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7877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docx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

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

【篇一:

幼儿园语言教学设计】

幼儿园语言教学设计

1猴子捞月亮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的寓意,知道遇事多动脑筋。

2、通过故事及小实验,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3、和同伴玩水中成像的游戏,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电筒。

活动流程:

1、以猜迷语的方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月亮)

2、教师讲述故事《猴子捞月亮》。

当讲到“老猴子说:

“快想办法把月亮捞上来”时,停止讲述并让幼儿讨论:

(1)猜猜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

(2)月亮捞上来了吗?

为什么捞不上来?

3、接着欣赏故事,教师进行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什么?

它怎么叫的?

(3)大猴子跑来一看什么反应?

老猴子呢?

(4)它们用什么方法捞月亮?

捞到了没有?

为什么捞不到?

(5)最后老猴子一抬头,看见了什么?

它对小猴子说了什么?

(6)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4、分小组进行小实验《水中成像》。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并让幼儿观察:

“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

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

”使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5、教师小结:

我们在生活中遇事应该多动脑筋、认真思考。

6、完整欣赏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

活动延伸:

让幼儿阅读用书,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神奇的玻璃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小白兔战胜大灰狼的办法,知道神奇玻璃的含义。

2、让幼儿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验哈哈镜成像的滑稽和有趣,感受人在哈哈镜里的不同变化。

活动准备:

放大镜一个、凸透镜一个、《神奇的玻璃》挂图,故事磁带。

活动流程:

1、师生谈话:

(1)小朋友你见过什么样的玻璃?

(幼儿自由讨论)

(2)小白兔也有一块神奇的玻璃,你想知道吗?

(从而引出故事《神奇的玻璃》)

2、出示《神奇的玻璃》挂图请幼儿欣赏,老师讲述故事并提出问题:

(1)小白兔在玩时捡到了什么?

(2)他有什么惊奇的发现?

(3)猜想小白兔想出了一个什么好办法。

3、出示放大镜。

请幼儿摸一摸,看一看,从而感知“玻璃”的神奇之处,知道放大镜能将物体放大,然后启发幼儿讨论:

怎样利用这块“神奇的玻璃”战胜大灰狼。

4、看图书听故事。

老师播放故事磁带请幼儿边看图画边听故事《神奇的玻璃》,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然后提出问题:

(1)小兔子是利用什么办法吓跑大灰狼的?

(2)如果是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打败大灰狼?

5、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1)启发幼儿继续探索“玻璃”的神奇之处:

看近的物体时,物体变大,离得远就会变小,而且物体是倒立的。

这种“玻璃”就是凸透镜。

(2)组织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讲述:

小朋友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镜子,请幼儿讨论;然后交流凸透镜在生活中的用途。

6、师生进行讨论:

小朋友知道了凸透镜的模样和用处,想一想你们还见过其他什么样的镜子?

(幼儿讨论回答)然后老师总结:

平面镜、凹透镜、哈哈镜等。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知道哈哈镜的用处吗?

那我们去三楼的哈哈镜那里认识一下它吧,巩固对哈哈镜知识的掌握。

3醒来后的惊喜

活动目标:

1、能细致地观察人物动作、神态、表情特征,大胆想象讲述画面内容。

2、体验作品中父亲对儿子默默的爱。

活动准备:

1、让家长帮助幼儿回忆与父亲在一起的趣事。

2、父亲、儿子的图片各一副

3、教学挂图、幼儿用书第3册的第29页。

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分别出示图片“父亲”与“儿子”,鼓励幼儿大胆猜想父与子之间发生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教师分别出示挂图或幼儿用书,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根据需要进行提问:

(1)图1假日的第一天早晨,儿子在做什么?

爸爸和叔叔在干嘛?

你从哪看出来的?

(2)图2爸爸和叔叔在做什么?

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3)图3画面上都有谁?

儿子、爸爸、警察的表情、动作时什么样的?

代表什么意思?

爸爸究竟要把儿子抬到哪儿呢?

(4)图4设置悬念

a出示没有背景的第四幅画,请幼儿说说;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儿子,醒来后会有什么感觉?

鼓励幼儿将自己“惊奇、大胆、浪漫”的情景讲给同伴听。

b出示有背景的挂图,请幼儿讲述:

这是什么地方,景色怎么样?

子心里怎么想?

爸爸为什么躲到树后面?

c教师看图完整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轻手轻脚”,并用动作模仿。

知道假期到森林里玩正是儿子的心愿,这幅漫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地爱,可以鼓励幼儿做个相亲相爱的动作。

三、结束部分:

结合自己生活经验,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与爸爸之间的趣事,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怎样对父亲表达自己的爱

4快乐的小公主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给予也是一种快乐。

2、了解让自己快乐的方法,生活中保持快乐的心情。

活动准备:

呼啦圈、《快乐的小公主》故事磁带、教学挂图《快乐的小公主》

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呼啦圈”引入课题

提问:

小朋友有没有玩过呼啦圈?

玩呼啦圈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开不开心、快不快乐?

想不想把这份快乐分享给我们的好伙伴呢?

2、总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不开心会对身体不好,家人和好朋友也会担心,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开心快乐,并把这份快乐分享给我们身边的人。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播放录音机,让幼儿听故事《快乐的小公主》,并提出以下问题: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小公主住在哪里?

她为什么不开心?

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动物啊?

2)小公主后来找到快乐了吗?

她是怎么找到快乐的?

真正的快乐在哪里呢?

2、教师再次播放录音机让幼儿听故事《快乐的小公主》,借以加深幼儿的记忆。

3、教师出示挂图《快乐的小公主》,引导幼儿看图讲述故事内容,让幼儿了解让自己快乐的方法。

三、结束部分: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如果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快乐呢?

如果自己的小伙伴和家人不开心,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让他们快乐起来呢?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与爸爸妈妈讨论快乐的方法,帮助自己和他人,让所有人都获得快乐,在快乐中生活。

5猴子学样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图意,乐意表达自己的理解感觉。

2.了解猴子爱模仿的特点。

3.通过老公公动作及表情进行故事表演,激发表演兴趣,提高表演能

力。

4.学会遇事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活动准备:

图四幅,道具:

草帽若干,扁担一根,《猴子学样》的伴奏磁带,树,猴子面具

活动流程:

1.出示猴子面具,它是谁?

现在将有一群猴子在树上玩耍,它们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2.出示图一:

你看到了什么,老公公在干什么?

老公公挑着一担帽子到城里去卖,坐在大树下面睡觉发生了什么事?

3.出示图片二:

猴子在树上为什么又蹦又跳,它在干什么?

老公公看到了,老公公怎么说,为什么那么急,老公公会对猴子说些什么?

猴子有没有把帽子给老公公?

4.出示图三:

老公公急得那样后怎么做的,猴子看见了会怎么做?

猴子为什么看见老公公这样做它也这样做?

老公公开始想办法了,结果如何?

5.出示图四:

老公公又想出更好的办法使得帽子得以回返,什么办法呢?

6、通过音乐欣赏故事:

将每幅图中的关键词语“抬头、伸手、搔脑袋、扔”贴到相应的画面中。

讨论:

老爷爷想出的最后一个方法管用吗?

7.看图讲述:

鼓励幼儿完整讲述故事内容,并引导幼儿说说:

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猴子?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爷爷?

8.表演故事:

让幼儿用动作来表现某图片中发生的一件事。

用帽子等道具引导幼儿分角色表演。

活动延伸:

将教具放到表演区,供幼儿分角色表演该故事。

5小桃仁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了解小桃仁发芽的条件和过程。

2、尝试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3、知道谁帮助了小桃仁,理解小桃仁成长的快乐心情。

活动准备:

1、有一定的植物发芽的知识经验。

2、故事磁带、挂图、幼儿用书

活动流程:

一、谜语导入:

1、谜语引出,幼儿猜出谜底“桃子”。

“小朋友,你们吃过桃子吗,桃子吃完剩下什么?

小桃仁怎么才能长成一棵小桃树?

”引导幼儿讨论。

听完了故事你就明白了。

二、老师向幼儿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分析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用不同的语气,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并提问: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小桃仁最后变成了什么?

3、结合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体验春风、春雨、太阳光,老桃树对小桃仁的爱以及它们的不同对话。

(1)观察小桃仁,让幼儿萌发对小桃仁的喜爱之情。

“突然有一道暖洋洋的亮光从泥土缝里射进来,这亮光是谁?

”“太阳光照在身上感觉怎么样?

”“太阳光又是怎么说的?

”(引导幼儿说出太阳光的话,体验太阳光暖洋洋的)“啊,外面多么美,小桃仁又使劲挺了挺身子,出来了,它只觉得眼睛前面一亮,它看到了什么?

(引导幼儿

【篇二: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静夜思》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我听到很多没有上大班的小朋友,都可以倒背如流,但是我发现多数小朋友在朗读古诗上缺乏训练,不知道如何正确的朗读古诗。

也不知道古诗的含义。

所以,我需要用这节语言课程,提高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和对内容的理解。

活动目标:

1.可以流利的朗读古诗,知道大概的意思。

进而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

2.知道“举头”“低头”的含义,知道是个动词,并且可以做出来动作。

3.可以控制自己的朗读能力,尽量不拉长音,不结巴。

4.能够和其他小朋友沟通,享受讨论的快乐。

5.让幼儿体会到什么是思乡之情。

活动准备:

ppt

前经验准备:

幼儿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已经会吟诵《静夜思》这首诗歌

活动难点:

1.能够理解古诗之中的含义。

体会到诗中的美好意境,和诗人的思乡之情。

2.能够知道“举头”“低头”的含义,知道是个动词,并且可以运用到生活和游戏之中。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堂:

教师在ppt上出示月亮、或者夜空等有意境的图片。

问小朋友这些图片好不好看?

这些图片分别是什么?

这些图片里有什么?

对,有月亮,那么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由月亮引出来的故事好不好?

二、授新课,学习《静夜思》

1.在这晴朗的夜空,有许多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的,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蓝蓝的天空中,真美!

在许多许多年以前,(出示课件)有一位叫李白的诗人在外面游历,他很久很久没回家了,在这静静的夜晚,面对这圆圆的月亮,思念起家乡的亲人,由此而写下了一首诗,叫《静夜思》。

(揭晓古诗名字,齐读一边静夜思)(把诗的大概解释放在前面,引出古诗,提高兴趣。

2.小朋友听完了老师讲的古诗想到了什么呢?

谈话:

如果小朋友在小的时候离开爸爸妈妈到很远的地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3.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出示古诗。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出示古诗时,伴有一些符合内容的图片,目的是让小朋友理解古诗内容,更容易理解到思乡之情。

注:

ppt上不会出示翻译的内容,教师口述讲解,(古诗解释)这样小朋友在看图的同时,听老师的讲解,会更容易理解,字数多了幼儿会厌倦。

4.互动:

看了刚才的图画,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李白是怎样思念故乡的吗?

(用你的表情、语言、动作都可以)目的了解一下幼儿了解到什么程度,方便讲解;加深幼儿对思乡的理解。

5.下面让我们一起读一次《静夜思》,出示静夜思,儿童随便读,不用齐。

教师主要是听,看看幼儿有没有拉长音,读错,结巴的问题。

6.下面小朋友自己读一遍这首诗,然后和周围的小朋友讨论,找出你认为不好读的字,一会问老师。

如果你都会读,可以找出你觉得我会读错的字,来考考我,每个人都要参与。

(找出来的字,一会集体读三遍。

7.老师的一个朋友读《静夜思》很好听呢,让我们一起听一下吧。

(播放视频,视频中会有古诗解释,再一次解释,加强理解古诗意思。

谈话:

读的好听么?

有谁可以给我讲一下这首诗讲了什么故事?

下面老师有感情的读一句,你们一个一个的重复好不好,要求尽力模仿我。

(这样可以实现每个幼儿读一遍,听三遍的效果,运用模仿的方法,可以纠正朗读的恶习)

三、游戏,加强理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沟通能力

1.老师把小朋友两两分组。

两人一组,两个组同时朗读古诗,一人一句,朗读古诗。

在有韵律有感情的情况下,看看哪一组快。

齐读。

2.游戏会分出胜负,老师和输的小朋友说,不要灰心,我们还有一个游戏。

一个组内的两个小朋友,一个读古诗,一个表演。

“举头”“低头”动作对的,会有小贴纸作为礼物,下课领。

活动延伸:

可有小朋友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并且和爸爸妈妈一起背诵这首诗。

(巩固理解)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有趣的象形字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阅读活动,对文字产生兴趣。

2、通过阅读图片和象形字卡,了解象形字的特征。

3、能细致观察并进行大胆地猜想与讲述。

活动准备:

1、象形字演变图一份,象形字卡、汉字卡。

2、象形字组合图画一幅。

3、动画片《36个字》。

活动过程:

一、观察组合图,导入活动。

1、师: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幅有趣的画,你从画里看到了什么?

请你用一句完整的话告诉大家。

2、小朋友观察得非常仔细,在这幅画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你想知道吗?

那请仔细听在结尾爸爸说了一句什么话?

记好了告诉我,让我们一起来看动画片吧!

二、观看动画片,激发对象形字的兴趣。

1、请问你在动画片里看到了什么?

2、动画片里爸爸画了一个太阳,小朋友说了什么?

3、爸爸在故事的结尾说了一句什么话?

(咱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创造了象形字)这些看上去象图的东西

其实是古代的象形字。

三、分组观察并讨论象形字,了解象形字的特征。

1、观察象形字卡,互相交流、大胆猜想(教师引导幼儿阅读字卡,并能讲述理由)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象形字,请你们来猜一猜它是什么字?

你是怎么猜到的?

2、小结象形字的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象形字,看这个象字,这是长长的鼻子,四条腿,就像大象一样,所以它就是象字,那请你们想一想古代人是怎样造出象形字的呢?

小结:

古时候的人就是照着事物的样子画下来形成了象形字。

四、观察象形字演变图,比较汉字与象形字的不同。

1、出示现代汉字日,问幼儿这是什么字?

2、出示象形字日,告诉幼儿这是汉字日的象形字朋友,让幼儿比较两个字哪里不一样?

3、小结:

古代象形文字是圆圆的,而现在的汉字变成方方的,我们叫它方正字,象形文字经过很多年的演变变成现在的汉字,它更加清楚、简单,便于人们交流和书写了。

四、游戏--找朋友。

1、每个小朋友手上拿一个现代汉字,请小朋友找到它的象形字朋友。

2、小朋友都帮汉字找了象形字朋友,我们来一起看看找对了吗?

五、再次观察象形字图,结束活动。

活动过程:

1、动画导入:

师:

小朋友们好,今天认识大家我真高兴,我给大家带来一件特别的礼物,那就是动画片《三十六个字》。

2、出示图片象形字:

师:

嘘,闭上眼睛我数到3小朋友才可以睁开眼睛。

1、2、3睁开眼睛吧,瞧,谁来到了我们的黑板上。

师:

你怎么看出是月亮?

这是什么?

(乌龟)你怎么看出来的?

老师小结:

古时候人们就用这些图案来表示月亮、太阳……这些图案就是象形字。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吸铁专家

【活动目标】

1、了解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利用磁铁的特性进行物品分类,主动将自己发现的与同伴交流。

3、对研究磁铁的秘密感兴趣,体验动手尝试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磁铁;幼儿每人两个小框、一个大框,大框内装有:

曲别针、铁丝、铁钉等铁制品和塑料勺子、积木、雪花片、纽扣、等非铁制品,和一角硬币。

2、白纸、别有曲别针的立体小兔子、两筐雪花片。

3、记录表每人一张。

4、两种材质的一角硬币各一枚。

【活动过程】

1、游戏小兔子跳舞,引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一看小兔子为什么会跳舞?

教师将立体小兔子放在白纸下面来回移动,让立体小兔子跳起舞来。

哦,原来小兔子底部有个曲别针,是磁铁让小兔子跳起舞来的。

你们真聪明,这都能发现了。

那么请小朋友想一想,磁铁还能吸起什么。

2、幼儿操作实践,自主探索磁铁吸铁的特性。

①小朋友,老师给你们每人一包各种各样的物品,请你们来猜一猜,哪些能被磁铁吸起来?

哪些不能被磁铁吸起来。

你觉得能被磁铁吸起来的你就在猜想栏打上√不能被磁铁吸起来的就在猜想栏打上╳,现在开始吧。

②好了,现在请你们来试一试,看看自己猜的对不对,做实验的时候把能被磁铁吸起来的就在验证栏打上√,不能被磁铁吸起来的就在验证栏打上╳。

③请小朋友相互检查一下结果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磁铁能吸起什么?

哪些物品不能被吸起来?

为什么磁铁能吸住大头针、曲别针、铁丝、铁钉?

小结:

磁铁能吸起铁丝、回形针…因为他们都是铁做的,不能吸起、木块、纽扣,雪花片因为他们都不是铁做的,磁铁有磁性,它能吸起铁丝铁钉等铁制品,是了不起的吸铁专家。

④小朋友请看一看,老师这有两枚不一样的的一角硬币。

我们来一起试一试哪一个能被磁铁吸起来?

哪个不能。

引导幼儿发现两枚硬币的不同材质,原来,被吸起的硬币是铁钴镍做成的,不能被磁铁吸起来的是用铝做成的。

3、引导幼儿寻找周围环境中的铁制品,巩固对磁铁的认识。

①你想知道磁铁还能吸什么东西嘛?

请你用磁铁去吸一吸教室里的其他东西。

并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②你在哪个地方还发现了磁铁门吸、大衣橱门、妈妈包上的按扣等,加深对磁铁的了解。

4、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幼儿用磁铁解决实际问题。

游戏情境:

今天早上老师准备的曲别针不小心掉到了雪花片框里,请大家帮老师找一找曲别针。

看谁找的又快又多。

组织幼儿分组自主游戏,寻找曲别针。

引导幼儿交流找到区别针的方法,多玩几次。

总结:

有的小朋友很聪明,他用磁铁转一下就吸住了很多的曲别针。

老师再次演示一下。

加深对磁铁用处的了解。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各种各样的米

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米的种植生产过程,对米产生探究的兴趣。

2、认识几种常见的米,感受科技日新月异下的米的多样性。

3、懂得农民种粮食的辛苦,知道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1、米的生长过程图片

2、布置好的米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对米的了解

师:

小朋友,你们看:

这是什么?

(出示米)

你们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吗?

(幼儿自由讨论、猜想)

(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米的种植生产过程

师: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米到底从哪里来的。

(幼儿观看录象)

师:

通过刚才的录象,你们知道米是怎么来的吗?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逐一出示小图标)

稻子——秧苗——成熟的稻穗——收割——脱粒——去壳(起米)

师小结:

从稻子到我们手中的米,这中间要经过很多复杂的工序,是由农民伯伯半年的辛苦劳动换来的,因此小朋友每天吃饭的时候都要想到农民伯伯的劳动,我们要爱惜粮食,决不能浪费!

(三)、参观“米店”,初步了解米的多样性

师:

小朋友除了了今天看到的白米,你还见过或者吃过那些米呢?

(幼儿自由讨论、发言)

教师出示幼儿讲出的米的图片如:

黑米、小米、糯米等

师小结:

除了小朋友说的这些米我们生活中还有青米、泰国香米、糙米等,现在商店里

卖的一些米还有一些保健功能,因为科学家在种植过程中添加了一些营养成分。

(四)、游戏:

逛米店

幼儿角色游戏:

请个别幼儿担任米店营业员,其他幼儿买米,买米的幼儿要把自己买的

米的名字和特征讲述清楚。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们主题活动开始,通过这个活动,引起了幼儿的注意。

“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米的种植生产过程还不是很了解,因此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对米的整个种植生产过程有个初步了解。

同时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了一些跟平常吃的不一样的米,先从在幼儿园吃的黑米粥、小米粥到后来教师提供的青米、香米等,幼儿了解到米的多样性同时又有继续想参与以后的活动兴趣。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美丽的祖国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认知能力。

3、使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的几个世界之最,知道祖国地域辽阔。

4、使幼儿初步知道万里长城、故宫都是勤劳的中国人民建造的。

活动准备:

有关长城、故宫的图片和录像。

中国地图一张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了解祖国的兴趣)请幼儿说出我们国家首都的名字。

请幼儿分别谈谈自己去过哪些地方,看到些什么?

二、展开1、让幼儿看大地图,使他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很大

(1)请幼儿在地图上找出首都北京的位置。

(2)请幼儿在地图上找出中国最北、最南的地方。

(最北的地方是漠河,那里天气很冷,到那里去要穿厚厚的皮大衣。

中国的最南面是南沙群岛,那里一年四季都很热,到那里要穿很薄的衣服)(3)向幼儿介绍我国的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东北的大片森林和我国的两条河流:

长江、黄河。

2、引导幼儿看图片,了解我国的世界之最

(1)师生共同观看《长城》录像,给幼儿讲解:

长城的一头在山海关,另一头是嘉峪关,弯弯曲曲,上上下下,很长很长

(2)师生共同观看《故宫》录像或

【篇三:

中班语言儿歌教学设计】

中班语言儿歌教学设计:

《小雨点》

罗应梅

设计思路:

纲要中指出:

“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而儿歌《小雨点》语言朴实、短小精悍,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以清新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小雨点落在花园里、池塘里、田野里的情形,唤起了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很适合中班幼儿特点。

因此我尝试运用图谱来进行儿歌《小雨点》的教学。

让幼儿通过图谱来轻松的理解和记住儿歌,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儿歌中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美。

并让幼儿通过生活经验来大胆地进行儿歌的仿编。

活动目标:

1、利用图谱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吐字清楚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2、理解动词:

张、摇、爬。

3、体验儿歌所带来的和谐、美好的情境,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活动准备:

课件、与儿歌有关的可操作图谱、小雨点图片。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

宝宝们,今天老师要让你们猜一个谜语,看看谁最聪明最爱动脑筋。

师:

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幼儿动脑筋想)宝宝们真聪明,猜出了是雨,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和雨有关的儿歌。

2、出示小雨点图片,引出儿歌名称

师:

是一首什么儿歌呢?

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看看图里有什么?

(小雨点)对,是小雨点,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儿歌就叫《小雨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儿歌的名字吧!

3、观看课件,欣赏儿歌。

让幼儿边观看课件边欣赏儿歌。

4、学习儿歌《小雨点》。

(1)、出示可操作性图谱,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儿歌内容及理解动词张、摇、爬。

师:

宝宝们,刚刚听到的儿歌里说小雨点落下来发出怎样的声音啊,它们都落到了哪些地方?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儿歌的句式进行总结并依次出示图谱)

师:

(出示花园图片)小雨点落到花园里,花儿乐得怎么样?

(张嘴巴)教师请幼儿把张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