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959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折线统计图》教案

第一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中显示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尝试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经历分析、判断和预测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体验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身边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集体氛围中不断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中显示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难点:

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具学具

把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分别画在两张大纸上。

教学设计

—、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

师:

同学们,我们都非常关注每天的天气,那谁知道咱们这儿一年中哪个月气温最高?

哪个月气温最低?

指名回答,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

2.让学生读图,交流从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

师:

这里有一幅某地2012年的月平均气温统计图,大家请看。

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说一说它是什么统计图?

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这是一幅单式条形统计图。

●2012年1月的平均气温是9.7°C,2月的平均气温是12.8°C,3月的平均气温是17.4°C……

●2012年1月的平均温度最低,是9.7°C。

8月的平均温度最高,是34.4°C。

●2012年5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一样,都是25.5°C。

●2012年的月平均气温从1月份到8月份逐月上升,从8月份开始,逐月下降。

……

二、认识折线统计图

1.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

很好!

同学们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了解了2012年一年中每个月的平均气温,2012年的月平均气温除了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另外一种统计图表示,同学们请看。

出示教材第82页上面的折线统计图。

师:

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教师板书:

折线统计图

师:

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每个月份的平均气温用一个点表示。

●用一条折线把每个月的平均气温连起来。

学生如果说不出,教师参与交流。

2.比较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

师: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回答:

●相同的地方: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表示某地2006年的月平均气温。

●不同的地方:

条形统计图用长条直观反映一年中每个月的平均气温;折线统计图是用一条折线直观反映一年中每个月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

教师板书:

折线统计图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

师:

现在,我们看折线统计图,说一说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什么。

生:

折线统计图中的“圆点”表示每个月的平均气温。

师:

横格、竖格各起什么作用?

生:

横格和竖格的作用是为了准确标出每个月的平均气温。

师:

谁能说一说2月份的平均气温12.8°C在统计图中是怎样确定的?

学生可能会说:

12.8°C超过10°C,不到15°C,在10°C到15°C这个格中。

再看12.8°C比12.5°C多0.3°C,这个点就标在10°C到15°C中间往上一点。

学生表达不清,教师参与指导。

师:

观察折线统计图,谁能说一说这个地区2006年的月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生:

2006年1月到8月的平均气温是上升的,从8月到12月是下降的。

师:

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升得最快?

哪两个月的平均气温降得最快?

生1:

3月到4月的平均气温升得最快,上升了5.2°C。

生2:

10月到11月的平均气温降得最快,下降了5.9°C。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1题。

出示六

(1)班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戴眼镜人数统计表(课件)。

问:

这是一张关于什么的统计表?

生:

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戴眼镜人数统计表。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

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给予点拨:

在统计图中每格代表几人,如何将各个点连接起来?

汇报展示。

师: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6年中戴眼镜人数有什么变化?

2.“练一练”第2题。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83页,看“练一练”第2题。

读一读小韩村2004年到2011年拥有彩色电视机数量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小韩村2004年才32台彩电,到2011年就有了193台,增加了161台。

●小韩村的彩电逐年增加,2005年增加得最多,是90多台。

……

请两三个同学发言即可。

师:

很好。

下面,我们根据表中的数据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

再来看小韩村彩电的增加情况。

请看教材第83页的统计图,说一说,要制作统计图,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要先弄清这张统计图中,一格表示20台。

●可先在统计图中画出表示拥有电视机的数量的点,然后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每个点的旁边都要写出所表示的数据。

●表示数据的点的位置要画准确。

……

师: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绘制的数据点的位置是否准确。

师:

谁愿意把你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展示给大家,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绘制的?

学生展示时,让画得好的学生把绘制过程介绍一下,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表示数据的点的位置。

师:

观察统计图,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了解到小韩村每年的彩电数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说:

小韩村在2004年的时候只有32户人家拥有彩色电视机。

●2005年时有130户人家拥有彩色电视机。

●2006年时有153户人家拥有彩色电视机。

●2007年时有160户人家拥有彩色电视机。

●2008年时有169户人家拥有彩色电视机。

●2009年时有173户人家拥有彩色电视机。

●2010年时有179户人家拥有彩色电视机。

●2011年已经有些家庭拥有两台彩色电视机。

师:

谁能根据统计图的数据,说一说小韩村彩色电视机的发展情况。

师:

根据小韩村彩色电视机的发展情况,你对现代农村有什么看法?

学生可能会说:

●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农民越来越富有。

●现代农村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自己盖的小楼里。

●农业生产正在逐步实现机械化。

四、小结

说一下你的收获。

第二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

(2)认识特殊折线统计图并会制作特殊折线统计图。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经历自主尝试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深人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折线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有效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认识到许多问题都可以借助折线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难点:

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有效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作出预测。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在我国每年的七、八月份既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又是降雨最频繁的时候,很容易发生洪水或地质灾害,所以我们进人雨季时要随时关注降雨量和河流水位的变化。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汛情公告。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师:

通过读汛情公告,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汛情公告上是8月1日~6日的水位变化。

●警戒水位是32米,历史最高水位是32.6米。

●8月1日的水位是32米,8月2日的水位是32.米,8月3日的水位是32.4米,8月4日的水位是32.6米,8月5日的水位是32.2米,8月6日的水位是31.8米。

……

师:

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到:

●统计图中第一格表示0到31米,后面用5格表示1米,一格就是0.2米。

●8月1日到2日的水位上升最快,上升了0.9米。

8月2日到3日水位下降最快,下降了0.5米。

●8月2日的水位最高,8月6日的水位最低。

●8月2、3、4、5日的水位都超过了警戒水位,8月2日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

●统计图中有两条虚线。

……

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两条虚线时,教师可引导提问。

师:

你知道这两条虚线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

下面的一条虚线表示这条河流的警戒水位,上面的虚线表示历史最高水位。

师: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同桌互相说一说,哪天的水位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

水位从哪天开始回落?

学生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生:

8月2日的水位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水位从8月4日开始回落。

师: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地区8月1日~6日汛情的变化情况?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8月1日河流水位已经达到警戒水位,2日水位快速上涨,突破历史最高水位32.6米,达到32.9米,3日水位下降至32.4米,4日继续上涨达到历史最高水位,5日水位开始回落,6日水位31.8米,下降至警戒水位之下。

●8月1日河流水位是32米,2日水位快速上涨,3日水位下降,4日继续上涨,5日水位开始回落,6日水位最低。

……

师:

气象台预报该地区8月7、8、9三日将有大雨,你认为水位会怎样变化?

大胆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说:

●我估计水位会上涨,因为气象台预报8月7、8、9三日将有大雨,有可能突破警戒水位。

●我认为水位不仅会上涨,而且到9日还有可能再次突破历史最高水位。

●我认为水位不会上涨多少。

因为在6日河流水位已经降到了最低,而且在警戒水位之下,即使下3天雨,水位仍然不会上涨多少。

……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预测结果,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师:

大家说得不错,说明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那你们还能想到哪些问题呢?

学生可以会想到:

●当河流水位上涨到历史最高水位时,我们需要做好防范工作。

●我预测虽然不会上涨多少,但也要做好各种防汛工作。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85页“练一练”第1题。

1.出示2000年到2011年我国部分年份水果产量统计图课件,让学生读图。

师:

我国是水果之乡,水果产量居世界首位。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

教师出示统计图,学生读图。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图时间。

师:

这是一幅关于什么的统计图?

生:

这是我国2000~2011年部分年份水果产量统计图。

师:

谁知道部分年份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

●从2000~2011年中选择一部分年份。

●不是每年都进行统计。

……

学生只要将意思说对即可。

师:

这幅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生1:

第一格表示从0到1500万吨,其他每个格表示1500万吨。

生2:

统计的年份间隔不一样,图中竖线间的宽度也不一样。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年份间隔不同,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或交流。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的这些年份,你发现了什么?

生1:

年份的间隔不一样。

生2:

前面的年份间隔时间长,后面的年份都是间隔一年。

师:

虽然有的年份没有统计数据,但统计图也留出了相应的位置。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

请同学们再观察这张统计图,你还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2000年我国的水果产量为6225.1万吨;2001年我国的水果产量为6658.6万吨;2002年我国水果产量为6952万吨;2004年我国水果产量为14517.4万吨;2008年我国水果产量为18136.3万吨;2010年我国的水果产量为20395.5万吨……

●我国水果产量2002年到2004年间增长得很快。

●我国水果产量逐年增加。

师:

通过读统计图,了解了我国2000~2011年水果产量的增长情况。

照这样增长,到2015年,我国的水果产量会是多少呢?

请同学们根据表中的数据,用自己的方法试着预测一下。

学生预测,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预测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

只要学生预测的方法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8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的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表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重点难点

重点:

读懂复式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难点:

制作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作出预测。

教具学具

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统计表及其单、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设计

—、问题情境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现在人口总数是多少吗?

生:

13亿多。

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到现在,共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

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13.33亿。

那么,这六次人口普查是哪一年进行的,当时的人口又是多少呢?

请看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统计表。

教师出示统计表。

师:

表中的数据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说一说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共5.74亿人。

女性2.77亿,男性2.97亿。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是6.95亿人。

我国男、女人数分别为3.57亿人和3.38亿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我国共有10.08亿人。

其中,女性4.89亿人,男性5.19亿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共有11.34亿人。

其中,女性5.49亿,男性5.85亿。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数为12.66亿。

其中,女性6.12亿,男性6.54亿。

……

二、读统计图

师:

课前老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表示出了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们先来看第一幅。

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什么?

生:

这幅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六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数。

师:

说得很好。

再来看看这一幅。

教师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给学生充分卖图、思考的时间。

师:

谁来说一说这幅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这幅统计图有两条折线。

●这幅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六次人口普查男、女各多少亿人。

●这幅折线统计图用红色表示女性的人数,用蓝色表示男性的人数。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

第二幅折线统计图用不同颜色的两条折线表示了男、女人数,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两幅统计图都是用折线表示人口的变化情况。

●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一条折线,表示六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变化情况;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不同颜色的折线,分别表示六次人口普查男、女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复式折线统计图增加了图标。

●单式折线统计图只能直观看出每次普查的总人口数变化情况,不能看出每次普查男女各多少亿人。

而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直观反映男女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只要学生说的意思对即可,教师要适时给予鼓励。

学生没有说到的,由教师指出。

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观察复式统计图上的数据,看一看我国男、女人数的差距有什么变化?

学生可能会说:

●1990年时男、女人数的差距最大,1964年男、女人数的差距最小。

●从1964年开始,男、女人数的差距正在逐渐增大。

●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男性总是比女性人口多。

师:

根据这些变化,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有的人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不愿意要女孩,这是不对的。

●其实男女是平等的,女孩和男孩一样出色。

不应该存在重男轻女的观点。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师:

请同学们看这幅单式折线统计图。

谁来说一说我国人口总数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会说:

●我国的人口总数正在逐年增加。

●我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正在逐年减少。

(2)种意见如果说不出,教师参与交流。

师:

现在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到2020年我国的人口总数大概是多少。

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想。

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重点让学生解释自己预测的合理性。

学生可能预测出多种结果,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师:

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情况,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想到:

●到2020年我国的人口总数大概要到15亿。

●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我国要继续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只要学生提的问题有意义,就应给予鼓励。

三、课堂练习

1.绘制统计图(“练一练”第1题)

师:

刚才,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普查情况,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我国男、女身高与平均体重情况。

出示我国男女身高与平均体重统计表。

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张统计表,说一说这张统计表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

●这是一张复式统计表。

●表头第一个格分成了三部分:

身高、体重、性别。

学生说不出的,由教师介绍。

师:

谁知道表中的第一行数据分别表示什么?

生:

第一行数据表示的是不同的身高。

师:

48.3和47.7又分别表示什么?

生:

身高为153厘米的男性平均体重是48.3千克,女性是47.7千克。

师:

其他数据呢?

生1:

49.9千克是身高157厘米的男性平均体重,49.6千克是身高157厘米的女性平

均体重。

生2:

身高161厘米的男性平均体重是54.3千克,女性是51.8千克。

师: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7页下面没有完成的统计图。

谁知道图中不同颜色的点分别表示什么?

生:

蓝色的点表示女性的平均体重,红色的点表示男性的平均体重。

师: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完成这幅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师:

请把你完成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展示给大家,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展示,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师: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预测一下,身高175厘米的男性平均体重大概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说:

●男性身高从169厘米到173厘米,增加了4厘米,体重增加了3千克,175厘米比173厘米增加了2厘米,体重可能增加1.5千克,因此身高175厘米的男性平均体重大概是64.3千克。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预测方法和结果,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师:

根据上面的数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

●身高175厘米的女性平均体重大概是多少?

●平均体重与平均身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平均体重为49.6千克的女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平均身高为165厘米的男性比女性平均体重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

师:

统计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很多事情都可以用统计图来表达。

课后,请同学们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收集一些统计图,也可以收集一些数据,自己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第四课时《读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经历读统计图、获得数据、分析数据信息、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过程和方法

能读懂生活中的统计图,能对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用统计图、表来表述和交流数据的直观性和科学性。

重点难点

重点:

能读懂生活中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的问题。

难点: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作出预测。

教具学具

课件,让学生从报刊、杂志中收集折线统计图准备课上交流。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我们在本单元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包括单式和复式两种,在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从报刊上收集折线统计图,你收集的统计图是什么内容?

学生汇报。

师: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老师收集到的两张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读统计图

(一)

课件出示统计图

(一)

师: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一张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张统计图,这张图跟我们前面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

这个统计图没有画数据刻度线,数据直接在折线上标示出了。

师:

从这张统计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

汇报交流

生1:

我国财政收人2003年为2万亿元。

生2:

我国财政收人2005年为3万亿元。

生3:

同时,外汇储备也持续加快。

生4:

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

教师小结:

对,这是一张关于我国财政收人的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上,我们可以看近年来财政收人变化情况,根据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班内汇报,对于学生的汇报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及时进行总结。

三、读统计图

(二)

课件出示统计图

(二)

师:

这是1997年至2009年部分年份中国、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图,这张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1:

这是一个复式统计图,它表示的是从1997年至2009年部分年份中国、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单位是亿本币。

生2:

图中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分别表示中国和印度国内生产总值。

小结:

不但可以表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而且还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师:

读了上面的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

组内讨论后汇报交流:

生1:

我国和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都呈上升趋势。

生2: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高于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

生3: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于印度,两国的差距正在加大。

四、课堂练习

1.展示同学们收集的统计图并进行交流。

2.选择一幅统计图进行分析,并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感想。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