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8072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7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我们的民族小学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

会写“坪、坝”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资料袋中的图片)瞧,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

安排几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学生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

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2.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

(我们的民族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趣味识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坪坝 傣族 阿昌族 德昂族,摔交 穿戴 招引 蝴蝶 孔雀舞 铜铃 粗壮 凤尾竹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

教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例:

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

b、玩找字游戏:

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5.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朗读感悟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朗读感悟

1.读读说说,学习第一自然段。

a、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读后交流描述:

早晨,同学们来上学了,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

学生读后交流描述。

b、指导朗读:

早晨的校园多美啊,你喜欢这时的校园吗?

那么就把你的喜欢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学生自读自练,指名交流。

2.读读说说演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如:

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课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等。

b、这读书的声音究竟有多好听啊?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一句,体会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

C、情景表演:

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树枝、鸟儿、蝴蝶、猴子,请“它们”做评委,其他小朋友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如果读得好的话,“它们”就如课文所示,围拢过来静静地聆听。

d、激情朗读:

同学们读得可真好,为了鼓励大家,今天老师允许大家一起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想玩什么?

引导学生口述,再朗读该部分。

3、读读画画,学习第三自然段。

a、同桌互读。

b、联系前面的课文,带着你的感情,放飞你的想象,画画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复习生字

1.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通过已学过的生字帮助巩固新学生字,如提土旁加平还读píng,虫字旁加胡依然读hú。

注意渗透偏旁表义的思想。

2.边用课件演示要求写的十二个字,边指导书写。

3.学生写字,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教后反思:

 

《金色的草地》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钓、拢”,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

3.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出示填空:

(   )的草地

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进行口头填空。

2.自然过渡:

这道题有很多种填法,同学们看了课文就知道了。

自读讨论

1.各自轻声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讨论填空答案,如:

(金色/可爱……)的草地

3.设疑:

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

为什么作者称它为可爱的草地呢?

我们继续学课文。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交流预习时画出的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合作,交流,力争把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

3.反馈:

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说说自己认识哪些词语,带领大家一起读一读。

4.朗读展示:

你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站起来读读,让我们感受你对它的喜爱!

再读解疑

1.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呢?

自读第一自然段体会。

a、观看录象,给以直观的感受。

b、引导想象:

蒲公英盛开了,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到处都是金色的蒲公英,在阳光的映衬下金光闪闪,直刺你的眼。

小鸟也来了,蝴蝶也来了,空气中满是青草的香气和蒲公英柔嫩的绒毛。

这时候你最想做什么?

指名交流。

2.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a、思考图中这两个孩子分别是谁,他们在做什么?

轻声朗读课文后说一说。

b、你觉得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

这部分课文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各自试读,指名交流。

c、大家喜欢这草地、蒲公英吗?

请你对它们说一句话。

3.其实这草地并不是总是金色的,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小!

a、自读课文说说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蒲公英色变的规律和原因)

b小博士讲座:

有关蒲公英色变的规律和原因。

学生上台讲述

c、“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

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作者是怎么形容这变化的?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4.现在说说对这片草地几句贴心话。

第二课时

汇报成果

1.分小组总结汇报你的学习成果,你每小组可以任选一项进行汇报。

题目如下:

a、多么有趣的蒲公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围绕“有趣”展开),因为草地上长满了这么有趣的蒲公英,所以这草地多么___________。

b、课题汇报:

蒲公英的色变规律和原因分析。

c、画出你心目中的金色的草地,带上你的画向同学们介绍你喜欢的草地。

2.学生汇报成果,教师相机总结指正。

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例:

“而”下加“女”,耍耍耍

“扰”添一撇,拢拢拢

“衣”服长肥,装装装

“取”字会“走”真有趣

3.指导写字 

a、让学生观察生字的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b、说说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左中右结构。

c、小老师讲经验:

各类字该怎么写。

d、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e、巩固检查。

教后反思:

 

 

《爬天都峰》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

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

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

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要求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

教师可有重点地对学生识字的难点进行指导。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检查识字。

a.出现带有拼音的词语:

笔陡、石级、发颤、仰起脸、奋力、攀着、鲫鱼、纪念、小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汲取力量

b.读准多音字:

假日、似乎、白发苍苍、照相、应该

c.去掉拼音读词语。

d.去掉词语读生字。

3.小组为单位,轮流认读生字

4.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1.指名小组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全班评价、教师指导,重点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分组朗读,要求:

反复练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达到要求后全班齐读。

3.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

“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

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

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巩固生字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听写词语,每个词语读两遍。

朗读感悟

1.读读想想。

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

2.读读说说。

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读后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出天都峰的高。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3.读读写写。

读了第二自然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

抄写优美的段落。

4.读读问问。

引导学生围绕天都峰的高和陡质疑,如:

谁爬天都峰?

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

他们爬上去了吗?

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

这时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

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5.读读议议。

教师针对学生围绕题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答问解疑。

a.“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

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c.“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思考讨论:

“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

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角色朗读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这段对话。

范读时可辅以动作、姿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教后反思:

 

槐乡的孩子

教学要求

  ⒈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热情好客、潇洒豪放的品格。

学习他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⒉了解槐树、槐花、槐米及槐树种子的知识,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

  ⒊学会六个生字,认读四个生字,积累叠句。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山山洼洼噼噼啪啪摇摇晃晃匆匆忙忙犹犹豫豫

  甜丝丝香喷喷白茫茫绿油油美滋滋清凌凌

  一、出示槐花图片及诗句,导入新课

  槐林飘香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

  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

  三.品读欣赏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如“酿”读niàng,不要读成liàng;“塑料”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uò。

  2、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

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2)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4、小结:

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5、说说心里话:

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

为什么?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热情好客 勤劳淳朴 风土人情 令人兴奋 让人陶醉 潇洒豪放 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

   孕育 勤劳 善良 自强 自立 馥郁 如雪的颜色 多姿的形态 飘溢的香味 笔笔融情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⒈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⒉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

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

如:

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

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辮儿。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

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

“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

”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

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⑶侧面烘托的描写。

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

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

”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

“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

”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三、学习生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摘抄好词佳句。

  五、听读文章《纸船印象》

教后反思: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

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且认真执行计划。

2.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好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分享。

3.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

4.读“认”,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5.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6.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

1.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

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a.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

b.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

c.可以讲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了多少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的教益;

d.可以讲讲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

e.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

……

2.全班交流。

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3.共同评议。

a.就刚才几位同学们交流的来看,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有何不同?

我们评比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是不是就看谁的课余生活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课余生活项目记录得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

看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不是看谁的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记录本上记录得多,而是要看谁的计划安排得切实可行,课余生活计划中的各项安排得到真正落实。

b.评选出活动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大的同学,教师颁发“课余生活之星”奖章。

c.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1.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

好多同学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在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

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3、在上一课大家回忆介绍的课余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内容来写?

学生共同讨论,教师提示,以下活动可参考:

a.游戏娱乐活动,如:

踢毽子、跳皮筋、跳绳、“老鹰捉小鸡”、扔沙包……

b.课余辅导训练,如:

网页制作、科技小发明、绘画写生、足球比赛、球球训练……

c.个人爱好,如:

小收集──收集邮票门券;小饲养──饲养观赏鱼鸟;小种植──种植花木盆景、庭院瓜果;小演奏家──天天练习钢琴、小提琴……

d.家务劳动家庭帮手,如:

洗衣服、餐具,打扫卫生,外出打猪草,放牛放羊赶鸭、采集草药、收割庄稼……

3.你准备怎么写?

学过的课文会给你的写作带来什么启发?

讨论明确在这篇文章里只须集中写一项课余活动或一件课余发生的事,叙述时可以借鉴本学期刚学过的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作范例。

4.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5.学生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家共同评议。

6.各自修改,可放声朗读,想想词语用和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

7.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字迹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下几方面评议:

a.是否扣住课余生活的某一活动、经历或某一方面写;

b.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写清;

c.用词造句是否妥贴顺畅,能否反映出课余生活的情趣;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小组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

1.各人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同桌相互请教。

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

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

3.比赛:

谁的眼力准,发现独特正确。

交流各自的发现。

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

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不一样。

如有这样的发现该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

4.齐读巩固。

读读认认

1.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

2.比赛:

谁读得正确、流利。

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一题中除了后两组“穷──穴”外,其余的每组中两个字读音都相同或相近。

此外,这一题中每组右边的字都是左边的字的一个偏旁。

4.齐读巩固。

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提示书写注意点,如“穴”字。

读读背背

1.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要读一首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

教师范读

2.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

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准韵律。

3.朗读比赛。

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

4.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

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

学生演稚子垂钓,教师演路人,诗句作台词,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

5.竞赛背诵。

为先背出的学生发奖品。

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考虑本小组采取何种最好的展示形式,能否搞出特色。

协商统一后分头准备。

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

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4.评选最佳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才艺奖”、“创造奖”、“能手奖”、“勤劳奖”等个人奖,教师颁奖。

 教后反思:

 

《灰雀》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

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知道列宁的故事吗?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指名说一说。

老师概括介绍列宁的生平。

2.学习这样一位伟人的故事,那一定是受益非浅的。

今天我就来学习《灰雀》,看看文中小男孩受到了哪些教育,你又能得到哪些收获呢。

(板书课题)

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3.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或认为自己哪个自然段读得好就读哪一段。

学生读后集体评议,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

读中感悟

1.自读课文

2.指名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

a.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你从这一段看出些什么?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三只欢快的灰雀是如此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

这一段该怎么读?

b.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你知道了什么?

列宁找不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心情怎样?

谁能读好这一段?

c.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后来到哪里去了?

又是怎么回来的?

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