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9228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doc

.~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健康 

方如康 

近几十年来,人们在与心、脑血管病,癌症等各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很多过去认为病因不明、神秘莫测的疾病,并非由于人们过去所熟悉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因所引起,而是和人们生活的环境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

环境是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和矿物等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又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依存关系,只要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最后必然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人们不仅发现被称为“水土病”的地方病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发现90%以上的癌症与环境有关。

由于环境污染所引起的危害,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1)“天府矮人村”之谜——环境与地方病

四川省曾被称为“天府之国”,然而在这里却有着几个“矮人村”。

简阳市玉成乡和资中县大黑山的矮人村,正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

玉成乡的矮人村仅有43户农家,130余人,有60多人先后患有“矮人病”,他们的平均身高只有1.2米左右,最矮的仅83公分。

据矮人们回忆,当年发病时伴有高烧、四肢麻木、髋骨和膝关节呈对称性疼痛,且关节变形、增粗肿大等特征。

令人不解的是:

成人不患此病,儿童自患病以后即停止生长,数十年后测量仍是当年患病前的高度。

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根据该病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其临床经过与已知的大骨节病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等特点、把它称之为“原因不明的地方性骨关节病”。

所谓地方病是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我国有80%的地区有地方病分布,受地方病威胁的人口达4亿多,约有3600多万地方病患者。

地方病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疾病,不仅中国有,在世界各地也十分普遍。

如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就分布在亚洲喜马拉雅山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北美洲的五大湖盆地周围、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以及大洋洲的新西兰等地区。

地方病技致病因素又可以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和生物性地方病等。

化学性地方病又称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人的生长发育同一定地区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含量有关,由于地质或人为的原因,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在局部地区有时会呈异常现象,如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都会使当地居民的人体和环境之间的元素交换产生不平衡。

人体从环境中摄入的元素量超出或低于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就会出现中毒或不足的化学性地方病。

如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一般为原生环境中含氟、砷过量所致;而人体必需营养元素摄入不足,也可引起地方病,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会引起龋齿病、缺硒会引起大骨节病等。

生物性地方病主要指某些地区,由于某种致病生物或某种疾病媒介生物孳生繁殖而造成的。

如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在一些人烟稀少的草原和荒漠地区,存在着野鼠鼠疫的自然疫源地,人进入疫区,就可能得病。

生物性地方病的共同特点是致病因子均为有生命的生物体,如血吸虫病主要由于中间宿主钉螺而引起,所以,只要把钉螺清除掉,就可能防治血吸虫病的流行。

地方病多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同外地物资交流较少以及环境卫生较差、医疗保健条件不良的地区。

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卫生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地方病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防治。

 

(2)人类癌症的90%以上由环境因素引起

恶性肿瘤——癌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近几十年来,人们不断地探索癌症的发病原因,如今许多学者认为:

人类癌症的90%以上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虽然目前有些人倾向癌症的发生与工业污染有关,但是不少工业不发达地区,有些癌症的死亡率同样很高,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地理环境与癌症关系的重视。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室曾公布了我国近年的癌情“排行榜”。

对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90年代10种主要癌症的死亡率及死因构成调查分析表明,全部抽样地区的癌症死亡率为108.39/10万,占人口总死亡率的17.94%,其中13个省、市、区相应比较癌症死亡率已由70年代占总死亡率的11.72%,上升到90年代的18.14%,上升趋势十分严峻。

90年代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癌症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直结肠肛门癌和白血病等。

与70年代相比,20年来死亡率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肺癌,已由70年代的7.45/10万上升为17.88/10万。

可以这样认为:

既然90%以上的癌症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那末,从理论上讲,癌症决不是“不治之症”,而是完全可以防治的。

因为人们完全能够主动地改善环境,只要找到病因,人们也就有可能有效地控制环境中的致癌因素,从而可能攻克这一威胁人类生存的病症。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所引起的疾病。

(2)损害健康的环境污染与污染物排放的性质、浓度和数量对人体损害程度之间,一般具有相关关系。

(3)环境污染的危害,一般具有长期持续发病的特征,还可能累及胎儿,危及后代;也可能出现急性暴发型疾病,使大量人群在短时期内发病,甚至死亡。

(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有些发病机制至今还不十分清楚,因而也缺乏特效的疗法。

所以,为了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和执行“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当代和后代的健康。

 

第九章 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

 

地域发展规律研究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主要内容有人地关系发展规律,区域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等。

地域发展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地域综合规律组成地理环境基本规律的基干。

 

一、人地关系特征

 

人地关系是既涉及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综合概念,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这里,人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当于社会环境,地是自然条件的全部,相当于自然环境。

人地关系的要点有四个。

(1)从整体上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非决定性条件。

从局部说,在个别具体场合,自然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

(2)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对社会的直接影响减弱,间接影响加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趋向复杂化。

(3)人类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但是,不能改造自然规律。

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4)技术是人地关系的媒介。

技术水平较低的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大。

技术水平提高后,人类更加深入地利用自然,更加自觉地运用自然规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相对减少。

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导致人地关系的阶段性变化。

 

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性质

 

从整体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从个别场合分析,对于一些特定的课题,自然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

1.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条件

“有此未必然,无此必不然”。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整体关系可以用这一句话概括。

“有此未必然”,说明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之一。

有了自然环境这个前提,不一定有相应的社会经济活动。

许多富饶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在开发前,长期沉睡,不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有些矿产资源、地热资源,如果不去勘探,长期不为人知,更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无此必不然”,说的是缺少必要的自然环境,不可能从事某些经济活动。

没有油气储藏,采不出原油和天然气。

没有足够的积温和营养,农作物无法成熟。

精神生产也要纸张、印刷机、通讯器材、广播器材等物质手段记述、传播。

这些物质手段最终离不开自然资源。

《礼记·礼器篇》说:

“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

孔颖达对“地理有宜”的解释是:

“地方分理,各有所宜,若高田宜黍稷,下田宜麦稻是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1984)。

讲述了作物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违背“无此必不然”的公理,会给经济建设带来损失。

在矿产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的地方动手开矿,长期达不到设计能力。

在天然气储量没有勘探清楚的地方,建设大型天然气田,投入巨额资金,引进设备,筑路铺管,沿途兴建用天然气作原料的工厂,终因资源不足下马。

十年动乱期间,江西省在红壤丘陵区扩种甘蔗,准备建大型糖厂,把大面积马尾松薪柴林砍了,引起水土流失,甘蔗也没有种好。

陈云根据“大跃进”期间的经验教训,对忽视自然环境的倾向提出忠告。

他说:

“大家知道,在发展农业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土壤、气候和其它条件,来种植不同的作物。

如果违反这种因地种植的原则,农作物的增产就要受到限制,甚至遭受到不应有的损失。

工业的发展,更应当考虑到当地的资源条件”。

“在确实没有铜矿的地方,就不可能创造出一个铜矿来”[1]。

2.在特定场合可以成为决定性条件

在特定场合,在其它条件相同时,自然环境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评价自然环境时,常用内因和外因两个概念。

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是外因。

当外因与内因比较时,内因是根据,是决定性的,外因是条件,是第二位的。

在评价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影响时,在内因与外因对比时,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从必要性讲,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一样,都是必要的,因而都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建设,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这个自然环境是决定性的。

当内因基本相似时,外因的差异可以是决定性的。

在工农业布局中和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不少是这一类具体问题。

以厂址选择为例,大都是在投资来源、原料基地、销售市场已经具备的前提下,找一个相对理想的落脚点。

在干旱地区选择厂址,供水来源往往是决定性的。

在山区选择厂址,找一块比较平坦的土地往往是决定性的。

大庆、东营、克拉玛依等石油城市的兴起,油田资源是决定性的。

 

三、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形式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错综复杂。

在影响程序上,有直接的影响和间接的影响。

1.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

自然环境对社会的直接影响在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城市和区域发展、工农业布局等方面都有反映。

“蜀道难”,说的是山地环境对四川交通的直接影响。

重叠的险峰,陡峻的峭壁,凶猛的山洪、泥石流和塌方,是古代交通的巨大障碍。

当代科学技术可以把人类送上月球,却不能克服坡度引起的陆上交通效率的差别。

山区和平原修筑运力相同的铁路,造价相差三倍以上。

铁路运营时,在水平线上能拉5000吨车辆的机车,爬0.5%坡时只能拉1400吨货。

甘泉酿美酒。

名酒产地大都有优质水源。

由于油田自然状况的差别,长庆、四川、延长和江汉油田的开采成本等于大庆油田两倍以上。

有的论著认为河北省内京汉铁路沿线机井多,土地利用水平高,津浦铁路沿线机井少,土地利用水平低,主要原因是事在人为。

实际上,自然环境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京汉铁路沿线位于太行山冲积扇地带,地下水丰富,地表有一定坡度,可灌可排,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政治和经济活跃的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和中山国的首都集中在这一带。

津浦铁路沿线坡度平缓,故黄河和海河支流交叉沉积,形成许多地上河和缓岗,间有槽状洼地和蝶状洼地,排水不畅,易涝成灾。

黑龙港地区有1万亩以上洼地30多处。

河北省的平原由西向东倾斜,地下水量由大到小,地下水矿化度由低到高,补给条件由好到坏,灌溉成井深度由浅到深。

黑龙港地区100米到200米深才有淡水,单井每小时出水量小于30立方米。

到黄骅狼坨子一带,地表以下730米以内都是咸水。

把京汉铁路与津浦铁路沿线灌溉与土地利用差异简单地归结为事在人为,很难说明问题的真相(邓绶林等,1984)。

2.自然环境的间接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多数影响是间接的,通过媒介体现。

第一类间接影响是“自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型连锁反应。

我国东南沿海盛产柑桔、菠萝等水果和水产,罐头工业原料丰富,成为我国罐头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美国芝加哥在附近农牧业基础上发展肉类加工工业、食品工业和农业机械制造工业。

背景都是适宜的农业自然环境。

第二类间接影响是“自然—上层建筑—经济”型连锁反应。

自然环境通过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要素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反应,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实际上这类间接影响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

例如,伊斯兰教发源地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经济活动以牧羊为主,兼育马群。

由于伊斯兰教规禁忌猪,因此,伊斯兰教传播到有丰沛水资源的农耕区,对那里的畜种结构有较深的影响。

在世界政治地图上可以看到不少政治边界与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体一致。

以山为界的有中国和尼泊尔间的喜马拉雅山,智利和阿根廷间的安第斯山,法国和西班牙间的比利牛斯山,瑞典和挪威间的斯堪的那维亚山,越南和老挝间的长山等。

以河为界的有美国和墨西哥间的格兰德河,阿根廷和乌拉圭间的乌拉圭河、拉普拉塔河,扎伊尔和刚果间的刚果河等。

以湖为界的有扎伊尔和坦桑尼亚间的坦噶尼喀湖,美国和加拿大间的四个大湖。

这些自然体,一旦成为政治边界,对于边界两侧的社会经济分异就会产生间接影响。

“小国经济优势”是自然环境间接影响之一。

小国经济优势的表现是小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或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超过大国。

在欧洲,人均国民收入最高的是列支敦士登、摩纳哥等小国。

在北美洲,收入最高的是凯曼群岛和百慕大等小岛。

凯曼群岛总面积259平方公里,人口约2.6万,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6.7亿美元,人均25300美元,超过美国和加拿大。

小国主要有两个类型:

一类是岛国。

另一类是山国。

都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下,交通阻隔,形成孤立的政治单元。

加勒比海中的小安得列斯群岛总面积15000平方公里,分属13个国家。

非洲8个岛国,除马达加斯加面积较大,其余7个平均面积1783平方公里。

小国经济优势的主要依据是低税政策。

列支敦士登22000人,有15000家外国控股公司。

其中,大部分是“邮箱公司”,“电话公司”,只有一个邮箱号码,一个电话号码。

这些公司的注册费、印花税、邮电费等占列支敦士登财政收入一半。

凯曼群岛有540家海外银行,总储蓄额4500亿美元,还有365家海外保险公司,23700家国际商业公司。

在凯曼注册的海外金融机构和公司不交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也没有财产税,被喻为“免税天堂”。

波斯湾的巴林岛人口15万,有外国银行176家,存款4000亿美元(1990年),也是一个小岛型金融中心。

此外,小国普遍利用特殊的自然和民俗风情开展旅游业,印售邮票。

邮票收入占列支敦士登财政收入十分之一,平均每人从邮票中得到国民收入500美元。

个别小国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太平洋岛国瑙鲁,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7000,磷酸盐矿(鸟粪层)丰富。

通过开采磷酸盐赚取外汇,1991年人均国民收入22500美元。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阶段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断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

1.自然环境对社会整体影响的阶段性

可以把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整体影响分成四个阶段。

(1)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阶段,人类的衣食住行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度较大。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的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制约。

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人类的生息才比较活跃。

(2)农业社会阶段,栽培的作物,驯化的家畜、家禽是主要生活来源。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可以灌溉的河水,温暖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有些史学家称这个阶段为大河文化时期。

亚热带和暖温带中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是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埃及依托尼罗河,巴比伦依托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印度依托恒河与印度河,中国有黄河、长江。

(3)工业社会阶段,煤、石油、水力等能源,铁矿、铜矿等金属资源和航道、港口等交通孔道,成为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马克思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受到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有过分析。

“劳动生产率总是离不开各种自然条件。

那些条件,可以拢总还原为人自己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周围的自然。

外界的自然条件,又可以从经济方面分为两大类:

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如肥沃的土地和富有鱼类的水等等;和劳动手段的自然富源,如汹涌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道,树木,金属,煤炭等等。

在文化初期,前一类自然富源有决定作用;在较高的发展阶段,则是后一类自然富源有决定作用”>。

马克思还列举英国和印度作为拥有两类不同富源的典型。

从自然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不同影响出发,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的诞生环境作了剖析:

“资本的母国,不是草木郁然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地方。

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由生活所在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刺激他,使他的需要、能力、劳动手段和劳动方式多样化的,并不是土地的绝对丰度,而是它的差异性,它的自然产物的多样性”①。

(4)后工业化阶段,新技术产业兴起,生活资料自然富源与劳动资料自然富源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上升。

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在环境质量优异的地区落脚。

美国的硅谷,日本的九州,德国南部,都是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

新技术产业区是知识密集区。

优异的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

新技术产业大都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适中,空气和水质清新、少污染。

环境优异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

2.自然环境对局部社会活动影响的阶段性

自然环境对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有阶段性。

以自然环境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为例,有些论著认为,到了战略核武器阶段,自然环境的影响就不存在了。

根据是战略核武器射程远,精度大,改变了距离和空间的概念,可以克服地形和恶劣天气的障碍。

实际上,战略核武器出现后,自然环境对军事活动的影响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冷兵器阶段,险要的隘道关口,对军事活动有重要抑制作用。

“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是冷兵器阶段自然环境影响的形象概括。

到了战略核武器阶段,“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自然环境对军事活动的影响通过下列三个方式表现出来。

(1)国家整体环境对战略核武器发展方针的影响。

以美国、法国和英国三个拥有核武器的西方国家为例,发展方针受环境影响有很大差别。

美国国土辽阔,经济实力强大,采取三位一体战略路线,同时发展陆基导弹、潜射导弹和远程轰炸机。

法国领土较小,优先发展潜射导弹,在本土中部高原建小规模的陆基导弹作为潜射导弹的补充。

英国领土面积更小,在“最低限度核威慑战略”指导下,保持一支以导弹核潜艇为首的海基战略力量。

(2)大陆基地伪装的可能性受地形、地质、人工建筑物等因素制约。

山区筑阵地防护性好,附属工程大,机动性与后勤保障性差。

平原恰好与山区相反。

(3)战略武器命中精度与环境有关。

1987年3月26日美国阿特拉斯·圣托运载火箭升空不久遭雷击。

 1987年6月9日美国在弗吉尼亚州瓦罗普斯岛发射场的三枚固体火箭被雷击中,自行点火升空。

3.海洋对社会影响的阶段性

在航海技术落后的时代,滔滔大洋,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是文化传播的界限。

在长期闭关锁国的时期,容易形成以海为疆的观念。

古代文明大都发源于大陆内部。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海洋不被人们所重视。

航海技术发达以后,大洋成为交往频繁的通道,物资、人员、信息,通过大洋交流,人口和城市向海岸带集中。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大陆心脏。

目前世界上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一半在海岸带。

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四小龙”的崛起,与发挥海岸带优势有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充分利用了具有106座深水海港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沿海造地既解决土地狭窄的矛盾,又延长了深水岸线,使新建的大型企业都有自备深水港,降低了运费。

第二次大战后,日本共填海造地40000公顷,占新增工业用地三分之一。

全世界10个吞吐量1亿吨以上的港口,5个在日本(神户、千叶、横滨、名古屋、川崎)。

技术进步使得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步拓宽。

初步测算,太平洋中的锰、镍、铜、钴储量比陆地丰富得多(表27)。

美、日、英、德等国开始采掘海底锰矿。

全世界海水中共有铀40亿吨。

海水中的氘、氚是未来的重要能源。

在沿海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已成为重要的产业。

海洋地位的变化,使得领海成为各国政府关心的焦点之一。

1702年荷兰宾喀斯克建议领海的宽度是3海里,以当时大炮射程为根据。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这一标准。

随着技术的进步,3海里已经失去防卫的屏障作用。

1973年第三次海洋法通过《海洋法公约》规定:

“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领海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

传统的国际法承认的基线是大比例尺海图标明的沿海岸低潮线,潮间带包括在领土范围内。

领海对于非主权国有“无害通过权”。

大体上海上实力雄厚的国家主张维持3海里领海,发展中国家主张12海里。

发展中国家数量上的优势决定12海里已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纳。

大陆架的权益是沿海国家保卫的另一项重要对象。

大陆架权益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它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即在可收获阶段在海床上或海床下不移动或除海床或底土经常实体接触外不能移动的生物”。

大陆架权益不影响上覆水面的公海、公空地位,公海捕鱼自由。

经过大陆架所属国同意并遵照规定,任何国家可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

我国在1958年9月4日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

我国大陆架最宽处达400海里。

东海三分之二海底是我国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①。

4.岛屿对社会影响的阶段性

在工业化以前,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比大陆低。

岛上的居民、文化、技术大都由大陆传入。

岛上的人口一般比较稀少。

根据考证,海南岛人口的增长是近200年以来的事②。

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全岛才40万人,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全岛29.8万人,公元110年(西汉元封元年)只有13.8万人。

台湾和浙闽沿海岛屿的情况大体类同。

进入工业化后,海岛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

英国在欧洲的率先工业化,日本成为东亚崛起的带头羊,都是海岛优势的反映。

随着消费结构的更新,海岛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上升。

波浪、阳光、海鸟、新鲜的空气、平坦的海滩构成优美的景观。

德国有个19平方公里的兰根可格岛,2100个居民全以旅游业为生。

每年在岛上过夜的旅客140万人次,年收入1亿马克。

岛上有度假中心、网球场、游泳池、康复疗养设施。

从大陆到岛上建别墅的越来越多。

1984年私人别墅占住宅二分之一。

为此,岛上政府通过法令限制私人别墅发展。

小岛另一项巨大的价值在周围海域中。

许多海岛既无淡水,又无平地,长期无人居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引起归属的纷争。

根据国际法中的先占原则,即将露出海面的暗礁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谁发现和占领新生的礁岛便可控制广大的海域。

对于将要消失的小岛,有的国家不惜耗费巨资施工加固。

醉翁之意不在岛而在海域之中。

 

五、环境论评述

 

关于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两个极端观点。

一个是环境决定论观点。

另一个是漠视自然环境影响的观点。

前者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

后者虽然没有形成理论,对社会实践的危害却相当严重。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受自然环境制约,用自然环境的差异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

类似的论断在我国和西方都由来已久。

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决定民族和社会。

希腊半岛位于温带,赋予希腊人优秀品质,可以统治其它民族。

环境决定论作为独立的学说在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和神权时形成。

那时,新兴资产阶级试图用自然代替神权和封建特权。

德国拉采尔(1844—1904)是第一个系统宣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地理学家。

他在《人类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用生物学的规律解释人类的分布、迁移、生产、生活。

他认为国家犹如植物,是有机体,国家为了生存要不断扩张生存空间。

拉采尔的学说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拉采尔关于国家的观点被称为国家有机体说。

把环境决定论延伸到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领域可以得出为帝国主义侵略诡辩的结论。

地缘政治学和种族主义曾是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