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786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

这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第1篇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加强朗读,注意把握孟子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孟子》的论述方式及语言风格;地位及联系:

本节课位于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是承接《墨子•公输》并为下一课《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铺垫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学习本节课一是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教育学生团结和睦;二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学习《鱼我所欲也》打基础;

学情分析

1.师生访谈、学生作业,中考试卷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

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

学生文言文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理解分析的基础较差,缺乏语感,教学本文采用感知、理解、记忆、运用、迁移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

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是词句的翻译,句子读不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孟子的文学常识,了解孟子的思想;

②积累文言文字词,了解孟子的说理方式;

③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教育学生团结和睦

3.方法与过程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诵读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解释字词句,理解文意

2.教学难点:

把握孟子论述的思路及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提问激趣导入

1.大家知道古人必读的四书是哪四书么?

(学生口答后再问)那《孟子》是什么样的书?

孟子是什么样的人呢?

2.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这篇课文来了解孟子是什么样的人,《孟子》是什么样的书!

学生口答《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激发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①积累孟子的文学常识,了解孟子“民本”“仁政”的思想;

②积累文言文字词“城”“郭”“池”“兵革”“委”“去”“域民”“威”“道”“至”“顺”“畔”“亲戚”“利”,了解孟子的说理方式;

③背诵课文,积累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失道之至,亲戚畔之”;

④认识“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生活中能和他人团结和睦相处

学生读“学习目标内容”

明确学习任务

及任务

三.引导学生学习

(一)出示学案,引导学生自学:

①听读课文,诵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②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③把握行文思路,理解孟子的论述方式,感知孟子思想④结合课文,联系生活,说说“人和”的重要性(提示时间)

(二)教师出示自学反馈习题并提问:

①《孟子》是什么样的书?

孟子是什么样的人呢?

②解释“城”“郭”“池”“革”“委”“去”“域民”“威”“道”“至”“顺”“畔”“亲戚”“利”,说说孟子是怎样说理的?

;③背诵课文,默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失道之至,亲戚畔之”;④说说“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和”的重要性

(三)巡视抽查学生自学效果,个别指导

(四)教师精讲,答疑解惑;重点讲行文思路及论证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相检查,答疑解惑

留出学生自学时间,让学生在自学中感受知识生成,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明确精讲、重点讲的内容

突出重点

四,当堂训练

发放当堂训练检测题(2011年绍兴中考文言阅读)教师批阅学生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

检测知识落实及迁移情况

五.总结及思想教育

1.知识框架

2.教育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整体知识体系

六.作业

A类.(必做)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2.翻译句子

  3.本文的论点及论证方法是什么?

B类(选做)积累与“和”有关的成语及名句

作业本完成

巩固知识,分层布置,让差生吃饱优生更优

七.课后反馈

询问好中差三类学生学习感受,意见及建议

加强反思研究,改进教学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论证攻战环而攻之,不胜(举例)——天时不如地利仁政

失道寡助守战城高池深委去(举例)——地利不如人和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反思

1、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为引导,练为主线”模式,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人翁作用,加强知识落实,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练习的容量大,注意层次性,练中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才是最大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第2篇

一、直接导入

  二、确立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

  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引导学生注意:

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

  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

  七、深入研析

  质疑:

  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

有什么作用?

  4、提纲试背

  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道”与“人和”有何关系?

  7、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

为什么从战争入手?

  八、一分钟试背、涵咏

  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第3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课前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2.根据预习导学,自主释疑。

  3.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经典魅力。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他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在称霸的战国时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工作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张,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

  二、简介作者

  孟子是儒学大家,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该书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议论文

  三、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此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1.教师示范读课文,在教师示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听清楚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

  2.学生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画那些字词的理由,同时其他同学注意做好标记。

  3.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吟哦讽诵课文,朗读时要求注意以下问题:

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尝试读出气势并能结合书下注解大致贯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学生展示朗读,并请同学加以评点。

  5.教师归纳以后,师生共同吟哦讽诵课文,注意朗读节奏与气势。

  四、赏析课文

  (此环节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文)

  第一步:

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

(教师展示疑难字词句)

  请前后两张桌子四位同学为一组,互为师生,共同探讨,教如果碰到疑难问题,可向前后求援,也可询问教师。

此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

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

小组派代表提出疑问,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补充归纳,解决文中重点字词,要取得积极参与、共同探讨的效果。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要求:

  a.翻译该句。

  b.指出“寡”、“至”的意思,相关的成语还有:

优柔寡断、寡不敌众、曲高和寡、寡廉鲜耻、至理名言)

  c.指出“亲戚”一词的古今义,找出文中其他古今异义的字:

“革”、“兵”、“去”等,同时能列举出词义目前仍在使用的相关成语或词语。

  d.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够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

(例如:

①作“的”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畔”同“叛”,背叛)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要求:

a.探讨“域”、“固”、“威”三个词的用法。

(“域”,名词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慑)b.翻译本句。

  (3)学生质疑。

  (4)全体学生再次吟哦讽诵课文,同时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读出气势。

  第二步:

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势磅礴,领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

  (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

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

不是!

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

  (4)探讨孟子是如何深入论述其深层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

从反面论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来强调“得道”的重要。

“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平,以便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5)小结归纳:

通过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明确了中心论点,学习了孟子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

吟哦讽诵,积累经典。

(此环节重在诵读欣赏,及时巩固,加强积累)

  美文还需美读,孟子的文章以气势磅礴、逻辑严密而见长,学生自由选择有气势且最喜欢的小节,(想象自身为孟老夫子正在边写边吟诵自己的著作)放声朗诵课文,进一步感受孟子的深邃思想,注意读出气势、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第四步:

古为今用,拓展迁移。

(此环节重在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多么精辟的论断,“天时、地利”皆属客观因素,人力难以操控,唯独“人和”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作用又最为关键。

中华民族历史悠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又有什么新的内涵呢?

  (明确:

①今天的“和”主要指“和谐”,我们祖国正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要和谐,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同学之间也要和谐相处,这样才会建立真正的友谊,共同进步,共同发展;④全人类都应该和谐共处,现在很流行“地球村”概念,全世界的人都应亲如一家,希望中东地区早日迎来和平的钟声,希望战争永远远离我们……)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孟子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的风采,而且对“和”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祥和、和善与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

这种思想对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与精华,早日成才。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朗诵全文吧!

(师生共同朗诵全篇)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初中课文所选的经典之作,由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我注重朗读。

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节课的教学由几个内容构成:

第一“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开放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课文,注重教学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示200第4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

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在这节课上我显然不在状态:

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不顺畅,课堂组织不力,引导不到位。

总感觉到有些别扭。

班还是我经常上的班级,学生还是我熟悉的学生,况且又没有其他教师听课,这只是一节平常的课,我为什么就这样不自在呢?

由此,我想到备课不但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应该包括备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

不管是穿着、心情还是精神气质,都要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师者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窦桂梅老师说: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

”一个举止从容大方、吐高雅、智幽默的教师肯定会赢得学生敬佩和爱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那么,我为什么会在这节课上不在状态呢?

其实每一周的开始上课的状态都不是太好。

这可能与双休日的休息有关。

在家还没有休息够,又要进入紧张的工作之中了,心理上多少有些不情愿。

我了解到有不少老师也有这种表现。

其次课前的注意力没有在备课上。

以为课已经准备好了,教案也写成,课文以往教了好几遍,也再熟悉不过了,认为没有必要准备了。

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学上的事情了。

还有,在课堂开始时导语没有做好。

开头很重要,它甚至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

在上课时我说:

“在战国时代,战争频繁,*深受战争之苦。

继孔子之后,一位儒家大师出现了。

大家说他是谁?

”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是出孟子。

“他有什么*主张呢?

”我接着问。

这下学生没有回答上来。

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学生在七年级时学过*古代史,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

但是70多个学生中就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

这令我比较失望,影响了接下来的上课心情。

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调节自己。

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进度,调节教学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

这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养成。

我串讲了课文以后,让学生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论*中心论点的?

3文中使用了哪些论*方法和修辞方法?

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4孟子的*主张对今天有什么指导意义?

这几个问题只要略动脑筋都能回答上来。

因此,我没有让学生讨论,而是引导大家把*说出来。

这也是课堂上做得不足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