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323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

《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一下学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2013.6.20

注1:

代表原资料上未收录,补考点内容,自己整理而出(部分考点略有改动)。

*代表是相关的概念,自己搜集。

【】里的个人认为不够概括简练,可酌情记忆。

【附】里添加的是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但是不在老师给的条目里的知识点。

本次资料为大一下半学期的期末考试资料,按时间发展顺序排序。

注2:

考试五种题型:

㈠填空(文学常识:

作品、作家、流派等),15分

㈡名词解释(三到四个)(时间、内涵(指什么)、和谁有关、意义和影响)

㈢简答题,30分

㈣论述题,20分

㈤赏析题(语言、章法、声律、修辞),25分

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1.玄言诗(P10、53):

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

“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洵。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

刘琨、郭璞)。

玄释合流是其重要特点。

这种不同于前代的东晋特有诗风,不但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渊明冲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至为深远。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

2.建安风骨(P16):

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那种以准确、朴素、明朗的言辞,直抒对现实激情,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风格。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作高潮。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原资料上之句)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钟嵘《诗品》称:

“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故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

3.建安七子(P28):

指建安时期七位文学创作成就卓著的文人,即孔融、陈琳、王粲(七子之冠冕)、徐幹、阮瑀、应瑒、刘祯(五言抒情诗成就突出)。

因他们同居于邺中,故亦称“邺中七子”。

“建安七子”的称呼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建安七子的作品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

4.竹林七贤(P35):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常聚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诗人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以阮籍、嵇康的人品最高,文学成就也最高,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最大。

5.“潘陆”(P42):

西晋太康诗人潘岳和陆机的并称。

两人都是“太康体”的代表作家。

《南齐书·文学伟论》:

“潘陆齐名。

6.吴歌(P75):

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录的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

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7.西曲(P75):

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

今存142首。

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西洲曲》:

南朝民歌中一首最长的五言抒情诗,在《乐府诗集》中属《杂曲歌辞》,四句一解,用顶针句式勾连全篇。

诗歌描写了一位少女在四季景物的迁移中,对远方情人的苦苦思念,几乎集中了南朝民歌的所有的艺术特点,代表了南朝民歌最高的艺术成就。

8.永明体(P100):

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是永明声律说。

【当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

】代表作家有萧衍、沈约、谢脁、范云、王融、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9.山水诗(P86):

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的诗。

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人,而小谢(谢朓)发展和丰富了山水诗艺术。

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

由于大谢追求在山水中体悟玄理,没有彻底摆脱玄言诗的痕迹,小谢则往往结尾滞涩,都显示出“有佳句,无佳篇”的遗憾。

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程:

曹操→东晋玄言诗→谢灵运)

10.“大小谢”(P86):

指的是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

谢灵运,东晋人,是山水诗的开创者,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

谢聎,南朝齐人,因与谢灵运的经历非常相似,因此被称为“小谢”,他的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

11.《水经注》(P145):

北魏郦道元著。

相传此书是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注。

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

12.《洛阳伽蓝记》(P147):

北魏杨衒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

主要记载洛阳佛寺情况,同时记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写洛阳寺院的庄严盛大时,也处处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怀恋沉痛的心情。

叙事简明,文笔清新,以散体为主,间以骈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

13.《搜神记》(P154):

《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

作者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是为“发明神道之不诬”而作。

内容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简答题:

①结合建安文学谈谈你对建安风骨的理解。

②试述阮籍《咏怀诗》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

③为什么说左思继承了建安风骨?

④试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

⑤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⑥简要述说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⑦试述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唐朝部分: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P183):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期,才高位下,高宗时期以文词齐名天下,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

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2.田园山水诗派(王孟诗派)(P196):

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在创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方面作出了贡献。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王孟等山水诗人政治上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钦慕贤相张九龄,由于仕途受阻或不满现象,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或辞官归里,躬耕田园。

他们虽无明确的共同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近学张九龄。

】(原资料上之句)

3.七绝圣手(王昌龄)(P205):

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

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4.高岑(P209):

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

二人都长于写边塞诗,风格相似。

*高岑诗派:

盛唐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

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由于其二人成就最高,也称“高岑诗派”。

*边塞诗: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他们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多方面边塞生活,表现了巩固国防,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进取精神。

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反映气息,开拓了诗歌创作题材,气势磅礴,风格雄浑豪放,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5.大历十才子(P249):

 一、“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

“十才子”中成就最高的是钱起。

  二、“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

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

  三、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

4、诗歌艺术:

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风格特征是“省净清约”。

6.不平则鸣(P257):

韩孟诗派的诗歌理论主张是“不平则鸣”说和“笔补造化”说。

所谓“不平”,a.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真情实感的抒发。

b.重诗歌的抒情功能。

7.小李杜(P263):

所谓“小李杜”是和“李杜”相区别而言的。

“李杜”指的是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小李杜”则是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二人皆擅长于“咏史诗”的创作。

诗歌形式上杜牧长于七绝,李商隐长于七律,为晚唐诗坛增辉甚多。

8.诗鬼(李贺)(P266):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9.三吏三别(P277):

杜甫的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10.新乐府(P286):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这类诗的特点是:

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等。

*乐府:

乐府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同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11.古文运动(P298):

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见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12.元和体(P293):

一、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

二、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

三、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13.晚唐小品文(P317):

指体制短小的散文,体裁上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问题都可适用。

风格轻灵隽永,反映了晚明时期文人文学趣向的某种变化。

大多描写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风貌,真实细腻地表现他们新的生活情调,形成了个人化、生活化以及写实求真的创作特征。

代表作有公安三袁、张岱、王思任等,代表作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张岱的《西湖七月半》。

14.三十六体(P318):

晚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都擅长骈体文,又他们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

他们大力提倡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的四六文,重辞藻、典故、声韵、偶对,像唯美主义方向发展,并将骈文广泛运用于书信、公文、表奏等各种文体中。

他们的骈文大都雕镂精工,用典深僻,词彩繁缛,风格更为华丽浓艳,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

15.唐传奇(P320):

唐传奇指的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它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以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

它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

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

代表性作品有王度的《古镜记》、白行简的《李娃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

16.变文(P330):

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为佛教俗讲所借用。

所谓“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

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

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

变文分为三类:

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

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

三是演说明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17.花间派(集)(P372):

后蜀人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

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词、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代表作家有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

简答题:

①简述陈子昂诗歌理论的主要内容。

②谈谈韩孟诗派诗歌艺术特色。

③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内涵。

⑤韩柳古文运动的内容⑥唐传奇的发展阶段及艺术成就。

⑦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附】

正始文学(P16):

正始为魏废帝曹芳的年号。

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

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

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这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是一致的。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P55):

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

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左思风力(P48):

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游仙诗(P49):

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

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田园诗(P63):

指由晋末诗人陶渊明开创的以描写乡村风光、农田劳动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陶渊明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写躬耕的甜苦。

他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躬耕的生活体验是田园诗最有特点最宝贵的部分。

其诗质朴自然而又韵味隽永,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隐逸避世的思想情绪,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诗体是因其题材得名的,东晋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被称作“田园诗”的代表作。

其诗在当时虽然并无多少人追随,却直接影响到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兴盛繁荣。

元嘉三大家(P92、139):

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

在艺术上各有追求:

谢诗富艳精工,追求清水芙蓉之美;颜诗华美典雅,追求典丽华赡之美;鲍诗雄恣奔放,追求热烈浓艳之美,是谓“宋初三体”。

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鲍照则是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七言歌行体的诗人。

竟陵八友(P110):

永明时期,最大的文人聚集地是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也是当时诗歌创作活动的中心。

聚集了八位俊杰:

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徐庾体(P113):

由于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庾体”

宫体诗(P114):

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

“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

内容多事宫廷生活以及男女私情,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

诗歌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但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只讲究词藻与对偶。

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继承了永明体的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宫体诗代表人物,梁代有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陈代有陈后主及其“狎客”江总、孔范等人。

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北地三才:

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子升、邢劭和魏收的并称。

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

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

温子升(成就最高者)的诗歌本来具有北方质真朴野之风,但是他亦学习南朝诗风,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邢劭,邢劭诗文多模仿魏晋和南朝人,慷慨悲凉;魏收亦多为模仿南朝之作,所长在史传文。

上官体:

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绮靡浮艳,内容空泛,作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即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韵辞藻之美,代表了当时宫廷诗的最高水平,时人称其诗为“上官体”。

特点:

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的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较为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形式,对律诗形式发展有促进作用。

文章四友:

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吴中四士:

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韩孟诗派:

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和孟郊为代表。

韩孟诗派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志之美,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的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他的“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深远。

韩孟诗派代表人物有韩愈、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皇甫等人。

郊岛:

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

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

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

长吉体:

长吉是李贺的字,此指李贺诗所独具的风格。

其诗色彩浓丽、想象奇诡、情调幽冷、构思独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于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元白诗派:

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是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都擅长于新乐府、七言歌行、长篇排律等诗体,注意诗歌语言的平易浅切和通俗性,并通过诗歌酬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

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元稹的代表作有《乐府古题》等。

韦柳:

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二人皆长于山水田园诗,且诗风淡远,后人往往并称之。

温韦:

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以宫怨闺诗为主要题材,韦庄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

二人齐名,并称“温韦”。

大历诗风:

指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在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内战,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痛定思痛,蓦然感到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样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忧愤深广胸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的余韵,也写民生疾苦,但是大部分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唐宋八大家:

指的是唐宋时期的八位著名散文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