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883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docx

体育与健康课程10年实验

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年实验与成效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从2001年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入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实验,到200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课程标准》,至今为止已有十个年头。

十年来,在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体育课程改革顺利地向前推进,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可喜成绩,受到了普遍欢迎。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阻力,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广大体育教师正以课程主人翁的姿态,不断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

为了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十年的体育课程改革成效进行回顾和总结。

第一节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得到充分肯定

体育课程改什么?

怎么改?

这是所有关心体育课程建设和发展的人,特别是《课程标准》研制者首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体育课程,其改革的方向应有充分的依据,既要根据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大趋势,又要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既要根据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特殊规律;既要重视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又要注意继承优良传统的问题,等等。

唯有如此,才能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

事实也充分表明,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支持。

这从以下的调研结果或评价报告中可见一斑。

例如,教育部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组织的两次大规模调研结果表明:

97.2%和91.6%的人分别认为《课程标准》“很好”或“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96.1%和88.3%的人分别“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课程标准》中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85%和79.7%的人认为“完全能实现”和“经过努力能较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2007)关于《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中也指出: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课程理念从总体来看是正确的,方向是明确的,实验工作推动了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取得的成绩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邓云玲等人(2005)研究表明,西北地区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支持新一轮课程改革,认为此次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殷红(2005)研究发现,93.02%的体育教师认识到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是更深层的实质性改变。

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来的,同时,《课程标准》在研制过程中根据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多年下降的现实,明确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这表明,新体育课程要求无论是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选用和学习评价的实施等,都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十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白植国(2008)的调查结果表明,100%体育教师认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张庆新等人(2008)指出:

“三维健康”的概念超越了传统的“体质”、“三基”、“身体素质”等,成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最核心概念,“健康”概念也从身体健康扩展到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虽然,这一形式和标志性均很强的变化在体育学术界还有诸多争议,但是,这个变化却深刻地触及了体育课程目的和目标的问题实质,所引发出来的众多思考同时也促使体育教师能“见木又见林”。

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也重视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重视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见案例2-1)汪晓赞等人调研结果说明,94.9%的学生比过去更关心自己的健康,且大部分学生(85.5%)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进健康。

 

案例2-1跑出健康

以往,在体育教学中,速度课和耐力课对学生而言非常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上这类教学内容。

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尝试了一些游戏项目,用于提高学生对跑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体验跑的快乐,体现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提高相互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尝试1:

接力跑。

跑的总距离固定,但允许同一组的学生每人可以跑不同的距离,其差距限制在正负8米之内。

这样跑得较快的学生会感到自己有了用武之地,跑得慢的学生也会因不乐意于一直被人代跑而努力提高自己的奔跑能力,每个学生都能体现到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

尝试2:

合作(两人三足)跑。

这种跑的形式不像正规的快速跑,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依靠两人的默契配合。

在这里,速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密切配合,只有默契配合,才能获得成功。

在这一活动中,无论是成功或失败,都会体验到相互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尝试3:

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手段。

有些学生选择连续三分钟运球上篮,有些学生选择连续跳绳三分钟,有些学生选择五分钟追逐跑,还有些学生选择五分钟带球突破射门等。

他们用不同的运动方式来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跑只是一种手段,提高学生的耐力才是教学的目标,只要有利于学生提高心肺耐力的一切有效手段都可以进行大胆的试验。

以往我们在上耐力课时,经常安排学生围绕着操场无休止地跑步,或者是定时跑等。

这样一跑到底的体育课,确实让学生感到单调和厌倦,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所在。

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更注重学生的健康目标,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跑的多样化练习,既提高学生跑的能力,又发展学生体能,激发学生对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福建省厦门市科技中学周幼惠)

本案例改编自季浏主编《走进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期阶段,也存在一些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意见分歧。

例如,有人认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是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对这样的观点可以这样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在关于学校体育这一段中论述的,而且体育与人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以及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因此,学校体育和课程更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又如,有人认为,学生的健康问题是体育课程解决不了的问题。

的确,学生的健康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营养过剩、应试教育严重、家长成才观偏差、学校领导教育观存在问题、学生身体活动时间大大减少和睡眠不足、落后的体育教育观等,都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健康问题,因此,单靠体育课程是解决不了学生所有的健康问题,但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承担部分的责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再如,有人认为,体育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无限放大,认为体育只能部分解决体质的问题,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不是体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我们认为,体育既是身体活动,也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体育对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体育的健身育人功能。

此外,还有人认为,新体育课程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那么,为什么课程改革后的几年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还在下降呢?

我们认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不是课程改革后发生的事情,在改革前就早已持续滑坡,况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新体育课程明确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体育教学紧紧围绕增进学生的健康来进行具有引领性、方向性和指导性。

只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和落实,体育课程与教学就能为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普遍得到认同

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牢牢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明确教是为学服务的。

因此,从课程目标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使用,都要求体育教师的教学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从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向现在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体育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并且受到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

周登嵩教授(2007)指出,第八次课程改革强调的是“以生为本”,是“树人”而不是“造器”。

这主要表现在:

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了解他们的兴趣、特点、差别及需要,以及从尊重主体的需要出发来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这样的教学可以真正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与锻炼意识。

梁立启(2008)认为,体育课程目标的意义在于:

确立了新的、动态的知识观,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探究本位”;确立了新的学生观,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促进了体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使课程目标具有社会生活取向。

陆作生(2003)指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理念要求在了解、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从“让我学”、“让我练”转变成“我要学”、“我要练”,这正是人文教育思想贯彻的具体表现。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基础和需要。

站在学生更好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来确立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许多体育教师在小学阶段大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生动活泼的体育游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主题教学方法等,在极大地调动了小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发展了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一定的运动技能(见案例2-2)。

初中阶段选择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紧密联系,又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既使学生学得有趣,又使学生学得有效,避免了以往那种学生样样项目都学、没有几样喜爱、样样都学不好,进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案例2-2:

情景教学法--《逛体育超市》

本课的主要教材是400~600米走走跑跑。

为了提高一年级小学生学习跑的兴趣,我改变了以往体育课单调划一的教学形式,以“逛体育超市”为主题来开展跑的情景教学。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安排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器材、场地、方式和伙伴,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第一部分:

《准备》(韵律操)。

一上课,教师就说明了《逛体育超市》这一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带领学生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一上课就情绪活跃、兴趣盎然,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第二部分:

《出发》(400~600米走走跑跑)。

教师告诉学生一路上要走走跑跑,需经过独木桥、钻山洞、绕过小树林、跳过小沟等,并指导学生分成小组,按路标前进。

这使原先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三部分:

《逛超市》(自选活动)。

到达“超市”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自主选择活动器材、场地、方式和伙伴;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想出不同的活动方法,并引导学生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调动学生的活动热情。

第四部分:

《回家》(放松练习)。

回“家”路上,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模仿“看到”的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的动作,以放松身心,体验乐趣。

(作者:

无锡市惠山区陆区镇中心小学吴绿纯)

本案例改编自季浏主编《走进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二,变强制学生学转变为让学生主动学。

通过单一、教条、死板的教学方式强制学生学也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但是有限的知识和技能,且体验不愉快,难以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通过灵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既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又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且主动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无限”的。

十年的体育课程改革,教师在变强制学生学向促进学生主动学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例如,钱秀香(2006)通过实验发现,学生的主动练习活动的频率和强度都显著提高,运动兴趣和运动态度都显著改善。

第三,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问题,事实表明,那种教师高高在上、满脸严肃、擅长训斥的教学行为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和疏远,学生的学习也处于一种恐慌状态之中,这样的状态其结果是学生被动应付和学习。

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教师非常注意调整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朋友等,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与学生交流和互动,注意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教师受到学生的尊重。

特别是过去许多教师满脸过于严肃的表情、满嘴命令和训斥的语言,现在不多见了。

汪晓赞等人(2007)调查结果表明,91.9%的体育教师认为师生关系与过去相比“更加融洽”或“比较融洽”。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也存在一些误解,例如,有观点认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忽视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认知方式,是一种人为地将学生和教师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理念不但没有忽视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作用更高了,因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知识面更宽,做好充分的准备,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会随时提出各种问题需要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还有观点认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一切围绕学生转,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实际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求体育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学生合理的、有利于他们更好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应该充分尊重;反之,体育教师应该加以引导。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同

2000年,教育部决定研制基础教育各科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其中之一。

几十年来,我国都是取名为教学大纲,这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按照教学大纲上课的教师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适应《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是因为,教学大纲主要是按照“知识中心观”来设计的,重视具体的、统一的知识点,教师只要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即可;而《课程标准》主要是按照“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来设计,重视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体的、统一的知识点不再处于绝对中心的地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如何有效地通过知识这样的载体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就决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与教学大纲存在很大的差别。

然而,经过10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实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已经得到了广大一线体育教师的广泛认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程标准》根据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三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这一做法已被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所理解。

教育部2003年和2007年的调研结果分别显示,94%和90.7%的教师认为这种划分方法“很好”或“较好”。

陈喜珍(2004)通过调查发现,关于《课程标准》按五个维度进行分类和五个维度目标的合理性问题,被调查者普遍认为五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是鲜明的、辩证的、合理的。

和平等人(2004)的研究表明,天津市对运动技能领域目标的“描述”和课程目标的“划分”持赞同或非常赞同态度的教师数分别达到87.06%和84.58%。

五个领域的划分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这是因为《课程标准》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强调了体育的健身育人功能。

体育课程不能狭隘地理解成仅仅是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该是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其次,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不是与每个年级一一对应的,很难区分相近年龄的学生在身心发展特征方面有什么差异,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在各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按照年级来设置学习目标、规定学习内容,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了”,而另一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因此,《课程标准》不是按年级而是按水平设置学习目标,这一做法同样得到广泛认同。

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调查结果表明:

85.5%的人认为有关学习水平目标的设置“合理”或“较合理”。

划分学习水平的益处在于,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实际情况设置学习目标和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例如,《课程标准》设置了水平一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但并未规定学生是在一年级还是二年级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各个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宜的教学时间、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努力使每一个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同时,学习水平的划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课程标准》鼓励体育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在达到某一水平目标的情况下,将高一级的水平目标作为自己的发展性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再者,根据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各校差异很大的特点,《课程标准》设置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标准,但不严格规定全国统一的具体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内容由学校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来安排。

这一“目标引领内容”的做法同样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教育部2003年和2007年的调研结果分别显示,94%和78.9%的人认为这一做法“很好”或“较好”。

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78.1%)、学习基础(74.4%)、教学目标(69.9%)、现有的教学条件(68.3%)选择教学内容。

这一结果说明通过十年的课程改革,大多数体育教师都能根据各地、各校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关于“目标引领内容”的做法,不少专家和学者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例如,陈喜珍(2004)指出,以目标统领学习内容,这就是“标准”的实质,它体现了我国地域广、差异大的实际情况,为各地各校完成内容标准留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阮光清(2004)认为,《课程标准》分五个学习领域,各领域只有学习目标,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各校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内容达成目标,这样大大地增加教学的灵活性。

由上可见,课程改革10年来,大多数体育教师认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这样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挥体育的健身育人功能;有助于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有助于改变以往“大一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师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正因为如此,课程改革后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许多富有新意、颇有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

第二节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

十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广大体育教师已较好地理解了新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并且努力把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导致了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由刻板化向灵活性转变,使得体育课堂教学形态和内涵都发生了新的、积极的变化。

特别是,新体育课程下的体育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逐步改变了以往那种“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包括许多方面,本章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三维”课程目标普遍得到重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是基础教育所有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

三维课程目标需要既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会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促使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三维课程目标突破了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的价值观,知识和技能传授不再是课程和教学的唯一目标和最高目标。

十年课程改革中,“三维”课程目标的思想不仅充分体现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计划中,而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这从以下一些学者的调研结果中可以窥见一斑。

汪晓赞等人(2007)研究表明,有83%的体育教师重视或比较重视“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运动技能的教学中”。

梁立启(2008)认为,体育课程目标不仅突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维度,没有忽视必要的体育基础知识和能力,还更加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并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看作课程的价值理念。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对三维课程目标不理解,甚至误解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观点认为,体育教学就是教运动知识和技能,其他方面都是副产品。

这还是运动技术中心论的反映。

把体育教学看成了仅仅是技术的教学,就是只重视体育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体育教学的人文性;只看到体育教学的表象,而未看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实际上,体育教学既教学生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也教学生如何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以及让学生体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情感和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价值观;既促进学生身体强健,也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意志。

因此,运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同等重要,没有谁主谁次和高低贵浅的问题。

运动知识和技能只是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或重要的载体。

第二,有人担心强调“三维”课程目标有可能导致教师忽视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担心可以打消。

调查表明,83.3%的体育教师比较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且79%的体育教师比较重视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来促进学生实现课程的多种目标。

进一步的研究也显示,国家级(91.9%)和省市级(91.4%)实验区体育教师比非实验区(74.5%)体育教师更加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作用。

并且国家级(90.1%)和省市级(89.7%)体育教师比非实验区(67.8%)体育教师更加重视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促使学生实现课程的多种目标(汪晓赞等人,2007)。

由此可见,大多数体育教师没有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更加关注“教什么运动技能、如何有效地教运动技能”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就越喜爱这样的教学内容,而且学习效果也越好。

就体育课程而言,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学生已有的体育方面的经验,如某一年龄段的学生比较喜爱篮球、足球、兵乓球、健美操等,并有一些体验和基础;二是指所教的内容不但学生喜爱,而且学而能用,即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所学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

十年的课程改革中,广大体育教师高度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总体上讲,教学内容由过去的单一竞技运动项目向多样化的运动项目转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田径、球类、体操等竞技性运动项目,而且教学中训练化倾向严重,导致许多教学内容不受学生喜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课程改革以来,竞技运动项目一统体育教学内容天下的格局被打破,许多简便易学、趣味性和锻炼性强等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作为正规的教学内容进入体育课堂,既受到学生的喜爱,又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劲和有效。

当然,一些学生喜爱、又能学会的竞技运动项目依然是主要的体育教学内容。

总之,课程改革十年来,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第二,教学内容由学非所用向学以致用转变。

面向全体学生、强调终身体育思想的体育教学内容应是有助于学生课外锻炼和终身受益的内容,即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在课外和校外能够用得上、用得好,并主动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