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生产与经营.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9485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子生产与经营.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种子生产与经营.doc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结题报告 按本研究项目任务书中“项目建设进度安排”,本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社会调查,确定现阶段我省“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要求,完成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报告,研制创新并完成了本专业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主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对实施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保障机制进行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本专业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方案,公开发表了研究论文等。

 一、项目研究情况说明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

但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了本科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培养模式,有的甚至是全盘照搬,我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亦不例外。

近年虽然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办学目标为导向,构建培养模式,学生从入校到毕业需要经过“通识教育、技术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 专业应用教育”四环节所构成的科学知识学习过程,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质,同时又经过认知、综合、应用、创新“四阶段”所形成的学科实践培养过程,具备相应的种子生产与经营应用能力,并遵循专业的学习特点,将实践训练放于实验与实习、实习与设计、设计与农业生产实际“三结合”中,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本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师资、实验设备、实习场所和生源质量等条件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培养规格定位不够准确,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二是教学体系改革不彻底,仍有明显的学科教育痕迹,教学内容和课程整合力度不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大体系还没有真正-2-建立起来,体现不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特色;三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教育内容设计不明确,缺乏时间、环节、进程和机制上的保障;四是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职业技能培养内容缺乏或不对路,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脱节。

 因此,研究、改革、创新具有农业高职院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研究的主要任务 通过社会调研、国内外比较研究和我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总结出本专业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包括:

创新本专业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创新应用型农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为实现这一结构应采取的培养方式、方法等。

研究任务具体是:

 1、根据目前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需要,开展人才需求调查研究,提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2、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实际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3、对实施创新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在师资、实验、实训基地、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建设意见; 4、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本专业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方案。

 (三)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以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归纳提炼。

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据此制定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设计创新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方-3-案付诸于教学改革试点实施,不断调整、完善。

 本项目研究方法以调查法、实验总结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定性研究主要运用比较法、归纳法,辅以实地调查法;定量研究主要采用试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辅以文献查阅法。

 (四)项目研究的总体时间安排 本项目研究期限为2年,即从2008年12月起至2010年12月完成。

 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查资料、确定调查点,采用典型调查、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确定现阶段我省“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要求,完成调查报告。

 2009年6月至2009年8月,查阅资料并根据调查报告,完成本专业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主干课程教学大纲。

 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2008级、2009级“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中实施方案,同时建设本专业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做好本项目结题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项目的结题报告。

 (五)项目计划变动情况 加强研究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框架,即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应用型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的具体描述理论。

 进一步充实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期刊、网络、书籍等文献进行调研,了解该课题研究现状,找出目前的现状和不足。

 2、行动研究法:

通过行动研究,增加研究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体系的理解,领悟理论中可操作的成分。

增强设计者和任课教师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便利性。

 -4-3、观察法:

通过观察深入课堂,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

 4、访谈法:

通过和农民、农村干部和职业学校的老师访谈了解情况,和学生访谈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等; 5、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对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等。

 在实验之初,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搜集资料,进行学习需要分析。

其次是用来帮助开展形成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验证实施效果。

 (六)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

现阶段我省“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要求调查报告; 2、创新本专业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主干课程教学大纲; 3、建设本专业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七)项目完成情况 本项目研究实施计划中的主要内容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成果推广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例如补充了对我省新农村建设农业人才需求状况的系统研究;制订并实施试点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我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本课题围绕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三大素质,构建了校企合作教育培养农业创新人才的新型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框架,创新了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二、项目研究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开展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需求的社会调查 课题组于2009年1月至2009年8月对宿州市及周边地区、合肥市及周边地区和本省江南的部分种子行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个体经-5-营户共63家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学生暑期发放问卷调查表方式进行调查。

问卷分二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部分,主要调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现状及需求情况,所有问题都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设计,以便于进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表63份,其中机关单位5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48家,个体经营户10家;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种子行业对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如下特点:

 1、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需求旺盛。

从调查结果看,所有种子行业都需要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特别是对种子营销人员需求量最大,占调查岗位的56.20%。

其次是种子生产人员,占调查岗位的20.67%。

同时,示范性生产、技术推广和新品种选育人员也有一定的需求,说明种子行业进一步意识到示范性生产、技术推广和新品种选育对提升其发展后劲的巨大作用。

种子营销岗位人才需求的巨大增长,体现了整个种子行业正处于全面的复苏中。

 2、对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的技术要求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种子营销方面人才需求量最大,其次是种子生产方面人才。

同时,对这二类人才的技术要求也很高,既要求学生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在生产实践中处理常见的技术问题,又要求具备营销学知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所发展。

因此,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中不但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学,同时也要加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对本专业人才的关键技术要求较高。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掌握本专业关键技术要求达39.68%、常规技术要求达31.75%。

这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意专业知识传授的深度,也应注意专业知识传授的广度。

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促进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专业关键技术。

调查结果还进一步显示,要求毕业生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增加,表明种子行业-6-正在进行技术高端领域的竞争,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模式设计时应多涉及专业前沿的学术动态和研究进展情况,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掌握较新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求毕业生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专业综合技能过硬(专业综合技能要求达到36.51%)、综合素质较高(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开拓创新意识达到55.55%)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开展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研究 研究认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体现“现场性、操作性、创新性”的特点。

据此研制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作物育种、作物病虫害防治、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必备知识和作物育种、繁种、种子质量检验、种子生产、种子加工贮藏、种子营销等方面专业技能,适应种子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适应岗位群是:

 1、基本岗位:

 1)种子生产操作指导岗位:

具备高级农艺工、高级良种繁育工、种子检验员技术资格,可胜任种子生产技术指导、种子生产企业管理和片区经理职务。

 2)种子市场营销与新品种推广岗位:

具备农艺工、良种繁育工和种子检验员资格,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和创新能力,可胜任种子企业销售部业务员和片区经理职务。

 3)作物新品种选育及试验岗位:

具备高级农艺工、高级良种繁育工技术资格,可胜任种子生产企业、农业科研机构新品种选育、良-7-种繁育、试验示范等岗位工作。

 2、拓展岗位:

 1)农药、化肥、生物制剂和农资产品推广与销售岗位:

掌握市场营销基本知识和营销技巧、农资产品物流管理和仓储技术、农资产品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和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能吃苦耐劳,可胜任种子生产与经营企业销售部业务员和销售部片区经理职务。

 2)园艺苗木生产技术岗位:

掌握园艺苗木生产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具备高级园艺工技术能力,具备园艺苗木生产与经营销售业务员和生产管理员职务。

 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主要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要素。

 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具体是:

 1、知识结构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

主要是:

 1)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 2)掌握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种子加工、贮藏、包装的基本知识; 4)掌握种子检疫检验的基本知识; 5)掌握种子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 熟练掌握种子生产技术能力,作物育种技术能力,种子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力,种子检验技术能力,种子贮藏加工技术能力,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能力,种子市场营销与新品种推广能力等。

 专业核心技术能力:

作物育种技术,种子检验技术,种子市场营销技术。

 -8-3、素质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一定的体育、健康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创新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了种植类专业工学结合“四环节、三阶段”的课程体系 四环节:

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根据就业岗位要求,经过“通识教育、技术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 专业应用教育”四环节构成科学知识学习过程,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质。

 三阶段:

根据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经过“认知、综合应用、创新”三阶段形成学科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具备相应的专业应用能力。

(详见图1)           2、研制了种植类专业“一主线、双循环”教学模式 在工学结合“四环节、三阶段”课程体系的总框架下,根据农业-9-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的特点,完善形成适合种植类专业的“一主线、双循环”教学模式。

(详见图2)                  3、探索实践了“四位一体”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以及评价与激励的运行机制。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我们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四位一体”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详见图3)   -10-              (四)编写了代表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教学大纲 课题组研制了代表性专业“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制订了部分课程的教学大纲。

方案应用“四环节、三阶段”课程体系模式、“一主线、双循环”教学模式,对课程体系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强化了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专业知识学习兴趣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五)研究探索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机制 1、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 (1)要求和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对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进行执教能力培训,最终形成由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局面,是保障教学质量的-11-基础。

 (2)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并利用校企共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实施项目;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将课程考核结果划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按照实际情况分别给予不同权重。

理论部分考核结果由专任教师给出,实践部分结果由企业兼职教师给出,使考核最终结果充分体现学生实际能力。

 (4)采取教学督导评教与学生评教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的授课方法及质量进行评价,对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5)定期召开以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为主题的学生座谈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探索工学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新模式 保持校外实训基地长期稳定发展对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应有的作用,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依托农业技术行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主要通过专业教师联系,校企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协议方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所联系企业主要考虑实训方便并具有实力和特色,在联系、实训、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各项合作,最后挂牌成为校外实训基地。

 目前本专业已与宿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宿州市农科所、民丰种业公司、宿州市种子公司、淮北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校外实训基地无偿提供实训场所,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工学结合实训的效果。

 (2)学院与企业紧密结合,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用效果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校企双方紧密配合,通过协议方式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关系,以提高工学结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使用效果。

我们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岗位工作任务调查,制订实践教学-12-计划及实施方案,安排落实专兼结合的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与企业沟通协调;企业主要负责落实学生工作、生活、学习条件提供,岗位安排、实习过程的监控工作,加强对实训学生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并将其作为企业生产活动的一部分。

部分课程在校外实训基地实施了“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同时,学院还积极引导教师研究解决校外实训基地在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难题,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开展技术推广和应用研究,锻炼了学院的专业教师,提高了学生实训效果,又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

 (3)构建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的长效机制  校企双方互惠互利,是调动校企积极性,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长效运行机制的关键因素。

企业希望获得高新技术应用人才和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学院希望培养提高教师和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通过互惠互利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如果互惠互利是校企双方合作的驱动力,那么诚信、理解与体谅则是维系双方长期合作的桥梁。

我们学院领导、教务处、实训部和农艺系负责同志经常深入到企业,与企业领导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听取他们对学院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双方不断发挥日常积累形成的信誉与情感,在情感的基础上,克服困难、兼顾企业生产与学院的实训教学,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六)项目实践效果 本项目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从2008年秋开始,选取本院农艺系“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进行试点,实践过程中,以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为主线,积极开展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校内外实训基地、教材、师资队伍建设等,主要做法是:

 -13-1、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安徽省农村社会现实需要和需求趋势,提出了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建议。

加大力度改造传统专业,开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专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努力满足新农村社会需求。

根据调研建议,经校企合作论证,2008年将原设置的32个专业优化调整为28个,取消、调整了部分传统专业,新上了现代园艺技术、动物科学与技术、微生物技术应用等新专业,优化了专业结构,拓宽了专业方向,使人才培养更适应当地需求。

  2、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明确培养就业市场紧缺的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坚持面向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办学方向,着力进行人才培养规格调整。

如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2.50.5”调整为“21”模式,增加实践技能培养时间;2008年下半年开始,学院与省农委、宿州市农委联合举办了 “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班”,项目组与院成人教育处密切配合,研究制订了紧密围绕当地“三农”需求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培训效果显著。

 3、改革课程体系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创新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按农时季节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彻底打破传统学科教育“老三段”模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加大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创新力度。

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原设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和《农业气象学》5门专业基础课整合为《农业基础》一门课;既加强了生物科学的通识教育,又为强化专业课和实训教学奠定了基础;对“体育”、“两课”等课程,实行模块式教学模式,并结合课外活动和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大能力培养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

配合课程整合,-14-大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设,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鼓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强调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手段,并不否定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方式。

特别是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进行板书设计。

强调教师即使制作了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要求教师进行适当的板书,也要制作纸质教案,不能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案,要求教师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及时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4、改革教学内容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和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探索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内容与学历证书教育内容有机衔接与融通,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环节。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基础上,不断吸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于教学计划中,试点专业教学计划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占15-20,试点班级学生目前获职业资格证率达95以上。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以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法,重点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推行订单培养。

积极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着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围绕当地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高新产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开展技能创新振兴行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应用型农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在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重点建设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的培训基地。

通过校企结合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途径,推进学生技师考评工作,建立应用型人才评价机制,促进国家标准和企业需求的相互适应和统一。

如农艺系与泗县种子公司、宿州市高科技示范园区等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试点专业在校企全过程进行人才培养-15-合作过程中,专门为学生开设了企业家系列专题讲座,邀请知名企业家经常到校讲学,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项目主要成果简介 

(一)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社会对“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毕业生需求空间不断增大,所需人才的专业性不断增强,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

但如何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仍是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现实问题。

该报告对高职院校种植类专业充分依据岗位需求为向导,制定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较大参考价值。

 

(二)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大量学习考察职业技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结合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独创性构建了“种植类专业工学结合“四环节、三阶段”的课程体系”、 “一主线、双循环”教学模式、四位一体”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体系之中,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示点班级实施后效果显著。

2009年和2010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种子检验技术”全国职业技能比赛,都获得了“三等奖”以上的奖励;2010年我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被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三)提出了高职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性建议 通过调研及比较研究,明晰了国外农业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当前世界上几种主要课程理论及我国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性建议。

通过设计、实施和提炼的“订单式”、“双证制”、“产学研一-16-体化”、“2+1”合作教育等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高了试点班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并得到一定的推广应用,发挥了示范作用。

“技能型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得了2010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四)研制了人才培养方案和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课题组研制了人才培养方案,并制订了部分课程的教学大纲。

方案对课程体系作了较大的调整,明确了主干课程,增加了限选课、公共选修课板块,强化了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专业学习兴趣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物育种技术》和《作物栽培技术》2010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五)高职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课题组以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例,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工学结合条件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保证了岗位导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

 根据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岗位导向、工学结合“四环节、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第1-3学期在校内基地进行学生“岗位实践能力认知” 仿真训练。

我们结合实验课和校内仿真基地训练进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

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的“栽培技术”、“施肥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等十几门岗位基础和专业拓展等方面技能训练,为学生掌握各项专业技术技能奠定基础。

第4-5学期与相关专业课相对应,包括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