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8967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oc

金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我市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以传统的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维持农业经济的增长,导致农业资源输出加剧,农业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有限的农业资源加速耗竭。

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又严重制约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在农业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

传统农业经济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资源一农产品一废弃物排放”,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弊端是导致农业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而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一农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农业资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经济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并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有利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设浙中“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业基地”。

所以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强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条件评析

(一)有利条件

1、农业经济较发达,农业循环经济具有悠久的历史。

金华农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种养业较发达,是我省重要的粮食、蔬菜、水果、茶叶、花卉苗木、畜牧、中药材和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区。

历史上农业生产留下了许多优良传统和生产经验。

过去农家的畜禽、鱼、桑、蚕和菜地、农田、鱼塘、果园、树林、村落构成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轮作、间作、生物降能堆制有机肥和粪便、垃圾、秸杆、绿肥被充分利用。

虽然这些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和小的时间尺度上循环,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

2、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独特,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我市地处浙江省中部,位于金衢盆地东半部,是浙江省光热资源的匹配良好区,且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局地小气候资源多样,地貌类型多样。

全市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0.79%,其中平原平畈占23.29%,岗地占10.03%,丘陵占26.38%,山地占40.3%,形成了“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土地利用格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为全方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保障。

3、生态资源条件较优,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基础。

金华市属于钱塘江、瓯江、曹娥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是我省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

生物种类资源丰富,有利于开展农业循环经济。

栽培植物有粮油、蔬菜、茶叶、花卉苗木、中药材、菌类等;木本植物有88科、232属、440种,野生草本类200余种品种;畜禽类及野生动物40余种,经济鱼类61种。

到2005年底,全市已建成生态公益林47.8千公顷,森林蓄积量1219.8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1.3%,已基本实现全面绿化金华的目标。

全市共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市级生态乡镇35个;建成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森林公园16个,其中省级以上森林公园4个。

磐安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成沙金兰等23个规范化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基本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

4、完备的市场体系和较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可靠保证。

目前全市有各类市场300余家。

金华农产品市场、粮食市场、义乌农贸城、仙桥花木城、磐安中药材市场等已成为省内外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

组建了奶牛、生猪、花卉、蔬菜、茶叶等行业协会和246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已初步形成食品、果蔬、竹木制品、特色农产品等加工体系,有机茶、肉制品、乳制品等产品的产量及销售量名列全省前茅。

拥有农业龙头企业285家,其中市级142家,国家和省级14家。

龙头企业已与19.1万户农民结成稳定的产购关系,带动农户48万户,种植业基地46.67千公顷。

5、农产品质量体系初步形成,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质量保障。

2005年止,全市审定公布了164项地方农业标准,建成了金华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初步建立起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监督管理体系,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我市通过国家级认证的绿色食品5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65只,经省认定的绿色农产品81只。

涌现出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其中获得省知名商标和名牌18个,“李子园”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发展现状

1、种植业生产链条不断拉长。

一是优质米产业链。

2005年全市谷物产量76.07万吨,建成优质米基地10千公顷以上,加工企业众多,已形成多个系列几十个品种。

该产业链将初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谷壳,加工成饲料发展养殖业,畜牧养殖中产生的有机肥回到大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是小杂粮产业链。

目前全市小杂粮种植已有一定规模,其中红薯、大豆等杂粮年产量分别为4.81万吨和3.99万吨,有相当部分用于生产淀粉、粉丝或豆制品等,形成了“杂粮种植—淀粉、粉条、粉丝、粉皮、豆制品加工—下脚料喂猪”循环链。

三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

现我市已建成千亩以上标准化基地10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千公顷,基地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实现了减量化、无害化生产。

2、畜牧产业循环体系初具雏形。

金华市畜牧业的发展已步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阶段,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增长模式,逐步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过渡。

构建了以奶、肉、蛋生产加工为主线的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推动了畜牧业持续发展。

2005年畜牧业产值30.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

一是以生猪、肉鸡、蛋鸡为主导的循环体系。

该体系把原粮转化成饲料,饲料喂养猪鸡,产出肉、蛋及深加工产品,粪便经过加工处理,发展沼气和复合有机肥,又生成新的资源,形成了“粮食—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粪便处理—粮食生产”生态循环链。

二是以牛羊等草食性动物为主导的循环体系。

近些年,我市奶牛、肉羊等草食动物饲养业快速发展,带动了饲草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2O05年底,奶牛饲养量3.52万头,产值2.7亿元,模奶牛场141个,占总饲养量的52.98%,牛出栏2.69万头,羊出栏10.63万只,建成了3.5千公顷牧草基地和5个千亩连片牧草示范方。

用农作物秸秆喂牛,废弃的牛粪加工成有机肥,又促进了牧草和种植业的发展,形成了“牧草农作物—饲草加工—草食动物养殖—粪便处理—有机肥生产—牧草作物”闭合循环链条。

并且标准化养殖技术得到了推广,以奶牛养殖为例,改变过去的“精料+稻草”饲养方式,采用“精料+牧草+干草+青贮料”全混合日粮(TMR)技术,推行《奶牛场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提高了奶牛养殖的标准化程度。

三是畜禽产品加工循环体系。

多数畜禽产品加工企业重视废弃物加工处理,将污水处理后浇灌附近农田,将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回收再利用生产用的废旧塑料袋和包装箱,牛、猪、鸡血深加工变废为宝,羽毛深加工成饲料添加剂,形成了“畜禽产品加工—废弃物处理—饲料、有机肥—养殖、种植”的生态产业链。

3、林产品产业链有新的延伸。

全市通过实施国债造林项目,建设生态公益林,积极发展经济林等措施,实现了林业良性发展。

2005年林业产值3.32亿元。

木材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木材加工由粗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加工发展。

食用菌、板栗、香榧等林产品产业链基本形成。

以磐安和武义山区县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已达到年种植1万袋的生产规模,产值达到1.7亿元;以武义、磐安、东阳和浦江山区为主的板栗生产已形成较大规模,年产量0.38万吨,比2000年增长118.5%;以磐安和东阳为主的香榧生产基地3000多公顷,年产香榧400吨以上,经过深加工的产品业畅销国内外。

4、农业循环经济调控创新有所突破。

运用循环经济技术,农业农村污染整治与建设新农村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些年,我市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和农药化肥等农业农村污染,有针对性地应用新技术开展了污染整治。

采用净化沼气池技术治理生活污水,采用沼气生态利用技术治理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采用“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治理小、散养殖户污染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5年底止,全市9个县(市、区)已有20个村应用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技术治理生活污水。

如兰溪殿下应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项目,使近200农户的生活污水全部集中净化处理,达标排放,产生的沼气用于生产和生活,减少了环境污染,示范作用良好。

已有50家大中型养猪场应用沼气生态利用技术,年处理畜牧场粪便污水91.9万吨,改变了养殖场的面貌,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提高了农作物品质,也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全市共建立千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区12个。

农业龙头企业高度重视技术改造与升级,如爱斯曼、李子园、佳乐等公司积极引进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废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严格按IS09001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质量体系要求生产,减少了资源投入,提高了综合效益。

(三)存在问题

1、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破坏。

水土流失依然存在,水土保持功能弱,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质量不高。

近年来,森林植被虽有所恢复,但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不高,影响森林的拦水、滞洪、保土、涵养水源及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的发挥。

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仍达0.2万平方公里,占市域土地总面积的18.35%。

每年有大量泥沙流入江河,损失了大量的氮、磷、钾等无机肥和有机质,对土地资源造成了很大破坏。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作物赖以生长的物质基础。

由于人口增加、建设用地扩大、退耕还林(草),耕地面积呈递减趋势,并且质量在下降。

现全市耕地面积232.94千公顷,比1995年减少0.35千公顷,人均耕地仅为0.037公顷,以中低产为主。

2、水资源相对紧缺,综合利用率不高。

我市为人均水资源贫乏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多年人均水资源量2035立方米,低于全省2104立方米和全国2630立方米的人均值。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全市农业生产布局不协调,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时有发生。

由于水库设施及排灌工程严重老化且多不配套,灌溉方式较为落后,“跑、冒、渗、漏”现象普遍。

大部分灌区仍采用大水漫灌,节水灌溉所占比重少,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5-0.6,与发达国家0.7-0.8的利用率相比还有差距,水资源总体利用程度不高。

3、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产品安全隐患显现。

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畜药等,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畜产品。

2005年全市农药使用量7230吨,比2000年减少6.34%,但用量仍然很大,不合理使用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残留残毒较高;化肥施用量按折纯法计达到10.57万吨,比2000年增长8.74%,使用不尽合理,导致土壤板结、土质恶化,并通过农田径流造成水质污染。

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消费带来的废弃物、废水、废气造成了环境污染。

畜牧业规模养殖迅速崛起的同时,牲畜粪便造成的农业污染呈现加重的趋势,目前全市畜禽养殖场年粪尿产生总量850万吨,其中未经处理排量260万吨,仍有三成畜禽粪便未经达标处理直接排放。

残留地膜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目前年使用农用薄膜3050吨,比2000年增长了18.82%,而回收率很低,大量农膜残留造成“白色污染”。

另外还存在着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部分农产品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严重等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发达国家阻碍农产品进入其市场的主要借口,技术壁垒越来越成为困扰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未按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极易遭受“绿色壁垒”限制,严重影响农产品和其加工品的出口。

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按标准来组织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清洁生产水平,才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4、认识水平和发展水平还不高。

循环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部分领导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足,部分企业和群众对此了解不深,观念滞后,还未能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工作、组织生产、进行消费。

如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依赖程度高,对有机肥和生物防治的作用重视不够,投入品使用还不够科学等。

由于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真正形成产业的不多;产业链条普遍较短,除奶制品、有机茶、优质米等外,多为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再循环、再利用率低,废弃物的产生量与再循环、再利用程度不成比例;一些深加工企业产生的废料,目前已超过其除污净化的能力。

5、政策支持保护还不到位,技术瓶颈依赖较突出。

促进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尚未形成。

生态农业、农业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缺乏资金,有效的节地、节能、节水、无公害生态模式未能大面积推广;农产品安全生产预警预报监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循环经济核心技术的引进、研发、推广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总体思路和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系统农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因此,如何推进金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需多轮驱动,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坚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及指导思想。

(一)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增长的传统理念,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为指导,突出生态、经济、社会三赢目标,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总体要求,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整合农业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夯实生态基础,培植优势农业产业,打响有机品牌,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农业经济体系,使资源可持续、永续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不论是商品基地建设,区域支持产业和主导产品的确定,还是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现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

2、比较优势原则。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考虑综合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和市场等因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的区域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功能区和优势产业带。

3、科技先导原则。

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用先进适用科技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以信息化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

4、龙头带动原则。

重点支持机制优、产品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引导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增强实力,力争做大做强。

5、利益联结原则。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逐步形成多种联结形式,形成龙头企业、多种营销组织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建立农业循环经济风险保障机制,保护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6、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三减一增”,坚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行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7、规划实施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三、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主要内容及重点项目

(一)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主要内容

1、坚持分阶段建设。

可考虑分为三个发展建设阶段,第一阶段为组织动员阶段,第二阶段为具体实施阶段,以市本级和义乌、东阳、永康等经济发达区为基础平台,通过实施政策支持和项目带动进行重点建设培育,初步形成若干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初步构建金华农业循环经济的主导产业及其增长机制。

第三阶段为深化完善阶段,在合理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基础上持续推进产业化进程,通过资源整合和分工整合,初步健全金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

2、坚持分层次建设。

根据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与资源特点,考虑在两个层面上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第一层面为宏观层面,即市域循环农业经济,这是一种以“市场化、产业化、开放性”为导向的大循环,从全市一盘棋和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所定位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

第二层次为中观层次,即区域循环农业经济,这是一种以“区位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的区域型循环。

根据金华农业发展的特性与资源格局,将金华农业划分为四个基本区域类型,金华中西部地区(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东南部地区(义乌、浦江、东阳)、东北南部地区(磐安、永康、武义)和以市本级为主的城郊地区。

不同的区域各自具备不同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应依据农业经济的区域分工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探索最能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多元循环农业模式。

3、坚持分产业带建设。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提升金华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推进金华“循环农业产业带”的建设。

其发展的重心为,一是着力于建设金华农业的“特色产业带”(如以奶牛业为主导的养殖产业带、金东南的特优产业带、山区绿色产业带)。

二是优先发展金华农业的“七大特色产品”(生猪、奶牛、水果、蔬菜、花卉苗木、茶叶、食用菌和中药材),通过“循环农业产业带”的建设,带动全市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重点项目

1、生态型农业高新示范园区:

全市各市(县)及市本级(包括婺城区、金东区),应以战略的角度,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区域优势,生物优势,地理优势、经济优势,建设一个以上的农业生态高新示范园区。

农业生态型高新示范园区建设以生态开发为主;集种养、加工、生态农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龙头企业,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原理,逐步形成多元化资源互补生产经营链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综合体,使其成为我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载体。

2、以农产品加工为纽带的循环利用项目:

农产品作为资源,由原来的初级产品生产转向深加工,精加工的系列开发,形成各种生物产品制造业。

可形成农产品——食品加工业集团,农产品——饲料加工业集团,农产品——轻工制品集团,农产品——生物能源工业集团,农产品——有机肥工业集团,农产品——医药化工工业集团,农产品——休闲旅游集团等。

利用农村、农业生产、农产品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又能激活农村工业,使农业真正成为的复合高效型产业。

其具体项目①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以蔬果为原料的蔬果加工与生物有机肥加工综合利用。

可以充分利用爱斯曼公司、各乳制品厂、酿酒企业、味精生产企业的废料为原料加工生产生物有机肥。

②利用金东区、婺城区的各奶牛基地,各县市的家禽养殖基地及专业户与复混肥生产企业联合生产高效复合有机肥,既减少污染又可生产绿色的有机农产品,达到多次循环利用。

③利用我市的药材资源,茶叶生产资源,联合金华各制药企业,利用浙师大等高校的科研优势,进行药材的深加工、精加工和高附值产品的加工。

④发挥我市家畜生产的优势,联合各肉食加工企业、皮革加工企业、服装企业组成以火腿为主导产品,集皮革、羽绒等为一体综合性联合集团。

⑤充分利用自然旅游资源、花卉苗木、佛手种植资源、各地各具特色的小水果种植以及特色水产养殖资源,联合旅游行业,发展以农业为主体的休闲旅游产业集团。

四、发展模式及功能布局

(一)发展模式

总结各地的发展经验,比较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4种:

1、立体农业循环模式:

利用农业生产体系内部物种之间的互惠互利、相克相生,使废物量排放最小,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基本模式包括立体种植模式(如林一农一药一菌种植等)、立体养殖模式(如禽一鱼一蚌养殖等)和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如稻田养鱼、林牧间作等)等。

2、废弃物与资源循环模式:

将废弃物、农副产品等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变成有用的资源,再通过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过程,生产出新的产品,即利用农业废弃物与农业资源之间的循环发展经济。

包括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经过加工处理变成资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或能源化);生活泔水加工成优质肥料;果渣加工成酒精;生产和生活垃圾进行发电;农用塑料薄膜经过回收加工生成新的塑料制品等等。

其基本模式是农用废弃物一农业资源一农用产品;副农产品(或废弃物)一农业资源一种植、养殖或加工一新的农产品。

3、能源与资源循环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沼气池作为连接纽带,通过生物转换技术,把农业或农村的秸秆、人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转变为有用资源,然后进行多层次的种植、养殖,利用能源与资源之间的循环发展经济。

其基本模式有:

“三位一体”模式,即沼气池一猪舍(或牛舍、禽舍等)一鱼塘(或果园、日光温室等);“四位一体”模式,即沼气池一猪舍(或牛舍、禽舍等)一厕所一日光温室(或果园、鱼塘、食用菌等)等。

4、产业链循环模式:

这种模式以产业为链条,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连为一体,使上游产业的产品或废弃物转变成下游产业的投入资源,通过多层次产业问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在同一个产业系统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有机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从而使资源和能源消耗少、转换快,废弃物利用高,减轻环境污染。

如果树种植业一果汁加工业一畜禽养殖业;甘蔗种植业一制糖加工业一酒精制造业~造纸业一热电联产业一环境综合处理等。

其基本模式有:

种植业(养殖业)一加工业一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业(养殖业)一加工业一加工业。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要以生态农业产业化、资源循环利用发展为主线,根据市域内海拔、气候、土壤及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因地制宜,选择确立分层、分带适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促进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农业的发展。

在盆地周缘以东北部和南部为主的江河上游山区实行退耕还林,以立体农业循环模式和产业链循环模式相结合为主,主要采取林一药一果、林-茶、林-食用菌等模式,重点发展中药材、食用菌、茶叶、香榧、板栗等农产品,打造以林业及林下产品加工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在东南部低丘岗地地带,以能源与资源循环模式、产业链循环模式为主,发展以“猪、沼、果(菜、鱼)”、果一粮一猪、桑一粮一猪、粮-经济作物(甘蔗、席草等)等为主的种养模式,突出粮、果、畜、经济作物等产业化开发,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中西部河谷平原地带,粮食、畜农品仍然是主要的农产品,因此,以立体农业循环模式、产业链循环模式、能源与资源循环模式为主,通过发展粮一菜一畜、粮一牧一渔、粮一渔一果、立体养殖、“三位一体”和“四位一体”等农业发展模式,打造以粮食、畜牧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在以市本级为主的城市郊区或旅游区附近,以能源与资源循环模式、产业链循环模式为主,根据自身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为中心,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以旅游观光服务为手段,培育名贵蔬菜、果、花卉和奶牛、优质畜、禽、鱼以及第三产业,形成产业链循环。

(二)功能布局

农业循环经济的功能布局,应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遵循市场和生态规律,实现低耗、高效,污染少的目的。

依据金华市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和资源特点,划分合理、科学的区域分工及功能布局,形成七大功能区布局。

1、粮食生产功能区:

该区主要集中在金华市的婺城区、兰溪、武义、永康等和浦江盆地。

粮食以水稻为主,杂粮以薯类、豆类、玉米等为主。

粮食是该功能区的传统产业,生产水平较高,但传统的种植方式体现出“三高一低”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该功能区今后应以农业循环经济为主线,在继续发展有机稻的前提下,重点发展以粮食及杂粮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走水稻及杂粮生产→初级加工→深加工→精细加工→附值产品加工的模式,在粮食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做文章,促使加工及制成品向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安全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2、以畜牧为核心的功能区:

功能区内主导产业有传统的生猪饲养、新兴的奶牛养殖、加工业以火腿加工和奶制品加工等。

该功能区包括兰溪、金东、婺城、浦江、义乌、东阳等县(市、区)。

其中婺城、金东、兰溪、义乌、浦江、东阳等县(市、区)是优质猪生产带和地方猪生产基地,兰溪、婺城和武义则是我市三大奶牛生产基地和牧草基地。

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