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0438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docx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研究报告

惠农区尾闸中学马玲荣

一、课题的提出

活动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从单一学科课程体系向由学科和活动共同组成的新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单纯结论教育向过程教育的转变,同时也是育人模式的深刻革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综合课程的思想,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组织的综合性特点,另一方面则有效地吸纳了活动课程的合理内核,重视课程实施的主体性和探究性。

可以说,它是传统的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有效结合的产物.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课堂教学质量工程”提出了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让学生从学校,社会和各种学习渠道不断使自己的学习经验形成积累和构建新的知识,更关注怎样把学生从“学校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

与此相适应,从小学到初中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我校各项课改都走在前列,今年我校在九年级政治中也开设了活动型课程,我们在活动型课程中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既体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理念,也有利于促进我校的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我校初中学生了解国情,关注社会热点,关爱他人,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求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同时,从学生面临的中考来看,政治中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因此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必然有利于他们发挥出较好的水平。

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应开展以学生自主性、实践性为主的活动。

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都有重要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创造了空间。

二、课题的指导思想研究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教师的指导更为有效。

(二)研究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

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1.整体目标

(1)扩大学生科技人文知识领域,培养学生“三种意识”:

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

(2)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四种能力”:

观察事物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明创造能力。

(3)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促进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质量。

2.分项目标

(1)陶冶情操,培养品德。

使学生具有远大的志向,正确的道德观,良好的行为和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

(2)丰富知识,扩大视野,不断丰富学生知识,初步了解人类的科技、生产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扩大学生的视野。

(3)发展特长,增长智力,发现和培养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并逐步形成其特长,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

(4)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5)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6)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7)在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中使教师角色得以转变,增强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

(8)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七至九年级各有侧重点,探索本地资源,让真我融入社会。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的方式开展活动,综合采用:

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学习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经验,领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内涵,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等文件,老师们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了解本课题研究情况,把握研究的主要内容,明确研究的方向与目标。

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

2.行动研究法。

通过实践——总结——实践,逐渐提升实验水平,丰富实验理论,完善课程实施的框架。

做到边实践边总结,把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实施经验汇成小册子,每月发给教师,时时学,增强老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引导教师经常写教育教学随笔或论文、案例等。

3.个案研究法。

综合实践活动是完全不同于学科学习的一门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有必要对各类学生作个案跟踪调查,建立跟踪分析档案,并总结提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教学上的特有优势。

以点带面,关注学生,教师在实验研究中个体的发展,通过对个体的监控,不断探索开展活动的策略,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

4.观察法、调查法。

在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前,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调查访谈,编写出富有当地特色的课程内容。

在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处处留心师生活动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关注师生活动的倾向,为顺利实验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课题研究过程和成果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时间完成,即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

1.定课题名称、确立课题研究组,培训了课题组成员,撰写了开题报告,设计了课题实施方案,以方案指导活动。

2.建立管理体系

成立领导小组,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工作分三条线:

A:

教导处—教研组—教师—落实课题

B:

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班级—学习委员—学生课题研究

C:

学科课题组—课题导师—学生课题组组长

(1)动员布置

由课题组成员做动员工作,提高认识,达成共识。

开展实践活动。

(2)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校本培训:

通过讲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和相关文件,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实践活动的意义;介绍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分析开展实践活动的特点、优势,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3)落实人员及具体分工

分工

负责人

工作职责

总负责

马玲荣

掌握动态,制定方案,拿出措施,监控落实

落实课程计划,负责实践活动的安排,通过课题组组织落实实践活动,包括组织动员、课题完成前后的动态过程的协调等。

活动课

田胜龙

初中活动课的落实。

知识讲座

史占成

负责以年级为单位的知识讲座的选题、落实

各学科组负责开展“实践活动”的汇总工作,并为这些课题小组的同学进行相应的辅导,包括资料的提供、推荐,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过程的监控。

负责课题的结题与辩论。

小组人员虽然工作各有侧重点,但分工不分家,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地出谋划策,引进外校的经验。

工作中崇尚合作精神,讲求工作效率,追求工作实效。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

本阶段主要的工作是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研究。

在确立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地处农村学校的特点,我们重点研究了初中思想品德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所以在第二阶段,我们利用三个学期时间开展实施思想品德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2007年9月——2007年12月

结合地区特色和校本课程,让学生接触自然。

(1)根据学校现有条件,探索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

劳动课:

坚持每月安排2课时,安排学农基地劳动,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白菜、萝卜、冬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知识。

与公益活动、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活动课:

由学校政治处、班团队组织根据德育工作安排,从小事出发,以低起点为要求让学生体验为主体的公益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每月1次。

在课外实践活动的思想框架内,有分有合安排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课:

由学校政治处、教务处、班团队组织、思想品德老师负责,明确活动主题,利用节假日、寒假安排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2)团结协作,分块到位,职责明确。

我校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

“探索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在这基础上分块到各处室,并各负其责。

初一组:

以学校德育工作为主线,在课外实践活动内容安排上要引导初中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实现“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完人”。

具体负责的项目计划: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计划;寒假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计划;

初二组:

以学校教学工作为主线,在课外实践活动内容安排上要重点引导初中学生“学会认知”,完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具体负责的项目计划:

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案;劳动与技术教育方案;竞赛活动的方案;教师将优秀案例的收集起来。

九年级组:

为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后勤保障。

(3)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的形式

无论是课堂教育活动课还是室外实践活动课,都要建构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

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我们计划在实践中采用的组织形式如下图示:

教师——发动————调动————助动

活动——准备阶段——活动阶段——拓展延伸阶段

学生——萌动————主动————自动

这一组织形式,从外部来看,教师和学生要服从一定的活动程序。

活动的准备——活动——活动的总结延伸,这是活动的正常顺序。

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服从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并结成一定的“搭配”关系。

教师和学生以这种程序的“搭配”关系,共同活动,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

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包括了活动阶段、活动方式、教学手段和活动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结或综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投影、讨论交流等。

但从总体上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课前准备活动、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后延伸活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

(1)课前准备活动:

主要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惧资料等。

通过活动准备的方式,就使得原本平淡无味的自学过程变成了兴味盎然的活动过程。

(2)课堂学习活动:

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内直接切入活动环节,如游戏娱乐活动、表演欣赏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讨论交流活动、成果展示活动等;二是专门的活动课,又包括课堂活动课和社会实践课。

课堂活动课,活动的空间限于课堂,活动形式以讨论、交流、收集和处理信息、表演展示为主;社会实践课,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亲身实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活动形式以社会调查、参观游览和社区服务为主。

(3)课后延伸活动:

主要是指由课内延伸到学校、家庭、自己所在地的实践活动,以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的目的。

社会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些基本情况,综合实践活动正好提供这样的机会。

我们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惠农区,是“脱水蔬菜”为特色农业产区,各种“脱水蔬菜”为特色农业产品的企业实体约10多家,其中大部分从事生产和销售。

“脱水蔬菜”生产有生产环境差、科技含量低、工业“三废”处理难度大、工人数量多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多的特点。

鉴于此,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就以“脱水蔬菜”社区环境为主线加以开展。

现有“社区环境调查”、“脱水蔬菜”“水污染调查”等课题。

开展这项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的亲身体验,锻炼了劳动的技能。

用一位学生的家长的话说,“让孩子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认识家乡、了解家乡、体会父母的工作辛苦,对他们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2008年3月——2009年6月

学生走出课堂,以“校园周边环境”为研究实践的主题,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由于我校是农村中学,课外实践活动资源丰富。

学校近几年多次整修、扩建,校容校貌有了很大改观:

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各项装备逐步到位,校园绿化也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仅仅一墙之隔的校园周边环境却不容乐观:

学校门前的一条109国道,小商店卖小商品和散烟,设台球室。

周围垃圾较多,也使学生从小养成不良的习惯;早晨和下午接送孩子的车辆特别多……这一系列的现象和校园的景致相比,显得极不协调,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形象。

由此,我们思考是否可以“校园周边环境”为研究实践的主题,开展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一起商量讨论后,我们确定了“校园周边环境的调查与研究”这一主题,活动也就此开始了。

校园周边环境的调查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活动,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获取方法的能力。

2.全面清楚地了解校园周边环境的现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初步设想解决的措施。

3.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与人交往、相互合作的社会活动能力。

4.在实践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初步形成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

活动内容:

1.商业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小摊、水果摊、杂货店、玩具店等;

2.交通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人流量、自行车流量、机动车流量;

3.污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墙面垃圾广告、校园周边垃圾等;

4.绿化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树木、花草、绿地面积等。

引起话题,确定研究主题

活动流程:

师生共同交流,确定调查研究小课题,各组分工合作

商业组

交通组

污染组

绿化组

各组交流调查结果,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途径

在实践中改变现状,在实践中收获成果

活动实施:

1.现场考察,确定课题。

课外实践活动课上,带学生走出课堂,先观察校园内的变化,再走出校园,一起考察校园周围的环境,让学生在现场观察时发现存在问题,自然引出“校园周边环境”这一话题,并确立相关课题,明确活动的目标。

2.成立小组,讨论方案

(1)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子课题,成立了“商业调查组”、“交通调查组”、“污染调查组”、“绿化调查组”几个小组。

(2)各组讨论制订研究调查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3.分组活动,调查研究

各个研究小组成立之后,就按计划开始了活动:

(1)各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设计调查表

商业调查组的调查表为:

调查项目

饭店

杂货店

小摊

玩具店

其他

数量

现象分析

提出建议

交通调查组的调查表为:

调查项目

人流量

自行车流量

机动车流量

次数

现象分析

提出建议

污染调查组的调查表为:

调查项目

地面垃圾

墙面垃圾

藻江河污染情况

建筑垃圾

其他

污染情况

现象分析

提出建议

绿化调查组的调查表为:

调查项目

树木

花草

绿地

绿化情况

现象分析

提出建议

思想政治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07年9月—10月,我们通过发放校园周边环境的调查表的形式对我校中学思想政治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总计发放调查问卷147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

寄回调查问卷的学校均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回收表上数据统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比例达到91.96%。

政治教师设计、负责、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略多于参与其他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见这些中学政治教师有了一定的教改意识,比较注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但真正为了学科教学目标而自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仅为57.1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为44.64%,尚有一半以上的班级实践活动中没有教师的参与,可见各科教师对思想政治学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还有待提高,还缺乏借助各种力量形成合力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念。

从统计情况看,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子课题,成立了“商业调查组”、“交通调查组”、“污染调查组”、“绿化调查组”几个小组。

尤以交通调查组和绿化调查组调查最为常用。

“商业调查组”、“污染调查组”以考察和座谈访问形式进。

从调查问卷反馈情况看,初中年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很普遍,达到99%,且年级分布均衡,活动形式在(初一年级——九年级年级),初一年级以污染调查组和绿化调查组以学校为主,在初二、九年级年级,则以交通调查组和商业调查组,社会调查为主。

统计反映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基本上都是以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的形式呈现,调查报告约占1/3强,撰写小论文的约占20%左右。

可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更强调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成果意识。

2008年9月——2008年12月

挖掘教材实质内容,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一)初中开展学科实践的模式与特点

模式一:

有计划、有系统的社会实践

低年级,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校的具体做法是:

每月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定在月底。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

学校在人员、时间、经费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这种实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有如下特点:

1.针对学生的行为特点。

如根据学生行为规范中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设计社会活动的内容。

开学初,学校进行了以“学做文明小公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学校路口调查了解学生乱穿马路的情况,采访交警叔叔一天的工作,从而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挖掘教材实质内容。

低年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培养,这些行为规范在知与行的转化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他们组织学生到自来水厂参观、访问,学生不仅知道了自来水的生产过程,还感觉到养育我们的母亲河的污染情况不容忽视,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节水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与此相应,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方式也有所改变:

改传统的百分制为等第制,分为优、良、中、及格四档;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态度、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性、参与后的分析与思考结合起来加以评价;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鼓励学生不断上进;与德育工作相结合,重在“行”的评价。

模式二:

体现教材内容的社会实践

初二年级学生尝试的学写《民事诉讼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法律常识教学中,单纯的理论灌输毕竟是枯燥乏味的,对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学生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操作上,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作业的完成分为随堂完成、在图书馆完成和回家完成三种形式。

这种实践模式的特点是:

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在写《民事诉讼状》的过程中,能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用法律维权的实践能力。

2.操作上简便易行,不受时空限制,教师易于指导。

3.有利于分层教育和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方针的落实。

模式三:

政治教师组织的、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九年级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九年级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生活实践”。

其主要做法是:

教师让学生以课题小组形式,围绕“由消费现状看文明消费”社会话题上网收集材料,要求学生用教材中“联系”、“发展”等原理和相关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看出在生活中的普遍体现并能学以致用,最后通过研究成果的交流共同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调查九年级学生“由消费现状看文明消费”。

其做法主要是:

教师指导学生从百姓消费现象中寻找某个消费课题,如“初中生中生补课现象”、“家庭教育消费”等,让学生从各个途径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得出结论,最后通过交流拓宽认识,树立文明消费观念。

中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观念也渐趋不同,这种变化在初中生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

根据九年纪教材内容要求,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可见消费如此重要,那么初中生的消费欲望是什么?

他们的消费方向又是如何?

影响因素是什么?

有何对策?

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怀着探寻答案的心情,我们开展了以“中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为题的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目的:

1.通过调查研究中学生的消费方向、消费观念等之后,指出其客观影响,从而使初中生正视问题,并结合所得资料指出导致初中生不合理消费的根源及多方面的影响,寻求问题的解决。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我们组员的实践和协作精神,借此提高我们的社会活动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和途径:

1.研究方法:

调查法、小组讨论法、采访法。

2.研究途径: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个人采访;设计问卷进行调查。

四、研究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设计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进行资料统计→分析问题→撰写调查报告

五、研究过程:

1.准备工作

在老师的指导下,先确定研究这一课题的方法及步骤,制定活动计划,确定要开展的活动,并进行分工,做好准备工作。

2.调查阶段

a查找资料:

主要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对所找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分析其间关系,提炼观点。

b个人采访:

对校内外的部分初中生进行访问,并选取其中两份制成访问记录表。

c问卷调查:

从查找及采访后的资料中,经过小组讨论,提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根据实际设计问卷,对本校大部分同学进行调查,并统计百分比。

3.确定课题,分工合作:

1.中学生春节期间压岁钱消费情况调查(组长:

詹曼丽组员:

夏鑫、黄静、)

2.学生眼里的消费观调查(组长:

张佳茹组员:

胡定北、闫欢、曹胜)

3.教师眼里的消费观调查(组长:

刘晓组员:

刘杰、郑方远、王鑫)

4.家长眼里的消费观调查(组长:

苏娟组员:

汪洋、安阳、刘舂丽)

5.学生买零食情况调查与研究(组长:

袁佳组员:

马涛、张凯凤、张蕾、姚岚)另附:

尾闸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尾闸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一)

1.你认为你家的经济状况是………………………………………()

A.非常富有B.富有C.中等D.一般

2.你的零花钱主要来源是…………………………………………()

A.压岁钱B.父母主动给的C.其他长辈给的D.向父母要的

3.你每个月…零用钱的数量是……………………………………()

A.10—20元B.30—40元C.50—60元D.70—100元E.超过100元

4.你对零用钱自主支配的程度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