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203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0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docx

新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

第26讲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考试标准]

知识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2)神经系统的作用

(3)神经元的种类、主要结构及特性

(4)动作电位的概念

(5)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6)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

(7)大脑皮层的功能

a

a

a

a

b

a

a

a

a

b

b

a

考点一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及反射与反射弧

1.神经元的结构与特性

(1)神经元的结构

(2)神经元的特性: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即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3)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对内能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2.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2)结构基础——反射弧

最简单的反射弧为二元反射弧(如膝反射)。

(3)特点: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实现。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 )

(2)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 )

(3)刺激传出神经元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 )

(4)传入神经末梢就是感受器,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 × )

2.下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

请据图思考:

(1)请用大写字母表示反射弧的各个环节。

提示 E——感受器,D——传入神经元,C——反射中枢,B——传出神经元,A——效应器。

(2)C位于脊髓中,据此可判断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属于哪类反射?

提示 由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属于低级的神经中枢,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为非条件反射。

(3)如果反射弧中的某个结构被破坏,则反射还能否发生?

为什么?

提示 不能发生。

因为只有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4)刺激a,A也会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是不是反射,为什么?

提示 不是,因为该反应没有经过整个反射弧的各个环节,不能称为反射。

题组一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

1.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 C

解析 A项,根据题意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过程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反射弧的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项,感觉是高级生命活动,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所以食物引起味觉是条件反射,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类型相同。

C项,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使狗建立铃声和分泌唾液的联系,这是通过不断刺激形成的,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与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

D项,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控制两种反射的反射中枢不同,因此两种反射是通过不同的反射弧完成的。

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答案 B

解析 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错误;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B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

题组二 反射弧的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3.如图是某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若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结构①为效应器

B.③处释放的化学递质作用完成后会被胞体吸收

C.在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在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D.若③处受到破坏,刺激b仍能引起②的反射活动

答案 C

解析 图中共显示3个神经元的胞体,故共有3个神经元;根据突触的结构或神经节可知,结构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为轴突未梢。

③处释放的化学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后,即被酶分解而失去活性或被胞体吸收,从而避免突触后膜的持续兴奋或抑制。

在图示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其产生的兴奋经过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故在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b为传出神经元,该处受到刺激后,兴奋将传至②处,②会发生相应反应,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反应不属于反射。

4.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反射中枢。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化学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 B

解析 根据c处突触的形状可判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a→b→c→d→e,所以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A错误。

受到刺激发生的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中(乙方框中);痛觉产生于大脑皮层中(甲方框中),B正确。

受到刺激前,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刺激后变为负电位,C错误。

化学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

1.反射类型的速判法

一看是不是“先天性”:

如果是先天性的(即生来就形成的)则为非条件反射,如果是后天性的则为条件反射。

二看是否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如果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则为条件反射,否则为非条件反射。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元。

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b),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

(4)切断实验法: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元。

考点二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1.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

(1)产生

静息状态(极化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Na+通道关闭)

去极化

反极化状态:

内正外负(Na+内流,K+通道关闭)

复极化

极化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Na+通道关闭)

(2)传导

2.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兴奋部位是A(用字母表示)。

(2)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3)图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A→C和A→B。

3.突触的信号传递

(1)突触的组成

(2)突触的类型:

第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在第二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处组成突触,神经末梢和肌肉间也可构成突触。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 )

(2)神经冲动引起化学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 )

(3)由于兴奋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所以在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双向的( × )

(4)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 )

(5)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 )

(6)化学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 )

2.根据右图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曲线回答相关问题

(1)o~a:

极化状态,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放。

(2)a~b:

去极化状态,Na+通道开放。

(3)b~c:

反极化状态,外负内正,Na+继续内流。

(4)c~d:

极化状态恢复,K+外流。

3.根据下图兴奋的传递过程,回答问题

(1)过程:

轴突→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不同部位的信号转化形式

①突触小体:

电信号→化学信号。

②突触后膜:

化学信号→电信号。

(3)突触的信号传递特点:

单向性。

4.不同化学递质的受体是否相同?

如果某种药物与某化学递质的受体结合,会对兴奋的传递造成怎样的影响?

提示 受体具有特异性,不同的化学递质具有不同的受体;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会抑制化学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抑制兴奋的传递。

题组一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1.如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阻断了部分Na+通道

B.阻断了部分K+通道

C.阻断了部分化学递质的释放

D.阻断了部分化学递质酶的作用

答案 A

解析 用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时动作电位,可推知Na+内流减少,进一步推测该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Na+通道,A正确。

2.科学家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钾离子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含有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细胞外液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a+和K+进入神经细胞内都是主动转运方式

B.由图中三条曲线a、b、c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

C.由图中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可以同时影响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峰值

D.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 D

解析 Na+进入神经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易化扩散;由图中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c;由刺激之前三条曲线重合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不影响静息电位的峰值。

题组二 膜电位的测定

3.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

下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答案 C

解析 动作电位由Na+内流引起,所以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A正确;从最左侧的图可以看出,在没有受到刺激时指针向右偏转,此时a处为正电位,c处为负电位,B正确;兴奋传导到a时指针不偏转,说明此时a和c处的电位相同,如果兴奋继续传导到b处,则指针应和最左侧的图一样向右偏转,C错误;结果表明,当兴奋传导到不同的部位,指针的偏转情况可能会不同,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D正确。

4.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图一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

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图二所示。

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

答案 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题图显示的是膜内与膜外的电位差,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为负值,说明A端(膜内侧)连电流表的正极,B端(膜外侧)连电流表的负极;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静息时,A、B都表现为正电位,A、B的电位差为0,给以适宜刺激后,兴奋传到A,A处表现为外负内正,B处仍然是外正内负,对于膜外A、B两侧存在电位差,由于电流表正极处是负电位,电流表负极处是正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负值;当兴奋传过A后,未达到B之前,A、B两点均为静息状态,两点的电位差为0,当兴奋传至B时,B处表现为外负内正,A处是外正内负,对于膜外A、B两侧存在电位差,由于电流表正极处是正电位,电流表负极处是负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正值,兴奋传过B以后,A、B处于静息电位状态,A、B两点的电位差又恢复为0。

题组三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

5.下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化学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答案 C

解析 瞬间增大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化学递质的释放,A正确;由于化学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故化学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过程②只能说明化学递质能促进钠离子进入突触后膜,化学递质并没有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C错误;过程③表示化学递质重吸收进入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D正确。

6.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

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化学递质。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 C

解析 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都与突触后膜对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A错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化学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错误;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题组四 综合分析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7.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两电极位于Q点位置的膜外和膜内)、Ⅱ(R处和S处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B.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

C.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

D.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 C

解析 ①→②电位变化表示受刺激后由静息电位形成动作电位,可表示兴奋产生过程,A错误;③处是恢复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产生原因是K+外流,B错误;电表Ⅱ偏转是由于R处带正电荷,S处带负电荷,与图乙基本相同,C正确;突触传递是单向的,从图示结构看,兴奋不能传递到S,D错误。

8.将甲、乙两个微电流计的两极按下图所示接在功能完好的神经元(纤维)上,在a、b、c、d四个实验位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下列有关指针偏转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甲的指针一定偏转2次

B.刺激b点,甲的指针一定偏转1次

C.刺激c点,乙的指针一定偏转2次

D.刺激d点,乙的指针一定偏转2次

答案 A

解析 如果前一个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化学递质,则刺激a点,甲的指针只偏转1次,A错误;由于兴奋只能从前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后一个神经元,因此刺激b点,甲的指针只偏转1次,B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因此,刺激c点或d点,乙的指针均会偏转2次,C、D正确。

题组五 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实验验证

9.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________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A神经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静息 内负外正 

(2)向右偏转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化学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解析 

(1)电流表的指针一般情况下默认是指针方向即电流方向,由正极指向负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静息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

(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电表指针向右偏转,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形成动作电位,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

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说明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

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正常的化学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1.细胞外液中Na+、K+浓度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

项目

静息电位绝对值

动作电位峰值

Na+增加

不变

增大

Na+降低

不变

变小

K+增加

变小

不变

K+降低

增大

不变

分析表格可知:

(1)静息电位是K+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内K+向外扩散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

细胞外Na+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静息电位。

(2)细胞外K+浓度上升,导致细胞内K+向外扩散减少,从而引起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

反之,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大。

(3)动作电位的峰值是Na+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外Na+向细胞内扩散达到平衡时的电位。

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动作电位的峰值。

(4)细胞外Na+浓度上升,导致其向细胞内的扩散量增加,从而引起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大。

反之,动作电位峰值变小。

2.神经纤维上电位测定的方法

(1)静息电位的测量

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图甲)。

两极都与神经纤维膜外侧(或膜内侧)相连接时,指针不偏转(如图乙)。

(2)动作电位的测量

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下面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如下:

3.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ab=bd)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4.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探究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设计:

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

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

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

若两次实验的测量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考点三 大脑皮层的功能

大脑皮层的功能(连线)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的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 )

(2)白洛嘉区就是指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 )

(3)韦尼克区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后回( × )

2.列表比较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白洛嘉区与韦尼克区

言语区

联想记忆

患病特征

运动性言语区(S区)→白洛嘉区

Sport→S

病人可听懂别人的讲话和看懂文字,但不会讲话→白洛嘉表达性失语症

听觉性言语区(H区)→韦尼克区

Hear→H

病人能讲话、书写,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题组一 图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

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

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答案 A

解析 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是低级中枢反射的结果,不是由大脑皮层支配的,应是经过途径①②③完成反射;通过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⑦和③两个神经元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⑦传向③;感觉的产生是兴奋由④⑤⑥上行至大脑皮层产生的。

2.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韦尼克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 D

解析 A项,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只有低级中枢的调节;B项,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是只有大脑参与的高级中枢调节;C项,言语区的调节只是大脑高级中枢参与的活动;D项,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体现了大脑对脊髓排尿反射中枢的控制。

题组二 人脑高级功能的实例分析

3.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科学的是(  )

A.小脑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C.白洛嘉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

D.韦尼克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

答案 B

解析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白洛嘉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韦尼克区受损会得听觉性失语症。

4.某脑外伤病人能听懂别人讲话,但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其思想,受损的区域是(  )

A.白洛嘉区B.听觉性语言中枢

C.视觉性语言中枢D.韦尼克区

答案 A

解析 病人可以听懂别人的语言,但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其思想,故受损区域为白洛嘉区。

大脑皮层在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中的作用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其中包括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嗅觉中枢和语言中枢等。

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例如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但是,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也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会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