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形考任务作业一问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160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形考任务作业一问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形考任务作业一问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形考任务作业一问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形考任务作业一问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形考任务作业一问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形考任务作业一问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形考任务作业一问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形考任务作业一问题及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形考任务作业一问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形考任务作业一问题及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形考任务作业一问题及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形考任务作业一问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儿童心理形考任务作业一问题及答案

1、概念题

学前儿童心理学;就是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发展:

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揭示在不同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社会行为和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异同,从而为把握社会心理现象中的普遍性提供认识依据的一种方法和活动。

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指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或群体为对象的研究。

年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有两层意义,一是代际文化与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一是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城乡文化与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

关于前者,我国研究很少,多数属于社会学、青年学研究。

心理学家做的研究汗牛充栋,基本都是后者。

比较不同民族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阶段,不仅是国际跨文化心理学得其始时髦,也是国内20世纪90年代的热点。

这些研究的最初目的都是为了验证西方心理学理论比如皮亚杰智力理论的跨文化适应性,比如佛洛伊德理论的民族文化检验等。

后来才发展到国内汉族主流文化与民族亚文化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比较研究,为民族教育提供心理学理论支撑。

 纵向研究:

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的规律或特点。

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替代强化:

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认知结构或图式:

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社会生态系统论: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2、简答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

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

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的发展。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

情绪能力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描述、测量、解释、预测学前儿童的行为,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2.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什么?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的学习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3.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儿童期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遗传和环境之争

争论最早始于洛克和卢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

主张遗传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把重要作用的学者 把学前儿童的发展定义为受先天生物因素决定的过程。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

环境论者强调环境因素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

环境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的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另一些领域(如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

而诸如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复杂的特征,则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力量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

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封闭的,他们被动地接受外部经验,不能主动根据内部知识和技能的组织需要来选择外界资源,儿童只能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儿童的早期经验或先前经验会成为他们日后行为的出发点。

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而老师则应该把目光放在知识的内容结构和精心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对孩子行为的强化与反馈上。

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开放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儿童会主动地探索和自我创造,原有的经验经由儿童主动地加工而被取代或被丰富,所以儿童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和可塑性,早期的行为属性不能作为预测孩子以后发展的依据。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老师则应该是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淡化知识的内容体系,尽量减少约束和规则,老师起到引领和支持作用。

(3)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

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是一步步向前推移,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

而阶段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可用阶段性发展曲线来表示。

连续与非连续之争的焦点,在于发展的本质是量变的过程还是质变的过程。

连续性与阶段论的另一个争论,是关于早期经验与后期发展的关系问题。

4.观察法的特点是什么?

自然观察法与结构性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

观察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观察法一在自然的环境下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从而获得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观察也可在预先控制的情境中进行-结构性观察。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年幼儿童较好的方法,因为我们很难借助语言技巧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它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能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结构性观察是在实验室中设计一个可能会促进某种行为发生的情境,然后透过隐藏式的摄像机或单向玻璃观察儿童,看儿童是否会表现出那种行为来。

结构性观察它使所有的被观察者都而临相似的情境。

但它的生态效度不如自然观察法。

5.调查法的特点是什么?

有哪几种方式?

能够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效率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

调查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

访谈法及问卷法。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

皮亚杰认为,这些阶段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儿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以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1.感知运动期(0-2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认识外界,创造出动作图式(感知运动图式)以适应周围环境,这些动作图式逐渐内化为心理符号(或符号图式),使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发展出延迟模仿,并使儿童不再依靠试误的方法而是能借助表征解决简单的问题情境。

在该阶段的后期,儿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关系概念,开始认识到主体既是动作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来源。

2.前运算期(大约2-7岁)由于符号和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和直观形象思维成为该阶段的主导,儿童开始在游戏(尤其是假想游戏)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和想象。

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自我中心和泛灵论的思维。

3.具体运算期(大约7-11岁) 儿童能借助具体实物的支持,进行运算:

思维获得了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但是还不能对假设性命题进行逻辑思考。

4.形式运算期(11、12岁以后) 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具体实物的束缚,能进行抽象的、假设-演绎推理。

6.请列举20世纪中期以来,对儿童教育教养影响较大的基本理论流派,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以及各理论流派对儿童教育教养的主要影响。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即“性感

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性感期潜伏期两性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但一个2岁的儿童响。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

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

(3)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一反应(R)的学习过程。

坚信儿童没有任何先天倾向,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养育环境,取决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对待他们的方式,儿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变化过程,是由个人独一无二的经验锻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4)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

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与华生的刺激一反应观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在紧随其后的强化作用下增强:

同样该行为也能通过惩罚,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权等,米减少其发生的频率。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会重复导致积极结果的动作,并消除导致消极结果的动作。

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与环境密切相关。

环境塑造了习惯反应,而习惯反应构筑了人格,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儿童总是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

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

“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个体还存在自我强化。

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会通过对他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价,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智力是可以协助个体适应其环境的基本生活过程。

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0-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1岁)、形式运算期(11、12岁以后)),这些阶段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儿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以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当一个2岁的儿童经常看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并且受到夸奖,他可能也会喜爱小狗,并与它们建立积极的关系,请用班杜拉的理论解释这个学习过程。

班杜拉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其理论中最强调的就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所谓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而进行的学习。

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

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

当一个2岁的儿童观察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后,可能也会与小狗建立积极的关系。

替代强化-一由于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相应的强化,当儿童看到他的姐姐爱护小动物,并获得了夸奖,那么他以后也会尝试使用这一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