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听课记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321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米的认识》听课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千米的认识》听课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千米的认识》听课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千米的认识》听课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千米的认识》听课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千米的认识》听课记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千米的认识》听课记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米的认识》听课记录.docx

《《千米的认识》听课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米的认识》听课记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千米的认识》听课记录.docx

《千米的认识》听课记录

《千米的认识》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班级

教师

吴蓓蕾

听课时间

年月日节

学科

数学

课题

《千米的认识》

a)

b)

c)珠穆朗玛峰

d)万里长城

师:

这么多的东西为什么都用“千米”来表示呢?

生:

因为千米很长。

师:

对!

“千米”用来表示比较长的路程。

 

一、应用千米

师: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呢?

生: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师:

不同的东西要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同学们现在能正确地用这些单位吗?

我们来看一下下面几道题。

(1)冰箱140(cm)

(2)跨海大桥的建设,是现在到杭州的距离比原来节省了120(km)

(3)小林一天的日记,用合适的单位去填充小林的日记

师:

在进行单位选择时,要注意:

和自己熟悉的东西进行联系,考虑这样东西的一些特质。

 

二、练习

(1)最常见的四种出行方式,与每小时他们能行驶的路程进行连线。

(2)寒假的时候要去哪里玩?

用什么交通工具比较好?

三、反思

师:

这节课大家学到了写什么内容呢?

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由讲)

 

四、课后作业

出示小林回家的地图,设计一条线路,是这条路最短。

评析:

1.吴老师的这个引入是当时比较热的一个时事,既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又学会让孩子了解时事。

2.同学们现在下面自己动脑,老师巡视,然后在呈现孩子们不同的表示,从而引出4000米和4千米,也引出了我们今天的上课内容:

千米的认识。

3.停顿朗读给学生一个区分,同时是在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

 

4.出示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在接触的一些东西。

大家不但熟悉,还引导同学要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同时对于教学来说,让同学们初步了解千米(公里),为下面千米观念的形成这个重点和难点做铺垫。

 

5.注重同学们自身的一个感官体验,同时培养同学们互相学习的习惯。

 

6.巧妙地用同学们一直在接触的跑道,引出1千米=1000米。

然后在这次朗读的时候着重了停顿,并让同学们了解这两者的区别,来把握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同时,根据不同长度的跑道我们需要走的圈数来形象解释1000米。

7.让同学们先预估从学校出发1000米可以到哪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并让他们自己先对1000米有个把握。

然后通过非常直观的老师走的录像来引导学生们了解1000米到底有多长。

8.通过展示不同以千米为常用单位的东西,让同学们说出千米很长这个感受,已经在同学们心中很好地建立了千米的观念。

9.通过不同物品要用不同单位表示,来让同学们知道单位选取时需要注意写什么,进一步加强对千米的认识。

10.在这其中特别注意老师的一个问题转换,当同学们对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了解时,通过一个金额来让同学们选出正确的单位。

在做习题是也可以看出老师讲难的问题转化到了我们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在习题中让同学们暴露问题,可以了解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11.反思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这些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公里)=1000米

 

 

意见与建议(总评):

优点: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从整一个课堂的教学来看,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

使学生在已有的长度单位基础上认识“千米”,掌握1千米=1000米。

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且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2.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以及实际测量能力。

也可通过问题的转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千米”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情感态度: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唤起学生多所学知识的直观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二、内容安排

总的来说内容环环相扣,一步步推进。

先用热点引出“千米”,然后通过挖掘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初步认识“千米”,再一步步在同学们的头脑中建立千米的观念。

最后,对“千米”进行应用,学会千米和其他单位之间的转换,单位的选取以及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题。

这样的一步步推进,从初步的视觉了解再在同学们的头脑中建立这样千米的观念,是真正让同学们了解了千米,达到了课程的效果。

分块而言,a.开头的引入吸引人,用当时的热点来引出“千米”。

b.初步认识中,出示了不同的生活图片来说明“千米”就在我们的身边。

c.建立千米观念这一块的设计最为突出。

先是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来感受千米,再之是通过跑道来准确说明“千米”,前两个步骤可能没法真正很好地在同学头脑中形成千米的观念,因此老师又让同学们猜测千米的长度,即学校到哪里是一千米。

通过老师自己走的拍的视频让同学们正正切切懂了一千米到底有多长。

d.最后,应用千米部分,也是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出发。

单位的选择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考虑到千米的地方。

通过这样的四大步骤,再加以联系,同学们已能形成对“千米”的认识了。

存在一些创新点值得学习:

自己拍录像更为直观;应用中小林日记的形式好;课后作业也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三、师生互动

整节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比较多的。

1.老师在抛下一个问题让同学们在座位上写或思考时,老师都会下去看看同学们的答案并进行交流。

2.师生问答设计的较多。

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常常会问“同学们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

而有同学没办法把答案说完整详细时,老师也会不断地引导学生。

四、教学效率

整堂课的时间安排还是比较合理地。

重难点——建立千米观念这一块是老师着重上的内容,因此教学花的时间比较多。

五、教学效果

在形成学生对千米的观念这一大块,有一个估计的环节。

老师形象地通过录像的放映可以帮助同学们培养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以及实际测量能力。

而在后面,通过学生对不同物体单位的选择,以及日常生活中对“千米”的应用,即常见出行方式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去不同地方游玩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两道例题的做题中,可以看出前面的教学效果还是很好地。

同样,让学生在例题中暴露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进行教学也是一个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六、教师素质

外部:

吴老师的声线比较完美,这样的声音很能吸引学生。

同样吴老师有很好的教态,亲切自然。

内部:

吴老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一定很扎实,才会有这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课堂。

 

缺点:

1.可能是因为这个视频时间有点久了,所以觉得内容比较按部就班,创新点较为缺乏。

2.课堂中的有些距离还是要注意的。

例如和同学们的生活以及知识不是特别接近的内容尽量少出现。

例如:

杭州湾跨海大桥,200亿等。

3.应用千米的内容中,缺乏千米和其他单位换算这个联系。

书中这一块是例五,但在整一个课堂中好像涉及不多。

4.教师的评价语言还是需要注意。

当学生没有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并且相差有点多时,不应该直接让同学坐下,而是要更加耐心地引导,这样不会挫伤同学的信心。

5.虽然说现在多媒体发达,但是常规的板书还是应该用到的。

吴老师板书设计那块有所欠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