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753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史冲关中国古代文明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反映的是王位传承是以血缘为特征,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B项正确。

5.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力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

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

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

B 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时期的孟子,故A项错误;

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故B项正确;

“天命有常”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C项错误;

“天人感应”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D项错误。

6.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

●地区性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政府开始禁止农民弃农经商

●儒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

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D.用树皮、麻头等为原料制成了蔡侯纸

C 三个历史特征表明是战国时期。

A、B两项出现于春秋时期,C项出现于战国时期,D项出现于东汉,故选C项。

7.(2019·

浙江衢州期末)战国时,赵豹警告赵王应避免与秦国对抗,理由是“秦以牛田……不可与战……”。

材料反映了(  )

A.秦赵应世代交好永不交战

B.牛耕在战国时已普遍使用

C.先进生产力促进了国力的强盛

D.赵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

C 由“赵王应避免与秦国对抗”可知主要是惧其实力,而不是要修好,故A项错误;

根据“秦以牛田……不可与战……”可知牛耕在战国时期是非常领先的技术,远没达到普及的程度,故B项错误;

牛耕在战国时期是先进的耕作技术,促进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实力强大,故C项正确;

从材料可以看出赵豹是因为惧怕秦国的实力,而不是爱好和平,故D项错误。

8.(2019·

浙江温州高一期中)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

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

上述史实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农业经营环境的恶劣B.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C.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D.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

C 材料反映的史书、地方史志等对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进行记载,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故选C。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水利状况,恰恰反映了农业经营环境的改善,故A错误。

小农经济指一家一户为单位经营农业,材料没有体现,故B错误。

材料也没有涉及具体的耕作方式,所以D

错误。

9.《史记·

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  )

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

B 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文景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日益松弛而非强化的迹象,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可知,商业的兴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有关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项错误。

10.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而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这里的“儒术”指(  )

A.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B.糅合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儒学

C.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D.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思想的儒学

A 董仲舒新儒学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故A项正确。

11.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修撰一种簿状谱牒,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同时详列士族家族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关系是划分政治权力的依据

B.全凭家世做官体现了政治的黑暗

C.士族专权剥夺了中央选官的权力

D.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

D 依据材料“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可知是按照门第排列,故A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说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故B项错误;

中央利用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没有剥夺中央选官的权力,故C项错误;

依据材料“考之簿世然后授任”“有司选举必稽谱籍”可知,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力,故D项正确。

12.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记载用植物黄檗染纸不仅可抗菌防蛀,而且还便于改写,因为染过的纸如遇笔误,用黄色矿物雌黄涂抹后色泽变化不大。

由此,发展出了“信口雌黄”这一成语。

这说明(  )

A.纸的应用促进文化与技术发展

B.造纸工艺改进降低社会诚信度

C.对审美的追求引发印刷术改进

D.科学与技术结合促进生产发展

A “用植物黄檗染纸不仅可抗菌防蛀,而且还便于改写,因为染过的纸如遇笔误,用黄色矿物雌黄涂抹后色泽变化不大”属于古代科技的范畴,因造纸的运用而被发现,故A项正确;

古代科技的发明发现与社会诚信没有关联,故B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印刷术,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故D项错误。

13.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些政务文书显示,中书省官员署名之后,门下省官员写上“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注明时间并署名。

这表明中书、门下两省(  )

A.有分工无牵制B.行使宰相职权

C.共掌军政大权D.地位髙低不同

B 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的职权划分,实现了唐王朝中枢权力的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分工和牵制,故A项错误;

在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只不过将相权一分为三而已,故B项正确;

三省所分掌的只是行政大权还没有军事大权,故C项错误;

三省无论是各自的衙署还是长官地位,都没有地位和职权上的高低,故D项错误。

14.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D 图示反映了中国古代耕作工具的发展,反映了古代农耕由以人力为主到以畜力为主、从石器到铁器的演变,故D项正确。

A、B两项不能由图片反映出;

C项不能反映全部图片的内容。

15.湖南有一座古墓出土了以下文物:

青铜酒杯(内有篆书铭文)、圆形方孔铜钱、帛布、釉下彩绘瓷器。

据此可推测该墓最有可能为(  )

A.商周时期墓葬B.秦汉时期墓葬

C.南北朝时期墓葬D.唐五代时期墓葬

D 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出土文物“釉下彩绘瓷器”,结合所学,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故选D。

16.(2019·

浙江宁波选考模拟)有首唐诗曾如此描述一位书法家的作品: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

”这一作品采用的书法字体是(  )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D 本题考查书法的发展。

据材料关键信息“如闻神鬼惊”“只见龙蛇走”等判断是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的草书,故选择D。

小篆笔画圆匀,不符合题意,A错误。

隶书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不符合题意,排除B。

行书工整清晰,不符合题意,C错误。

17.杜甫是唐代历尽沧桑的“苦难诗人”和时代歌手,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

如果以杜甫的诗歌作为研究唐代历史的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②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 ③诗歌体现了杜甫的主观情志,不具有客观性 ④在引用杜诗证史之前,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④D.②③

C 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故①正确;

杜甫的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不能说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不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故②错误;

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故③错误;

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故④正确。

C项符合题意。

18.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

……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

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  )

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

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C 秦、汉初以军功选官,故A项错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与材料所述现象相对应,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唐宋时期,一改魏晋以来以门第取士的方式,实行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明清承袭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故D项错误。

19.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摩肩擦背,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

”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

“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

”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商业经营不受限制

C.坊市制度开始打破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材料说的是南宋临安夜市的繁荣,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南宋临安的商业经营不受限制,故B项正确;

坊市制度开始打破是在北宋时期,故C项错误;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0.朱熹说: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旨在强调(  )

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C 儒家讲求个人道德修养,与材料中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不符,故A项错误;

在程朱理学家看来,天理指的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人欲指的是人的自然欲求,故B项错误;

据材料从孔子“克己复礼”到《中庸》及《大学》,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得出朱熹强调儒家一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正确;

发明本心是心学的主张,故D项错误。

21.史载:

“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三司,各设使、副,分案办事。

又设三司使、副以总之号为计相。

”这一制度变革最有可能发生在(  )

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D 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增设三司,分割了相权,依据所学,三司设置始于宋朝,故D正确。

22.(2019·

浙江稽阳联考)陆游诗云:

“千钱买轻舟,不复从人借。

樵苏晨入市,盐酪夕还舍。

岂惟载春秧,亦足获秋稼。

……常侵落月行,不畏恶风吓。

”该诗歌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封闭性B.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打破

C.草市具有完备的服务功能D.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

D 从“樵苏晨入市”,可知体现的不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描述草市的具体功能,故C项错误;

从“樵苏晨入市,盐酪夕还舍”,可知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同时进行商业活动,故D项正确。

23.(2019·

浙江台州期末)“……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镇关西!

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

鲁提辖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人们读到这一名著中所描述的情境最早可能是在(  )

A.清朝B.唐末宋初

C.元末明初D.明末清初

C 首先判断该名著是《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因此选择C。

24.清代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

“款题图画始自苏(轼)、米(芾),至元明而遂多。

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

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滥觞。

”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款题图画应属于文人画

B.苏轼被尊为文人画的鼻祖

C.题字体现画家的文化素养

D.款题图画对后世影响很大

B 根据材料“款题图画”指的是融合绘画、文学、书法、篆刻于一体,借物抒情,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文人画起源较早,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诗画一体,是文人画的鼻祖而不是苏轼,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题字反映了书法和文学,体现了画家的文化素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款题图画对于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的兴盛产生了很大影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5.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

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是(  )

●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受制于司礼监太监,矛盾深刻

A.唐朝尚书省B.元朝中书省

C.明朝内阁D.清朝军机处

C 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均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与材料“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符,故A、B两项错误;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且与六部、司礼监等矛盾重重,故C项正确;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特有的建置,故D项错误。

26.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

“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

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思想家是(  )

A.董仲舒B.朱熹

C.王阳明D.李贽

C 该思想家以“求诸心而得”,而非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董仲舒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故A项错误;

朱熹仍然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故B项错误;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向内心求理”,即“求诸心而得”,故C项正确;

李贽主张人人都有判断是非的标准,与“求诸心而得”无关,故D项错误。

27.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当时有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在对外交往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国”的国号

●苏州在当时据说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A.唐朝B.宋朝

C.明朝D.清朝

D 表中“会馆”是明清时出现的,故A、B两项错误;

第一次在对外交往中使用“中国”的国号是在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中;

苏州在清朝乾隆时期据说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8.材料一:

“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内廷……”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可以获悉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  )

A.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

B.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

C.后来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

D.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

A 从材料一“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行省最初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后名军机处”可知军机处最初是因为西北军务而设,故A项正确;

行省起初是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但是军机处不是,故B项错误;

行省后来是地方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行省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军机处有这个特点,故D项错误。

29.下图是某人物传记的目录。

以下思想有可能被该著作重点阐述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D.“循天下之公”

C 从目录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信息可知,该人物是顾炎武。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故A项错误;

“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观点,故B项错误;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的主张,故C项正确;

“循天下之公”是王夫之的主张,故D项错误。

30.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成就辉煌。

下列图片反映的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D.④②①③

C ①水排出现在东汉,②司母戊大方鼎出现在商朝,③粉彩瓷器出现在明清时期,④素纱衤单衣出现在西汉,因此这些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②④①③,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2019·

浙江嘉兴期末)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

“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量是非”。

——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

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初年的丞相制度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

(4分)

本题考查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可知丞相制度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由“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得出,参议政事;

由“出则监察而量是非”得出,监察百官。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六部)“直接由皇帝指挥”,可见朱元璋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第二小问,一方面彻底解决君相矛盾,带来皇权高度集中;

同时没有丞相的辅助,也使得皇帝政务繁杂。

答案:

(1)时期:

战国时期。

(2分)

职权:

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

(2)变化:

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影响:

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杂。

32.因时而变是儒家思想演变的一大特点。

材料一 武帝在策问中提出:

“今子大夫待诏百有余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将所繇异术,所闻殊方与?

——刘蔚华、赵宗正《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力戒“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弊,易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改空谈为征实……以“经世致用”为目的,以“实事求是”为治学圭臬,注意考镜源流,不拘泥于旧注古训。

——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

(1)材料一中,针对汉武帝的策问,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对策?

采纳这一对策后,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5分)

(2)依据材料二,用一个字概括明清之际儒学思潮的特征。

有人认为,“针砭时弊”是这一思潮时代精神的表现。

黄宗羲的哪些思想主张可以印证这一观点?

(1)问第一小问,武帝问“将所繇异术,所闻殊方与”,根据所学董仲舒的对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用人、教育、文化等角度作答。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实事求是”直接归纳为一个字“实”。

第二小问,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直接

作答。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统一思想”等亦可)。

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2)实。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呼吁限制君权;

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33.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成熟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贰宰相,批大政,参庶务。

——《宋会要辑稿·

职官》

材料二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信息:

1.以越南占城稻为代表的外来物种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2.以孩儿枕为代表的瓷器大量出口,深受市场的喜爱,进一步促进五大名窑繁荣。

(1)材料一中的“贰宰相”指的是哪一职位?

结合所学评价宋代中央官制。

(2)孩儿枕创制于哪一名窑?

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区,并分析两宋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问第一小问,考查宋代的中央官制,结合教材内容直接回答;

第二小问,对北宋中央官制的评价要全面、一分为二,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作答。

(2)问第一、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第三小问要充分结合材料,从占城稻的传入可知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

从孩儿枕大量出口,进一步促进五大名窑繁荣得出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结合所学及材料中孩儿枕深受市场喜爱可以分析出海外贸易繁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参知政事。

(1分)

评价:

(利)各机构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

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弊)官僚机构臃肿;

降低了行政效率。

(4分,答出4点即可)

(2)名窑:

河北定窑。

地区:

东欧、北非等地。

①高产、适应性强的农作物传入,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海外贸易税,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34.清政府为稳定和巩固边疆,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材料一 (云贵总督)鄂尔泰曰:

“改流之土民宜(应当)从国制。

”由于改流百姓仍听土目管辖,生活习俗依然如故,鄂尔泰建议应允许改流之民自愿效仿满族剃头,不得强迫;

改流之地的把目、火头应改名为保甲制度中的里长、甲首,且无恶迹的土目也不必迁至内地。

……应继续令土目管理当地夷民。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再探》

材料二 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

……新疆全境,向称水草丰饶,牲畜充牣者……区区愚忱,实因地不可弃,兵不可停,而饷事匮绝,计非速复腴疆无从着手。

……至省费节劳,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己者。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

奏稿》

(1)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土归流的“含义”,并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治理“改流之土民”的具体措施。

(5分)

(2)根据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