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706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阅读教材P30第一段及“历史纵横”。

问题情境1: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为什么会首先在这个国家产生?

师生互动:

首先发生在英国。

原因由学生看书回答。

过程评价: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扩大的需要,于是首先在英国发生了工业上的“革命”。

(板书)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师生互动:

假想你是一位18世纪的英国商人,现在你准备投资工业,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请一位同学做总结性归纳。

过程评价:

发展工业首先需要雄厚的资金和技术。

英国资产阶级政权通过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扩大了资本积累;在手工工场里出现多道工序的分工协作,不但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使工

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的这段话?

过程评价:

说明海外市场的扩大使工业革命的进行成为必要,也是促使工业革命进行的直接原因。

问题情境2:

工业革命首先是在什么行业之中进行的?

为什么?

师生互动:

工业革命首先在新兴的棉纺织业中进行,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

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过程评价:

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棉纱供不应求,人们开始想方设法提高棉纱产量,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次能纺出多根纺线的纺纱机——“珍妮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过渡:

珍妮机的出现引发了纺织部门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同时也引发了其他生产领域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第一次工业革命重要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板书)2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领域的主要发明

年代

内容

国别

发明者

1764年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69年

水力纺纱机

英国

阿克莱特

1779年

骡机

英国

克隆普顿

1785年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多媒体展示图片:

骡机             水力纺纱机

水力机械设计图    187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上展出的蒸汽机

过渡:

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但是它们的动力都是水力,从而使工厂的建设必须在靠近河流的地区,限制了工厂的发展。

这就要求摆脱限制的新动力的出现。

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填补了这一空缺。

(板书)3蒸汽机的改良与运用

问题情境3:

为什么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师生互动: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问世后,在1785年投入工厂使用,引起了很大轰动,很快在不同的工厂使用。

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最重要的发明,由于蒸汽机的使用,人类第一次有了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之外的动力,它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小,提供的动力比较强大,大大便利了机器的使用和推广。

因此,人们也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称为“蒸汽时代”。

过程评价:

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

此后,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兴建工厂。

由于产品的猛增,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新型的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汽船与火车诞生了。

多媒体展示材料:

进入19世纪后,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它成为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动力机器,促成了以铁路建设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的繁荣。

1800年后,人们开始研究用蒸汽机作为牵引动力。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千米。

此举开拓了陆地交通运输的新纪元,人类进入了所谓“铁路时代”。

铁路运输的优越性一经确认,英国迅速掀起一股铁路建筑的狂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修建了近万千米的铁路,把各个城市都连接起来。

1840年以后,欧洲大陆和美国也相继开始了大力兴建铁路的时期。

人类水上交通技术的变革,同样始自蒸汽机的使用。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

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孙河航行,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

1811年,英国人利用这项发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

这样英国担任远洋航运的商船队力量大大加强了。

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每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

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

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过渡:

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很快扩展到其他国家,那么其他国家的工业革命的情况如何?

问题情境4:

阅读教材P32第一段思考,为何是法国、美国紧随英国之后进行工业革命?

两国工业革命的情况如何?

(板书)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40年前后。

师生互动: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过程评价: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

发达的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为了取得更多的原料和更广阔的市场,英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典型的事件是在18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合作探究:

阅读“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自主学习:

示意图一方面说明了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海外贸易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说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板书)2法国、美国的工业革命

自主学习:

法国是英国的邻国,美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两个国家与英国联系紧密,所以受英国影响很大,工业革命很快从英国扩展到法国和美国,两国在19世纪上半期继英国之后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强国。

过渡: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法国、美国等,世界面貌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那么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问题情境5:

机器的发明与使用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教材“从工场到工厂”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

(板书)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师生互动: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总结工业革命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手工工场逐渐被挤垮。

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材料二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资本家大量增加并逐渐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

在英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已有200万工厂工人和运输工人,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

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尤其是对童工和女工的残酷压榨,成为工厂出现初期的普遍现象。

材料三 农业发展,流动人口增多;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工厂制日益普及;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为人口流动、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流通,提供了快捷、安全的交通工具;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所有这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

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

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

材料四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

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

过程评价:

上面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工业革命造成的影响,总结如下: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

(4)改变了世界面貌,密切了各地联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问题情境6: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分工、水利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 “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应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新路。

——恩格斯《爱·伯恩斯坦》

材料三 “因为在最先使用机器的地方,机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到街头上去。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1)材料一涉及的史实称作什么?

“震撼旧世界基础”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哪一重大变革?

(2)写出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期为把热变成机械作出重要贡献的发明家。

(3)大批手工业工人被“抛到街头上去”后的结果是什么?

(4)分析上述三则材料,归纳科技的作用。

师生互动:

材料所提供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革命的一些研究成果,实际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

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瓦特、富尔敦、史蒂芬孙等。

(3)成为雇佣工人。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问题情境7:

工业革命的具体概念该如何表述?

 

过程评价:

从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方面进行归纳。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飞跃,它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它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课堂小结】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宣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几乎都是由英国完成的。

19世纪中期,随着英、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的相继完成,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显得更为重要。

同时,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也更加便捷。

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板书设计】

【活动设计】

多媒体展示材料:

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

“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的使命:

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奴役当地人民,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它们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

请你用史实来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双重作用和影响。

提示:

可以从正面来肯定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的中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可以从反面来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消极影响,还可以用一分为二的历史观来客观分析其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分组进行观点阐述。

第一组同学: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负面影响,具有“破坏性”。

所谓“破坏性使命”是指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破坏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即消灭了旧的社会。

这种“破坏性”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以下表现。

政治上:

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如:

从割占土地到强辟租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外国兵船可任意在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的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主权。

经济上: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思想文化上: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门户洞开,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西方传教士。

许多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

同时,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天朝上国”的梦幻破灭了。

由此可见,列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侵略和破坏,使得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不断遭到破坏,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组同学: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的中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带有“建设性”。

所谓“建设性的使命”是指客观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为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这种“建设性”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以下表现。

政治上: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视其他国家为蛮夷,盲目排外,所以政府内没有常设的外交机构。

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增多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冲击着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

西方列强不愿以外夷身份与清朝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这样总理衙门建立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它的设立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经济上:

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随着侵略者而来的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反过来加速了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

思想上: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狂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先有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后有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59年冬,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不仅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有的还主张在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狂妄自大的迂腐观念,促进了中华民族从昏睡中觉醒。

第三组同学:

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分析其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消极作用是主流。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同时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观动机不是希望中国摆脱封闭落后,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而是要打开中国广阔的市场来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也就是说它们所做的一切是为其本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服务的。

所以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它们极力阻挠和破坏,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们百般压制和摧残,相对于它们客观上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而言,它们的破坏性更大更突出,是无法抵消和替代的。

它们客观上给中国的建设性作用,只是表明它们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所起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布置作业】

想一想,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

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