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9514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doc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doc

实验一园林植物昆虫标本采集、制作与鉴定

1、园林植物昆虫标本采集方法和技术

1.1昆虫标本采集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1)采集的标本要求完好无损。

2)采集的标本要及时编号存放,同时在记录簿上详细记录昆虫的名称、寄主、日期、地点、采集人等。

3)采集标本要注意人身安全。

1.2常用采集工具和使用方法:

1)捕虫网:

用于采集空中飞翔、跳跃或停息在植物上的昆虫。

2)毒瓶:

用来毒杀昆虫。

3)指形管或玻管:

存放捕捉的活昆虫,可用药棉隔层存放。

4)纸袋:

用于临时存放鳞翅目昆虫成虫、蜻蜓类等昆虫及其他被毒死的昆虫。

1.3昆虫标本采集方法:

1)网捕:

用捕虫网或扫网进行。

2)振落:

一些昆虫具有假死性,如鞘翅目昆虫象甲、叶甲、金龟子等,一经突然振动就会从寄主上掉下来,在进行人工捕捉。

3)对于很多隐蔽不动的昆虫,要善于搜索才能找到,例如枝条、叶背、灌木丛、树皮下、落叶内等处都会藏有大量昆虫,一定要仔细搜索才能发现。

另外,根据各种昆虫的危害状来判断及采集是有效的。

4)灯诱:

利用诱虫灯采集。

2、昆虫针插标本的制作方法和技术

2.1插针:

将昆虫针按照一定的位置插入虫体,但首先要明确各类昆虫插针位置。

各类昆虫插针位置是:

半翅目昆虫:

插在中胸小盾片中央;

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昆虫:

插在中胸背板的中央;

鞘翅目昆虫:

插在右鞘翅基部靠近中缝处;

直翅目昆虫:

插在前胸背板近后缘处中脊线的右边。

2.2展翅:

在展翅板上进行,现以鳞翅目为例,介绍展翅的方法和步骤。

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1)根据虫体大小选择合适的昆虫针;

2)将昆虫针按规定的位置插入虫体中,昆虫针露出虫体背部部分一律0.8mm;

3)将虫体固定在中缝中,虫体背面与展翅板板面水平;

4)将蛾碟类之翅左右展开在板上,用光滑的纸条压在翅面上,在用大头针固定,使翅不会改变位置;

5)整理虫体各个部分,尽可能用针固定其姿态,如是腹部平直、触角前伸分开等。

2.3整理姿态:

鞘翅目昆虫和大多数半翅目、同翅目昆虫不需要展翅,针插后,需将身体的附肢进行整理,使得标本整齐、美观、便于观察、利于保存。

2.4整肢:

整肢后的昆虫就像活虫在植物上停歇一样。

要求:

前足向前,中后足向后,触角在自然的位置。

3、昆虫鉴定的一般方法:

1)与国内外出版社的相关的图鉴、图册、图谱等相对照。

2)与已经出版的相关专著、丛书查对。

3)应用昆虫分类检索表。

4)与已经鉴定的标本对照。

5)请有关专家鉴定。

4、园林植物昆虫名录(按昆虫分类系统列出)

(一)蜻蜓目:

蜻科:

白尾灰蜻、红蜻、黄蜻、溪蟌。

(二)蜚蠊目:

蜚蠊科:

德国小蠊、美洲大蠊。

(三)螳螂目:

螳螂科:

薄翅叨啷、广腹叨啷、小叨啷、窄大叨啷。

(四)直翅目:

1蝗科:

长额腹蝗、短额腹蝗、中华稻蝗、中华蚱蜢;

2蟋蟀科:

斗蟀、光头蟀、油葫芦;

3螽斯科:

稻草螽斯、络尾螽斯、纺织娘、莎螽;

4蝼蛄科:

南方蝼蛄。

(五)同翅目:

1蝉科:

草蝉、黑蚱蜢、蟪蛄;

2叶蝉科:

薄翅叶蝉、大青叶蝉、小绿叶蝉;

3蜡蝉科:

碧蛾蜡蝉、斑衣蜡蝉、蛾蜡蝉、褐缘蜡蝉;

4广翅蜡蝉科:

八点广翅蜡蝉;

5蚧科:

红蜡蚧、角蜡蚧、日本龟蜡蚧;

6棉蚧科:

吹棉蚧、日本扭棉蚧;

7蚜科:

棉蚜、桃蚜。

(六)等翅目:

白蚁科:

黑翅土白蚁。

(七)半翅目:

1蝽科:

稻绿蝽、黄斑蝽蟓、小皱蝽;

2缘蝽科:

斑背安缘蝽、稻棘缘蝽;

3红蝽科:

直红蝽;

4龟蝽科:

饰豆龟蝽;

5猎蝽科:

黄足猎蝽。

(八)脉翅目:

1草蛉科:

大草蛉、丽草蛉;

2蝶角蛉科:

蝶角蛉。

(九)鞘翅目:

1天牛科:

光肩星天牛、桑天牛、桑黄星天牛、星天牛、云斑天牛;

2丽金龟科:

丽绿金龟、铜绿丽金龟;

3花金龟科:

白星花金龟;

4叶甲科:

柳蓝叶甲、榆绿叶甲;

5步甲科:

艳大步甲;

6瓢虫科:

龟纹瓢虫、黑纹红瓢虫、异色瓢虫。

(十)鳞翅目:

1凤蝶科:

碧凤蝶、色凤蝶、玉带凤蝶;

2蛱蝶科:

黄钩蛱蝶、小红蛱蝶;

3粉蝶科:

菜粉蝶、宽边小黄粉蝶;

4眼蝶科:

稻眼蝶;

5弄蝶科:

直纹稻弄蝶;

6灰蝶科:

蓝灰蝶、黑灰蝶、红灰蝶;

7夜蛾科:

玫瑰巾夜蛾、石榴巾夜蛾、旋目夜蛾、肖毛翅夜蛾、苎麻夜蛾、日月明夜蛾;

8尺蛾科:

槐尺蛾、柿星尺蛾;

9螟蛾科:

稻纵卷叶螟、枇杷卷叶螟;

10斑蛾科:

重阳木锦斑蛾;

11翅蛾科:

扁翅蛾、褐扁绿翅蛾、黄翅蛾;

12天蛾科:

咖啡透翅天蛾。

(十一)膜翅目:

1胡蜂科:

胡蜂、墨胸胡蜂;

2麻蜂科:

陆麻蜂。

(十二)双翅目:

1食蚜蝇科:

大灰食蚜蝇、黑带食蚜蝇;2丽蝇科:

绿头苍蝇。

实验二校园及周边园艺植物病虫害调查与鉴定

要求:

1、观察园艺植物上发生的病害和昆虫发生的情况,并拍摄数码照片,然后进行分类鉴定等描述。

参照模板记载病害、害虫和天敌各5种。

2、做一病害或(虫害)调查,确定取样方法和分级标准,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病害)或者被害率、被害指数(虫害)等。

参考模板

一、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

****年*月*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重庆三峡学院校园及周边园艺植物

二、调查结果

(一)病害部分

1、白玉兰叶斑病

病原:

属假单胞杆菌,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细菌。

发病症状:

叶片上产生浅褐色小圆斑,后扩大或病斑连片呈不规则大斑块,边缘略微隆起,叶两面散生小黑点。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或随之到地表层越冬,翌年发病期随风、雨传播侵染寄主。

防治方法:

及时除去病组织,集中烧毁。

不宜对植株喷浇。

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止病害扩展蔓延。

常用药剂有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0%托布津1000倍、50%克菌丹500倍等。

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

(二)害虫部分

1、叶蛾

分类地位:

鳞翅目、潜叶蛾科。

识别特征:

体长6毫米,胸淡绿色,体稍扁。

有黑褐色胸足3对。

发生规律:

成虫在梨树、杨树等树皮缝内及落叶、杂草、石块下过冬。

来年4月展叶后,成虫羽化,夜间活动产卵于叶下表皮内、幼虫孵化后,在叶组织内潜食为害,并将粪粒充塞其中,叶的表皮不破裂,受害后枯死脱落。

幼虫老熟后在叶内吐丝结白色薄茧化蛹。

5月上中旬发生第一代成虫,以后每月发生1代,最后1代发生在11月上旬。

防治方法:

冬季扫除落叶烧毁,消灭越冬蛹。

成虫发生期,喷洒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8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50%对硫磷乳剂2000倍液,5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功夫乳油3000倍液。

……………………..

(三)天敌部分

1、七星瓢虫

分类地位:

鞘翅目、瓢虫科。

识别特征:

体长6.5~7.5mm。

翅鞘橙红色,左右各有3枚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一枚更大的黑点。

位于小盾片下方者为小盾斑,小盾斑被鞘缝分割成两半。

在每一鞘翅上各有3个黑斑,鞘翅基部靠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小三角形白斑。

发生规律:

年发生多代。

以成虫过冬,次年4月出蛰。

产卵于有蚜虫的植物寄主上。

成虫和幼虫均以多种蚜虫、木虱等为食。

实验三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

一、目的要求

学习采集、制作和保存植物病、虫标本的方法,并通过标本采集、制作,熟悉当地主要病虫害种类和发生情况。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

  1.采集标本的用具采集夹、标本夹、标本纸、标本箱(筒)、剪刀、修枝剪、高枝剪、手锯、手铲、纸袋、标签、手持放大镜及采集记录本、海拔仪等。

  

(1)采集夹。

在野外临时收存新采标本的轻便夹子。

一般由两个对称的用一些木条按适当的间距平行排列的栅状板(亦有用胶合板或硬纸板组成的),其上附有背带,在接近四个角落的地方,设有长短可以调整的活动固定带或弹簧,以适应采集过程中标本逐渐增多的需要。

  

(2)采集箱。

用于临时收存新采集的果实等柔软多汁的标本。

是由铁皮制成的扁圆箱,内侧较平,外侧较鼓,箱门设在外侧,箱上设有背带。

  (3)标本夹。

是用来翻晒、压制标本的木夹。

由两个对称的一些平行排列的栅状板组成。

每块栅状板在接近上下端处钉一根厚实的方木条,木条端部向外突出约5cm长,以便于用绳捆绑标本夹。

标本夹上:

应附有约6m长的一条绳子。

  (4)标本纸。

主要用来吸收标本的水分,使标本逐渐干燥。

—般用草纸或麻纸作标本纸,它们的吸水性较好。

旧报纸也可代替,但因其上有油墨吸水性较差。

  (5)修枝剪。

主要用于剪取较硬或韧性较强的枝条,高处的枝条要使用高枝剪,难于折断的枝干则要借助于手锯。

手铲用来挖掘地下患病植物器官(如根、块根、块茎等)。

  2.制作标本用具及试剂剪刀、标签、标本瓶、玻璃瓶、玻璃板、塑料绳、水浴锅(或简单的加热装置)、水、硫酸酮试剂、明胶、石蜡等。

三、实验操作

  

(一)室外采集

  1.病叶用剪刀剪取病植物上的发病叶片。

如丁香白粉病的病叶及梨黑星病的病叶等,装入采集夹中。

尽量剪取整个一致的。

  2.病穗用剪刀剪取玉米丝黑穗病的病穗、高粱丝黑穗病的病穗及谷子白发病的病穗等,装入采集筒中。

对于黑粉类的病穗,每种病穗要及时放入小的采集袋中,同时注意隔离,以防黑粉散落和不同病穗间相互混杂。

  3.病果用剪刀剪取茄子褐纹病的病果、番茄溃疡病的病果、辣椒炭疽病的病果以及梨黑星病的病果等,装入采集筒中。

对于此类标本,特别是对于像番茄一类多汁的病果,要特别加以注意,应先以标本纸分别包裹后,置于采集筒(箱)中,以防相互挤压而变形。

  4.病根用铁铲挖取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病根以及葡萄根癌病的病根等,装入采集筒中。

在挖取此类病害的标本时,要注意挖取点的范围要比较大一些,以保证取得整个根部。

同时,对于像大豆胞囊线虫病害一类的病根,在除去根须上的泥土时,操作要谨慎,保证其根须上的胞囊不散落。

  一般情况下,各种病害的标本最好采集5份以上。

对于较薄的较易失水的叶片,如小麦和水稻的叶片,在采集时应随时携带吸水纸或废旧的书,随采随压,以免叶片迅速打卷而不易展开。

  提示:

在采集病斑类的叶片标本时,一个叶片上应只有一种类型的病斑。

尤其是在各种病害混合发生时采集标本,更需进行仔细的选择;对于真菌病害,标本应带有子实体,无子实体在回到室内后,鉴定将非常困难。

  

(二)采集记录

  采集时,要随时作标记。

临时标签上一般应记录如下项目:

  寄主名称:

俗名和学名都有时,应同时记下。

  采集时间:

一般应记录年、月、日。

  采集地点:

一般记录到省、市(县)即可,需要时也可记录到镇(乡)等。

  海拔高度:

按海拔仪指示记录。

  生态环境:

按照山坡地、平坦地、沼泽地;砂质土、肥沃土等记录。

  采集序号:

一般按照采集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录。

  提示:

寄主名称如有不清楚的,能及时向当地人问明更好;如不能,应记下采集地的位置以及寄主的一些主要性状,以备鉴定时参考。

必要时还应将寄主的花、果实以及其他部位标本一起采得,以便凭借寄主的标本对该寄主进行分类鉴定。

  (三)标本的携带

  田间采集后,茎或叶片类的标本装入采集袋中,每一种病叶放入一个小袋内之后,最好再放入一个大一点的采集袋内;对于根或果实类的标本,各种标本在装入采集筒之前应分别用小采集袋装好密封或用纸包裹好,然后,再装入采集筒中。

对于黑粉类的标本(如玉米丝黑穗的病穗),或腐烂类的标本(如茄子褐纹病病果)等,要特别注意,标本间不要相互接触沾污,否则,对于病原的鉴定和病害的诊断会有影响。

  (四)标本的整理

  在完成田间采集的过程之后,首先要在室内进行标本的取舍和初步的整理。

对于同一种病害的标本,应尽量保留带有典型症状的标本。

同时,对于真菌性病害,在发病部位应带有子实体,叶片或果实要保持完整。

在整理时,应使其形状尽量恢复自然状态。

对于采集到的比较稀少的标本,如症状不典型,或暂时观察不到子实体,也不要舍弃。

应该同样制作成标本,以备日后采取措施进行鉴定。

如果外出采集,每天晚上都要将当天采集的标本进行整理、压制,第二天及时换纸或晾晒,防止霉变。

  (五)干燥标本的制作

  1.含水量小的标本的压制对于像水稻和小麦等植物,其叶片比较薄,它们的叶片病害标本,需要经过整理后,立即进行压制。

对于此类标本,在压制时,标本间的标本纸最好要多放几层,一般每层至少用3—5张标本纸,以利于标本中水分的快速散失。

  2.含水量大的标本的压制对于像甘蓝、大白菜、马铃薯等比较厚、不易失水的叶片,最好经过一段时间(1~2d)的自然散失水分,然后,再进行压制。

自然散失水分的时间不宜过长。

在具体操作时,最好是在叶片将要卷曲但还未卷曲时进行,这与具体植物和环境条件有关。

  3.附临时标签在压制时,每份标本都要附上临时标签,即将临时标签随着标本压在吸水纸之间。

临时标签上的项目不必记载过多,一般只需记录寄主名称和顺序号即可,以防标本间相互混杂。

写临时标签时,应使用铅笔记录,以防受潮后字迹模糊,影响识别。

  4.标本整理在第1次换纸前,要对标本进行形状的整理,尽量使其舒展自然。

在整理时,要十分小心。

特另树于比较柔嫩的植物标本,更应多加注意,以免破损。

  5.换纸一般情况下,前一周的时间里要每天换干燥的吸水纸1次。

以后的时间,可隔天换纸,视情况而定,直至标本完全干燥为止(在正常的晴好的天气条件下,一般经过10d左右的时间即完全干燥)。

在换纸时,注意不要遗失临时标签;要特别注意不要混用已经污染了的纸张;对于完全干燥的标本,要特别小心移动,以防破碎。

  6.果穗及较粗大茎的标本的干燥对于这类标本应置于朝阳(但应避免强光直射)通风处,置于吸水纸上,进行自然干燥。

同时,也要定期进行翻动.使其整体较为均匀地干燥。

对于此类标本的干燥,开始时,就要选择在比较宽敞的空间内进行,以免其整个形状不被挤压而发生变形。

  7.装袋保存用重磅道林纸(也可用牛皮纸,对于不用作交流的标本,也可报纸代替),折成纸袋如下图,纸袋的大小可据标本的大小而定,其折叠方式也可据标本的不同形状而做适当的改进。

在装袋时,要随时贴上正式标签

  (六)浸渍标本的制作

  此法制作的标本易保持标本原来的形态和色泽,但保存的时间有限,且需占用比较大的空间。

一般用于制作教学和示范标本。

  (七)贴标签

无论是装干标本的纸袋,还是装液浸标奉的玻璃瓶,都需在其适当位置贴上正式标签。

对于纸袋,应贴在其右上角的位置;对于玻璃瓶,应贴在瓶体的中央位置。

标签的大小和位置,应根据具体的纸袋的大小和玻璃瓶的大小而定。

同时,要兼顾标本袋或标本瓶的整体协调性和美观性。

实验四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一、实验原理

植物患病组织内的真菌菌丝体,如果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除个别种类外,一般都能恢复生长和繁殖。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就是指通过人工培养,从染病植物组织中将病原真菌与其它杂菌相分开,并从寄主植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分离到的病原菌于适宜环境内纯化,这个过程总称植物病菌的分离培养。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一般都是采用组织分离法,就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过后,移到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二、实验目的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植物病理学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它对原害鉴定,病原形态观察、植物病害接种体的培养等方面都是经常使用的研究手段。

通过本实验,要求植物病原菌分离培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三、实验材料及准备:

1.分离材料:

待定;

2.分离用具(每小组为单位)

酒精灯,手术剪,PDA培养基,培养皿24套,烧杯,斜面培养基,灭菌水,75%酒精等,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1.工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分离培养一般在无菌室、无菌箱或无菌工作台(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室和无菌箱要经过喷雾除尘,并用药物或紫外线照射消毒(常用消毒药物为70%酒精,2%煤酚皂液,5%石炭酸液等喷雾。

若用紫外线灯照射则需20-30分钟)。

在没有上述设备条件时,在清洁房间里关闭门窗,避免空气流动,经过喷雾除去空气及地面灰尘后进行操作,也可获得较好的结果。

工作前擦净桌面,最好铺上湿纱布。

将所需用的物品按次序放在工作台上,避免工作时走动,工作人员最好穿上灭菌后的工作服,带上口罩,并用肥皂洗手,用70%酒精或0.1%新洁尔灭擦手。

2.分离用具的消毒

凡是和分离材料接触的器皿(刀、剪、镊、针等)都要随时(至少在使用时)保持无菌,将这些用具浸于70%酒精中,使用时在灯焰上灭菌烧去酒精,如此2-3次(刀、剪、镊等不宜在灯焰上烧时过长,以防退火)。

再次使用时必须重复灭菌。

培养皿、试验等要经过干热灭菌。

培养基及洗涤或稀释用蒸馏水都需要事先经过高压蒸气灭菌。

3.分离材料的选择

用新发病的植株、器官或组织做为分离材料,可以减少腐生菌的污染。

任何植物坏死部分的内部或表面,都可能有腐生微生物的孽生,所以一般斑点病害应从邻近健全组织,即从病、健组织交界处获得分离材料。

(二)、植物病原菌的分离

1.叶斑类和枝杆病斑类(非维管束侵染)病原菌分离:

首先选择具有典型症状的新鲜病叶作为分离材料,按下述步骤操作:

①培养基平板制备:

将PDA培养基在微波炉中加热熔化验,以无菌操作法将溶化过的培养基倾注入灭过菌的培养基中,每皿经12毫升,可形成2-3毫米厚的平板。

(为防止细菌污染,倒碟前给每三角瓶内加6%乳酸4-6滴)。

②病叶或病枝经自来水冲洗,从病斑周转1-2毫米处的健组织部位剪下(若为枝干,则将带有病斑的皮层剥下,但)。

③取10毫升小烧杯经酒带消毒,放入分离材料,倒入0.1%升汞液适量作表面消毒一分钟,或用1%漂白粉消毒均可。

④消毒后倾出消毒液,用无菌水冲洗2——3,最后一次无菌水不要倒掉。

⑤用灭菌镊,剪在无菌水中将分离材料剪成2——3毫米大小的方块,每块组织均应为病健相间组织。

用灭菌镊子夹取剪好的材料,放入培养基平板上,轻轻按压。

每皿4——5块,排放均匀。

⑥用蜡笔在培养皿上注明分离代号,日期、姓名,将培养皿翻转放置于23—25℃

⑦3——4日后挑选由分离材料上长出的典型而无杂菌的菌落,在菌落边缘用移菌针挑取带有菌丝的培养基一小块,转入试管斜面培养基中央,于25℃温箱中培养。

2.种子内病菌的分离:

将整粒种子或种子的一部分进行冲洗,再经表面消毒(升汞或漂白粉),最后用灭菌水洗涤后移到人工培养基平板上培养(或者直接放在皿内保湿培养于25℃温箱中)。

3.为害输导组织病原的分离(以枯萎病为代表)

先将分离茎作表面消毒,然后用灭菌刀剥去表皮,剪取其中小块变色的维管束组织,再用漂白粉进行表现消毒后,移于培养基平面上培养。

4.分离物的纯化

前述方法获得分离物,必须经过纯化,才能成为培养,纯化的方法有单孢子分离法和边续稀释培养法两种,后者简便,为了一般研究所常用。

连续稀释法:

对真菌材料来说,就是从典型菌落边缘切取含有菌丝的培养基一小块,移植于另一培养基平板上,待菌落形成后,再依此法移植。

如此数次,直至菌落形态典型,无杂菌时即可移入斜面试管中培养保存。

附:

2、P.D.A培养基成分;马铃薯200克,葡萄糖10—20克,洋菜17—20克,水1000毫升。

3、水洋菜培养基成分,洋菜17—20克,水1000毫升。

作业:

1、简述病原菌分离步骤;

2、报告分离培养结果,并分析成功或污染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