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149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docx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那么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促使学生生成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有效生成需要精心预设

平时我们所说的备课,就是对教与学的预设,一是对教材的预设,就是准确把握教材,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和设计,使之更贴近学生。

二是对学生的预设,就是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这样的预设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上课一开始,我按照教学预设出示摩天轮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师:

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打算怎样解决?

生:

我提的问题是玩摩天轮的有多少人?

算式是:

4+4+4+4+4=20。

学生的答案跟我的预设一样,我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点点头让他坐下。

师: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陷入了沉思)

生:

我看到一个吊篮里有4人,那么几个吊篮就是把几个4加起来。

我心里暗自高兴:

他不经意间把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的意义也说出来了。

师:

那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我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起了手。

生:

我写的算式是4×5=20。

几位学生马上附和:

对的,我也是4×5=20。

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

那些写了加法算式的小朋友都看着我,一副不明白的样子。

我笑了。

师:

你们不明白,是吗?

那就请这些同学来告诉你们。

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问:

“这道题这样列式是什么意思?

”有的问:

“4、5、20分别表示什么?

”还有的问:

“乘号怎么写,这个算式该怎么读?

”……

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虽然有些问题学生一开始回答得并不好,但在学生的补充和老师的引导下,乘法的意义逐渐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清晰起来。

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看得出学生学得很开心,意犹未尽。

可见,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精彩的生成!

我们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展现学生预设性“生成”的火花。

二、有效生成必须不拘预设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

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

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使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下面我以我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的一个片段为例:

当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数后,老师一一写下,按照预设进行讨论:

师:

这些数有些乱,怎样把这些数整理整理?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生:

我们把单数放在左边,双数放在右边。

师:

不简单,已经看得出哪些数是单数,哪些数是双数了。

生:

我们把小于50的放在一起,大于50的放在一起。

师:

也就是从小到大来分的。

生:

一位数为一类,两位数为一类,100是三位数,也是一类。

师:

一位数我们以前学过了。

生:

写法是一笔的为一类,写法是两笔的为一类。

师:

一种有意思的分法,很新鲜。

生:

个位是0的为一类,个位不是0的为一类。

师:

谁能给这些个位是0的数起个名字?

生:

我给这些数起名,叫“0宝宝”。

(众笑)

师:

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在数学上这些数叫“整十数”,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整十数,说说它的组成。

生:

40是由4个十组成的,还可以说是由40个一组成的。

生:

老师,100是整十数吗?

师: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

100是由100个一组成的,所以,100不是整十数。

生:

100是由10个十组成的,所以,100是整个数。

生:

100是由一个百组成的,所以,100是整百数。

生:

100的个位是0,所以,100是整十数。

师:

真不简单,不仅讲出了自己的看法,还讲出了理由。

因为,100个一和一个百都可以看做是10个十,所以,100可以看成是整十数,但通常还是把它看成整百数比较好。

师:

余下的数有哪些特点?

生:

读起来都是几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师:

请每人选一个数把它的组成说给同桌听。

虽然孩子的分类有些过于笼统,有些幼稚,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每一种分类方法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甚至是创造,如果老师不放手,就不可能生成出如此丰富的分类结果。

可见,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只有以老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更加美丽!

三、有效生成源自积极思维

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生成的时间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因为在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节奏太快,学生跟不上,生成不充分;节奏太慢,学生容易游离于主流活动之外,也谈不上生成。

因此只有等待,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陶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课堂的生成才会丰满、充分、有效。

我以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的一个片段来说明:

师:

这里有一个表格(出示表格),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

我发现第一行是横着的,另外两行是斜着的。

生:

从左上角到右下角,每个数依次增加11,从右上角到左下角,每个数依次增加9。

生:

竖着看,每一列的个位数字都相同。

师:

你能把这个表格的数填完整吗?

试试看。

师:

现在从表格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

我发现横着看,个位上的数每次增加1。

生:

我发现第一行有9个一位数,另外几行都是两位数。

生:

我发现最后一列的数都是整十数。

生:

我发现每个数与它左右两个数相差1,与上下两个数相差10。

生:

竖着看,每一列的个位数字相同,十位数字都是从1到9轮着的。

生:

我发现有一半是双数,还有一半是单数。

生:

我发现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生:

我发现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是99。

生:

我发现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只相差1。

这个片段中我把一个“大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百数表中只有一横两斜寥寥几行数,其余的格子全是空着的,这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想象以足够的思考空间,学生尽可以作不同方向的比较和分析。

随着表内数据的逐步完善,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他们不仅发现了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两位数,而且能讲出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差1。

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些发现虽在情理之中,却又在老师的意料之外。

一张表格在孩子们的眼里,成了一只奇妙的万花筒,总有新的发现在引领着他们。

孩子们为自己是新知识的发现者而充满成就感。

四、有效生成要求展开联想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联系的诸多事物反映到人们头脑中,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

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对眼前事物的联想与思考。

联想得越广泛,思考得越细致、越透彻,问题意识就越强烈,发现问题就越深刻,生成的问题才会精彩。

比如:

我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

请说说你喜欢的数。

为什么喜欢?

学生纷纷表示:

我喜欢56,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我喜欢100,因为我想考满分;我喜欢12,我知道有12个生肖;我喜欢88,这个数字吉利;我喜欢66,因为六六大顺;我喜欢50,我有50张邮票;我喜欢35,因为妈妈今年35岁;我喜欢300,我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喜欢900,我有900元的压岁钱……

教师板书:

56,100,12,88,66,7,2,35,6,50,300,900,……

师:

我们今天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哪些数不属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生:

300和900都超过100。

(擦去)

这里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来提供学习材料,由于学生展开了联想,使这些学习材料的背后赋予了一个个鲜活具体的生活场景。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联想,发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链接,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改造、重新组合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

五、有效生成讲究求异质疑

宋代的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其实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阱。

让学生发现矛盾,能有效激发学生去质疑,促使学生生成有效的数学问题,由质疑而求异,由质疑而生成,在生成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大象伯伯把动物们勤工俭学得来的钱分给大家。

小猪、小兔、小猴每人都拿到一个信封,三只动物却有不同的反映:

小猴拿着厚厚的信封可开心了,小猪看着薄薄的信封伤心地哭了。

小朋友立刻产生疑问:

“这是为什么呀?

大象伯伯应该是公平的。

”这时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小朋友,你能劝劝小猪吗?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质疑生成了要学的新知识1元:

10角,把1元=10角的道理由学生对小猪的劝说教会了其他学生。

再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导人新课,我设计了这样两组题目:

78×68+32×78=

78×(68+32)=

86×34+86×66=

86×(34+66):

56×48+56×52:

56×(48+52)=

49×29+49×71=

49×(29+71)=

做着做着,一组同学因认为不公平而争吵起来,争吵中不少学生质问自己,为什么结果相同,另一组算得快呢?

学生的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

由此可见,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思维惰性的局限,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时,他们可以从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创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进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标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标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问题的余地、生成的时间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学数学的新起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发展学生的数感,促进口算,支持探索笔算并监控笔算的结果,还能便捷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新课改后估算教学得到了明显的重视。

在估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升学生选择估算策略的能力,帮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养成估算的习惯。

本文以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一课为例,谈一谈笔者对估算教学的想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本课估算之前,刚刚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回顾本课之前学生所学习的估算,都只是就近法(即四舍五入法)这一种方法的估算,因为把所算的数据看做比较接近整十数或整百数,所估算的得数与准确的得数很接近。

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则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种方法,还通过把两个乘数都看做比较小的整十数来相乘、把两个乘数都看做比较大的整十数来相乘,可以估算出实际得数的范围在多少和多少之间,并且当其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居中乘数(如25、35)时,可以把这个居中乘数不变,只要把另一个乘数看做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如何处理好这么多种估算方法并让它们和谐地融于一体呢?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估算的方法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呢?

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因而,教师可以在估算价值的引领下组织教学活动。

[片段1]还可以怎么估算?

例:

一头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29千克,照这样计算,明明家的42头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42×29)

师:

不计算,说一说大约是多少千克。

生:

大约是1200千克。

我是这样估算的,42接近40,29接近30,40×30=1200,所以大约是1200千克。

师:

还可以怎么估算?

学生沉默了!

但总算有几个孩子会过意来,“很不乐意”却“顾全大局”地把两个乘数都看小、两个乘数都看大算的方法说了一遍,其实这样的方法在他们眼中是那么不尽如人意。

他们心里在嘀咕:

“老师,刚才的估算方法不是挺好吗?

都看作了最接近的整十数来相乘的.为什么还要提出其他不好的估算方法呢?

估算的结果与实际得数相差太大啦!

”但是慑于师道尊严,也懒于刨根问底,学生也就在教师的“追问”中“探寻”了,试问:

他们自己有这样估算的愿望吗?

他们能体会到这样估算的价值吗?

[改进]——设置开放情境,实现自主探索

春天到了,眉山小学的师生乘车去春游,每辆车坐了42人,一共坐了29辆车,一共有多少人去春游?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42×29)

不计算,说一说下面三个小动物计算的得数对吗。

你是怎么想的?

小猫咪咪42×29=788()

小狗汪汪42×29=1518()

小兔奇奇42×29=1208()

学生思考后纷纷表达看法。

生:

小猫咪咪计算的得数不对,因为即使把42看做40,把29看做20,40×20还等于800呢!

正确得数应该比800大,所以788不对。

师:

谁明白他的意思?

随着学生的再次回答教师板书:

得数比800大。

生:

1518也不对,因为即使把42看做50,把29看做30,把这两个乘数都看大了,得数才1500。

正确得数应该比1500小。

师:

他的意思谁明白了?

随着学生的再次回答板书:

得数比1500小。

生:

我觉得小兔奇奇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因为把42看做40,把29看做30,40×30=1200,得数应该在1200左右。

很多学生都这样认为;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得数在1200左右。

师:

1208到底对不对呢?

怎么办?

生一致认为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的得数。

师:

那你们用竖式来算一算吧!

计算后,学生发现准确的结果是1218。

师:

刚才为什么有的同学会认为1208是对的得数呢?

生:

得数在1200左右,所以我们刚才还以为是正确的得数。

生:

刚才我们看见只有一个得数了,而且1208与1200很接近,所以我们就以为是对的了。

现在我明白估算只能算出大概的结果,准确的结果需要用竖式计算。

[思考]——培养自主估算的意识、体现估算的监控价值

重新审视教材内容,我们都知道运用就近估算的方法与准确得数是最接近的,那么为什么还要教学把两个乘数都看做比较小的整十数、把两个乘数都看做比较大的整十数的方法来估算得数的范围呢?

也就是这种对得数范围的估算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如何变“穷追不舍”为激发学生内需主动探究呢?

很明显,这种对得数范围进行估算是有价值的,它可以快速地监控得数。

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估算,学生却有意识地在排错的过程中展开思索,主动地探寻42×29的得数应该比40×20=800大,还应该比50×30=1500小,得数应该在800~1500之间,这样的估算教学不是教师“穷追”不同的估算方法,而是缘于学生的学习内需,更重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估算的监控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有价值的开放情境,在甄别与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将多样的估算方法融为一体,建构整体酌估算体系。

[片段2]这道题目应该这样估算

玩具狗48元/个玩具熊38元/个玩具牛28元/个

幼儿园阿姨带了1000元要买25个一样的玩具,她最可能买了什么玩具?

学生思考后汇报:

有的学生认为买了25个玩具牛,他们是把25看做30,把28看做30来估算,大约共需要900元;而买玩具熊就把38看做40来估,大约共需要1200元,不够:

买玩具狗则更不够了。

有的学生认为买了25个玩具狗,他们是把25看做20,把48看做50来估算的,这样大约共需要1000元。

虽然这种方法把25看少了,但是把每只玩具狗的单价看多了!

这样思考似乎也不无道理。

只有很少的几个学生认为买了25个玩具熊,而且他们是把25看做20,把38看做40来估算的……

学生们争论不休。

没有办法,教师只好自找台阶:

这道题应该这样估!

将25不变,把48元看做50元、把38元看做40元、把28元看做30元来分别估算……

至于为何这样.学生无从得知,只能“唯命是从”。

很显然,这位教师也不知道该怎样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估。

[改进]——设置简约情境,有效突破难点

(1)班有38个学生,公园的门票每张25元,估一估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学生思考后汇报:

生:

我认为大约要准备1200元。

因为38×25,把38看做40,把25看做30,40×30=1200元。

(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

我认为大约要准备800元。

因为把38看做40,把25看做20,40×20=800元。

(也有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

我认为大约要准备1000元,我是这样想的,我把25不变,把38看做40,40×25=1000元。

(也有学生对这一新估算的方法表示赞同)

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围绕第3种估算方法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这样估算对吗?

(2)这样估算好吗?

(3)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这样估算?

最后,教师问学生:

1000元够不够?

你知道买门票具体要花多少钱?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从40个25元里面去掉2个25元,从而巧算得出950元,让他们得到差异提升。

[思考]——选择策略灵活估算,体现估算的应用价值

将其中一个乘数不变,把另一个乘数看做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这样的估算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来解决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但是原设计中的情境显得复杂,头绪较多,使学生精力分散、无从思考。

所以把情境变得单一,把数据变得熟悉而简单,学生就可以专注思考,降低了探索的难度,便于更多的学生领悟和理解这一估算方法。

估算的价值还体现在具体问题情境的应用之中,不同的情境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不尽相同。

虽然我们不再像旧版本数学教材应用题估算中严格规定用“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估算,但是不代表解决实际问题不需要这些估算方法。

我们无需在练习中将各种应用情况逐一出题、面面俱到,但是不可否认类似这些估算方法的应用价值是存在的,要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舍去了那些估算命名,但是对学生的估算要求和以前比更内化、更宽广、更灵活。

如此课中将其中的一个乘数固定不变,把另一个乘数看做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的方法,在旧教材中就没有,但是在生活中却很有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