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719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下册 xiu语文导学案.docx

四下册xiu语文导学案

1.《独坐敬亭山》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语文

课时

第一课时

累计课时

1

课型

问题解决课

主备教师

李改萍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一课的一首古诗。

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

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

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导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

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悟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准备

敬亭山图片、文字资料的课件。

导学流程及策略

导学环节

及时间

导学行为策略

教学资源

使用说明

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解决问题

 

交流表达

汇报收获

 

扩展链接

迁移应用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语:

我们先进行一个课外知识抢答。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老师提示:

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杜甫,别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三)分部解读,感悟诗情。

第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第二,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学生自由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的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1)释题意。

独坐:

单独的坐。

敬亭山:

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

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2)抓景物。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第一,1.画。

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

说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帮助理解“众鸟”和“孤云”。

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转。

教师语言过渡:

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里的精妙的。

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了,怪不得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品。

坐着这种孤独的内心境界是通过什么表达的?

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蕴。

5.读。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1.质疑。

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

可能有:

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

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

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不是矛盾吗?

2.品读。

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3.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满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山上有一峰庵、拥翠亭、云齐阁、翠云庵等亭台楼阁,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怀英亭、龙首亭等。

追问:

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诗人把敬亭山当作朋友。

3.感悟。

既然诗人与敬亭山成为了朋友,那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诗人在敬亭山上会与这个“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的确,大家想的都很对!

诗人确实找到了朋友,但老师却认为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

难道不是吗!

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难道他不孤独吗?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五)课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

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

请你读读。

很深情很深情很深情很深情。

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

同学们齐——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PPT1-2

 

PPT3-9

 

PPT10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看相看

鸟尽云闲←————坐←——————→敬亭山

(备感孤独)(寻求安慰)

 

 

1.《望洞庭》《忆江南》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语文

课时

2-3课时

累计课时

2-3

课型

问题解决课

主备教师

李改萍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望洞庭》这首诗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绝句。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所作,该诗从月夜遥望的角度,把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该诗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丽。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的教学。

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

这首词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真切而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导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

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悟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准备

杭州江南美景的视频。

作者的资料

导学流程及策略

导学环节

及时间

导学行为策略

教学资源

使用说明

一引入新课:

 

二、学习古诗词

 

学习《望洞庭》

 

三、积累语言:

 

四、课堂小结:

1、板书课题:

古诗词三首,

题目叫古诗词三首,今天学习一首诗《望洞庭》、一首词《忆江南》。

板书:

望洞庭 忆江南

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重点指导“庭”字,里边是建之。

2、诗、词有什么区别呢?

自己读一读这两首。

1、《忆江南》这首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

学生试说,出示资料并小结:

词和古诗格式不同。

忆江南是词牌名。

词牌名规定的是词的格式,即每句几个字,压哪个韵等。

词按字数多少可以分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首词就是一首小令。

写词一定得有词牌名,题目可以没有。

“忆江南”是词牌名,内容也正好和词牌相对应,于是也没再取其它名字。

2、两首诗有个共同点,都是写什么的?

(板书:

共同点 写景)

3、学习《望洞庭》

(1)解诗题:

望洞庭,“望”字怎么理解?

(远远地看)

你对洞庭湖有哪些了解?

教师补充洞庭湖资料:

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侧。

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由四条河水汇成,对长江洪水起着调节作用。

洞庭湖水,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2)自读古诗,读通读顺。

  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3)明诗意、悟诗情:

默读,根据注释了解诗句意思。

诗句描写了洞庭湖什么时候的景色?

(秋天的傍晚,月亮升起时的景色。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美丽、柔和等)

学生汇报诗句意思,重点指导: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什么叫“镜未磨”?

出示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镜未磨”:

古代用铜镜,打磨后才能用。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把什么比成什么?

月光柔和,水波粼粼,水色月色融为一体,那么柔和寂静,哪个字突出了这种景象?

(和,和谐)看着美景你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

(安静、祥和、心情好等)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柔美的景色。

自己读,指名读。

填空练习(投影):

湖光秋月( ),潭面( )镜未磨。

()()两相和,()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指导生字“谭”,书空。

b.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翠”,结合题目思考,你有什么疑问么?

帮助学生理解:

山水翠,就指水,古人写文章的一种表达方法。

白银盘指什么?

青螺呢?

指导书写“螺”,书空。

想象所描绘的景色。

看着这么美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

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背诵:

遥望洞庭( ),白银盘里(  )。

()洞庭(  ),(  )里(  )。

(4)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此时作者心情是愉快的,高兴的,对这美景是喜爱的。

配乐读全诗。

背诵诗句。

默写诗句。

(5)你知道作者刘禹锡还写了哪些诗句?

教师出示: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小结学古诗方法:

读通诗句,结合注释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感情,背诵积累。

4、学习《忆江南》

(1)指名读词,正音。

描写了江南什么季节的景色?

(2)这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美丽)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根据学生汇报,随机指导:

a.“江南好”,一个“好”字,直接表达作者喜爱之情。

b.“旧曾谙”,为什么用个“旧”字?

是自己旧时早就感受到、体验过、熟悉的,并非传闻。

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

c.“红胜火”能换成“红似火”么?

为什么?

“绿如蓝”,颜色鲜明,描绘美丽景色。

阳光下,花红胜火,生机勃勃,江水碧绿赛如蓝草,强烈的色彩,给人以美感。

读好这两句话,突出美丽景色。

d.反问句,更能体现喜爱之情。

指导朗读这句话。

(3)指导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朗读。

师生对读。

背诵。

(4)指导“谙”:

书空。

熟悉的意思。

(5)《忆江南》白居易共写了三首,你会另外两首么?

(二)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三)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朗读,指导背诵:

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齐读、背诵。

你还会背诵哪些描写山水风光、美丽景色的古诗词?

补充,带领学生读一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你掌握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古诗语言凝练,作者用心锤炼词句,饱含丰富的内容,希望你运用学过的方法,多读多思,细细品味每一首诗。

PPT1-2

 

PPT3-9

 

PPT10

板书设计

湖月辉映  风平浪静

望洞庭湖  山水一体色调淡雅景色迷人

赞美江南             江南风景如画

忆江南    江南美景              令人难以忘记

再赞   能不忆江南?

 

 

2.<<桂林山水>>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语文

课时

第一课时

累计课时

4

课型

问题解决

主备教师

李改萍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课。

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

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导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3、制作的课件。

导学流程及策略

导学环节

及时间

导学行为策略

教学资源

使用说明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随景入文

初读课文

 

依图学文

研读课文

 

总结学法

 

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

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出示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画简笔画理解“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4、(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

“绿”和“纯”。

5、指导朗读:

1 教师引读句子:

⑵ 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

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6、品味词句,反复诵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

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7、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8、了解文章特点,学习写法:

小组合作学习: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

静,清,绿。

9、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

桂林的水真( )啊,( )得( )。

真( )啊,( )得( )。

10、总结第二段学法。

(设计意图:

教师先创设优美的情境,然后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感悟漓江的水的特点。

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通过观察、比较领略漓江的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

表达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件出示桂林山水图片

 

配音朗读

 

出示画面了解漓江水的特

 

出示句子仿写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语文

课时

第一

累计课时

8

课型

口语交际

主备教师

李改萍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启发学生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

先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制定春游的方案。

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这对培养学生合作和交往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导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重点

能参与组内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难点

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

教学准备

纸质表格。

导学流程及策略

导学环节

及时间

导学行为策略

教学资源

使用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