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8331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docx

《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docx

中西方数字文化及翻译技巧

摘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接触到各种数字,然而我们都仅仅只了解和掌握这些数字的本身,从不以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和探究这些数字背后的代表含义。

本文则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较为深刻地阐述和解释了生活中不同数字在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的文化背景下所蕴含的哲理与意义;同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中存在的数字文化差异、形成原因及在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常见问题和常见的翻译策略与技巧进行概述,旨在能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在数字文化差异中存在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

差异变迁实指义虚指义 策略

 

Abstract

Inreallife,weexposetovariousnumbers,however,weareonlyunderstandandmasterthesenumbersitselfmeaning,nevertoconsiderandexplorethedeeplyrepresentativemeaningsofnumbers.Thispaperisfromdifferentaspectsandvisiontodescribeandexplainthedefinitionunderdifferentgeographicalenvironment,ethniccustomsandhabitsofculturalbackground;MeanwhileIwillsimplelyfocusondiffirencesexsitincomparisonofchineseandwestrendigitalculture,whatfactorsmakethesedifferencesandwhatstrategiescanbeusedintranslation,sothatwecancorrectlyunderstandtheformofchineseandwesterndigitalculture.

Keywords

Difference;change;Realrighteousness;Implicitrighteousness;Strategy

 

目  录

1.引言......................................... 1

2.中西方数字文化.............................2

2.1数字文化在中国的表现.............................2

2.2数字文化在西方国家的表现...........................2

3.对中英数字的文本翻译........................... 3

1.英汉数词中量词的翻译............................. 3

3.1.1英语表达中无量词的翻译......................... 3

3.2.2英语表达中有量词的翻译......................... 4

2.数字的实指义与虚指义.......................... 4

3.2.1数字的实指义................................... 4

3.2.2数字的虚指义.....................................4

4、数字翻译技巧.................................... 5

4.1.保留数字直译 ................................... 5

4.2.意译............................................ 5

4.3.改变字数翻译.................................... 6

结语................................................8

参考文献............................................... 9

谢辞......................................................10

 

1.引言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科技、教育、经济,还是政治领域都会涉及到数字,比如人们上街买东西,论斤称重,卖主就会告诉你几斤几两;买好东西,买主不可能不向卖主付钱,所以付钱的时候,又会讲该付好多钱,钱的多少就涉及到数字。

全世界最快的智能计算机、卫星的建造与发射也是由数字单位1、2、3组成。

所以只要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数字的出现,它们既涉及生活领域,又贯穿到高科技领域,几乎所有行业和领域都与数字紧密不可分割。

   然而数字与数字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关系就好比政治哲学中质变与量变的关系,积累和沉淀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显出特有的效果。

数字只是人类早期社会用以记录狩猎数目多少的符号,但随着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成果与智慧的不断酝酿和沉淀,单一的数字符号逐渐演变成了各民族、各地域独有的文化特色体系,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同时也代表并象征着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现实意义。

 

2、中西方数字文化

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两种文化的主体内容截然不同,汉文化以人为主体的内倾向文化,西方文化以物为主体的外倾性文化。

而这两种文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汉民族的大陆农耕文化与英美民族的海洋商业文化的不同,这也就是导致中西方数字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1】民俗与生活密不可分,实际上,民俗是一种基础文化,又是各种文化的载体。

在社会生活中,民俗文化是最底层的文化,它孕育了整个民族文化,因此,民俗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母体,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民俗形态或民俗事象长期积淀并在语言中得以反映和保留而形成的。

2.1数字文化在中国的表现

  易达通信公司有这样一句广告词:

寻呼电话“5371688”,其谐音是“我财气一路发发”,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汉语的谐音、协议文化使单纯数字的意义改变。

主要是汉民族讲究对称,注重成双的审美心理以及讨吉避凶的文化心理,形成了自觉用意识利用谐音、谐义求取吉祥,去刻意躲避因语音相似或结构相关造成不详意义联想的习惯。

比如“8”谐音发“发”,故“8”就成了最走红的明星数字。

“5”发“吾”,所以数字“58”谐音“吾(我)发”。

在汉语中,有一个词语是不被人们所喜欢的,那就是“二百五”,他是形容一个人鲁莽、没有头脑,有人解释“二百五”在古代为“一吊钱一半之一半”,形容其无用,故此得名。

再如,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80、90后处于恋爱中年轻人,很少人不知道“520”的意思,在他们的理解中,这就成了恋爱中互相表白的代名词。

2.2数字文化在西方国家的表现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部分词义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分化、引申,甚至有些数字词语出现词义模糊,其含义已经虚化。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确定“三”的神秘文化内涵,人们也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者其发展的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

但对于“13”却唯恐避之不及,视为凶数。

“4”本来是一个听起来很不吉利的数字,但在西方有些国家,有些民族对“四”却极为崇拜,认为“四”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

 

3、对中英数字的文本翻译

3.1英汉数词中量词的翻译

翻译的标准历来是翻译理论中的核心部分。

古今中外的翻译大家都对翻译标准提出各自的见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要求译者所翻译的文章要忠实于原文,并且取信于原文;钱钟书的“化境”说,要求译者在不适合直接翻译时,最好是采取遵循原文信息的文化背景,进行意译;英国人泰特勒的三原则和美国的奈达博士的“对等”标准,既要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做到字面对等,又要做到文化对等。

数是概念和符号的结合,它的基本功能是计算,而在人类心灵的语言世界,许多数字经过文化的沉淀和洗礼,往往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中英文数字文本材料,所以对中英文数字文本材料的正确翻译也越来越迫在眉睫。

在对数字的文本翻译时,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内容严格而又灵活地掌握,做到既对中文读者及其作者负责,又对英文及其读者负责。

在英语中,汉语的数量词可有可无,翻译时,要根据不同的上下文进行翻译。

3.1.1英语表达中无量词的翻译

汉语中数字和名词两用时,往往离不开两次起桥梁作用,否则表达时就会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而英语数字和名词连用时无需量词就可将数量表达得很清楚,这也是英语的表达习惯,那是因为英语中的量词很有限,如:

bunch,piece

【例】Anairplanetookoffonehourago.

【译】一架飞机在一小时前起飞了。

  上例中,英语原文并无量词业务,但翻译的时候若不加“架”就不通顺了。

【2】

【例】万一打碎了眼镜,我这一千二XX的近视眼如何走路呢。

(杨沫《青春之歌》)

【译】Ifmyglassgotbroken,Ishan'tbeabletowalkveryfarwiththesenear-sightedeyesofmine.

  在上例中,“一千二XX”说明近视程度之高,无需按字面直译。

【例】“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山峰华岳低”(王实甫《西厢记》)

【译】MytearswouldmorethanfillthewindingwatersoftheYellowRiver;AndtheloadofmygerifwouldweighdownthreepeaksoftheHuamountain.

  在上例中,“三”和“九”在古汉语中通常只言其多,不必照实译成threepaths和ninewindings.【3】

【例】 “那大王已有七八分醉了”

【译1】Nowtherobberchiefwasalreadysevenoreightpartsdrunken.

【译2】Thebanditchiefwasalmostdrunk.

上面这个例子的英语翻译,相比之下,第二种翻译比第一种翻译要好,将句子中的数词“七八分”译成“almost"而不是“sevenandeight”。

从以上分析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数词在句子中只具有象征意义时,即不表示确切的量,只表示大小、轻重、程度等的概念,英译时,不必照实译出,也不可拘泥于汉语的形式,而应按英语的习惯用法来译。

3.1.2英语表达中有量词的翻译

有些英语表达也需使用量词,但英语中很有限,因此有些名词可使用同一量词使用表达。

【例】aclusterofflowers 一束鲜花

【例】apot of soup 一锅汤

 汉语量词英译时,通常不必译出;有时,汉语量词可译成英语的形容词、动词或感叹词等。

如:

【例】砰!

枪响了一声。

    Bang!

Wentthegun.

【例】 她“扑哧”一声笑了。

   Sheburstoutlaughing.

 这种情况在翻译时没有特定的规则,应根据上下文以英语的习惯用法酌情处理。

3.2数字的实指义与虚指义

3.2.1数字的实指义

   在英汉数词习语中,数量词有实指义和虚指义之分。

实指义是指数词本身的意义,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保留数字,直接翻译。

【例】:

一步登天

【译】Reachtheskyinonestep.

【例】: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译】Cleverallone’slife,butstupidthisonce。

3.2.2数字的虚指义

  数字的虚指义是指数字习语中的数字并不代表他本身额具体数目,而是一种脱离了数字实指的文化意义。

“数字的虚指用法出现在文章中,多半具有夸张、强调或比喻等修辞功能。

作者恰当地运用这类词组可使文章语言凝练生动、生辉添色,达到言简意赅,渲染气氛的效果。

”【4】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不能从字面上的意义去理解,而应该从文化意义上去领会。

【例】: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译】:

Zengzisaid,"Idailyexaminmyselfforsevraltimes;HaveIbeenconscientiousinworkingforothers?

Have Ibeensincereindealingswithfrieds?

HaveIreviewedwhatmyteachertanghtme?

"【5】

在上例中,如把“三省”中的“三”翻译成“three”,就可能会造成西方读者的困惑,甚至误解,他们可能会认为曾子每天要自身反省三次,然而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则不是具体的次数,所以翻译时,可翻译为“sevral”,这样就自然地把数字的实指义转成了虚指的意义。

【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译】:

Ifyoudesiretohaveagoodandboundlesssight,cometotheupperstoreybyclimbingonemoreflight!

【6】

 在上例中,“千里”并非指一千里高,而是指跟广阔的视野,因此应译为“goodandboundless”。

  同时,在进行英汉数字文本翻译时,要根据数字词语的可读性,进行必要的改变。

因为在英汉语言中,各类数字词语大多“言简意丰”。

如果将这些信息全部表达出来,就会显得译语冗长、行文阻滞,所以在翻译时,多采用直译加注释、阐述或淡化的手段加以处理。

如:

【例】五讲四美 

【译】theFiveStresses,FourPointsofBeautyandThreeLoves--requirementsforadvocatingsocialistculture.

  在翻译这类数字词语时,就采取直接译出内容,加上必要的注释就行了。

这样的词语还有“三个代表”,“党八股”等。

【7】

 

4、数字翻译技巧

   翻译是一门高深的学科,数字翻译中包含了各种准则和技巧,通过以上诸多例子,我们可以探讨出,在翻译数字的文本时,大致可运用一下技巧:

4.1.保留数字直译

  直译是把一种语言所传达的内容和形式变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内容和形式的过程或结果。

在翻译过程中,基本不改变原语的的形式,更不改变原语的内容。

直接强调“形似”,由于这种短语具有内涵丰富的形象意义,翻译时应超越数字的实指意义而捕捉它与其他单词结合所产生的形象意义。

【8】

【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池,三个和尚没水吃

【译】Oneboyisaboy,twoboysishalfaboy,threeboysisnoboy.

以上例句中,汉英数词相互对应。

但汉语中的和尚转换成英语中的“boy”,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个佛教大国,人们熟悉和尚的形象,但西方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对和尚的形象较为陌生

【例】adropintheocean

【译】沧海一粟

【例】你告不赢他的,县里当官的和他穿一条裤子。

【译】Youwon'twinthelawsuitagainsthim,officialsinthecountyarehandinglovewithhim.【9】

这个例子中把“相互勾结”转成“handinaglovewith",通过这种形象的转换有利于英语读者的理解。

4.2.意译

   英语中的数词可以有复数形式,而汉语却没有;而它们以复数出现时大多具有特殊的意义,甚至有些本身就是特殊短语,翻译时,一定要认清它们所指代的内容,切不可照字面翻译。

【例】Theypackedtheeggsintens.

【译】他们把鸡蛋每十个装一袋

【例】客人们三三两两地来了。

【译】Theguestscamebytwosandthrees.

  有些文章用直译会让原文的意思变得模棱两可,所以就只能采取意译。

【例】Acrossthestreetonthesideofahousewaspaintedagaintwomanwithafive-footsmileandlongblondhairhdingoutagaintbottle.

【译】街对面的墙上有一幅大型广告画,一位肩披金色头发的女郎,笑容满面,手里举着一个大瓶子。

  上例中如把“afive-footsmile"译成“一张开足有五英尺长的笑口”的话,就会造成句意模糊。

意译这种翻译法主要是针对古汉诗问中涉及的数字的翻译: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五》“白发三千丈”则译为“Long,longismywhitinghair!

4.3.改变字数翻译

  英语中没有“万”这个单位,“万”和“十万”都是以“千”的累计数计算。

因此,“tenthousand”译为“万”,以此类推。

【例】半斤八两

【译】Itissixofoneandhalfadozonoftheother.

  “半斤八两”是中国的说法,译成英文就必须转换成西方读者熟悉的“sixofoneandhalfadozonoftheother”。

另外,英语中有许多数词或含有数词的短语及表示不定数目的词,翻译时特别注意,如

【例】firstofall 第一     【例】tentoone  十之八九

【例】afewtenthsof 零点几  【例】secondtonone首屈一指

 

结语:

作为英语学习者,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地了解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及不同文化中数字的表达法,以便提高数字翻译的准确性。

英汉数字的翻译,既要考虑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又要考虑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要按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中西方数字文化,也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数字翻译策略,这样才不至于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与笑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接触数字翻译的机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有必要了解并掌握一部分主要的翻译技巧,因为人类总是在交流中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国强.《试论东西方数字文化差异的成因》.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2期Vol. No.2

2.  明安云.《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J】.湖北大学学社,2002P117

3.  王治奎.《大学英语翻译教程(修订本)》.山东大学出版社P117

4.  武先禄,李廷林.《英汉数词词组的虚指义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2003P561

5.  潘富恩,温少霞.《论语今译》【M】.济南:

齐鲁书社2004P2

6.  郭著章,傅惠玉。

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P327

7.  王治奎.《大学英语翻译教程(修订本)》.山东大学出版社P42-43

8.  邓延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9. 王治奎.《大学英语翻译教程(修订本)》.山东大学出版社P110

 

谢辞:

在本次论文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感谢指导老师蒋燕老师,是她指导我如何写好本次论文,同时也帮我指出在论文写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蒋燕老师指引我的论文的写作的方向和架构,并对本论文初稿进行逐字批阅,指正出其中误谬之处,使我有了思考的方向,她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她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

同时,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它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在整个的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的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个论文。

另外,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