼻衄、鼻咽分泌物带血和头痛。

(9)月经期外或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10)血尿,排尿不畅。

(11)不明原因的进行性体重减轻。

(三)三级预防

癌症的三级预防要求规范化诊治方案,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

对癌症病人要进行生理、心理、营养和锻炼指导。

对慢性患者开展姑息止痛疗法。

注意临终关怀,提高晚期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