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487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学年高一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麻栗坡民中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

1.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

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

A.战事立功B.门第出身

C.才学品德D.皇亲国戚

2.“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该诗反映的斗争应该是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下面对该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取得了反抗斗争的完全胜利

B.清政府积极配合,军民共同抵抗外敌

C.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抗侵略的斗争

D.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开端的标志是()

A.甲午中日战争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4.有些日本人认为:

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

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5.“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下列对材料主旨的理解正确的是()

A.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B.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枪火炮

C.刀枪火炮都有较大危害

D.因吸烟,中国死亡亿万千人

6.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经历了一个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其中被称为中国共产党“成人礼”的是()

A.中共“二大”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D.南昌起义

7.下表是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言论,对表格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英国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B.毛泽东从农民在革命中的主力军地位的这一角度评价

C.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应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D.两者评价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同

8.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①1940~1944年是抗战时期,以抗日为重任,因而“民主”出现频率不高

②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因而“民主”出现频率较高

③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民众热议“民主”

④1947年内战,“民主”频率下降

A.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威胁外国人说:

“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

……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

”这说明(  )

A.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

B.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C.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

D.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10.19世纪60年代,当欧美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时候,以下可能在中国社会出现的是()

①清政府正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允许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设厂

③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④清政府正在进行以“师夷长技以自强”标榜的自救运动

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已产生

⑥美国政府提出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

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

C.②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

11.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B.中国人民不屈斗争

C.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12.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

B.皇帝对全国有最高控制权

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

D.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

13.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景。

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有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14.历史课上,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下列材料,其反映了()

A.林则徐应为战争失败负最主要责任

B.这是清王朝长期以来闭目塞听的表现

C.中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D.英军的真正目的是武力威慑清政府

15.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的影响。

家中长辈住在()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16.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

这说明抗日战争()

A.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C.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D.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7.“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陈毅这首诗所指战役的意义是()

A.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使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C.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结束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

18.《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

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

文中情景发生于()

A.淮海战役胜利后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D.平津战役胜利后

19.观察漫画《“惩罚”中国》。

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的结果是()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力

C.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内地

D.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20.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

据下图分析列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划分“势力范围

B.使战争中获得的权益能得以落实

C.进行资本输出

D.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2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

“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此他对中央机构作出的重大调整是()

A.设立军机处B.设置枢密院

C.实行一省制D.废除宰相制度

22.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

“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这表明格雷斯顿()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23.安徽项氏制定的祠规:

“家人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罚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

”该祠规主要说明了()

A.祠堂文化深入人心

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C.宗法制度影响深远

D.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

24.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

而战争的那些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

据史料记载:

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25.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

“……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干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说明了()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

B.英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救助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D.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七事变之前,蒋介石分析日军兵力分布,已认定日军开战后必首先以华北为进攻重点,而我方应“以战术补武器之不足,以战略弥武力之缺点”,在上海“先发制敌”,以牵制和分散日军在华北之攻势,又保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京、上海等地之安全,且“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

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号召将士“固守阵地,坚忍不退”。

但在日军的重武器绝对优势之下,中国军队伤亡惨重。

而且,上海是河网地带,又无山势倚仗,对中国军队作战极为不利,但机械化的日军却自陈“无碍用兵作战”,多重因素之下,终致上海、南京先后沦落。

不过,《泰晤士报》等外国媒体亦盛赞“十周之英勇抵抗”“为历史上最光荣之一页”。

——改编自余子道《蒋介石与淞沪会战》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蒋介石筹划淞沪会战的目的。

(2)根据材料,指出淞沪会战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淞沪会战对中国抗战有何积极影响?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

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

——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群。

——《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

为什么?

 

28(17分).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

材料二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挽联: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材料四罗斯福说: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请回答:

(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

材料二中的邓世昌壮烈殉国于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

(2)材料三中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变爆发之后?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战事立功是商鞅变法时的选官制度,A项排除;注重才学是隋唐时期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品德是汉朝察举制的选官标准,C项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出身即可步入仕途,B项正确;皇亲国戚依靠世袭制或裙带关系为官,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抗英的主体是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没有清军的参与,清政府也没有积极配合人民的抗英斗争。

反抗斗争没有取得完全胜利。

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故排除A、B、D。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规模自发保卫家园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因此选择C。

3.【答案】C

【解析】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故本题C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均不符。

4.【答案】B

【解析】从题干内容可知,日本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把甲午中日战争描绘成对中国、对亚洲的所谓的先进战胜落后、解放、救亡之战,完全掩盖了战争的非正义性、侵略性和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真实意图。

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说明刀枪火炮并不可怕;“杀人不计亿万千”“肠胃皆熬煎”“费尽囊中钱”说明了鸦片对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的危害。

因此材料揭示的是鸦片输入的危害,故答案选A。

6.【答案】B

【解析】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主张,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组织路线问题。

这次会议成为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B。

7.【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相关评价,A、B、D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不同,是因为立场和角度不同,故C项不正确。

8.【答案】D

【解析】在抗日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民主出现频率不会很高;在解放战争初期的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可能出现很高,在1947年进入战争时期自然就会下降,所以①②③④都正确。

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A项中的“殖民统治”说法不对,广州此时仅是通商口岸;清政府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来侵略,故B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但人民对外国人毫无畏惧,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D项说法错误。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60年代时期的中国社会,联系所学,允许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设厂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这和题干中的时间不符合,排除②,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9世纪末,排除⑥,正确的选项是B项。

11.【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的顽强抵抗才使得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能完成,所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D两项表述错误,C项只是一个有利条件。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皇权至上不仅表现在经济特权,政治、司法、军权等权力也全部由皇帝一人总揽。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3.【答案】A

【解析】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选官的制度,而不是以门第、世袭为标准。

14.【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林则徐对英国侵华形势认识不清,体现了清王朝长期以来的闭目塞听,故B项正确。

林则徐应为战争失败负最主要责任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为落后的封建制度,故C项错误。

英军真正目的是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传统的四合院是按照宗法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厅堂、居室的分布一定是长幼有序、尊卑不同。

一般来说,家中长辈住在北房甲处,儿女住在厢房乙处和丙处,仆人住在外院丁处。

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不符。

16.【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因此选B。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17.【答案】C

【解析】此诗写的是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74师3.2万余人,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8.【答案】D

【解析】首先我们明确这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幕,关键就是解决是哪场战役。

突破口就是王府百货,王府百货就是现在的王府井大街,因此是北京的一景,因此确定是平津战役,本题选择D选项。

19.【答案】B

【解析】从图片中可知有八个国家惩罚清政府,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力,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故B项正确;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中国内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游历经商居住内容的影响,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内容,不是八国联军侵华导致的后果,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而太平天国的主要活动区域也是在长江流域,太平天国的一系列活动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所以列强愿意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目的是使战争中获得的权益能得以落实,B项符合题意;划分势力范围、进行资本输出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排除A、C选项;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

21.【答案】D

【解析】要理解“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的意思。

明朝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废除宰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

题中A项是清朝的措施。

B项是北宋的集权措施。

C项是元朝的政治制度。

2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B、D项错误;而C项的表述因作者未看到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反映了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原料产地这一根本原因,故选C。

23.【答案】B

【解析】材料“其事殊,其理一也”说明家规与国典虽有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即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保障宗族的健康发展。

B符合题意;A、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表述错误。

所以选B。

24.【答案】A

【解析】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说明清政府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这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说明清政府缺乏对鸦片战争的深度反思。

25.【答案】D

【解析】材料中“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干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说明在缅甸有中英两国军队在共同对日作战,这能反映出二战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答案选D,A、B、C三项不符合中国远征军的境外抗战史实。

26.【答案】

(1)牵制和分散日军力量;维护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安全;争取国际援助或干预。

(2)原因:

战术失误,装备落后,地形不利。

影响: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提高中国国际威望,或有助于国际援助;鼓舞全国人民抗战信心、为工业内迁等赢得时间等。

【解析】

(1)由材料内容“在上海‘先发制敌’,以牵制和分散日军在华北之攻势,又保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京、上海等地之安全,且‘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可知,蒋介石筹划淞沪会战的目的主要在于牵制和分散日军力量,保卫南京和上海等地安全,同时引起国际注意,争取国际援助或干预。

(2)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上海地形不利于中国军队固守,却有利于日本机械化部队用兵,加之中国军队战术失误,装备落后,最终导致淞沪会战失败。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虽然战败,但却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勇气,为淞沪地区工业内迁赢得时间,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有利于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

27.【答案】

(1)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又实行卖国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态度:

灭洋,扶清。

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

【解析】

(1)材料中关键词“又割台湾”,近代首次割占中国台湾的是日本,通过《马关条约》。

不可能是明朝末期的荷兰。

“国土欲瓜分”是瓜分狂潮,应在19世纪末期,起点是德国强占胶州湾。

恰恰材料信息有“胶州强立埠”,所以能得出两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一很明显是瓜分狂潮的开始,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十分尖锐。

材料二信息有“最恨和约”主要指《辛丑条约》。

“趋炎附势虐同群”指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综合两个材料可得出结论: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压迫中国人民。

(3)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就是“扶清灭洋”,回答原因要联系时局的变化,一开始义和团是民间秘密反清组织,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从洋人欺大清的感性出发,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也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缺乏认识。

28.【答案】

(1)①英国 ②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黄海海战。

(2)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

意义:

①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②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维护了国家主权(或捍卫了民族尊严);

【解析】

(1)题中主要涉及到的都是一些课内的基础知识,考查的是基本史实。

涉及到了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场战争的内容以及对应的条约和影响。

邓世昌殉国的海战就是黄海海战,课本上已经明确给出。

(2)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但是全面的抗日战争起源于卢沟桥事变。

对于抗日战争的主要意义我们要分条去概括,要涉及到国内影响以及国际影响,通过具体的事实来说明,做到言之有理,有理有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