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463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

他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家语、遗训等形式。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远流长,成文的家训()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历代名人志士多以家训来训诫子弟,垂()后代。

A、箴xián源讫饬cì

B、珍zhēn渊迄饬zhì

C、箴zhēn源迄饬chì

B、珍zhěn渊讫饬z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自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以来,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真正关注民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B.日本政界的一些人篡改日本侵华的历史,真正的目的就是想重新打造侵略战争的罪行以及日本所谓的“光辉”形象,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右翼势力的接班人。

C.昨天在公交车站的站台上我发现了他。

D.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难道谁能否认这不应该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百花齐放,名家辈出;诗坛之盛,确乎空前。

散文也是如此。

,足见当时文坛也是百花齐放,各有风度的。

①这与兴起于盛唐、大盛于中唐的古文运动,当然是联系在一起的

②韩愈、柳宗元固然是后代景仰不已的“宗师”

③但更有意思的是,与古文运动并行不悖,传统的骈体四六这时同样大放异彩,更为美丽

④然而当时更为知名和流行的,却是元稹、白居易

⑤“骈体”大家李商隐即称自己的骈文集为《樊南四六》

⑥与他们通俗性的诗歌一样,元稹、白居易的散文也曾万口传诵

A.②④⑥①③⑤B.②④⑥③⑤①

C.①②④⑥⑤③D.①②④⑤⑥③

4、下列语句与我国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不符的一项是()(3分)

A.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C.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D.《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四菩萨阁记

苏轼

始吾先君于物无所好,燕居如齐,言笑有时。

顾尝嗜画,弟子门人无以悦之,则争致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

故虽为布衣,而致画与公卿等。

  长安有故藏经龛,唐明皇帝所建,其门四达,八版皆吴道子画,阳为菩萨,阴为天王,凡十有六躯。

广明之乱,为贼所焚。

有僧忘()名,()兵火中拔其四板()逃,既重不可负,又迫于贼,恐不能全,遂窍其两板以受荷,西奔于岐,而寄死于乌牙之僧舍,板留于是百八十年矣。

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轼归其直,而取之以献诸先君。

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板为甲。

  治平四年,先君没于京师。

轼自汴入淮,溯于江,载是四板以归。

既免丧,所尝与往来浮屠人惟简,诵其师之言,教轼为先君舍施必所甚爱与所不忍舍者。

轼用其说,思先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者,莫若是板,故遂以与之。

且告之曰:

“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而焚于贼者也,而况于余乎!

余视天下之蓄此者多矣,有能及三世者乎?

其始求之若不及,既得,惟恐失之,而其子孙不以易衣食者,鲜矣。

余惟自度不能长守此也,是以与子。

子将何以守之?

”简曰:

“吾以身守之。

吾眼可霍,吾足可斫,吾画不可夺。

若是,足以守之欤?

”轼曰:

“未也。

足以终子之世而已。

”简曰:

“又盟于佛,而以鬼守之。

凡取是者与凡以是予人者,其罪如律。

若是,足以守之欤?

”轼曰:

“未也。

世有无佛而蔑鬼者。

”“然则何以守之?

”曰:

“轼之以是予子者,凡以为先君舍也。

天下岂有无父之人欤,其谁忍取之。

若其闻是而不悛,不惟一观而已,将必取之然后为快,则其人之贤愚,与广明之焚此者一也。

全其子孙难矣,而况能久有此乎!

且夫不可取者存乎子取不取者存人子勉之矣为子之不可取者而已又何知焉?

6、将下列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之且以B、其于以

C、之所则D、其因而

7、下列用“/”给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不可取者存乎/子取不取者存人/子勉之矣/为子之不可取者而已/又何知焉

B、且夫不可取者存乎子/取不取者存人子/勉之矣为子/之不可取者而已/又何知焉

C、且夫不可取者存乎/子取不取者存人子/勉之矣为子/之不可取者而已/又何知焉

D、且夫不可取者存乎子/取不取者存人/子勉之矣/为子之不可取者而已/又何知焉

8、下列各句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父亲苏洵酷爱画,喜欢搜集古画,并以画会友,与一些公卿交往。

B、文中的板画是唐代古物,曾经历战火后而残存,可惜只剩原来的一半,但万幸是的在一寺庙内保存多年。

C、苏轼把该板画赠给了好友,并要求他不仅用身体,而且要用心尽力来守护该画。

D、从苏轼购画、献父、赠友、参与建阁等一系列行为来看,他与其父一样也是爱画之人。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顾尝嗜画,弟子门人无以悦之,则争致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

(4分)

②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轼归其直,而取之以献诸先君。

(3分)

③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而焚于贼者也,而况于余乎!

(3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

①宗一:

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

柳宗元写诗送别,当时作者因参加“永贞革新”被贬柳州②桂岭:

五岭之一,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

③洞庭:

在柳州至江陵途中。

④郢:

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 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

(1分)

(2) 赏析颔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柳宗元这首诗与严羽所说的那些方面相合?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代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①青泥何盘盘,。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②垆边人似月,。

③,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小题

先秦史料中较早有关孝的记载是《尚书》,表明在尧舜和夏商时代就有了孝的含义。

《诗经》也有关于孝的记载和引用,大都与祭祀有关,并且在继《尚书》中“克施有政”以后出现孝在政治观念的表达。

有对父辈奉给饮食的孝,如《伐木》中“以速诸父”有平常吃不到或没有吃过,就邀请同宗的尊长父老。

说明在当时对同宗的先辈在宴饮是“孝”的风气和习俗。

也有顺从父母的心意,“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讲娶妻子要经过家人的同意。

也就是“无违”顺从父母的心意。

有在祭祀中的祝词:

“孝孙有庆,报之以介福,万寿无疆”“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楚茨》是对粮食丰收和祭祀以求福德的篇章。

周代以农立国,周的始祖弃又名后稷,在尧、舜时期被封做农官,教民耕种稷麦,故后世农业尊其为祖师。

所以周代对农业和农业丰收后的祭祀也很重视。

篇中有描写祭祀隆重庄重的场面和酒席热闹的场面。

文中出现的孝主要和孙用在一起。

“孝孙”在祭祀祖先的大前提大活动下,后代子孙都用孝孙,也许一方面是在祭祀对象前的合理称呼,另一方面是对祭祀之人的称呼。

《诗经》中大量出现孝的篇章与祭祀有关。

而祭祀中有很大一部分又是政治活动的延伸,如: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篇中是康王继位,诸侯都来庆贺时的记录,无论是史官所记,还是出自诸侯的贺词,“孝思”都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先是称赞了先王的功德,后继者和臣子在称赞先王功业和德行的同时,也有顺从先王的意愿,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和对先王的追念的意思。

再如和出游祭祀有关的《卷阿》《既醉》,和《载见》《雝》中有关孝的记载。

“有冯有翼,有孝有德”篇中“孝”“德”连用。

《卷阿》是周王出游的记录。

篇中大量赞美了周朝国土疆域的辽阔,周王的德政遍及四方,臣子辅助君臣和谐的内容。

这里“有孝有德”是称赞周王品德的话。

有对周王政绩和个人品德的称赞,孝也许作为美德如果从天子之孝讲周王应做到了天子之孝。

不过肯定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已不是单纯的孝顺父母的意思。

作为与政有关的人除了对家庭父母中外,还要有社会的能力和职责,从而孝也许有在政治方面含义的延伸。

“君子有孝子。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篇中孝子连用,《既醉》是周公祭祀武王之余,宴请父兄耄老的诗。

欢乐宴饮的同时还有祝词: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是称赞武王身后有孝子,周王室的孝子不内匮乏。

周公为武王的弟弟,这里应是以长辈的身份说武王后有“孝子”。

“率见昭考,以孝以享。

以介眉寿”篇中孝和享连用。

《载见》是成王刚即位祭祀武王的记录,祭祀的目的表现孝和让受祭的对象享用祭品的意思。

“假哉皇考,绥予孝子”篇中孝子连用。

《雝》是武王祭祀文王时撤去祭品后的乐歌。

篇中恭敬虔诚地称赞了文王,并请求先祖的保佑和赐福。

这里“绥予孝子”应为武王自称,即武王自己求祖先的保佑和赐福。

这里更多是祭祀父亲。

祭祀的对象是父亲,祭祀的人是儿子,是父子关系。

综上所述,同样是在先秦时期的《孝经》里也记载了有关孝的史料,并且孝的含义已不限于家庭关系。

像《尚书》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要求孝对政治政事的作用和影响。

12、文章以“孝”为话题,分析得出《诗经》中关于孝的记载和引用,大都与有关,并且体现了孝在方面含义的延伸。

(4分)

13、下列最合适做本人标题的一项是(3分)()

A.浅议孝的作用B.探讨孝的政治含义

C.浅议《诗经》中的孝字D.探究孝的社会根源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讲娶妻子要经过家人的同意。

体现了“孝”是“无违”,即要顺从父母的心意。

B.在不同场合以及祭祀人和祭祀对象不同,“孝”和不同词语连用,使孝有了更加具体而意义丰富的含义。

C.记录周王出游的《卷阿》一文中“孝”“德”连用,是对周王品德的称赞,赞美他做到了孝顺父母的天子之孝。

D.“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和“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句中都是“孝子”连用,但“孝子”的含义不同。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

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鲍鹏山

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就属于后者了,新儒家们当更是等而下之。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

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

是孔子。

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

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

有一次,在一条汤汤而流的小河边他们又找不到渡口了。

远处的水田中有两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问。

其中的一个细长个子却不回答子路的询问,而是反问子路:

 “那个执缰绳的人是谁?

子路恭敬地回答:

“是孔丘。

“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

”——可见孔子的知名度颇高。

子路答:

“是”。

这个细高个冷冷的就来了一句:

“既然是鲁国的那个孔丘,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嘛”。

没奈何,已经由绿林好汉改邪归正到孔子门下的子路,只能按捺住火气,转过身去问另一位。

这一位魁梧雄桀,是个大块头。

大块头也反问子路:

“你是谁?

子路仍然是恭敬地回答:

“我是仲由。

“你是孔丘的门徒吗?

“是。

 现在又轮到大块头来教训子路了:

“天下混乱,举世皆然。

谁能改变这种局面?

我看你身体强壮,是个好庄稼汉。

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东奔西走,鼓唇摇舌,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躬耕垄亩的好!

子路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孔子汇报。

孔子听完,不尽的迷惘。

谁说这两位隐士说得不对呢?

这不也是孔子自己内心中常有的感触吗?

但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难道就此卷而怀之吗?

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隐士,或者懂文化的农夫吗?

于是他感慨万端:

“人总不能与鸟兽一起生活在山林之中啊,我不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与他们共享欢乐共担不幸,我又能和谁生活在一起呢?

他们说天下无道,但不正因为天下混乱无道,才需要我们去承担责任吗?

假如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吗?

两千多年了,那条汤汤小河边发生的这场争论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似的。

这几个人好像还在我们身边。

我尤其为孔子感动。

他恓惶而寂寞,迷惘而执拗。

“志于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顺应潮流,从而成了新贵,或成为新贵的红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门徒,比如那个顶善于察言观色的弟子冉求。

又有不少人冷了心,折断宝剑为锄犁,平戎策换得种树书,如长沮,桀溺;其中也有他的弟子,如樊迟。

樊迟向他问稼,问为圃,大概也是准备避世了吧。

望望眼前,路漫漫其修远兮,看看身后,追随者渐渐寥落。

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自魏晋以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就有了一种极古怪的现象,那就是人格理想与伦理责任的分离。

最受人敬仰的人格乃是那些在天下苦难面前卷而怀之、闭目养神的隐君子!

他们的伦理关怀哪里去了?

他们的道德痛苦哪里去了?

作为知识分子,他们的基本人道精神哪里去了?

难道我们不应该要求知识分子有起码的价值关怀吗?

但我们却偏偏认为他们是涵养最高、道德最纯洁的人!

鲁迅禁不住对这些人怒形于色:

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

这种目不关注人间苦难,耳不听弱者呻吟的人物,不就是饭桶酒囊茶壶甚至权势的尿壶么!

现在不少人飘飘然地要“告别鲁迅”,却又腻歪歪地对“茶壶”周作人大为钟情。

一个人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

在孔子那里,在他的学说之中,那种古典的崇高确实让我们这些聪明机灵的后来人愈显扁平而单薄。

(有删改)

15、“大块头”教训子路时所说的“避人之士”和“避世之士”各指的是什么?

(4分)

16、文章为什么要描写子路问路两次碰壁的情形?

(4分)

17、请赏析本文的画线句。

(5分)

18、结合孔子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题中的“黑暗”的内涵。

(8分)

六、选做题(12分。

每小题6分)

注意:

选做题共3道小题,请任选其中2道作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天才的力量

(前苏联)左琴科

演员库兹金娜取得一鸣惊人的成功,观众们使劲跺脚,嗷嗷地吼,简直发了狂。

演员的崇拜者们把鲜花朝台上扔去,喊叫着:

“库兹金娜!

库——兹金娜!

一个机灵非凡的崇拜者想穿过乐队挤上台去,给观众拦住了。

于是他向门上写着“闲人莫入”的房间冲去,一下就不见了。

库兹金娜这时正坐在演员化妆室里,心想:

“啊!

我期望的正是这样的成功啊!

激动人心,以自己的天才使人们变得高尚起来……”

这时,有人敲门。

“喂,”她说,“请进。

一个人飞身走了进来,这就是那位机灵的崇拜者。

他的动作是那么麻利,女演员甚至连他的脸都没有看清。

这个人扑通一声跪在她面前,嘟哝着说:

“我爱……我倾倒……”他拣起扔在地上的一只皮靴就一个劲儿地吻起来。

“对不起,”女演员说,“那不是我的皮靴,那是滑稽老太婆的……这才是我的。

崇拜者又疯狂地抓起女演员的皮靴。

“还有一只……”崇拜者跪在地上一边爬一边嘶哑地说,“还有一只呢?

“天哪!

”女演员暗自想,“他是多么爱我啊!

”她于是把另一只皮靴也递给他,怯生生地说:

“在这儿……那儿是我的束腰带……”崇拜者抓起皮靴和束腰带,非常庄重地把它们贴在自己胸前。

库兹金娜仰面坐在扶手椅上,她想:

“天哪!

天才的力量是多么惊人呀!

它使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成功了!

是多么成功啊!

崇拜者们闯到后台来,吻我的靴子……多么幸福,多么光荣!

她越想越激动,连眼睛都闭上了。

“库兹金娜!

”导演喊了起来,“上场!

女演员猛地醒了过来。

崇拜者和皮靴都不翼而飞了,后来才查清楚:

除了皮靴和束腰带以外,化妆室还丢失了一盒化妆品、假发。

最可怕的是,滑稽老太婆的一只皮靴也不见了。

那个崇拜者没有找到另外一只。

另外一只在扶手椅底下。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标题一:

温州600所住户花了26万买高音炮“对抗”广场舞大妈

标题二:

还击广场舞两天,温州高音炮被拆除

标题三:

温州建“中央音控系统”解决高音炮VS广场舞问题

请根据上面的新闻标题内容自选角度,写一则新闻短评,字数控制在100字左右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②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

简要分析上述文字中儒、道在处世方面的不同态度,并结合材料中的观点,谈谈你认为对待人生应该有什么处世态度?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城市过去有一条南唐时代的玄武桥,进入现代,人们想建一座新桥,又怕毁了一份历史文化遗产。

于是起用了一个貌似折中的方案:

古桥拆一半,留一半。

新桥一半建在古桥的原址上,一半另起炉灶,建在空阔之处;于是,从桥上走过,一半是遗留着青黄痕迹的旧石,一半是新鲜坚硬的水泥。

要求: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湖南省新田一中高三年级2014年下期第二次月考答案

1、C

2、A(B:

搭配不当,“打造”不能搭配“罪行”。

C:

表意不明,在站台上的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他”。

如果是“我”在站台上,句子可以改为“昨天我在公交车站的站台上发现了他”;如果是“他”在站台上,句子可以改为“昨天我发现了他在公交车站的站台上”。

D:

否定不当,去掉“不”或是把“否认”改为“认为”;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6、B(其:

他;于:

在;以:

表目的的连词)

7、D(整句话中,关键在于“存乎子”和“存人”的理解,前者为“取决于你”,后者为“取决于他人”。

8、C(文中有三种守护方式:

以身守之;以鬼守之;用心尽力的守护,使后人知道此画是关于一对父子的典故,并保证不从自己这里丢失。

苏轼要求的是第三种方式)

9、①不过先父曾经特别爱画,弟子门客没有什么使他愉悦的,就都争着收集他所喜好的画作,希望能使他一展笑颜(“顾,悦,致,庶几)

②有一个用十万钱得到它们拿给我看的客人,我把钱如数归还给他,,拿着这四板来献给先君。

(句式、“归、诸”各1分)

③这是唐明皇所不能守住,而被贼人焚烧的,更何况是我呢!

(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况”各1分)

10、

(1) 律诗(或七律)。

(2)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1分)六千里和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1分)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1分)

(3) 全诗融“别离”和“迁谪”于一诗。

(1分)“别离”之意,集中于诗歌的首联、颈联、尾联中。

首联点题,直接抒发兄弟惜别之情,颈联通过两地景物对比渲染,既暗示自己环境之险恶,有遥寄骨肉之相思。

尾联则以“梦”中见郢树烟来表达思亲之切。

“迁谪”情主要集中在颔联。

颔联“万死、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包藏这诗人遭贬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和愁苦。

11、①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②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③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12、祭祀、政治

13、C(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能力。

A,与文章的内容关系不大;B,未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D,只概括了一小部分内容,与C相比,显得不全面;只有C既指出了联系《诗经》中关于孝的记载和引用,有着重分析了孝与祭祀有关,并分析了孝在政治观念方面的表达)

14、C(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原文“不过肯定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已不是单纯的孝顺父母的意思”可知C表达不全面)

15、避人之人指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的人;避世之人指对社会不抱任何希望,远离俗世、政治,回到田园中去,回到自己内心去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字词的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文中孔子的内心独白“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谈何容易”,可以得出避人之人是什么。

联系大块头等人的行为和语言,可得出避世之人是什么。

16、描写子路问路两次碰壁的情形,具体地展现了时代背景,写出了当时人们的内心迷惘,突出了孔子的孤独和执着。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考虑为什么要写子路问路碰壁;然后,要考虑为什么要讲两次碰壁情形写出来;最后,要考虑所些内容跟文章主题的关系。

17、这是一处细节描写,展现了弟子们的迷惘的精神状态,将他们与孔子形成鲜明对比,反衬了孔子的自信和坚定,突出了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时,首先要指出这是什么表达方式,然后明确谢姐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可先从弟子本身考虑,指出刻画了弟子们何种精神状态,继而考虑弟子的表现跟孔子的关系,在点明其与主题的关系。

18、当时社会黑暗,诸侯大多昏庸无道;当时人们精神迷惘;后世的理学家和新儒家人格理想与伦理责任分离;当代人机灵有余,古典的崇高不足。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通读全文后可知,“黑暗”不仅指诸侯的昏庸无道,当时人们的心灵迷惘,也指孔子的“徒子徒孙”,如宋明的理学家们,乃至后来的新儒家们精神人格的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最后谈到“我们这些聪明机灵的后来人”的不足,也是“黑暗”的体现。

19、

20、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