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8222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docx

伤寒平脉篇第二刘渡舟录音整理

刘渡舟讲伤寒

平脉法第二

【总论】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

荣卫血气,在人体躬。

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

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

上下乖错,或存或亡。

病辄改易,进退低昂。

心迷意惑,动失纪纲。

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

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畜,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府藏,独见若神。

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各论】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

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若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

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

何以知之?

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

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

何以知之?

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

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

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

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

脉之,呻者,病也。

言迟者,风也。

摇头言者,里痛也。

行迟者,表强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

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

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

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

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

病人云:

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

【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

【师曰】其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

【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

【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

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第27条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

【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纵:

克;(金木土水火金木):

水行乘火,金行乘木(补充:

木行乘土,土行乘水,火行乘金),名曰纵;

横:

侮;(金木土水火金木):

火行乘水,木行乘金(补充:

金行乘火,水行乘土,土行乘木),名曰横

逆:

子旺及母(反生);(木火土金水木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补充:

木行乘水,金行乘土,土行乘火),名曰逆;

顺:

生;(木火土金水木火)(补充:

火行乘土,土行乘金,水行乘木)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乘加临之意。

论脉有纵横顺逆之变,以测病之轻重之理。

四时平人之脉(常脉):

弦、洪、浮、沉,反常出现病脉,

如:

纵,放纵,无制,夏天应见火脉,象火苗一样,上盛下衰;夏洪但见脉沉,沉为冬天之脉,为水脉,为水行乘火(水克火,纵);

横,乘势妄行无所忌惮,冬天沉反见洪脉,火行乘水(火怕水,不但可以克金,而且可以乘水,连克它的水都不怕了,为横脉);

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此反乘,谓之侮。

逆:

以下犯上叫逆,水乘金,秋天应见浮脉,反见沉脉,子犯母。

顺(相生叫顺):

本来金水相生,冬天应见沉脉反见浮脉,此为金行乘水,以尊临卑,疾病问题不大。

第一个问题:

突出了四时平人之脉(常脉):

弦、洪、浮、沉,是正常之脉。

第二个问题:

出现反常脉,出现了相乘相克的病脉,可见五脏之气互相之间处于什么状态,知道疾病的轻重顺逆。

*******

【傷寒論條辨(二十)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189】

(二十)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寸口,氣口也。

五臟別論,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對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而變見於氣口也。

故寸口主脾胃,浮緊為弦,是肝脈也。

乘脾者,肝木自盛,脾胃之土受製也。

縱見辨脈法上編,期門見太陽上編,刺之者瀉木以救土也。

*******

*******

112条云: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肝气乘肺,肺气不宣,津不上达,故无汗而大渴欲饮水;肺气不降,通调失职,津液留于腹中,故腹满而小便不利。

刺肝之募穴期门以泻肝邪,复肺气,宣降得行,津液分布正常,故见自汗出,小便利而病解。

肝木太旺,反侮肺金,致肺之宣降失司,津液分布异常者,宜用泻肝宣肺布津法。

*******

第28条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

【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讨论残害正气的六种病脉。

浮脉主表病,外感病,表邪致病

沉脉主里病,

滑生痰,弦主饮

紧主寒实,涩脉主血虚

六种残贼:

表里痰饮虚实,六种邪气六种脉。

能为诸脉作病也:

作为一个纲和脉(浮数)结合起来,为诸脉做病;能为六经脉作病。

临床意义:

切脉要抓纲,脉分阴阳。

凡是邪气伤人的问题,反映在脉,要抓这六种脉,代表6种邪气伤人,能为诸脉作病也。

医者脑中有6种脉,应将之验之于病人。

邪伤正有六种残贼之脉。

第29条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

【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

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

又【问曰】何缘得此吐利?

【师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四层意思:

第一:

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

发汗解表的药

第二:

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比:

从。

若:

要。

变异:

变:

变化;异:

异常,不一样。

第三:

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

灾怪:

病灾奇怪可怪。

第四:

何缘得此吐利?

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类似于或有旧时服药的情况很多。

医者审时度势、察言观色。

牛肉大热使得阴虚之肺痨复发。

板蓝根、磺胺:

全身肿

吵架:

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第30条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

【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

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肝的平脉和死脉。

人五脏上合天之四时,下合地之五行。

都应该有胃气。

厥阴(属三阴三阳),这是人与自然的(人与天地四时)特点:

人与自然四时的系统。

肝系统:

肝、目、筋、怒、呼、爪、握等。

眼花,脉细,舌苔白:

肝血不足:

明目羊肝丸

***************

1.明目羊肝丸

【处方】羊肝272g青葙子100g葶苈子100g地肤子100g细辛100g菟丝子100g车前子100g黄芩100g泽泻100g决明子100g熟地黄150g肉桂100g茯苓100g枸杞子100g苦杏仁(炒)100g麦冬100g茺蔚子100g五味子100g防风100g蕤仁100g

【制法】以上二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100g粉末加炼蜜90~11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与主治】滋阴明目。

用于肝肾衰弱,精血不足,发为青盲,视物昏花,瞳孔散大,两目干涩,迎风流泪,目生内障。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

【注意】忌食辛辣物.

2.蒺藜压成细面,把羊肝煮好了,沾着蒺藜吃。

羊肝补肝血。

蒺藜明目。

蒺藜,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

主要药物疗效为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

***************

濡同软。

弦多胃少曰病。

腰痛,口感,舌燥,心烦,晚上睡不好觉(目不闭),水不涵木。

六味地黄汤+龟板,一补肾阴,水涵木了,眼睛亮了。

肝肾的整体的关系。

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萸山药泽苓丹。

纳差,浑身懒惰,眼睛无神,耳聋目胀:

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了,肝胆之气不能上升了。

益气聪明汤。

以其脉如弦直:

如新张弓弦。

真脏脉见,故知死也。

当医生能知生死:

一个是望色,一个是平脉。

无胃气,无冲和之气,所以主死。

麻黄汤发汗。

承气汤泻下。

***************

***************

【方名】益气聪明汤(补养之剂) 

【来源】医方集解  

【功效】聪耳明目  

【组成】黄耆﹑人参各五钱(15克);葛根、蔓荆子各三钱(9克);白芍﹑黄柏各二钱(6克)(如有热烦乱,春月渐加,夏倍之;如脾虚去之;热减少用);升麻钱半(4.5克),炙甘草一钱(3克)。

 

【用法】每四钱,临卧服,五更再服。

  

【主治】治内障目昏、耳鸣耳聋。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

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

李东垣曰:

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

此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药也。

十二经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因饮食劳役,脾胃受伤,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邪害空窍矣。

参、耆甘温以补脾胃;甘草甘缓以和脾胃;干葛、升麻、蔓荆轻扬升发,能入阳明,鼓舞胃气,上行头目。

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明矣;白芍敛阴和血,黄柏补肾生水。

盖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肾也。

黄昏甲夜一更19—21(戌)

人定乙夜二更21—23(亥)

夜半丙夜三更23—1(子)

鸡鸣丁夜四更1—3(丑)

平日戊夜五更3—5(寅)

益气聪明汤蔓荆,

升葛参耆黄柏并。

并加芍药炙甘草,

耳聋目障服之清。

***************

【问曰】南方心脉,其形何似?

【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

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

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心的平脉死脉。

正常是来盛去衰;来小去大,来微本大,发生颠倒,为病脉(与洪脉相反,)。

南方丙丁火,子午少阴为君火。

在天为暑,在地为火。

来盛去衰(力量),来大去长(面积),心脉而有胃气也。

洪:

大水曰洪。

洪脉如钩,钩脉。

洪脉来势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bi坚。

愊,诚志也。

从心,畐声。

--《说文》

上微头小者(脉浮而微),上就是浮,浮取,主心气虚,心主汗,心气不能统主汗液(心气外虚),所以汗出。

下微本大者:

下主沉,沉取,浮取而小沉取而大,主心气内郁,形成关格(隔?

)不通,关而不出,格拒不进,心小肠相表里,小肠凝结,六腑不通。

头有汗谓津液上泄,心气上厥,所以主死。

预后:

出汗死。

与肝脉对比,洪脉无明显胃脉之描述。

心脉都应该有胃气。

心脉如操带钩,不好。

四种病脉(与洪脉相反):

来微去大,头小本大,上微头小,下微本大者。

来微去大:

病在里,为心阳内郁,将来得关格不通,不得尿也。

头小本大:

脉来的幅度,主心气外虚,心气虚于外而汗出。

洪脉: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

【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

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

何以知之?

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肺之平脉病脉死脉时脉非时之脉。

西方庚辛金,卯酉阳明燥金所。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

毛者浮也。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如循榆夹,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会意。

从三耳。

本义:

附耳小语。

聂,附耳私小语也。

--《说文》又如:

聂许(附耳私语);聂聂(轻小,轻虚平和的样子)

缓迟:

见本藏脉,带有胃气。

数: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痈肿:

1.诸痛痒疮,皆属于心;2.肺发生痈肿。

《醫宗金鑑》阴劳细数(火克金)形尽死,阳劳微革气脱终,枯白颧红一侧卧,嗽哑咽痛咯星红。

五脏无胃为真脏,形肉虽存不久停,一息二至名曰损,一息一至行尸名。

见数脉数脉火来克金。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

【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

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

【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

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

他皆仿此。

二月不见弦脉而见毛浮脉,为非时之脉,有生克顺逆的关系。

时脉有过及不及,非时之脉有生克顺逆。

脉以阴阳为法,以五行为法。

五行是讲联系的。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

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切脉胖人脉沉,瘦人脉浮,运动员脉迟,小孩脉数,均为正常之脉。

责,求也。

--《说文》

第37条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

此皆不治,决死也。

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论阴阳偏绝之脉法。

寸脉为阳,尺脉为阴。

阳至关而下交于阴,阴至关而上交于阳,叫做半截脉。

阳绝死于春夏(春夏应该阳气盛,他已经不能盛了),阴绝死于秋冬。

期:

期限。

期:

约定。

月的节令。

第38条【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

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脉是人的根本,因为气口的脉反映脏腑之气,五脏六腑之气皆会于肺,肺朝百脉,脉关系五脏六腑飞根本。

行尸走肉:

脉病人不病。

出现真脏脉,无胃气,当有突然之变,而叵生不测。

内虚:

人病脉不病,身体羸瘦。

人病脉不病:

五脏根本未受伤,只是气血之虚。

无谷神:

饮食差。

困:

困,故庐也。

--《说文》。

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

--《周礼·地官·禀人》疏引书传。

要抓住根本即脉。

可以先知。

第39条【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

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

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翕,盛也。

--《广韵》。

翕脉来浮大而盛。

奄:

忽然间。

沉脉属于少阴,属先天。

正阳为阳明,为后天的阳明胃气。

为脉的根本。

“翕奄沉”反映了少阴和正阳阴阳相合。

滑脉: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关属阳明,尺属少阴,阳明脉微沉(阳中有阴),阴阳相得。

少阴脉微滑(阴中有阳)

滑与紧脉之分别:

脉来急切而有力,而无阳和;滑脉:

浮盛有力,翕奄沉,而有鼓动之象者为之滑。

所以说滑者紧之浮名也。

关尺自平概括了阳明少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再加上饮食自可(饮食正常),

阴实:

少阴中有阳热的实邪(冰里包着火)。

热邪加于少阴。

二妙散(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15g])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

精神:

阴阳相合的滑脉,也有阴中阳气太盛(阴实)。

温胆汤(阴阳相杂的病):

睡不好觉,头晕,失眠,心烦,口苦,恶心,

阴实:

阴中实热

大浮数动滑者阳也。

第48条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

【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

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

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紧脉主寒。

有三个原因,都与寒邪有关,主寒主痛主湿。

肺寒、胃寒、水寒都可以产生紧脉。

呕吐伤胃阳之气,发汗伤胃。

坐:

因,因为。

因为;由于。

停车坐爱枫林晚。

--杜牧《山行》

仲景年代紧脉弦脉可互用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第44条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

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

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荣卫的盛衰及平和。

桂枝汤+人参(桂枝新加汤):

治荣卫虚弱。

麻黄汤

损:

减少损失丧失,是不足,正气受损。

第50条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

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脉缓而迟:

身体强健人的表现。

商:

声音清越清凉,属金。

商伤也。

缓而迟:

不快不慢,不强不弱,主于和平,主阴阳相因相抱。

颜:

印堂,两眉之间。

颜,眉目之间也。

--《说文》。

段玉裁注:

“各本作眉目之间,浅人妄增字耳,今正。

眉与眉之间不名颜。

…颜为眉间,医经所谓阙,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中正印堂也。

印堂发亮:

病快好了。

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候心,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腑,面王子膀.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

卫气之治也。

阳气长阴气盛所以身体强壮。

荣卫强盛身体就好。

营卫虚身体损。

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证。

第51条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

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论脾胃之邪气强。

趺阳之脉应该缓而迟,反见脉滑而紧,故为病脉。

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

脾胃邪气实,必伤本气,举例来说,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坐作:

坐与起,行与止。

坐作疮也:

一活动就拉一个口子。

第52条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

在尺为关,在寸为格。

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论关格的病脉特点。

浮而大主正虚和邪实。

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主里虚。

在尺为关:

单见于尺:

阴气虚,邪气盛,阴不得上行。

在寸为格,单见于寸:

阳气虚而邪气盛,阳气不得下行,

属于阴阳不和,就有邪气。

肠梗阻?

第53条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脾胃阴阳失调而发生的关格的脉证,脾胃阴阳不和。

重点内容

趺阳脉以候脾胃之病。

伏:

伏而不起;比沉脉还沉。

主胃气伏而不宣,阳气不宣布。

涩:

涩而不流。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主脾气涩而不布。

中焦气机壅塞,故吐逆。

第54条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

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风邪伤人之变化。

泄风:

风邪外泄。

大为气强:

气是指邪气。

厉风

痂癞:

大麻风

治疗:

养血、祛风、解毒,必要时补正气。

第55条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

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论荣卫虚寒之病以及症候脉象的特点。

荣卫与脾胃的联系。

弱者卫气微,沉而无力谓之弱。

三部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谓之微脉。

弱属于卫气微。

寒理解为虚。

治疗:

桂枝汤:

调和营卫、气血、脾胃。

第56条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正虚脉实

大:

紧:

意味着脾胃虚寒,所以当即下利,邪气未因为下利而减轻。

精神:

正虚脉实,脉应当微小而没有微小反而紧,

第57条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

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论胃虚食滞的脉证。

虚中挟实

脉弱:

胃阳不足,

缓者胃气有余:

胃内停食,食填太仓,

噫而吞酸:

嗳气,吐酸水,

卒同“猝”。

仓促,急速

治疗:

平胃散+焦三仙都不行,应该一方面温温胃气,一方面消导。

第57条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

浮为腹满,紧为绞痛。

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隔气乃下。

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论胃气虚寒的脉证,同时设计到少阴下焦虚寒。

浮为胃气之虚,紧为脾之寒。

中焦虚寒。

转:

转动

肠鸣而气动

隔:

胸膈,虚寒之邪气下陷

下:

下陷

少阴脉(太溪脉,内踝下)不出:

有脉但出不来,脉沉伏,因为下焦的阳气虚而又被中焦的寒邪所伤。

阴:

前阴,阳虚有寒

发挥:

中焦的寒气会上逆和下溜,上逆:

吴茱萸汤;下陷,下溜,影响到少阴,有肾着汤(苓术甘干汤)。

肾着汤(以脾寒为主):

肾着汤出自《金匮要略》,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4味药组成,具有温脾胜湿的功效。

主治寒湿下侵之肾着病。

“肾着汤”即“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该方有温肾散寒、健脾除湿之功,主要通过补土制水、温化寒湿而治疗肾着病。

肾着是肾为寒湿所伤,症状偏重在腰。

肾着汤方中诸药实际上是主治太阴中焦寒湿的,肾属于少阴,腰为肾之外府,“着”就是中焦的寒湿下着于肾,肾受寒湿之邪,就会出现腰及腰以下冷痛为主的病证。

肾着汤歌诀:

腰冷溶溶坐水泉,腹中如带五千钱,术甘二两姜苓四,寒湿同驱岂偶然。

第57条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

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

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

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论荣卫之病脉,及影响三焦失调。

三焦必须依赖荣卫

逮:

dai不及;将:

共,互助;仰:

仰仗;归:

至;溲:

小便。

酢cu,zu

寸口之脉候营卫,趺阳之脉候脾胃,太溪之脉候少阴

微:

正气不足,涩:

涩滞,流通不利,与荣卫之虚有关系。

三焦之气无所仰赖,所以身体痹不仁。

荣气不足,四肢及头部无法滋养,则烦疼;心主言,心无所养,则口难言。

烦:

烦,热头痛也。

--《说文》

三焦不归其部:

不能够到达它所管辖的部位。

上焦传化,中焦腐化,下焦气化

噫而酢吞:

传化不利

消谷引食:

腐化能力衰减,腹满

遗溲:

肾气不能气化津液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

紧者,病难治。

论脾胃之脉,从脾胃之脉以测证,知其顺逆之变。

沉主在里,实是里实,是脾实,所以消谷,为顺。

紧:

有弦脉(肝木)之意。

木来克土,叫纵。

紧者,病难治,叫逆。

发挥:

推而广之,大而化之。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

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

荣为根,卫为叶。

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论荣卫不足的色脉之诊。

栗:

心寒谓栗。

肺(寸口)气血虚寒不足之象。

上焦虚寒。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论趺阳脾胃不足而影响营卫的不足,和宗气的不足。

芤:

kou葱的别名[onion;leek]中空旁实乃为芤。

旁实中空[empty]。

如:

芤空(中医诊脉时,脉博浮大而软,按之中空如葱管)。

芤脉 [hollowpulse]脉象之一。

脉来浮大而软,按之中空如捻葱管。

芤脉浮大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脉经》

芤为亡血之脉。

芤见浮大软如葱,

按之旁有中央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

热侵阴络下流红。

属:

脾主四肢包括2方面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