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8379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docx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0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本试卷共6页,在检查是否有漏印、重印或错印后再开始答题。

3.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内,注意题号必须对应,否则不给分。

4.答题前,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期的姬姓诸侯国往往建立在交通要冲地带,它们不仅承担控制四方、拱卫王室的任务,而且在空间上对非姬姓封国形成分割之势,监视并牵制非姬姓封国。

这表明,西周

A.血缘政治高于地缘政治B.王权衰微的趋势日益明显

C.极力控制诸侯争霸局面D.消除了地方分权割据隐患

2.

2018年12月,流失海外一百多年的圆明园文物——西周晚期青铜器“虎蓥(yíng)”(见右图)回归祖国,其顶盖内铸有“自作供蓥”铭文。

作为实物史料,它可以直接用来研究

A.古代冶金业的生产技艺

B.西周家庭手工业的进步

C.农业灌溉技术的新发展

D.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

3.《后汉书》记载,汉顺帝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

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

这表明

A.门阀世家把持选官特权B.选官制度出现根本性变化

C.官吏选拔日趋公平公正D.科举制选官方式开始出现

4.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明世宗派朱纨整顿海防以防倭,朱纨严厉禁绝沿海百姓私自泛海通番,却遭到御史周亮等弹劾,闽浙籍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也反对朱纨。

这反映了明朝中期

A.海禁政策已名存实亡B.鼓励民间对外贸易

C.出现开放海禁的呼声D.朝贡贸易已然废止

5.“凤凰网”评论:

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

这一评价重在突出五四运动

A.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B.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

C.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6.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中描述近代中国某一战役:

“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夜以继日,一连厮杀了五个月。

打击了日军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日军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

”该战役

A.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B.使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C.体现了国民党军队抗日的主动性D.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7.1954年,宪法起草委员会从3月23日至6月11日举行了七次正式会议,组织了各方人士八千余人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5600多条;从6月16日至9月11日,对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历时三个月,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共提出52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这一过程突出说明,该宪法的制定

A.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B.突出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C.融合了外国宪法精髓D.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志

8.下面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部分)。

据此分析,“一五计划”时期

产品名称

计算单位

1957年计划产量

1957年实际产量

万吨

412

535

生铁

万吨

467

594

原油

万吨

201

146

粮食

亿斤

3856.2

3901

棉花

亿斤

32.7

32.8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各领域均超额完成指标

C.冒进思想波及经济建设D.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9.黄书海曾担任过周恩来的翻译,他回忆:

“总理最初想让亚非会议采纳这五项原则,但一些国家不同意,说这是共产党提出来的。

总理主动把五项原则分解为‘七点和平宣言’。

最后大会扩大为十项和平原则。

”这表明,在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正式并且公开提出B.消除了矛盾和分歧

C.成为国际普遍共识D.国际影响得到扩大

10.清政府规定:

“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正式投产后,产品如在上海本地零星销售,应照中西通例,免完税厘;如由上海迳运内地及分运通商各地,转入内地,应照洋布花色,均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概免内地沿途税厘,以示体恤。

”据此可知,上海机器织布局

A.是民族资本主义性质企业B.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C.获得国内经营贸易的特权D.其设置旨在分洋商之利

11.下图为1912年2月《浅说画报》刊登的一幅画作——《女子提灯会》,描绘了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学生联合各校女学生上街提灯游行、祝贺某重大政治活动的情景。

据此可知

A.近代女性普遍走向社会

B.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C.知识分子主导革命运动

D.民主科学成为主流思想

12.1984年,福建省长乐县委根据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提出:

“允许农民个人或合股跨队、跨社、跨县、跨省从事开发性生产或商业活动……允许个人或合股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农民进城开店经商。

”这反映了当时

A.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被明显削弱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运而生D.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13.苏格拉底认为:

(雅典民主政体的弊端)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雅典的民主是少数贵族的民主B.直接民主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C.雅典的民主政治不如寡头政治D.雅典的民主政治不利于社会稳定

14.《世界文明史》指出:

“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

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

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

”材料中的“紧箍咒”开始于

A.1832年议会改革B.1688年“光荣革命”

C.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D.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

15.某研究生读书笔记中有“交通工具的革新”“东西方关系变化”“贫富分化的加剧”“世界联系的加强”等章节。

据此推测,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社会主义运动勃兴B.东西方世界的交流

C.康乾盛世下的悲歌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16.“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

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

材料中三次战争的结果是

A.葡萄牙战败,被夺去了好望角B.西班牙惨败,丧失海上霸主地位

C.英国战胜,确立世界殖民霸权D.荷兰战败,被夺走北美的殖民地

17.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

“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材料中“这个革命”的结果是

A.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结束了国内革命战争

18.1936年,梅纳德·凯恩斯撰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立即在大危机后惊魂未定的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

下列不属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是

A.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通过高福利来缩小贫富差距

C.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D.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19.下图所示的是某同学在学习中搜集的史料。

这些史料最能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B.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C.多极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D.战争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20.《大国崛起》解说词提到:

“由法国和德国作为发动机带动起来的XX组织,由于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组建了共同的议会,一个超强的地区联合体便横空出世了。

”材料中的XX组织的名称和性质分别是

A.欧洲共同体组织、经济军事联盟组织B.北美自由贸易区、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C.欧洲联盟组织、经济和政治联盟组织D.上海合作组织、政治和军事联盟组织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共计60分。

21.(13分)从一定程度上看,商业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御街南往,过州桥,两边多饮食店;出朱雀门东壁,多为妓馆;东去东角楼,“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东区,有瓦子;东十字大街为“鬼市子”,“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中国金融经济,在历史上最低限度有三次突然猛进。

此即西周至两汉,唐宋之间,明清之际。

但无一次其突出使中国经济史改观。

明末之巨商,多为盐商,但因食盐由官厅专卖,其能在此间牟利者,多为官僚资本,亦官商不分。

商人至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则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

明朝的政策,缺乏积极精神,虽严格执行中央集权,却不用这权威去扶助先进的经济部门,而是强迫它与落后的经济看齐。

——摘编自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兴起了经营进出口货物的新式商业,资本主义商业逐渐滋生。

同上海五金店交换的,一极是进口外国机制五金材料的洋行,另一极是中国工、矿、交通企业。

商业资本已同外国产业资本发生联系,又部分地服务于本国产业资本。

19世纪下半叶,有不少中国商人在上海和其他通商口岸的大小外资企业中搭股。

琼记洋行、旗昌、东海等轮船公司,华股占一半以上;烟台、怡和等丝厂和华兴玻璃厂中,华股超过80%。

鸦片战争后不久,就有商人投资于现代企业,1894年以前,中国出现了100多个现代企业,其中大多有商人的投资。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者认为明清商业不能“使中国经济史改观”的理由。

(3分)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商业资本的主要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商业资本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7分)

22.(12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临时约法》的制定机关参议院代表的广泛程度颇为不同:

参议院到院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成员占38人,占比为77.55%;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占比81.67%;42名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中,40岁以下的议员有37人,占比88.10%,35岁以下的有30人,占比71.43%。

这些人有革命的热情,有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在制定约法时,意见往往“高度一致”。

——摘编自陈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进步吗》

材料二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

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

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

……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制定者的构成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国家进行政治制度顶层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分)

23.(15分)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

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

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

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

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

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冲击的方法”和“围攻的方法”分别指苏俄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

与“冲击的方法”相比,“围攻的方法”有何显著特点和作用?

(5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并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弊端。

(5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角色发生的变化。

指出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

(5分)

24.(10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的变化和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都带来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通过把部分国有土地、户绝田、罪没田、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适当限制土地的占有、买卖与继承,从而有效调控了全境的土地占有关系,解决了因田业无主或产权纠纷而产生的大量农田抛荒问题,遏制了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势头,扶植了人数众多的自耕农(包括汉族和内迁各族农户),同时又有力地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使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赋役负担者,增加了财政收入。

到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4年),北魏全境国家所控制的户口数量已超过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户口的一倍,史载“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孝文帝只追求与汉文化相吻合,而忘掉了自己国家政权存在的基础,它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宏观而言,无论怎样肯定都不为过。

但对于北魏王朝、拓跋鲜卑前途命运而言,则怎样贬斥之也合情合理。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

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6分)

(2)孝文帝为“追求与汉文化吻合”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

(4分)

25.(10分)拿破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时期各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观应集》中记述道:

“法皇拿破仑胁迫普国,割其地大半,责偿军饷一百四十兆,驻兵普京,俟偿款清而后退,普地不许增炮台……不许增兵,其挟制普国至矣。

”而梁启超认为“自法皇拿破仑倡祸以后,欧洲忽生动力,因以更新”,盛赞拿破仑“率其彪悍之国民,东征西讨,卒能取威定霸,奋扬国威”。

材料二

伴随着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拿破仑的“英雄”形象亦随之遭到怀疑。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由谁来领导中国革命的发展,章太炎就早有分析。

他认为:

“这种伟大人物,如果是华盛顿式的,那就要为中国庆幸;一旦是拿破仑式的,那就可能最终导致出现某种乱世。

”……中国学者蔡尔康批评袁世凯“不以拿破仑为鉴,反以拿破仑为师,易民主为君主”,二人之行为如出一辙。

——以上材料摘编自赵少峰《拿破仑形象在中国的塑造与翻转》

材料三

对于拿破仑的治国才能,郭士立也不吝赞美,称其:

“于是设造新律例,先正其纲纪之摧残,而后国家乃得稳当。

——左胜辉《拿破仑形象在中国早期的接受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郑观应和梁启超对拿破仑对外战争所持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后拿破仑形象在中国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社会因素。

(3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新律例”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注意的原则有哪些。

(3分)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高三年级第二次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A 2.A 3.C 4.C 5.B 6.A 7.D 8.D 9.D 10.C 11.B 12.D 13.B 14.C 15.D 16.D 17.C 18.D 19.A 20.C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共计60分。

21.答案要点:

(1)表现:

突破市坊界限,打破时间限制;商品种类多,交易数额大;出现娱乐场所。

(3分)

(2)理由:

明清商业与封建官僚联系密切;血缘关系浓厚,道德义务超过经济利益;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分)

(3)特征:

从事进出口贸易;与外国产业资本发生联系;部分服务于本国产业资本;投资外资企业;投资兴办中国近代企业。

(5分)

影响:

促进了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投资工业,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

(2分)

22.答案要点:

(1)特点:

同盟会成员占多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以中青年为主;参与人数少;缺乏广泛性。

(4分,任答四点即可)

(2)特征:

实行责任内阁制,二元化政体格局。

(2分)

影响:

该政治体制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但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职权不明,造成政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3分)

(3)原则:

坚持民主、法治至上、适合国情。

(3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3.答案要点:

(1)“冲击的方法”: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分)

“围攻的方法”:

实行新经济政策。

(1分)

特点:

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1分)

作用:

苏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分,任答两点即可)

(2)背景:

苏联处于资本主义的围攻之下。

(1分)

措施:

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制农民和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或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2分)

弊端:

用政府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分,任答两点即可)

(3)变化:

从不直接干预经济的有限权力政府转变为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参与者。

(2分)

影响:

使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1分)

借鉴:

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2分)

24.答案要点:

(1)措施:

均田制、新的租调制、三长制。

(3分)

影响: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

(3分)

(2)措施:

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或汉化的具体措施)。

(2分)

评价:

对中国历史进程而言,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北魏和鲜卑的前途命运而言,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失去主体性和话语权,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2分)

25.答案要点:

(1)郑观应——否定;因为拿破仑对外征战给被占领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分)

梁启超——肯定;因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推动了欧洲的进步;维护了法国的利益,推动了民族振兴。

(2分)

(2)变化:

从“英雄”形象变为“专制”的代名词。

(1分)

原因:

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引发民众对专制的警惕和反感。

(2分)

(3)影响:

摧毁封建制度,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很大影响。

(2分)

原则:

客观、公正、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